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探讨
资源环境承载力
3.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三要素
进行环境承载力研究就必须分清承载体和环 境承载对象,并计算出承载体的承载率,即承 载体、承载对象和承载率是进行承载力研究 的三要素。
承载力的评价方法多种多样,例如:生态足迹法(ecological footprint)、能值分析法(emergy analysis)、AHP层次分析法、聚 类分析法等,以及在以上方法基础上进行改进和综合使用。
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计算和评价方法
“生态足迹法”是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和评价 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时最常用的评价方法 之一。
5.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综合分析国内外承载力文献,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研究范式以实证 研究为主,其中大部分文献是基于调查问卷、实地调研、文献综述、 数据统计、实验、GIS、模拟仿真等研究方法,以某一国家或某一区 域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的评价方法,对其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单因 素或多因素的综合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力计算和评价模型与计算和评价方法一样 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既有像物流(logistic)增长模型、神 经网络模型等传统模型;又有几何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 等基于资源承载力自身构建的改进或创新模型。
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计算和评价模型
1.承载力 2.资源承载力与环境承载力 3.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三要素 4.资源环境承载力 5.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6.资源环境承载力计算和评价模型
7.评价方法和模型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1.承载力
承载力是环境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衡量环境 质量状况和环境容量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干扰能力的一 个重要指标。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区域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资源环境是支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只有合理评价和提高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简单地说,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比如一年)能够稳定支撑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资源和环境容量。
这里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而“环境”则指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
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综合评价,可以确定一个地区的承载能力及其发展潜力。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资源承载力评价,二是环境承载力评价。
资源承载力评价主要考虑一个地区可利用的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资源利用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环境承载力评价则关注于地区的环境质量,包括水源、空气质量、土壤污染等方面。
通过评价这些指标,可以了解到一个地区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状况,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然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涉及到经济、社会和政策等多个因素。
在评价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人口的分布、经济的结构和发展模式等因素。
比如,一个地区的资源承载力评价需要考虑人口的数量和消费水平,经济的发展速度和产业结构,以及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技术创新等。
而环境承载力评价则需要考虑到环境的脆弱性和恢复能力,以及政府的环保意识和政策措施等。
在实际评价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指标来评价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比较常用的方法有人均可支配资源量法、资源综合利用率法和环境负荷法等。
人均可支配资源量法主要关注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情况,通过计算每个人可支配的资源量来评价承载能力。
资源综合利用率法则考虑到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计算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来评价承载能力。
环境负荷法则是通过考虑环境的污染情况和治理能力,来评价环境的承载能力。
最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还需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土地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研究
土地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研究一、引言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人口的逐年增加,土地的利用和开发不断加剧,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逐渐减弱,土地环境质量也随之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对土地资源承载能力进行科学评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基本概念土地资源承载能力是指在现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所能承受的最大资源利用强度和人口负荷强度。
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的不同,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评判标准是会有所差异的。
