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论述题整理只是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论述题整理(网上)
1.分析阿喀琉斯的艺术形象。
阿喀琉斯是《伊利昂纪》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也是史诗极力颂扬的理想英雄人物之一。
阿喀琉斯是人与神的儿子,英勇善战,战无不胜。
他看重个人荣誉和尊严,珍视友谊,具有集体主义精神。
同时也刚愎任性,固执己见。
“阿喀琉斯的愤怒”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
第一次愤怒,是出于正义与阿伽门农争吵,并为了部落利益将自己的女奴交给阿伽门农,但未能消气怒而退出战场。
第二次愤怒是在自己的好友帕克洛特罗斯阵亡后,希腊联军也到了危急关头,阿喀琉斯一方面为朋友悲痛,另一方面也出于大局利益,摈弃前嫌,重新回到战场,杀死特洛亚主将赫克托耳,使希腊转败为胜。
阿喀琉斯的性格比较丰富,除了上述特点,还表现出残忍的一面,比如杀死赫克托耳之后拖尸绕城三圈;但当赫克托耳之父请求归还尸体时,望着老人的白发,又流下同情的眼泪,答应其请求,表现了极富人情味的一面。
所有这些都表现了阿喀琉斯的英雄品质和鲜明个性,同时在他身上体现了部落的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2.分析奥德修斯的艺术形象。
奥德修斯是《奥德修纪》的主人公。
他在特洛亚战争结束后,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回到故乡。
在战争中,他是一个足智多谋的政治家和领袖,曾多次献计建功。
在海上漂泊期间,凭着他的无穷智慧,闯过一道道难关,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毅力,是被理想化了的早期奴隶主形象。
漂泊中不但有艰险,而且还有荣华富贵、美女的诱,惑,但都动摇不了他一心返乡的决心。
但他的性格中又不乏残酷、狡猾和自私的一面。
比如他好不容易回到家乡,却又怀疑妻子的忠贞,假扮乞丐刺探家中实情,在设计杀死那些求婚者之后,又将不忠于他的奴隶割耳削鼻以泄私愤。
另外,他财产观念颇重,归家之前先把所带财物藏起来才去见家人。
所有这些特点都丰富了一个早期奴隶主的艺术形象。
史诗通过奥德修斯的经历,充分歌颂了人的奋斗、进取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3.分析赫克托耳的形象。
赫克托耳是史诗《伊利昂纪》中的英雄人物,是特洛伊军的主将,特洛伊王普里阿摩斯的长子。
他性格稳重,遇事冷静,作战英勇高强,指挥英明,是一个保家卫国的英雄。
他在战争中清醒地认识到形势的严峻与对方的强大,但为了保卫城邦,为了部落集体利益,仍然勇敢无畏地迎战阿喀琉斯,视死如归。
诗中有其父母劝阻他出战的情节,有妻儿的哭声,但他忍住悲痛,走上战场,为了部落英勇牺牲。
因此,他是一个富于人情味的十分感人的氏族领袖形象。
4.论述荷马史诗的结构艺术特色。
