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学期课外阅读理解课堂知识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学期课外阅读理解课堂知识题(含答案)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时间:________
一、课外阅读。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文/梁实秋
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姓徐,名锦澄。

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徐先生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

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

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的抹,整页整页的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

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地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的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

但是他郑重地给我解释一会,他说:“你拿了去细细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
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

”我仔细一揣摩,果然
..。

他的大墨杠子打的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

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工夫。

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徐先生教我许多作文的技巧。

他告诉我:“作文忌用过多的虚字。

”该转的地方,硬转;该接的地方,硬接。

文章便显着朴拙而有力。

他告诉我,文章的起笔最难,要突兀矫健,要开门见山,要一针见血,才能引人入胜,不必兜圈子,不必说套语。

他又告诉我,说理说至难解难分处,来一个譬喻,则一切纠缠不清的论难都迎刃而解了!诸如此类的心得,他传授我不少,我至今受用。

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每每回忆起他的音容笑貌,我不禁还怀着深深的敬慕之意。

1.从文中找出一组反义词,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
2.第二自然段中的“果然”一词在文中指的是什么?请用横线画出来。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一个双重否定句,请把它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徐先生教了“我”哪些作文的技巧?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

你觉得对你启发最大的是哪一个技巧?简要说说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读短文的开头和结尾,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大白鲨
①全世界各地的海洋中生活着大约350种鲨鱼,它己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生存了3亿多年。

在所有的鲨鱼中,大白鲨个儿最大、最凶猛、最为矫健有力,没有任何海洋动物敢与大白鲨为敌。

②生物学家认为,大白鲨可以长到7.61米长,寿命达20年。

刚生下来的大白鲨幼鱼约1.06米,出生的当天就会自己捕食。

雌大白鲨成年时长4.84米,体重达1360-2721千克。

渔民因渔网被凶悍的大白鲨撞破扯烂而一无所获的事时有发生。

③大白鲨是典型的肉食动物。

幼小的大白鲨捕食鱼类,身体长到2.74—
3.65米时,转而捕食海洋中比鱼类个子大的海豹、海狮之类的哺乳动物。

捕食时,大白鲨往往先在猎物四周慢吞吞地游来游去兜圈子;然后悄然沉下海底,将身子隐蔽在礁石之间。

觑准时机,猛然闪电般向上直扑猎物的腹部或尾部,刀锋似的利齿将猎物咬成几块,三口两口就把猎物吞进了肚里。

④大白鲨的表皮覆盖着一排排叫做真皮齿的尖利鳞片,每个鳞片犹如一粒细小的利牙,鱼皮表面像砂纸那般粗硬。

高速游动的大白鲨如果擦碰到人体,人的肌肤会被割划得皮开肉绽。

⑤大白鲨的体温比周围水温高6℃。

据科学测算,肌肉温度每提高5℃,肌
肉的收缩力便增加2倍。

这是大白鲨反应神速、肌肉爆发力强大的主要原因。

⑥大白鲨的鼻孔上边有一系列感觉小孔,这些小孔能(灵巧、灵敏、灵活)
地探测到猎物发出的微弱电磁场,因此大白鲨能百发百中捕获猎物。

通过鼻上小孔,大白鲨还能依据地球电磁场,在漆黑一片的海底游动时丝毫不差地把准方向。

大白鲨游动时,将上下颚收缩在鼻子下边,使头部成流线型,以减少水的阻力。

⑦大白鲨是海洋生物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起着控制海洋中某些哺乳动
物数量的作用,吃掉其中的老弱病残者,促进生存竞争。

另外,大白鲨还吞食海洋中的动物尸体,清洁海洋。

可惜的是,体态优美的大白鲨由于受到误解,被人类大量捕杀,数量急剧减少,现在已被世界动物保护组织列入了濒危动物名单。

1.圈出文中括号中应选的词语。

2.“大白鲨可以长到7.61米”中“可以”所表示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运用了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白鲨捕食海豹、海狮之类的捕乳动物时,先要沉下海底的原因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可惜的是,体态优美的大白鲨由于受到误解”一句中所说的“受到误解”,具体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针对大白鲨被捕杀的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读,完成练习。

