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朐县第六中学2025届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临朐县第六中学2025届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裴伷先,宰相炎①之从子。
伷先未冠推荫为太仆丞后炎被劾或勉其逊辞炎曰宰相下狱理不可全卒不折节。
炎死,坐流岭南。
伷先性直,惜伯父无罪被害,上章求面陈得失,武后召见,盛气待之,曰:“炎谋反,法当诛,尚何道?”伷先对曰:“陛下唐家妇,身荷先帝顾命,今虽临朝,当责任大臣,须东宫年就德成,复子明辟,奈何遽王诸武、斥宗室?炎为唐忠臣,而戮逮子孙,海内愤怨。
臣愚谓陛下宜还太子东宫,罢诸武权。
不然,豪桀乘时而动,不可不惧!”后怒,命曳出,杖之朝堂,长流瀼州。
岁余,逃归,为吏迹捕,流北庭。
无复名检,专居贿,五年至数千万。
娶降胡女为妻,妻有黄金、骏马、牛羊,以财自雄。
养客数百人,自北庭属京师,多其客,候朝廷事,闻知十常七八。
时补阙李秦授为武后谋曰:“谶言‘代武者刘’,刘无强姓,殆流人乎?今大臣流放者数万,若其判乱,社稷忧也。
”后谓然,夜拜秦授考功员外郎。
分走使者,赐墨诏,慰安流人,实命杀之。
伷先前知,以橐驼载金币,从宾客奔突厥。
行未远,都护遣兵追之,与格斗,为所执。
械系狱,以状闻。
会武后度流人已诛,畏天下姗诮,更遣使者安抚十道,以好言自解释曰:“前使使慰安有罪,而不晓朕意,擅诛杀,残忍不道,朕甚自咎。
今流人存者一切纵还。
”繇是伷先得不死。
中宗复位,求炎后,授伷先太子詹事丞。
迁秦、桂、广三州都督。
坐累且诛,赖宰相张说右之,免官。
久乃擢范阳节度使、京兆尹。
以京师官冗,奏罢畿县员外及试官。
进工部尚书。
年八十六,以东京留守累封翼城县公,卒官下。
(节选自《新唐书•裴伷先传》,有删改)
(注)①裴炎,睿宗时丞相,武则天揽权,他进行谏阻,要求武则天还政天子,因其是“受遗老臣,倔强难制”,最终被诬以谋反罪杀害。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伷先未冠/推荫为太仆丞/后炎被劾/或勉其逊/辞炎曰/宰相下狱/理不可/全卒不折节/
B.伷先未冠/推荫/为太仆丞/后炎被劾/或勉其逊辞/炎曰/宰相下狱/理不可/全卒不折节/
C.伷先未冠/推荫为太仆丞/后炎被劾/或勉其逊辞/炎曰/宰相下狱/理不可全/卒不折节/
D.伷先未冠/推荫/为太仆丞/后炎被劾/或勉其逊/辞炎曰/宰相下狱/理不可全/卒不折节/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即古代的流刑,指把罪犯押解到边远地方服劳役或戍守,永远不得离开该地区的刑罚。
B.“顾命”取临终遗命之意,后称帝王临终前的遗诏为顾命,接受的大臣被称为顾命大臣。
D.都护,唐代边疆设有防卫边境与统治周边民族的都护府,长官称都护,文中指北庭都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伷先遭遇挫折,展现耿直性格。
他因恩荫入仕,但受到伯父牵连,被流放岭南;他痛惜伯父无罪被害,面见武后,指出其错误做法,激怒了武后。
B.裴伷先审时度势,看淡名誉礼法。
因从流放地逃回故乡,他被流放北庭,开始做生意,他经营有方,积累了很多财产;娶了胡人为妻,增加了财富。
C.裴伷先面对危机,敢于奋起反抗。
武后决定用计策杀掉流放人员,他事先得到消息,准备逃往突厥,都护派兵追赶,双方展开激烈战斗,最后被抓。
D.裴伷先大难不死,之后入朝为官。
他被捕后,恰逢武后因诛杀流放罪人的事自责,得以不死;中宗继位,他入朝为官,曾多次担任要职,结局圆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炎死,坐流岭南。
伷先性直,惜伯父无罪被害,上章求面陈得失。
②养客数百人,自北庭属京师,多其客,候朝廷事,闻知十常七八。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古以来,英雄都是民族精神重要而具体的体现,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尊崇英雄,捍卫英烈尊严也是人类一种最深沉的情感。
2018年5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正式施行,这标志着保护英烈已经纳入法治化轨道,守护和赓续英烈精神已经成为全社会的神圣职责。
同时,2018年5月7日印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强调,要制定英雄烈士保护方面的法律,形成崇尚、捍卫、学习、关爱英雄烈士的良好社会风尚。
这些都是我们赓续英烈精神的重要举措。
赓续英烈精神,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立法。
任何法律规范都是以实现特定的价值观为目的,政治价值的稳定存在,是凝聚国家共同体信仰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全过程,确保各项立法导向更加鲜明、要求更加明确、措施更加有力。
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制定英烈保护法,表明了我们捍卫英雄烈士、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明导向。
英烈保护法明确规定,国家和人民永远尊崇、铭记英雄烈士为国家、人民和民族作出的牺牲和贡献。
这一规定,彰显了国家对主流价值观的维护,让为英雄正名的行为有法可依,顺应了广大人民的普遍愿望,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英烈保护法的颁布实施,其目的就在于强化人们遵守社会基本的道德规则,让英烈精神融入血脉、内化为文化自觉、凝聚为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力量。
赓续英烈精神,就要以法治守护民族历史记忆。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在中华民族争取独立、