荷马史诗结构紧凑,安排巧妙,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两部史诗中所发生的故事,分别跨度10年,但它不采取全面铺叙的模式,不是从头到尾的描写战争和漂泊过程,而是截取其最后最富于表现力的场面和情节,使史诗精炼、集中,很有凝聚力。
《伊利昂纪》围绕“阿喀琉斯的愤怒”展开全部情节,只写10年战争最后一年51天田发生的故事,希腊联军由于阿喀琉斯的退出与杀回,一败一胜,全;结束,这样的布局构思有利于突出阿喀琉斯冠盖群雄的英雄形象,有利于突出史诗的英雄主义精神。
《奥德修纪》将奥德修斯10年的海上漂泊生活和家中斗争凝缩在最后的40天之内,其余的情节皆由回忆来表现,这就使很散漫的两条线索变得线条清晰而集中。
7.分析堂·吉诃德的艺术形象。
堂·吉诃德是欧洲文学中著名的文学形象。
在他身上,一方面是其喜剧性:由于读骑士小说入迷,便身体力行地将小说中的情节搬到现实中,把风车当巨人,把理发师的铜盆当作魔法师的头盔,把苦役犯当成受害的骑士,把绵羊当作恶人的军队,总之,一切在他眼里都变成奇景险境。
而他,则自认为是一个著名骑士,要扫尽天下不平,便一路冲杀过去,结果伤痕累累。
这种荒唐行为使他成了一个滑稽的喜剧性人物。
另一方面,当不涉及骑士之道时,他又有渊博的知识,出色的辩才,明晰的思路,从文治武功、贵贱等级、战争观念到教育文艺等,都有一套见解,广泛地涉及了人文主义者所关心的各种问题,如追求自由,向往平等,反对封建特权,同情下层民众等等。
也正是具备这种高尚的理想,才可能将消除天下不平作为自己的天职,才可能不顾性命危险单枪匹马见义勇为。
但善良的动机往往得到相反的结果,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脱节,常常害人害己,这是其悲剧性的一面。
从本质上看,堂·吉诃德是一个脱离实际的理想主义形象,这种复杂的典型性使他成了古往今来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象。
6、分析堂吉诃德形象。
堂吉诃德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
他身上既有幽默可笑的特点,又有严肃认真的思考;既荒谬绝伦,又崇高伟大;既有喜剧性,又有悲剧性,是一个可笑又可悲、可乐又可敬的具有双重性格组合的人物形象。
可笑。
他模样可笑:明明是年过半百的干瘦老头,偏要夸口自己是个武艺精通、天下少有的模范骑士。
行为可笑:他耽于幻想,一切从主观出发,行为荒唐、鲁莽。
明明被风车摔倒在地,却非说是魔法师的诡计,总是单枪匹马地蛮干,结果却人仰马翻,以失败告终。
可爱。
堂吉诃德不是一个单纯的喜剧性角色,因为他荒唐行为的出发点是高尚的,是为奉行一种崇高的原则。
他立志要锄强扶弱,伸张正义,而且具有奋不顾身,自我牺牲的精神。
他大战风车,是因为他把风车当成危害人类的巨人;他解放苦役犯,是因为他把苦役犯看作是受苦的骑士。
在荒唐的行为中,包含着对被压迫者的同情,对封建专制暴政的反抗,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可悲。
堂吉诃德忠于自己的信念,却又盲目蛮干,幻想用中世纪骑士游侠的方式实现理想,结果每次出马,总是失利,最终只能成为主观愿望与冷酷现实碰撞的牺牲品,充满着令人辛酸的悲剧因素。
7、《堂吉诃德》对欧洲小说的贡献,为什么说它是具有划时代意义?