剃头周的平庸人生
周伶俐
①剃头周的门面虽小且破,但很整洁,碎发是随手清扫的。

笨重的黑皮转椅,角落里绽开细缝,露出细密的衬布甚至微黄的海绵来,但踩着脚踏板调整高度时,照样灵活得很。

三五把闪亮的小剪子,尖尾巴的细齿梳子,几瓶印着
明星头像的发胶,一盒儿童痱子粉,方块的海绵,摆在镜子前窄窄的台面上,像一排待画的静物,在明亮的光线里,闪烁着细碎的金光,暖调子,缓慢地流淌。

②剃头周没有一般手艺人的愁苦气。

首先他不瘦,圆鼓歧的脸蛋洋溢着很有营养的光泽,壮实的身材,微腆着肚子,头发也梳理得整齐。

他还善谈,对客人的每句话都报以认真的倾听和体贴的应和。

③谈笑归谈笑,他剃起头来一丝不苟,哪怕椅子上已坐了一排人,必须不时点着各人名号,安抚大家。

到这里来剃头的,以男人和小孩居多,墙角并没有一般美发店必备的宇航员头盔式的烫发设备—讲究的女人不来这里。

小孩愿意来,是因为剃头周会制造出动画片里人物的声调,有效抵消了电推子在其后颈上行驶的惊恐。

虽说男人们的发型大同小异,但不能因此质疑剃头周的手艺。

像我弟,一个时髦青年,凡事注重品位,也时常光顾他的小店。

④人活一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有的人喜欢哼哼叽叽地抱怨,有的人天生精气神十足,剃头周便是后一类人。

他从早站到晚,嘴也不闲着,累是肯定的,但从来没听他叹过一声苦。

⑤就像普通的木头椅子一样,陈旧、朴素,甚至不是十分坚固了,但是明显能用,不需要花钱花心思换新的。

这一种知足,是制头周基本的生活态度。

不论世事如何变幻,潮流如何更替。

饭,总是要吃的,头总是要剃的。

⑥你不能因其平庸,就怀疑它的意义。

1.第①自然段中的“暖调子”是指剃头周的店面让人感觉( )。

A.有暖气B.温暖C.温馨
2.第①自然段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不合理的项是( )。

A.描写简陋的工作条件。

呈现画一样的美感。

B.交代人物生活环境。

让读者眼前呈现画面。

C.简陋但整洁的环境,烘托出主人公的性格。

D.告知读者,剃头周的小店破旧但理发便宜。

3.第③自然段中.写剃头周的店顾客众多不是为了说明()
A.剃头周受到不同年龄人的欢迎。

B.剃头周的理发技艺不凡。

C.剃头周工作敬业,为人随和。

D.剃头周不受讲究品位的人欢迎。

4.下列是同学们对短文内容的概话,你认为最恰当的是(分)
A.介绍了剃头周的小店,他的长相特别,手艺不错。

B.介绍了制头周的小店破日。

但手艺不错,受人欢迎。

C.介绍了制头周的日常工作及生活态度,给人以启示。

D.介绍了剃头同的日常工作。

赞扬了他的生活态度。

5.下列选项中,( )词最能概括剃头周的人生态度。

A.知足常乐B.无可奈何C.乐观向上
四、短文阅读,回答问题。

常常见到故乡
①睡梦里,我常常见到故乡。

②那五光十色、熙熙攘攘的山村小镇,留给我多少天真的笑容;那欢乐奔腾的小河,流淌着我一串串童年的歌声;那漫山遍野的杜鹃花,藏着我一个个神奇的梦;那长满蘑菇的山沟里,留下多少赤足的脚印……故乡的风、故乡的云、故乡的树、故乡的月、故乡的小路,它们是一组凝固了的彩画,紧紧嵌在我心里。

③想起故乡,心上又自然浮起一行行熟悉的诗句:“露从今夜白,
______”“粼粼故乡水,______”“乡书何处达?______”……字里行间,渗透了多少深挚的乡情,流动着多少感人的乡音!
④读着诗句,眼前又闪出一幅幅眷恋乡土的形象:诗人艾青在国难深重的时刻,用赤子之心反复呼唤“大堰河,我的保姆”;作曲家冼星海用悲壮激昂的旋律,谱出了“保卫黄河”的强音;生物学家蔡希陶无论走到哪里,总是那样深情地爱着边疆的一草一木;世界文豪高尔基流连在伏尔加河之滨,却久久不忍离去……
⑤是的,故乡的一草一木长在心里,故乡的一泉一水流在心里。