折不挠、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构筑起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然而,一段时期以来,社会上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和观点不断出现,解构英雄事迹、歪曲英雄人物的现象层出不穷。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对英雄的亵渎,正是一种“去史”的行为,关乎民族兴亡。
因此,用法治守护民族历史记忆,赓续英烈精神,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也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必然要求。
因此,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们在尊崇英雄、守护历史方面有了更加明确、完备的法律依据。
英烈精神是中华民族奋斗历程的代表和缩影,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瑰宝,贯彻实施好英烈保护法,就是对英烈精神的最好继承。
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造的巍峨丰碑,必将永远载入史册,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让我们以贯彻实施英烈保护法为契机,致敬英烈,让英烈精神永续传承、生生不息!
(选自熊梅《赓续英烈精神,守护民族历史记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制定英雄烈士保护方面的法律,是以形成特定的价值观和良好的社会风尚为目的的。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
C.由于人们不遵守社会基本的道德规则,缺少文化自觉,所以颁布实施了英烈保护法。
D.民族英雄都出现在历史上,比如在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实现富强的过程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着赓续英烈精神,文章层次清晰论证了赓续英烈精神的必要性和措施。
B.文章从怎样引领立法和怎样守护民族历史记忆两个方面论述如何通过赓续英烈精神,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文章举反面示例说明用法治能守护好民族历史记忆,赓续英烈精神。
D.捍卫英雄烈士,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制定英雄烈士保护法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保护英烈应该纳入法治化轨道,《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做到了这一点。
B.如果一个国家要想有希望和前途,那就不能没有先锋,不能没有英雄。
C.相关法律法规之所以颁布实施,是因为我们在尊崇英雄、守护历史方面有了更加明确、完备的法律依据。
D.让英烈精神永续传承,生生不息,就必须让社会共同贯彻实施好英烈保护法。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要实现全面小康,乡村振兴是关键所在。
截至2O19年,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约40%,农用地面积超过国土面积60%,农业经济的发展程度,农民农村的生活质量,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后劲也在农村。
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农村发展滞后,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因此振兴乡村,是我国社会和谐
在城镇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乡村振兴绝不是要把城乡发展对立起来,而是要从实际出发,完善城乡布局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形成田园乡村与现代城镇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城乡发展态势。
(摘编自《政策解读(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O22年)》)
材料二
乡村振兴是以发展农村经济为基础,实现包括农村文化、生态等在内的乡村发展水平的整体性提升。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乡村振兴需要拓展产业体系。
农村从业者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开发农产品,并根据市场规律在城市寻求产业融合,组建融制造、加工、服务为一体的新产业链,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提高传统农业的附加值,保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例如,上海电商“归农”网搭建农户、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数字化商贸平台,不仅满足了千里之外城市消费者的需求,还每年为多地农户实现农产品销售的持续增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兴旺产业时,乡村振兴必须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资源,走好可持续发展之路。