《堂吉诃德》在欧洲小说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总结了中世纪以来长篇叙事作品的成就,又为近代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欧洲文学做出巨大的贡献。
1、它摧毁了骑士文学,同时又继承了骑士文学的成就,吸收了流浪汉小说、英雄史诗等其他方面的成就,创造了新型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2、描写生活极其广泛,但不像流浪汉小说那样,随着主人公的足迹,到一个地方写一个地方,而是注意环境的选择和典型概括。
小说比较集中描写了客店和贵族城堡,当做环境的交叉点,出现多种人物引出各种事件。
3、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是用夸张和反复的手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8.分析夏洛克的艺术形象。
夏洛克是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
他是一个高利贷者,集贪婪、吝啬、狡猾和残酷于一身,视金钱如命,浑身散发着铜臭。
他对待女儿和对待仆人一样吝啬,独生女儿与人私奔,他痛不欲生,是因为女儿带走了珠宝和金钱。
因为安东尼奥“借钱给人不取利息”,妨碍了他赚钱,他怀恨在心,借机报复,设下“一磅肉”的诡计,在法庭上振振有词地钻法律的空子,欲置安东尼奥7死地,这是他作为邪恶的一面。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夏洛克是
gC太人,在一个基督徒的环境中备受歧视,这种境况也积聚了他对基督徒安东尼奥的仇恨,因此在法庭上发出“难道犹太人不是人吗?”的责问,使他具备了某些受害人的意味,在人们对他的本质性厌恶中,加进了某种程度的同情。
因此夏洛克是一个复杂的艺术典型。
这种复杂性使他成为莎土比亚戏剧中三大艺术典型之一(哈姆雷特、福斯塔夫、夏洛克)。
9.分析哈姆雷特的艺术形象。
哈姆雷特是西方文学史上著名的艺术典型。
他是丹麦王子,曾在代表人文主义运动中心的德国威登堡大学受教育,接受了许多人文主义新思想观念。
他对人、对世界都有美好的看法,认为人是“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而世界则是“一幅壮丽的帐幕,”一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屋宇”,因此他对人平等,珍视友谊与爱情。
然而家庭的变故接踵而来,父亲暴死,母亲乱伦,朋友作了密探,情人成了仇人的工具,朝臣们趋炎附势,见风使舵。
本来围绕着他的和谐美好环境一下子沦为黑暗,友谊、爱情、德行、忠诚全部变色。
巨大的灾难击落了温情脉脉的面纱,社会现实的丑恶涌现面前,诸如“人世的鞭挞和嘲弄,压迫者的虐待,法庭拖延,衙门横暴”等等。
因此他感到世界原本是一座监狱,而丹麦是最坏的一间,感到“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落到他肩上的,不仅仅是为父报仇,而是“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但哈姆雷特本质上是一个思想者,理想的幻灭使他陷于沉重的思考,他面对的又是强大的恶势力,无论是为父报仇还是重整乾坤,都相当艰难,于是造成他行动的“延宕”。
他精神抑郁,重新审视人生,思考生命的意义,产生深刻的精神危机。
而且他始终是孤军奋战,不相信群众的力量,最终只能与敌人同归于尽。
因此哈姆雷特的悲剧既有个人性格的因素,又有时代的局限性,其理想与现实的剧烈冲突代表了一代人文主义的困境,因此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9、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
怎样看待哈姆莱特的忧郁和延宕?
阶级特征: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1对人类报有美化的看法,充分肯定人的价值。
哈姆莱特认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2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互爱,反动封建等级制度。
要求士兵对自己敬爱。
和霍拉旭以朋友相称。
3强调智慧和理性。
安排“戏中戏”来证实自己的想法。
性格特征:(犹豫、延宕)犹豫:犹豫并不是他的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破灭时所引起的一种精神状态。
在犹豫的同时,哈姆莱特变得更加清醒、更加深沉。
延宕:有其更深刻的社会原因,那就是在复仇的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已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要重整乾坤。
在重整乾坤的伟大目标前,哈姆莱特想要行动,但又不知如何行动,这就造成了他行动的拖延。
(主观)延宕的另一个原因是恶势力过于强大,而时代与人文主义的局限性又决定他不可能去依靠群众、反动群众因此只能孤军奋战,最后终于被恶势力吞没。
哈姆莱特的悲剧已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
10.论述答尔丢夫的艺术形象。
答尔丢夫是一个伪装虔诚的恶棍,他用欺骗手段博得了富商奥尔恭的信任,混进奥尔恭家里充当良心导师。
奥尔恭将他奉若圣徒,为表达自己的信任与崇敬,不仅每天供养着他,不断地送他钱财,还将自己的政治秘密交付与他,将女儿许配给他,最后把家产全部赠给答尔丢夫。
而所有这一切正是答尔丢夫的目的。
等到奥尔恭醒悟过来认清其真实嘴脸时,答尔丢夫却以其政治秘声欲置奥尔恭于死地,以维护自己骗到手的财产,露出了他的凶残本性。
答尔丢夫是17世纪法国封建贵族和教会势力的化身,是一个职业的宗教骗子。
他的手段是假虔诚,一边贪食、贪色、贪财,一边嘴里说着最为圣洁的言辞。
当时的法国教士假
仁假义、口是心非,已成普遍现象,答丢尔夫集中体现了这种伪善的恶习。
因此当该剧演出后,不少宗教人士被对号入座,于是顽固势力出面施加压力,使《伪君子》禁演多年。
这是剧作的现实性。
从艺术角度来看,莫里哀运用了高度概括的喜剧化手法,将一种伪善丑态推到极致,因此“答尔丢夫”已经成为“伪善者”、“伪君子”的同义语。
他是莫里哀创作中最为成功的艺术典型。
1.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
怎样看待哈姆莱特的忧郁和延宕?
