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青岛市第五十八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青岛市第五十八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有关《边城》的题目,共6分。
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
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溪中渡船上,忙个不息。
天快夜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
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
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
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外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
但一个人若体念或追究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
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
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象缺少了什么。
好象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
好象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于是胡思乱想:
“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
她便同祖父故意生气似的,很放肆地去想到这样一件不可能事情。
且想象她出走后,祖父用各种方法寻觅她都无结果,到后无可奈何躺在渡船上。
“人家喊:‘过渡,过渡,老伯伯,你怎么的!不管事!’‘怎么的:我家翠翠走了,下桃源县了!’‘那你怎么办,’‘怎么办吗,拿了把刀,放在包袱里,搭下水船去杀了她!’……”
翠翠仿佛当真听着这种对话,吓怕起来了,一面锐声喊着她的祖父,一面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口去。
见到了祖父正把船拉在溪中心,船上人喝说着话,小小心子还依然跳跃不已。
……
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傍着祖父身边,问了许多关于那个可怜母亲的故事。
间或吁一口气,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在想挪移得远一点,才吁着这种气,可是却无从把那种东西挪开。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簧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
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
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
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祖父夜来兴致很好,为翠翠把故事说下去,就提到了本城人二十年前唱歌的风气,如何驰名于川、黔边地。
翠翠的父亲,便是当地唱歌的第一号,能用各种比喻解释爱与憎的结子,这些事也说到了。
翠翠母亲如何爱唱歌,且如何同父亲在未认识以前在白日里对歌,一个在半山上竹簧里砍竹子,一个在溪面渡船
上拉船,这些事也说到了。
翠翠问:“后来怎么样?”
祖父说:“后来的事当然长得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
”
祖父于是沉默了,不曾说“唱出了你后也就死去了你的父亲和母亲。
”
1. 下列选项中对景物描写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溪边的白塔、桃花色的薄云、深翠的篁竹在沈从文清新而温润的笔下,勾勒出一幅明媚秀丽的湘西山水画,整座边城弥漫着淡淡的宁静,散发着淡淡的祥和。
B. 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烘托出翠翠内心的寂寞惆怅。
热烈勃发的杜鹃、泥土,温柔、美丽、平静的黄昏,让翠翠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C. “月光如银子”一段突出了夜晚景色清幽宁静的特点,营造出温馨静谧的氛围,既烘托了父母爱情的美好,又写出了翠翠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和向往。