大力发展现代集约农业和生态旅游,建立一套兼顾经济收益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子孙后代留下“绿色宝库”,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摘编自《产业如何促进乡村振兴》)
材料三
乡风文明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软件基础。
乡风文明建设由于周期长、见效慢,且不容易考核,一些地方领导把它当作“虚功”“慢活”,不愿投入太多精力,但只有满足精神需求,增强精神力量,才能让农村群众有真正的获得感、幸福感,从而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实现。
乡风文明建设离不开教育,对乡村来说,教育既承载着传播知识、塑造文明乡风的功能,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
我国城市教育水平大大领先于农村,通过资源配置、制度建设等促进城乡教育融合发展,推进城乡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城市教师、科技文化人员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文化教育,这样才能解决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进而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素养的提升。
(摘编自《乡风文明:乡村振兴之“魂”》)
1.下列对“乡村振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振兴是确保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也是我国社会和谐发展、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
B.乡村振兴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这需要拓展产业体系,提高传统农业的附加值,保证农民收人的持续增长。
C.在实施乡村振兴时,可大力发展现代集约农业和生态旅游,这有助于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资源。
D.乡村振兴需要乡村教育提供人才支撑,但一些地方领导对此认识不够,使得城乡教育水平的差异越来越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农村人口较多,农用土地较广,农村发展滞后,因此要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要重视乡村振
B.乡村发展滞后于城市发展是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能够缓解这一矛盾。
C.乡村振兴的目的就是为子孙后代留下“绿色宝库”,实施中应建立一套兼顾经济收益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D.乡风文明建设虽见效慢,不容易考核,但也不可忽视,如果没有良好乡风,乡村振兴可能会失去一股重要的推动力量。
3.如何处理乡村振兴中的城乡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绘,字元素,绵竹人。
少而奇警,读书五行俱下,名闻西州。
进士上第,通判荆南。
为开封推官,遇事迎刃而解,诸吏惟日不足,绘未午率沛然。
仁宗爱其才,欲超置侍从,执政见其年少,不用。
以母老,请知眉州,徙兴元府。
吏请摄.穿窬盗库缣者,绘就视之,踪迹不类人所出入,则曰: “我知之矣。
”呼戏沐猴者诘于庭,一讯具伏.,府中服其明。
神宗立,召修起居注、知制诰、知谏院。
诏遣内侍王中正、李舜举等使陕西,绘言:“陛下新即位,天下拭目以观初政。
馆阁、台省之士,朝廷所素养者不之遣,顾独遣中人乎?”
曾公亮请以其子判登闻鼓院,用所厚曾巩为史官。
绘争曰:“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
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
”帝为寝.其命。
绘亦解谏职,改侍读,绘固辞,滕甫言于帝。
帝诏甫曰:“绘抗迹孤远,立朝寡援,不畏强御,知无不为。
朕一见许其忠荩,擢置言职,信之亦笃矣。
今日之除,盖难与宰相并立于轻重之间,姑令少避尔,卿其谕朕意。
”绘曰:“谏官不得其言则去,经筵非姑息之地。
”卒不拜。
未阅月,复知谏院,为御史中丞。
时安石用事,贤士多谢.去。
绘言:“老成之人,不可不惜。
当今旧臣多引疾求去,范镇年六十有三、吕诲五十有八、欧阳修六十有五而致仕,陛下可不思其故乎?”免役法行,绘陈十害。
安石使曾布疏其说。
诏绘分析,固执前议,遂罢,知亳州。
元祐初,复天章阁待制。
卒,年六十二。
(《宋史·杨绘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请摄.穿窬盗库缣者摄:捉拿
B.一讯具伏.伏:趴下
C.帝为寝.其命寝:废置
D.贤士多谢.去谢:辞职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绘少时读书一目五行,名声遍闻西洲,进士考试考了第一等,为官后办事能力极强。
B.杨绘认为曾公亮请求让曾巩做史官,是为了报答越地为官时曾易占包庇自己的私情。
C.因为杨绘的争辩,皇帝搁置了那份任命,也解除了杨绘谏官职务,对他失去了信任。
D.杨绘上书陈说王安石推行的“免役法”有十大危害:他坚持自己意见,却因此被降职。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馆阁、台省之士,朝廷所素养者不之遣,顾独遣中人乎?