古往今来,谁无乡土情?当你抚摸着故乡的每一片绿叶时,当你走过故乡的每一条小路时,你能不深深地爱恋着这片土地?你能不骄傲地说:“我是故乡的儿女!”当点点滴滴的乡情注满心田时,你定会以做一个炎黄子孙而自豪!
⑥如果说故乡是你生长的摇篮,那么祖国便是哺育你的母亲。

在人的一生
当中,当浓郁乡情与爱国之情融合起来的时候,人的情操必然得到升华,生命也就变得无比充实,无比瑰丽了。

⑦年轻的朋友,热爱你成长的摇篮,热爱哺育你的母亲吧!
1.(提取信息)用“”画出文中的一组排比句。

2.(整体感知)读短文,填一填。

(1)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是________句,也是这一段的________句,这一自然段列举了___________等眷恋乡土的代表人物,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中将浓郁的乡情发展为爱国之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合理选择)把下列诗句填到文中的横线上。

(填序号)
①依依旧人情②归雁洛阳边③月是故乡明
4.(分析判断)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它们是一组凝固了的彩画,紧紧嵌在我心里”这句话中的“嵌”字形象地说明故乡的山山水水已经铭刻于作者的心里,永远不会磨灭。

(______)(2)文中引用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对故乡的山水特别有感情。

(______)
(3)“古往今来,谁无乡土情”的意思是:古往今来,谁都没有乡土情。

(______)
(4)文章第⑦段中“成长的摇篮”指的是故乡,“哺育你的母亲”指的是祖国。

(______)
5.(体会情感)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抒发心声)读完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理解。

钉子
在集市上,有一个商人生意兴隆,所有的货物都销售一空,他的口袋里塞
满了金子和银子。

此刻他要回去了,想在天黑之前赶到家里。

于是他把装有钱币的旅行袋拴在马上,骑上马出发了。

中午时分,他来到一座城里歇脚。

当他又要启程赶路时,家仆把马牵到他面前,说道:“老爷,马的左后蹄的铁掌上少了一枚钉子。


“少就让它少吧。

”商人回答说,“我再走六个小时就行了,这点时间铁掌不会掉的。

我急着赶路。


到了下午,商人又下了马,让家仆给马喂点饲料。

仆人来到他休息的小客房里,说道:“老爷,您的马左后蹄上的铁掌掉了,我要不要把马牵去找铁匠?”
“。

”商人回答说,“还有两个小时就到
了,。


商人接着赶路,可是走了不多一会儿,那马就开始一瘸一拐地走;它瘸了没多长时间,开始跌跌撞撞地走;跌跌撞撞地走了没多长时间,它就倒下了,腿也折了。

商人只好丢下马,解下旅行袋扛到肩上,朝家里走去,直到深更半夜才到家。

“真是倒了大霉了。

”商人自言自语道,“这都得怪那个该死的钉子!”这真是欲速则不达呀!
1.仿照文中画线句子,联系上下文,在文中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2.结合事情的经过填空。

骑马回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半夜到家
3.商人为什么不愿修马蹄上的铁掌?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短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B.“欲速则不达”的意思是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C.短文告诉我们不要忽视小问题,出现问题要及时想办法补救,这样才能减少损失
D.马腿折了是因为拴在马背上的口袋里塞满了金子和银子,太重了
5.商人认为“这都得怪那个该死的钉子”。

你同意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外阅读。

武松醉打蒋门神(节选)
武松又行不到三四里路,再吃过十来碗酒。

此时已有午牌时分,天色正热,却有些微风。

武松酒却涌上来,把布衫摊开,虽然带着五七分酒,却装做十分醉的,前颠后偃,东倒西歪,来到林子前。

那仆人用手指道:“只前头丁字路口,便是蒋门神酒店。

”武松道:“既是到了,你自去躲得远着。

等我打倒了,你们却来。

”……
蒋门神见了武松,心里先欺他醉,只顾赶将入来。

说时迟,那时快。

武松先把两个拳头去蒋门神脸上虚影一影,忽地转身便走。

蒋门神大怒,抢将来,被武松一飞脚踢起,踢中蒋门神小腹上。

双手按了,便蹲下去。

武松一踅(xu é),踅将过来,那只右脚早踢起,直飞在蒋门神额角上,踢着正中,望后便倒。

武松追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这醋钵儿大小拳头,望蒋门神脸上便打。

原来说过的打蒋门神扑手:先把拳头虚影一影,便转身,却先飞起左脚,踢中了,便转过身来,再飞起右脚。

这一扑有名,唤做“玉环步,鸳鸯脚”。

这是武松平生的真才实学,非同小可!打的蒋门神在地下叫饶。

武松说道:“若要我饶你性命,只要依我三件事。

”蒋门神在地下叫道:“好汉饶我!休说三件,便是三百件,我也依得!”
1.猜测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赶将入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的句子,通过“装醉”来表现武松的________,写武松交代仆人“躲得远着。