阶级特征: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1对人类报有美化的看法,充分肯定人的价值。
哈姆莱特认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2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互爱,反动封建等级制度。
要求士兵对自己敬爱。
和霍拉旭以朋友相称。
3强调智慧和理性。
安排“戏中戏”来证实自己的想法。
性格特征:(犹豫、延宕)
犹豫:犹豫并不是他的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破灭时所引起的一种精神状态。
在犹豫的同时,哈姆莱特变得更加清醒、更加深沉。
延宕:有其更深刻的社会原因,那就是在复仇的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已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要重整乾坤。
在重整乾坤的伟大目标前,哈姆莱特想要行动,但又不知如何行动,这就造成了他行动的拖延。
延宕的另一个原因是恶势力过于强大,而时代与人文主义的局限性又决定他不可能去依靠群众、反动群众因此只能孤军奋战,最后终于被恶势力吞没。
哈姆莱特的悲剧已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
2.分析答尔丢夫的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伪善的没落贵族,职业宗教骗子。
1表里不一:表面上虔诚教士“把世界看成粪土一般”,实际上是贪图享乐的酒肉之徒。
如:“一顿饭吃两只竹鸡、半只羊腿、一离开饭桌就睡觉”;看到桃丽娜袒胸露背是竟扭过脸去,掏出手帕,要她把胸脯遮起来。
然而,他一边答应做奥尔贡的女婿,一边又向奥尔贡的妻子求婚;当奥尔贡送他一点钱时,他总是说“太多了,一半已经太多”;当奥尔贡把全部家产赠给时,他没说半个“多”字。
2进一步揭露答尔丢夫伪装虔诚的罪恶用心在于贪财好色。
如:一看见欧米耳太太就垂涎欲滴,“要拔去上帝这样一个障碍”。
当他的罪行面临败露时,他伪装深受委屈而不予计较,致使奥尔贡盛怒之下将儿子赶出家门,并立下字据,把全部家产赠给答尔丢夫。
至此,伪君子的罪恶用心已昭然若揭。
3再进一步揭露了答尔丢夫伪善的危害使人家破人亡。
如:把奥尔贡一家赶出大门,还到宫廷告发奥尔贡私藏政治犯的秘密文件,想置人于死地。
并声称:“现在王爷的利益是我的头等重要责任。
”伪善的社会孕育了这类伪善的人。
社会意义: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民主倾向。
答尔丢夫成了“伪善者”的同义语,是个不朽的艺术典型。
3。
分析《伪君子》的艺术成就。
1遵循了古典主义的“三一律”原则。
情节单纯集中:都是表现答尔丢夫的虚伪与欺骗;时间:24小时之内;地点:奥尔贡家里,而且只有一个布景,就是奥尔贡的客厅。
2全剧结构严整紧凑。
主要人物到第三幕才出场,通过开幕人物的议论,暗示了他的作为、欺骗、影响和权威。
答
尔丢夫第一次被达米斯揭露未被赶出反败为荣,第二次桃丽娜采用桌下计,又未能走他。
一波三折,最后在大家抱头痛哭时出人意料的被抓走。
(体现古典主义戏剧歌颂王权。
) 3喜剧还有机综合了多种戏剧因素。
民间闹剧:打耳光、隔墙偷听、桌下计。
风俗喜剧:奥尔贡的专横,达米斯的反抗和被赶出家门。
悲剧:几乎家败人亡。
这些使作品即有滑稽戏谑的的情趣又扣人心弦。
4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
答尔丢夫:语言矫揉造作,长篇大论的玩弄教义,符合他伪善的性格。
桃丽娜:犀利、明快、生动的语言显示她爽朗的性格和来自民间的智慧。
4、荷马史诗的内涵和艺术成就?