(2)今日之除,盖难与宰相并立于轻重之间,姑令少避尔,卿其谕朕意。
4.请结合全文概括杨绘的形象特点。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注)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
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离任,宴僚佐于杭州城中吴山上的有美堂。
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本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前两句极写有美堂美丽壮观的胜景,大处落墨,境界阔大,气势不凡。
B.上片后两句以设问询问友人,期待与朋友有朝一日能再次相会,把酒痛饮。
C.有美堂前的沙河塘里华灯初上,水调歌曲优美动听,作者好奇,想一探究竟。
D.这首词意象优美,上片以乐景写忧思,寓情于景;下片因景寓情,含蓄蕴藉。
2.词的最后两句如何理解?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⑴孔子谓季氏:_________,是可忍也,____________?(《论语》)
⑵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⑶且矫诏纷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敢复有株治。
(张溥《五人墓碑记》)
⑷青山隔送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实甫《长亭送别》)
⑸叶上初阳干宿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邦彦《苏幕遮》)
7、微写作。
下面是主席讲话中用的典故,请你从这句话中提炼一个观点,写一段议论性文字。
(不超过100字)
8、当学习《祝福》中有关鲁镇人对絮絮叨叨的祥林嫂态度的内容时,老师讲了一则寓言故事,请你读了这则故事后,写出老师通过这则故事所阐明的观点。
(不超过50字)
一头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
有一次,主人捉住猪,猪大声嚎叫,猛烈地抗拒。
绵羊和乳牛讨厌猪的嚎叫,便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
”猪听了回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羊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啊。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2月16日,一段“男子20年后报复老师拦路扇耳光”的视频在各大社交媒体传播开来。
视频中,一名男子一边扇一名老人耳光,一边大声喝问:“你还记不记得我,你当年是怎么削我的?”而被打男子忍受着耳光,不时小声说“对不起”,却没有反抗。
据媒体报道,打人的男子是河南栾川县人,今年33岁,被打男子是其初中老师张某某,因为20年前家庭贫困,经常被该老师打骂,直到现在心里还气不过,便想要报复。
此事引发网友热议:有人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有人说:“正确的君子报仇方式,应该是活成高尚的样子,让对方永远望尘莫及”,有人说“宽恕别人就是放过自己”,有人说“纵使老师罪行滔天,男子当街实施私刑以暴制暴也是恶行”,也有人说:“此男子心理过于阴暗,不懂得感恩”。
对此,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文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1.C
2.A
3.D
4.①裴炎死后,他受到牵连;流放到岭南。
伷先的性格刚直,痛惜伯父无罪被害,呈上奏章当面陈述得失利害。
②他先收养了几百个门客,从北庭到京城,一路上有很多他的门客,来探听朝廷的事情,朝廷的事他了解的十有七八。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
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