等我打倒了,你们却来”体现了他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3.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描写武松动作的词语有“踅”“踢”“追入”
“_______”“______”“______”等,生动传神地突出了武松______________的特点。

4.尝试概括出选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快乐阅读。

一张纸条
上五年级时,我喜欢《格林童话》到了痴迷的地步。

那时,父母工资微薄,除了维持生活以外,根本没有剩余的钱去买一本既不能吃又不能穿的书。

平时父母总是把钱放在写字台的抽屉里,而钥匙就放在写字台上。

几经犹豫之后,我试着用钥匙打开了抽屉,从里面拿走了一张2元的纸币。

第二天,我从书店里买回了那本梦寐以求的《格林童话》。

几天过去了,风平浪静,父母似乎并没有发现我拿钱的事。

不久,书店里进了一批新书,其中《绿野仙踪》是我盼望已久的一本童话故事。

禁不住“仙子”的诱惑,我如法炮制。

当我再一次打开写字台的抽屉时,却发现里面多了一张纸条:“峰儿,你是个好孩子,爸爸妈妈相信你会永远做一个好孩子的。

”我很惭愧,取出纸条,悄悄地锁上了抽屉。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一张纸条成了我一生的警示,一张纸条给了我一生的尊严。

1.写出文中两个表现“我”十分喜欢《格林童话》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几天过去了,风平浪静……”“风平浪静”在文中具体指______。

3.“禁不住‘仙子’的诱惑,我如法炮制。

”“如法炮制”在文中具体指
__________。

4.“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类似的错误”在文中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张纸条”是谁留在什么地方的?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这张纸条对“我”的教育极大?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课外阅读。

重阳节的传说
古时候,汝河边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小伙子,名叫桓景。

他家里有父母和妻子,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子过得十分快乐。

天有不测风云。

有一年,汝河里忽然出了一个瘟魔,岸边很多村庄流行起了瘟疫,死了不少人。

桓景一家人也被染上了,父母和妻子都死了,只有桓景活了下来。

桓景病好后,一心想除掉瘟魔,让乡亲们不再受害。

他听说东南方的山中有一位叫费长房的神仙,能降妖除魔,决定前去拜师学艺。

桓景带上一袋干粮上路了。

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费长房和蔼地对他说:“我看你一心想为民除害,就收下你这个徒弟吧。

”他交给桓景一把降妖宝剑,又教他降魔的武艺。

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一天早晨,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过来对他说:“徒儿,你在这儿快一年了。

我算了一下,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了。

我给你一把茱萸叶、一瓶菊花酒。

你赶紧回家,先让乡亲们登高避灾,再去斩妖除魔。

”他一招手,飞来一只仙鹤,让桓景骑在仙鹤背上,把他送回了家。

到了瘟魔出来那天,桓景分给乡亲们每人一片茱萸叶,叫大家带在身边,又让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然后领着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

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爬上了河岸,趾高气扬地走进村里。

他发现村里一个人也没有,就四处张望,最后发现村民们都躲在山上,便狂叫着向山上冲去。

刚到山脚下,突然一阵浓郁的茱萸叶香和菊花酒气迎面扑来,瘟魔顿时头晕眼花,哼哼呀呀地在原地打转。

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

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

桓景对准他的后背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从此,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袭扰了。

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

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壮举。

因为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天称为“重阳节”。

1.把下面的俗语补充完整并解释。

天有不测风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桓景为什么要拜师学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谈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

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铲除瘟魔,桓景按照师傅的办法做了哪三件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桓景与瘟魔是怎样搏斗的?在文中用“____”画出来。

6.过重阳节时人们为什么都要举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的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课外阅读。

母爱是一根穿针线
母亲为儿子整理衣服时,发现儿子衬衣袖子上的纽扣松动了。

她决定给儿子钉一下。


儿子很年轻,却已经是一名声誉日隆的作家。

天赋和勤奋成就了他的今天。

母亲因此而骄傲——她就是作家的母亲!
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嘀嘀嗒嗒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上看出,他正文思泉涌。