荷马史诗一方面是在民间的口头文学基础上形成的,它的原始材料是许多世纪里积累起来的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保存了远古文化的真实、自然的特色。
同时表明在远古地中海东部早期这个古代文化中心,它的文学曾达到相当高度的繁荣。
史诗开始用文字流传下来之后,又经过许多世纪的加工润色,才成为现在的定本。
这种特殊优越条件是与古代爱琴海文明以及后日雅典和亚历山大时代几百年间奴隶制文化的繁荣分不开的。
它既是古老的民间流传的史诗,又是达到高度艺术水平的文学作品。
更重要的是:在《荷马史诗》中,已经出现了古希腊人关于“历史”的最初概念,而且在一些篇章中还出现了表示“历史”概念的词语。
尽管这个词语在史诗中使用时的含义并不确定,但是它至少已经包括了这样的意思,即:通过对目击者提供的证词进行调查、从而获得事实真相。
后来希腊语中的“历史”一词,就是直接从这个含义上演变而来。
与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古希腊上古时代的历史也都是以传说的方式保留在古代先民的记忆之中的,稍后又以史诗的形式在人们中间口耳相传。
这种传说和史诗虽然不是真正的史学著作,但是他们保留了许多古代社会的历史事实,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因此可以说它们已经具备了史学的某些功能和性质。
它们直接孕育了古代希腊史学。
7、试以一个剧本为例,谈谈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成就
哈姆雷特在艺术上代表了莎士比亚戏剧的最高成就,第一,在人物塑造上,哈姆雷特着重通过内心矛盾冲突的描写揭示人物的深度。
(1)莎士比亚的悲剧以描写人及人的自然本性为核心,在戏剧冲突的结构上表现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理智、信念与情感、欲望之间的冲突,这就构成了内与外双重矛盾冲突,而人与人之间的外在冲突在冲突在根本上有起因于人的内在精神与心理因素的差异性,并且,外在冲突最终又是为展示心灵服务的,因此,莎士比亚的悲剧在人的内心世界的开掘上达到了空前的深度。
哈姆雷特是世界文学史上是一个极富艺术魅力的典型,这种魅力的产生很大程度依赖于形象心里蕴含的丰富性。
哈姆雷特的内心冲突是随着为父复仇的戏剧情节桌布展开并激化的,而复仇的外在冲突又逐渐让位于内心冲突,从而揭示出犹豫延宕的本质特性。
(2)出于展示人物心灵世界和刻画人物性格的需要,莎士比亚十分善于运用内心独白这一手段,哈姆雷特在这方面历来受人称道。
哈姆雷特关于生存还是毁灭的著名独白,十分准确的传达出了他此时的矛盾心态,是他犹豫延宕性格的一个典型例证,这样的独白哲理性强,富有艺术感染力,向来为人们反复吟诵。
(3)为了使人物形象达到丰富性和个性化的有机结合,莎士比亚还成功地把对比手法用于人物塑造。
哈姆雷特形象众多,作者突出人物个性的手法主要是对比。
且不说正、反人物之间的对比,即使是在同一类人物之间,对比色彩也很浓。
第二、在情节结构上,哈姆雷特突出表现出莎士比亚戏剧情节的生动性与丰富性的特色。
莎士比亚戏剧情节一般都是多层次多。
《哈姆雷特》有三条复仇线:第一条是丹麦王子即作品中的主人翁哈姆雷特为父报仇,这是主线;两条副
线,第一条是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为父报仇,第二条副线是大臣拨洛涅斯之子雷欧提斯为父报仇。
这三条情节线构成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互成对比,激化矛盾,扣人心弦,共同表现全剧的主题。
线索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或平行发展或交错推进,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
第三,在创作方法上,哈姆雷特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重性。
作者在运用现实主义手法的同时,也融汇进了浪漫主义元素,从而使剧作的内容和形势更为和谐统一,色彩更为丰满诱人。
另外,通过想象而构成的一幕幕奇特怪异的场景,更是引人注目、动人心弦充满浪漫诡谲的色调,莎士比亚的悲剧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而迷人的魅力,其根源就在这里。
3、达尔杜弗这个形象有何揭露意义?
