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解说词的特点,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受黄山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受黄山的美。
2、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作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秀美。
在众多的名山大川中,有一座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它就是黄山。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飞红滴翠记黄山》,去领略黄山的独特魅力。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地壳(qiào)瑰宝(guī)万壑藏云(hè)阴晦(huì)仙山琼阁(qióng)不计其数(shù)浮想联翩(piān)苍穹(qióng)崛起(jué)鳌鱼驮金龟(áo)心往神驰(chí)登峰造极(jí)
2、让学生简要介绍自己对黄山的了解。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黄山?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章从地质史、黄山的峰石、黄山的松树、黄山的烟云、黄山的日
出等方面介绍了黄山。
(四)精读课文
1、学习描写黄山峰石的部分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黄山峰石的语句,说说这些语句是如何表现峰石的特点的。
示例:“黄山的峰石,经过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在大自然的宁静中,又增添了人间欢乐的生趣。
这是黄山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高度结合。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峰石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
了峰石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2、学习描写黄山松树的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找出描写黄山松树的语句,体会作者是怎样描写松树的。
示例:“黄山松针叶短粗稠密,顶平如削,干曲枝虬,苍翠奇特。
它们的形状千变万化,有立有卧,有挺拔,有俯仰,有斜插,有侧挂。
无论何种姿态,都显示出顽强的万古长青的生命力,不怕长年的风吹
雨打,冰雪欺压,屹立于悬岩危石之上,昂首苍穹。
”这段话运用了排
比的修辞手法,从多个角度描写了黄山松的姿态,突出了黄山松顽强
的生命力。
3、学习描写黄山烟云的部分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找出描写黄山烟云的语句,感受烟云的特点。
示例:“黄山的烟云,也是黄山一绝。
人们在高峰之上,如登仙界
云宵,轻盈的云雾忽东忽西,一上一下,若即若离,仿佛是山峦、峰
石的恋人,难舍难分。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烟云
比作山峦、峰石的恋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烟云的变幻莫测和与山峦、峰石的亲密关系。
4、学习描写黄山日出的部分
学生齐读课文,找出描写黄山日出的语句,想象日出的景象。
示例:“东方破晓,曙光微露,那白的、紫的、黄的、橙的、红的……各种色彩的云霞,簇拥着太阳从天边冉冉升起,瞬息万变,绚
丽夺目。
”这段话通过对色彩的描写,展现了黄山日出的壮观和美丽。
(五)探究写作手法
1、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在描写黄山的景物时,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总结。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变换角度描写景物,从不同的方面展现黄山的美,使读者对黄山有全面的了解。
融情于景,作者在描写黄山的美景时,融入了自己对黄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文章富有情感。
(六)拓展延伸
1、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黄山的哪一处景色,并说明理由。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为黄山写一段宣传语,吸引更多的游
客前来游览。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黄山的美丽风光,学习了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写作中,学以致用,描绘出更多美丽的
景色。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写作方法,描写一处自己熟悉的景物。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但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方面,还需要进
一步加强,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
同时,在拓展
延伸环节,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对黄山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