D. 选文中对夏夜啼叫的草莺的描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侧面突出小说中人物素朴忠厚的品质和天真不失趣味的童真,散发着灵气,荡漾着诗意。
2. 以下属于选文画线省略号处的情节的一组是()
①翠翠坐在溪边忽然哭起来了,回屋中把火烧燃后去叫祖父回家,祖父未立刻回去,翠翠坐在悬崖边上再次悲伤起来。
②翠翠和祖父原本约好祖父守船,翠翠同黄狗过顺顺吊脚楼去看热闹。
翠翠从不答应到答应,后又翻悔,以为要看两人去看,要守船两人守船。
③祖父听到翠翠撒娇又埋怨的声音,隐隐担心自己若不在了翠翠怎么办。
回到家中祖父告诉翠翠,做一个大人,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
④祖父和翠翠做饭时,提到了死去了的翠翠的母亲。
两人饭后又到高崖上月光下说起翠翠母亲性格中的乖巧处和强硬处。
⑤翠翠的长成让祖父想起来翠翠母亲的旧事,不由得担心翠翠的着落,既是她那可怜母亲交给他的,他也得把翠翠交给一个人才算完结。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③④⑤
D. ①②④
3. 下列选项中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翠翠的凄凉来自对爱情的困扰和渴望,翠翠的爱情是一个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农村女孩子的爱情,这种爱是纯粹的,是不可捉摸的,却又实实在在的。
B. 翠翠深知祖父爱她,想象自己出走后对爷爷的“惩罚”,意识到自己对祖父深深的依赖,祖父也给予翠翠最好的呵护,这种真挚的亲情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追求。
C. 祖父总是想起翠翠的母亲,是因为祖父知道翠翠一定会面对与母亲类似的结局,作者通过两代人的爱情悲剧证明乡村生活中对爱情的追求必然是悲剧。
D. 沈从文是贴着人物的感情、情绪进行创作的,所以能体会到人物许多飘飘忽忽的、跳动的心事,通过极细腻的描写让人物形象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有关“嘻哈”问题,社会的争议突然多了,这有其深层的原因,如“嘻哈”这种独特的亚文化,其实是模仿借鉴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流行的、具有某种反叛特质亚文化的一种文化形式,主要是在青少年之间流行,形成了一种相当小众的文化形态。
这种青少年的小众文化,有着某种反叛的、对成人社会规范批评嘲讽的意味。
这往往是青春期的一种宣泄,也是自成一格的。
它们在文化的边缘存在了很长时间,和主流社会是一种平行的关系,相互没有交集和交流。
他们可能相当不喜欢成人社会的价值观里面那种温和、稳妥的方面,看起来有其与社会主流不完全一致的一面,但其实对社会的冲击有限。
其内容也相当芜杂,有具备积极意义和想象力的一面,当然也有消极和存在问题的一面。
喜欢这种文化的年轻人有着不同群体,这与他们对主流价值的认同和在现实中按照社会规范的成长并不矛盾。
按正常的方式成长,但也有用这些亚文化寄托自己青春的某种情绪,这种文化常常是被主流社会忽略的。
就在如城市的一些偏于前卫的小酒吧或网络一隅生存,只是和社会相安无事。
如今,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主流社会用一种相对主流的选秀方式,把这些原来在边缘的文化整合进主流文化。
这种对亚文化的挪用其实是相当稳妥的,力图将其积极和正面化。
这也是大众文化不断寻求新增长点的努力,受到了青少年群体更广泛的欢迎。
这种亚文化也就在某种程度上变身为一种主流的文化形态,从原来和主流大众文化平行不相干,变成相互有交集,甚至被吸纳。
对任何艺术表现中的社会价值观的积极要求,是极为重要且不可或缺的。
而对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某些和社会主流并不完全一样的想法,还需要更多认知和引导,因为这也是成长中现实存在的。
一些青年在成长的某个阶段,确实容易接受这些东西,但其实并不影响他们对于主流社会的认同,对于多数人而言并不是喜欢“嘻哈”就会拒绝主流的文化。
同时,往往过了这一年龄段,他们大多会进入主流社会,留在边缘的很少了。
这就像“出水痘”,其实是经过这一段就有免疫力了。
社会和这些歌手或他们的拥趸并非对抗关系,社会一方面要对存在的问题有其要求,让正面价值观有更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能对于这些亚文化的存在有清楚的认知,同时保持相对柔性的引导。
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帮助年轻人能够顺利度过这个阶段,健康成长。
(摘自《环球时报》)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嘻哈”是流行于青少年之间的,具有某种反叛特质的,有对成人社会规范批评嘲讽意味的,相当小众的文化形态。
B.“嘻哈”群体可能相当不喜欢成人社会的价值观里面那种温和、稳妥的方面,有与社会主流完全不一致的一面。
C.不同群体的年轻人都喜欢这种“嘻哈”文化,这与他们对主流价值的认同和在现实中按照社会规范的成长并不矛盾。
