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七单元 测试优化训练岳麓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单元测评优化训练
思路解析: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

答案:C
2.明太祖的时候,大臣钱宰一天退朝回家作了一首诗:“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

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第二天上朝的时候,朱元璋告诉他昨天诗作得不错,只是并没有“嫌”他迟,不如改成“忧”字更好些。

钱宰听后大惊,吓得直磕头谢罪,这表明当时的官员
“胡蓝之狱”的牵连
“文字狱”的迫害
思路解析:本题为材料选择题,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理解。

从材料中朱元璋知道诗的内容,可以判断是受到锦衣卫的监视。

答案:B
“八股取士”规定的是
B.考生的答卷,不允许有个人见解
D.考生可以针对时弊,谈古论今
思路解析:国家规定,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

答案:D
4.明朝中期,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当地居民称他们为
思路解析:明朝中期,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人民称他们为倭寇。

答案:C
思路解析:雅克萨之战是抗击沙俄对中国的侵略,所以对中国来说是正义的自卫反击战。

答案:A
①驻藏大臣②达赖喇嘛③班禅④伊犁将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思路解析:负有管理西藏地方管理之责的有驻藏大臣、达赖喇嘛、班禅。

答案:B
7.我们今天去北京观光,能看到的明清时期名胜古迹有
①天安门②故宫③天坛④长城⑤秦始皇陵兵马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思路解析:今天去北京观光,能看到的明清时期名胜古迹有天安门、故宫、天坛、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是西安的古迹。

答案:A
8.我们今天看到的万里长城是明长城,它全长
思路解析:今天看到的万里长城是明长城,它全长六千多千米。

答案:D
①是为遏止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而修建的②保护了中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③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地位④是中华民族智慧、勤劳、充满凝聚力的象征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思路解析:长城由遏止北方游牧民族进攻而修建的防御功能上升到中华民族的象征。

答案:B
A.《天工开物》
B.《西游记》
C.《本草纲目》
D.《徐霞客游记》
思路解析:明显含有生物进化论思想的著作是《本草纲目》,并受到达尔文的高度重视。

答案:C
11.“北京王麻子剪刀”是享誉海内外几百年的中华老字号,北京王麻子剪刀的生产技术,曾在“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中被详细介绍,该书是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徐霞客游记》
思路解析:《天工开物》被称为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答案:C
A.《三国演义》
B.《牡丹亭》
C.《水浒传》
D.《西厢记》
思路解析:《水浒传》是根据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题材创作成的。

答案:C
A.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
B.拥有当时世界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
思路解析:郑和下西洋时中国对外贸易并不发达。

答案:D
14.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但在清朝前期仍然出现了“康乾盛世”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是
思路解析:本题是一道因果关系选择题,旨在从因果关系的角度考查康乾盛世出现的主要原因。

封建统治者在一定阶段一定程度上调整生产关系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社会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

答案:C
A.人口流动性增大,传统的农耕社会开始变化
B.“商贾大于农工”,商人的地位升高
思路解析:思想领域大兴文字狱,把文化专制推向顶峰,不属于近代化因素。

答案:D
16.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有人形容明朝的进士说:“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

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
材料二:“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于与咸阳之郊……”
完成(1)~(3)题: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情况?
(2)材料二中的“焚书”“咸阳之郊”是什么朝代发生的什么事情?这段材料的意思是什么?
(3)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思路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是要迅速确定题目的核心。

主要依据一是材料的内容,二是题目的设问,其他还有材料的出处等。

从本题看,题目是围绕明朝的科举制设计问题。

最后一问是分析明朝实行八股取士的消极作用。

答案:(1)材料一反映了明朝进士没有实际学问,迂腐无能。

(2)秦朝,焚书坑儒。

八股取士的危害相当于秦始皇的焚书,而摧残人才比秦始皇在咸阳郊外坑儒还要严重得多。

(3)明朝实行八股取士,严格限定考试的格式和范围,并规定应考者不得发表个人见解,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败坏了人才,那时候,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文,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17.雍正时,有一位进士写道:“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结果,他被斩首。

请回答:
(1)这段材料反映了清朝什么事实?
(2)你认为诗里有什么问题吗?
(3)清朝统治者这一做法给中国造成了什么后果?
思路解析:解答本题首先研究设问,考虑本题要求回答什么,然后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根据设问,提取所需有效信息。

答案:(1)严酷荒唐的文字狱。

(2)这两句诗是写景的,本身没有任何问题。

清朝统治者疑神疑鬼,捕风捉影,硬是认为“明”暗指“明朝”,“清”影射“清朝”,暗喻明朝重视人才,清朝不重视人才,是怀念明朝,不满清朝,便把他处死了。

(3)清朝的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

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8.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唐朝与清朝前期各采取怎样的对外政策?产生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2)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归纳概括、比较分析等多种能力。

本题依托材料,紧扣课本,对综合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要把已知的相关历史知识联系起来,综合比较分析。

答案:(1)唐朝时期对外采取开放、友好往来的政策。

清朝前期实行闭关政策。

唐朝的对外开放政策,使唐文化远播于世界,促进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也使中华文明吸取发展营养,使唐朝文明更加辉煌。

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则阻碍中外文化的交流,导致清王朝的闭塞、停滞、倒退,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潮流,最终陷入被动挨打局面。

(2)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进步、要想强大,一定要走出去,去学习、去交流、去吸收。

闭关锁国只能导致落后,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对外开放政策不变。

(根据影响谈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19.什么是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古代统治者为什么大多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探究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作用:是有利还是有弊,或是利弊参半,还是不同时期各有利弊?
思路解析: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作为上层建筑的重农抑商政策是由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对其历史作用的看法是一道开放性、探究性问题,可鼓励自由发表意见。

只要言之有理,都应予以肯定。

答案: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
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又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因此,以农立国必然成为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纲领。

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作用:农业经济是古代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重农抑商政策对农业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这一政策在农耕时代初期,对当时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起了积极作用。

这是应该给予肯定的。

但它有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的一面,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的消极作用愈来愈严重,成为我国农耕社会长期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