(1)达尔杜弗这个形象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现实性,把讽刺矛头对准当时黑暗的势力----天主教。
通过主人公的所作所为,揭露了天主教的欺骗性和虚伪性,通过达尔杜弗的表里鲜明对比,揭示宗教的伪善。
(2)达尔杜弗是个典型的宗教骗子。
主要的特征是表里不一和伪善。
达尔杜弗的形象集中体现了封建贵族和教会势力的伪善本质。
达尔杜弗的伪善、凶狠、贪婪无耻的表现,生动地表现了宗教的欺骗性和宗教伪善的危害性。
例如他对奥尔贡说任何东西也不要爱恋,而自己却贪吃贪睡,不肯错过任何享受的机会。
剧本不但层层剥下了达尔杜弗伪善的外衣,使其本相毕露,并且指出了他的险恶用心和严重危害,即霸占奥尔贡的妻子、财产,把奥尔贡赶出家门。
达尔杜弗的形象的社会意义在于切中时弊,把批判的锋芒直指教会以及打着宗教幌子进行秘密特务勾当的“圣体会”。
达尔杜弗在欧洲已成为伪善者的同名词。
8、分析莎士比亚悲剧的艺术个性从艺术上看,莎士比亚悲剧具有特别悲壮的色彩。
他专写“高贵”的英雄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可悲的毁灭。
英雄的高贵性,不仅体现在他们的出身上,他们都属于帝王将相等统治阶级人物,而且体现在他们的品性上,他们大都具有正面的特质,伟大的性格,是社会中出类拔萃的人物。
然而,在纷繁复杂的人生舞台上,他们却从显赫的高位上跌落下来,甚至毁灭了自己的精神和肉体。
他们的痛苦与灾难,异乎寻常;他们的悲剧,既是个人的,又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普遍的性质,属于时代和社会的悲剧,因而特别动人心魄,发人深省。
其次,在形象塑造上,莎士比亚不仅将人物放在外部冲突中去描绘,而且写出了人物的内心冲突,这就体现出了形象塑造的深刻性和精致性。
奥瑟罗在信任与怀疑之间,在爱与恨之间,进行了剧烈的斗争,灵魂里掀起了巨大的风暴。
麦克白由于野心和权势的诱惑,走上了弑君犯罪的邪途,因而在谋杀邓肯之前,充满了痛苦和激烈的思想斗争,在事后又充满了无穷的悔恨。
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和烦扰,剥夺了他的一切欢娱,甚至使他感到人生的毫无意义。
第三,就艺术风格而言,莎士比亚悲剧一般不把悲喜截然分开,而是在不损害悲剧基调的原则下把它们结合起来,在情节发展的进程中,让庄严中有轻松,从而达到以喜衬悲、以喜促悲的效果,并使主题蕴意得以升华。
《麦克白》中“看门人”一场,还有《哈姆莱特》中“墓园”一场,便是最鲜明的例证。
第四,在表现手段上,莎士比亚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他让鬼魂、女巫上场,直接参与舞台表演,利用伊丽莎白时代人们普遍存在的迷信观念,来帮助制造气氛,展开情节,刻画人物,从而取得了惊人的戏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