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划线句的翻译是:裴伷先未满二十岁,因为推恩荫补担任太仆丞,后来裴延被弹劾时,有人劝他说些恭维话,裴炎说:“宰相下狱,没有自我保全的道理。
”最终也没有屈服。
“推荫”是“为”的状语,中间不能断,排除BD;“炎”是“曰”的主语,其前断,排除A。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知识的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
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A项,“永远不得离开该地区的刑罚”错,在刑期结束后,或遇到大赦,可以回来。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D项,“武后因诛杀流放罪人的事自责”错,原文“会武后度流人已诛,畏天下姗诮”,武后估计流放的人已经被诛杀殆尽,担心天下人讥刺。
故选D。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坐流岭南,受到牵连,流放到岭南;面陈,当面陈述。
译:裴炎死后,他受到牵连;流放到岭南。
伷先的性格刚直,痛惜伯父无罪被害,呈上奏章当面陈述得失利害。
②属,到;候,探听。
译:他先收养了几百个门客,从北庭到京城,一路上有很多他的门客,来探听朝廷的事情,朝廷的事他了解的十有七八。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裴伷先,宰相裴炎的侄子。
裴伷先未满二十岁,因为推恩荫补担任太仆丞,后来裴延被弹劾时,有人劝他说些恭维话,裴炎说:“宰相下狱,没有自我保全的道理。
”最终也没有屈服。
裴炎死后,他因被牵连流放岭南。
裴伷先性格刚直,痛惜伯父无罪被害,(在去岭南之前)上疏请求当面申诉得失,武则天召见了他,接待他时气焰很盛,说:“裴炎谋反,按照法律应该诛杀,你还有什么话要讲?”裴伷先回答说:”陛下只不过是李家的媳妇,身上承担着先帝的遗命,如今即使临朝称帝,应该任用大臣,等待太子长大成人,德行养成,让位于太子,为何急忙就称帝,排斥李氏宗室?裴炎是唐代忠臣,而您却杀戮逮捕其子孙,天下之人都愤怒怨恨。
我认为陛下应该交还太子的东宫之位,罢免众多武氏的职权。
不这样做的话,豪杰就会乘着时机行动,不可以不恐惧!“武则天非常愤怒,命人把他拖出去,在朝堂上杖打一通,远途流放到了瀼州。
一年多以后,裴伷先逃回来了,被官吏寻迹逮捕,流放到了北庭。
不再顾忌名誉与礼法,专门蓄积财物,五年达到了五千万。
娶降胡女为妻,妻子陪嫁有黄金、骏马、牛羊,凭借财富称雄。
他先收养了几百个门客,从北庭到京城,一路上有很多他的门客,来探听朝廷的事情,朝廷的事他了解的十有七八。
当时补阙李秦授为武后谋划说:“预言说”代替武的人是刘“,姓刘的人中并没有很厉害的,难道是指流放的人吗?如今大臣被流放的有数万人,如果他们叛乱的话,社稷就有危险了。
”武后也赞同这种说法。
连夜授予秦授考功员外郎一职。
让使者分开行动,赐武后亲笔写的诏书,让他们慰问安抚流放之人,实际上是命令杀掉他们。
裴伷先提前得知了这个消息,用骆驼载着金币,跟从宾客奔往突厥。
走了没多远,都护派兵追他,与他进行战斗,他被士兵捉住。
被捆绑着关进监狱。
恰逢武后揣度流放之人已经诛杀得差不多了,害怕天下讥刺她,于是重新派使者前来安抚,用好言替自己解释说:“之前派遣使者去慰问安抚有罪之人,他们却不知道我的意思,擅自诛杀了流放之人,残忍无道,我十分自责。
如今幸存下来的流放之人全都让他们回去。
因此裴伷先得以不死。
中宗复位后,寻求裴炎的后代,授予裴伷先太子詹事丞一职。
升迁至秦、桂、广三州都督。
后来受牵连将要被诛杀,依赖宰相张说帮助他,才被免官(逃过死罪)。
很久以后又被提拔为范阳节度使、京兆尹。
因为京城官职冗杂,上奏请求罢免京畿县员外及试官。
后来又升官为工部尚书。
八十六岁时,凭借东京留守多次升迁被封为翼城县公,死在了官任上。
2、1.A
2.B
3.C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B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错误,原文是“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一句的主语应该是“英雄烈士的事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