她在抽屉里找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声响,惟恐打扰了儿子。

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

她把它取出来,轻轻推好抽屉。

可她遇到了麻烦,当年的绣花女连针也穿不上了。

一个月前她还穿针引线缝被子,现在明明看见针孔在那儿,就是穿不上。

她不相信她视力下降得那么厉害。

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rú)湿,再次用
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它捻得又尖又细,再次抬起手臂。

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近,再试一次——还是失败。

再试……可线仍未穿进针眼里。

∥儿子在对文章进行后期排版,他从显示屏上看见反射过来的母亲,怔往了。

他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根缝衣针,虽然与母亲朝夕相处,可他的心却被没完没了的文章堵死。

母亲的丝线在他这里已找不到进出的"孔",可她还是不甘心放弃。

儿子的眼睛热了。

他这才想起许久不曾和母亲交流过感情,也没有关心过她的衣食起居了。

妈,我来帮你。

儿子离开电脑,只一刹那,丝线穿针而过。

母亲笑纹如花。

用心为儿子钉起纽扣来,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


儿子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

因为,母亲很容易满足,比如,只是帮她穿一根针,实现她为你钉一颗纽扣的愿望,使她付出的爱畅通无阻。

如此简单。

∥1.题目是用打比方的手法写的,他把母爱比作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第二自然段中加点的词换成一个近义词填在括号里,使句子的意思不变。

骄傲—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省略号的用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句中说“儿子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

”你知道该怎样做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祖母的葵花
丁立梅
①我总是要想到葵花,一排一排,种在小院门口。

是祖母种的。

②祖母侍弄土地,就像她在鞋面上绣花一样,一针下去,绿的是叶,再一针下去,黄的是花。

③记忆里的黄花总也开不败。

④丝瓜、黄瓜是搭在架子上长的。

扁扁的绿叶在风中婆娑,那些小黄花,
就开在叶间,很妖娆地笑着。

南瓜多数是趴在地上长的,长长的蔓,会牵引得很远很远。

像对遥远的地方怀了无限向往,蓄着劲儿要追寻了去,在一路的追寻中,绽放大朵大朵黄花,黄得很浓艳。

⑤还有一种植物,被祖母称作“乌子”的。

它像爬山虎似的,顺着墙角往上爬,枝枝蔓蔓都是绿绿的,一直把整座房子包裹住了才作罢。

忽一日,哗啦啦花都开了,远远看去,房子插了满头黄花呀,美得让人心醉。

⑥最突出的,还是葵花。

它们挺立着,情绪饱满,斗志昂扬,迎着太阳的方向,把头颅昂起,再昂起。

小时候我曾奇怪于它怎么总迎着太阳转呢,伸了小手,拼命拉扯那大盘的花,不让它看太阳,但我手一松,它弹跳一下,头颅又迎上去了,永不可折弯的样子。

⑦凡·高在1888年的《向日葵》里,用大把金黄来渲染葵花。

画中,一朵一朵葵花,在阳光下怒放,仿佛是“背景上迸发出的燃烧的火焰”。

我的祖母不知道凡·高,但她喜欢种葵花。

在那些缺衣少吃的岁月里,院门前那一排排葵花,在我们心头,投下最明艳的色彩。

葵花开了,就快有香香的瓜子嗑了。

这是一种香香的等待,这样的等待很幸福。

⑧葵花结籽,亦有另一种风韵。

沉甸甸的,望得见日月风光在里头喧闹。

这个时候,它的头颅开始低垂,有些含羞,有些深沉,但腰杆儿仍是挺直的。

一颗一颗的瓜子,一日一日成形,饱满,吸足阳光和花香。

葵花成熟起来,蜂窝一般。

祖母摘下它们,轻轻敲,一颗一颗的瓜子就落到祖母预先放好的匾子里。

放在阳光下晒,会闻见花朵的香气。

一颗瓜子,原来是一朵花的魂啊!
⑨瓜子晒干,祖母会用文火炒熟,这个孩子口袋里装一把,那个孩子口袋里装一把。

我们的童年就这样香香地过来了。

⑩如今,祖母老了,老得连葵花也种不动了。

老家屋前,一片空落的寂静。

七月的天空下,祖母坐在老屋院门口,坐在老槐树下,不错眼地盯着一个方向看。

我想,那里一定有一棵葵花正在开放,开在祖母的心窝里。

1.“我”记忆里的黄花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