D.“嘻哈”这种亚文化有和主流文化相悖的一面,后来经过主流文化的整合,变得和主流文化相互有交集,甚至被吸纳。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从社会上对“嘻哈”现象的争议谈起,阐述了有关“嘻哈”的文化特征。
B.文章在谈到“嘻哈”这种文化与主流社会的关系时,分前后两个阶段进行阐述。
C.文章集中笔墨具体阐述了一些青年容易接受“嘻哈”文化,并不拒绝主流文化的原因。
D.文章先阐述了“嘻哈”文化的特征,接着逐层分析,最后表明社会对它的认知。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说“嘻哈”文化有其消极和存在问题的一面,但我们不能完全否认其有存在价值的一面。
B.如果主流社会能把“嘻哈”文化整合进主流文化,那么,“嘻哈”文化就可能积极和正面化。
C.青少年虽易接受“嘻哈”文化,但并不拒绝主流文化,因为“嘻哈”文化并不影响他们对于主流社会的认同。
D.社会对于“嘻哈”这些亚文化的存在应有清楚的认知,不能刚性地抵制,要保持相对柔性的引导。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那个冬天我走进地坛
在读到《我与地坛》时候,我正醉心于《莎士比亚全集》,脑海中不由自主地跳出了《哈姆雷特》中那句著名的独白——“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
在我当时的感觉中,这句话正可以来概括《我与地坛》中主人公面对的困境。
虽然两部作品的主角——受了欺骗的王子和落魄无助的残疾人——所身处的时代地域及面对的难题有着巨大差异,但当事人那种被逼迫到濒临极限的感受,应该是相近相通的。
《我与地坛》对我的触动是那样强烈。
我记得我把刊发作品的那一册杂志抓在手里,郑重地摩挲着相关的几个页面。
我想到儿童时期的高尔基,每当读到一本喜欢的书,就将书页对着阳光看,以为其中一定藏着感动人的奥秘。
我专门骑车去了一次地坛公园。
冬日的寒冽中,我用了半天时间,走过整个公园,每隔一会儿,就要擦拭一下被嘘出的热气弄模糊了的眼镜片。
虽然过去也来过,但此次它大不一样了,只因为被史铁生描写过,便仿佛成了一个全新的地方。
我寻找作品里描写过的那些场所,想象他的轮椅曾经停在什么位置,哪里是歌唱家练嗓子的地方,那对从中年慢慢地变为老年的夫妻,每天散步时是从哪个门进入公园。
在漫长的日子里,作者史铁生坐在轮椅上,望着面前的空旷和静谧,思考他的苦难和命运,他的活着的理由,他可能的救赎之路。
对于他,这注定是一个无法摆脱但又必须厘清的纠缠。
二十一岁那年,命运就判决他下肢瘫痪,只能终身坐在轮椅上,死亡之日才是解脱之时。
时时刻刻,他体验着一种面临绝境的、即将被吞噬的感觉,仿佛一只脚踏在悬崖边缘松动的碎石上,仿佛面对剃刀寒光闪闪的锋刃。
史铁生的最初反应,与处于类似境遇的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凭什么是我,来承受这样的苦难?但这样的情绪并无助于改变这一个坚硬的事实。
无奈中他只能平静下来,努力让自己思考,试图弄明白一些事情。
时间并未能平复伤痛,但有助于让他认识伤痛。
从那一个一次次与荣誉擦肩而过的长跑者身上,从那个漂亮但弱智的小姑娘身上,他看到了造物者的不讲道理,看到了偶然性的随意捉弄,看到了苦难的无所不在。
他明白了,“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
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
”而由谁来充任这样的苦难角色,谁去体现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实在是没有理由可讲。
那么,要不要活下去?也是在长久的思索后,作者领悟出:“死是一件无须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
”这种窥见命运底牌后的开悟和坦然,使他得以平静地看待和接纳苦难,达成了与自己命运的和解。
这个命题同时还有着一个分蘖:怎样活下去?终于,写作接引了他,成为他每天愿意继续观看晨曦和夕阳的最重要的动机。
按照他的说法,“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
”或者,“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
”这是他使自己获得拯救的道路,他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寻到。
自此他沿了这条道路艰难地行走,就像独自摇着轮椅跨过公园里的沟沟坎坎。
终于,在走进这个园子15年之后,他拿出了这一篇《我与地坛》。
这是一朵在炼狱的黑暗中开放的花朵,却闪动着属于天堂的奇异光亮。
自此他获得了抗衡苦难的力量。
说到底,最终支撑起他残缺的生命的,是一种存在意义感的获得。
我想到了“意义疗法”的创始人维克多·弗兰克的著作《活出意义来》。
作为当年纳粹集中营中的一名囚犯,他展现了被关押者们的两种前景——或者死于疾病冻馁,或者最终被推进焚尸炉,没有别的选择。
每个人都面对同样的境遇,但意识选择的不同将他们分别开来。
那些能够始终保持某种目的感的人,从肉体到精神都显得更健旺,甚至挨过了最为艰难的日子,哪怕这种目的是多么渺小。
作为写作者的史铁生的卓越,也正是建立在这一点上。
在《我与地坛》中,我们看到了思想的清晰的展开。
作品要表达的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理念,而是诸多理念的汇聚和纠结。
它从某一个逻辑起点迈步,层层递进和深入,在这条思想路途的终点,生存的“牢靠的理由”在他面前闪现,日渐明朗,于是生活的重新开展也获得了坚实的基础。
事实上,几乎可以说在他的所有作品中,反复思索和表达的都是以生与死、坠落与升腾为内核的一个话题群落,在具体作品中又体现为不同的伸延和变异。
而《我与地坛》,无疑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
命运给了史铁生一副烂牌,他却将它打得至为出色。
史铁生对于命运的感悟并不是仅仅对作者自己才有意义,否则就不会有那样广泛而强烈的反响。
从对自身残疾的思考生发开去,他进一步揭示了残疾是一切生命共同的、本质的困境。
它不仅仅限于肢体器官的残缺,而是有着广阔的指向——对于美貌、健壮、聪明而言,丑陋、病弱、愚钝也是一种残疾,如此等等。
因此,地坛是他个人的救赎之所,而他从这里获得的觉悟,也成为了读者寻求自身的超度的一种导引,一个力量之源,尽管他们中的大部分不可能来到这座园林。
此后多年中,我又去过几次地坛公园。
最后一次,记得是在一个深秋的黄昏时分,落日的余晖斜洒在祭坛上,遍地飘落的树叶散发着清新而苦涩的气味。
虽然史铁生已经辞世多年,但他笔端吐露出的文字,仿佛此刻视野中的光亮,无声而广阔地漾荡开去,在一方方灵魂的田亩中流布氤氲。
他描写过的这个地方,已然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处所,而是一个精神的朝圣之地。
加持和祝福都在无声地进行着。
因此,自甫一问世的那天起,《我与地坛》就不再专属于作者史铁生自己了。
这篇作品最早刊发于《上海文学》1991年第1期。
这真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数字,我不愿意看作仅仅是一种巧合。
我不知道,它是否预示着上个世纪90年代文学开始了对于灵魂审视、对于命运思考的深入化。
十分确凿的是,作家韩少功敏锐地意识到了它的价值,当时就说过一句大意如此的话:即便整个1991年只有这一篇作品,这一年也是中国文学的丰年。
四十年过去了。
时光印证了他的判断。
(取材于彭程散文)
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又必须厘清的纠缠厘清:查清、理顺
B. 无助于改变这一个坚硬的事实坚硬:残酷而又无法回避
C. 这个命题同时还有着一个分蘖分蘖:分歧
D. 在一方方灵魂的田亩中流布氤氲流布:流动散开
8.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凭什么是我,来承受这样的苦难?”该句表现了史铁生对命运不公的抱怨,甚至忿怒。
B. 作者引用《活出意义来》,意在说明懂得为何而活的人,才能忍受得住命运施与的痛苦。
C. 作者多次去地坛,既是对史铁生心路历程的探寻,也表达了自己对史铁生的怀念与敬意。
D. 倒数第2段中用韩少功的话,目的是说《我与地坛》成就之高,足以代表1991年的中国文学。
9. 作者在第⑬段说:“命运给了史铁生一副烂牌,他却将它打得至为出色。
”请说明“烂牌”的含义是什么,并结合全文,概括史铁生将烂牌“打得至为出色”的过程和“出色”的表现。
10. 第⑨段写道:“这是一朵在炼狱的黑暗中开放的花朵,却闪动着属于天堂的奇异光亮。
”请赏析其妙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洪彦升字仲达,饶州乐平人。
登第调常熟尉奉母之官既至前尉欲申期三月以规荐而中分奉入彦升处僧舍却奉不纳如约始交印历郴州判官,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
彦升尝辟广西经略府,或称其才,擢提举常平。
御史中丞石公弼荐新提举广西学事幸义可御史,及陛辞,适与同日,徽宗两留之,遂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
彦升孤立,任言责阅五年,论:“蔡京再居元宰,假绍述之名,一切更张,败坏先朝法度,朋奸误国,公私困弊。
既已上印,而偃蹇都城,上凭眷顾之恩,中怀跋扈之志。
愿早赐英断,遣之出京。
”“何执中缘潜邸之旧,德薄位尊,当轴处中,殊不事事,见利忘义,唯货殖是图。
愿解其机政,以全晚节。
”“吕惠卿与张怀素厚善,序其所注《般若心经》云:‘我遇公为黄石之师。
’且张良师黄石之策,为汉祖定天下,惠卿安得辄以为比?”他如邓洵仁、蔡薿、刘拯、李孝称、许光凝、许几、盛章、李譓、任熙明之流,皆条摭其过,一不为回隐。
右仆射张商英与给事中刘嗣明争曲直,事下御史。
彦升蔽罪商英,商英去。
又累疏抨郭天信以谈命进用,交结窜斥;因请禁士大夫毋语命术,毋习释教。
先是,诏诸道监司具法令未备,若未便于民者,久而弗上。
彦升言:“吏狃于势,随时俯仰,不能上承德音,因缘为奸者众。
有因追科而欲害熙宁保伍之法,因身丁而故摇崇宁学校之政,省事原情,当有劝沮。
宜遣官编汇,辨其邪正,以行赏罚。
”皆从之。
迁给事中。
尝谒告一日,而张商英复官之旨经门下,言者以为顾避封驳,出知滁州。
寻加右文殿修撰,进徽猷阁待制,知吉州。
久之,知潭州,未行,卒,年六十三。
赠太中大夫。
(节选自《宋史·洪彦升传》)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登第/调常熟尉/奉母之官/既至/前尉欲申期三月以规荐/而中分奉入/彦升处僧舍/却奉不纳/如约/始交印/
B. 登第/调常熟尉/奉母之官/既至前尉/欲申期三月/以规荐而中分奉入/彦升处/僧舍却奉不纳/如约/始交印/
C. 登第/调常熟尉/奉母之官/既至/前尉欲申期三月/以规荐而中分奉入/彦升处僧舍/却奉不纳/如约始/交印/
D. 登第/调常熟尉/奉母之官/既至前尉/欲申期三月以规荐/而中分奉入/彦升处/僧舍却奉不纳/如约/始交印/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元宰,文中指宰相。
宰相最早起源于先秦时期,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
B. 潜邸,又称潜龙邸,指皇帝即位前住所,有时借指太子尚未即位。
C. 释教,即佛教。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取其第一个字作为名称,故称佛教为释教。
D. 保伍:古代为了有充足的军力而将百姓五家编为一伍,又立保相统摄。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洪彦升为人忠厚,拒绝不劳而获。
他带着母亲奔赴任职之地,在尽孝的同时又为国尽忠;能够宽待前任县尉;给别人提供方便却不收取好处。
B. 洪彦升不畏权贵,数次指责权奸。
他在担任御史的时候,从不回避隐瞒权臣的过错,指责蔡京败坏朝纲,结党营私,指责吕惠卿德不配位。
C. 洪彦升不信邪说,敢于明断是非。
当官员发生争执的时候,他不怕得罪人,明确归责;又多次上疏说明郭天信用不正当手段获得朝廷重用。
D. 洪彦升关心时政,提出治理良方。
他深知社会积弊太久,主张对违法乱纪者有所规劝和阻止,建议派遣官吏汇编作奸犯科之事,以便实行赏罚。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轴处中,殊不事事,见利忘义,唯货殖是图。
(2)吏狃于势,随时俯仰,不能上承德音,因缘为奸者众。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送严士元
刘长卿①
春风倚棹阖闾②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③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①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
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
②阖闾城,苏州城。
③王昌龄,盛唐诗人。
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
15.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诗人善于炼字,首联“倚”字,把春天拟人化,富有生气,以此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
而“寒”字,既写出了春寒料峭,阴晴不定的特点,而且也为诗人与朋友相聚相别营造了氛围。
B.诗人写景善于调动各种感官,使景物富有层次感。
颔联中“细雨湿衣”“闲花落地”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得听不到。
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C.“日斜江上孤帆影”一方面写出了落日去帆的景色;另一方面又暗暗带出两人盘桓到薄暮时分恋恋不舍之事;还寄托了与友人相遇后别离的复杂情思。
诗人将景、事、情三者巧妙的糅合在一起。
D.“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
该句中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蕴含于其中,因为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芳草”喻指情感不断,像芳草一样延伸。
16.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的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了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的意思。
白居易《琵琶行》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在《逍遥游》中,引用《齐谐》中的语句描写大鹏徙于南冥时的壮观场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庄子在《逍遥游》中,点出能够做到“无所待”而“逍遥游”的最高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