土地资源承载力有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可以分为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四个方面,分别是:1.自然因素:土地资源的数量、品质、利用条件、生态环境条件等,包括土地的水土保持能力、自然植被、地貌地形及灾害等。
2.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组成、产业结构、人口数量等,主要与土地的生产力、经济潜力及土地利用的功能有关。
3.社会因素: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及土地利用方式等,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产生较大的影响。
4.技术因素:包括可持续性土地利用技术、土地开垦和改良技术、农业生产技术、新兴产业技术等,以及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所需要的技术支持。
三、土地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方法评价土地资源承载能力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模型,进行研究。
常用的评价方法有子系统模型、定量化方法和综合评价等。
1.子系统模型:是将土地资源承载能力分解为多个子系统,针对不同的系统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进行评价。
例如,将土地资源承载能力分解为自然系统、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等,分别通过相应的指标综合评价,最终得到总的承载能力指数。
2.定量化方法:是通过收集、处理和分析相关数据,通过定量化分析、统计和模拟等的方式进行评价。
例如,研究不同土地类型的生态环境质量、土地利用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制定不同类型土地对资源的限度系数等。
3.综合评价:是将不同的评价方法结合起来,综合评价土地资源承载能力。
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
⼟地资源承载⼒研究这⾥的⼟地资源的承载⼒包括了⼟地对⼈⼝、建筑规模、⽣态、经济的承载⼒,也就是研究⼟地资源所能承载的⼈⼝、建筑规模、⽣态、经济。
该部分内容摘⾃《抚顺市资源合理利⽤及综合承载⼒研究》。
⼟地资源综合承载⼒是指在⼀定时期、⼀定空间区域和⼀定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条件下,⼟地资源所能承载的⼈类各种活动的规模和强度的限度。
⼟地资源不仅仅是指耕地,还包含建设⽤地等在内;承载对象不仅是⼈⼝,还包括⼈类的各种经济、社会活动,如承载的城市建设规模、经济规模、⽣态环境质量等。
在此针对⼈⼝、资源、环境在内的复杂系统,从⼟地资源⼈⼝承载⼒、⼟地资源建筑承载⼒、⼟地资源经济承载⼒、⼟地资源⽣态承载⼒四个⽅⾯⼊⼿,逐⼀分析,最后进⾏综合,得出抚顺⼟地资源综合承载能⼒。
通过对⼟地资源承载⼒进⾏评价与分析,掌握抚顺市⼟地资源对于⼈⼝增长、经济建设、⽣态平衡等的⽀撑程度以及⼟地开发利⽤潜⼒,着重从改善⼟地利⽤⽅式等⽅⾯提出可持续发展对策,为抚顺市建⽴协调、稳定、持续发展的⼈地关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总体思路和评价指标体系设计3.1.1 总体思路抚顺⼟地资源综合承载⼒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1)⼟地资源⼈⼝承载⼒l耕地⼈⼝承载⼒评价:耕地⼈⼝承载⼒,即在⼀定⽣产条件下和⼀定⽣活⽔平下,耕地资源的粮⾷⽣产能⼒与社会就业保障能⼒所承载的⼈⼝限度。
l城市⼟地资源⼈⼝承载⼒评价:城市⼟地资源⼈⼝承载⼒从两⽅⾯分析,⼀是建设⽤地供给规模;⼆是建设⽤地⼈⼝数量限制,通常从建设⽤地⼈⼝总量和⼈均占⽤建设⽤地指标进⾏分析。
它确定的是既定建设⽤地规模下,适宜的⼈⼝容量限度。
2)⼟地资源建设规模承载⼒:⼟地资源建设规模承载⼒表达的是在⼀定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城市基础设施条件下,建设⽤地上所承载的适宜的建筑规模和强度界限,通常可⽤建筑容积率来衡量。
它与⼟地扩张强度、单位⾯积投资强度等指标⼀起反映了⼟地集约利⽤程度。
3)⼟地资源经济承载⼒:⼟地资源经济承载⼒表达的是在⼀定的经济技术条件和城市区位条件下,城市⼟地的经济价值产出能⼒,它从⼟地资源⾓度反映了城市的经济规模和增值潜⼒,通常⽤单位⽤地经济效益等指标表⽰,是衡量城市⼟地利⽤效益的重要指标。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所能支持的人口和经济发展的能力。
在实践中,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和分析,有助于合理规划和管理资源、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内涵1、资源承载能力资源承载能力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个方面。
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海洋资源、动植物资源等,这些资源在不同地域、气候、生态环境等条件下有所不同。
人文资源包括人口、教育、科技、文化等,这些资源对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等具有重要作用。
2、环境承载能力环境承载能力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地环境等,这些环境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十分重要。
人文环境包括建筑、景观、文化遗产等,这些环境对于人们的精神生活十分重要。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对一定地域范围内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以下是一些较为常见的指标:1、资源指标(1)水资源利用率(2)土地资源利用率(3)森林、草原覆盖率(4)矿产资源的提取率2、环境指标(1)空气质量指数(2)水质量指数(3)土壤质量指数3、经济指标(1)人均收入(2)GDP(3)能源消耗量4、社会指标(1)人口密度(2)教育水平(3)健康水平以上指标可以根据评价的具体对象和目的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方法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过程中,主要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分析法分析法通过对所评价系统的要素进行分解和分析,从而对系统整体进行评价。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中要考虑的各种因素相对比较复杂的情况。
2、指标法指标法是通过选择适当的评价指标,对目标系统进行评价。
这种方法能够很好的表征目标系统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3、模型法模型法是将目标系统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运算,分析出系统的优劣,对目标系统进行评价。
资源及生态环境承载力专项研究报告
临西县城乡总体规划专题报告之四《临西县城乡总体规划2013-2030年》资源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专题研究报告亚泰都会()规划建筑园林设计研究院—分院2014.04目录前言- 1 -1.区域发展状况- 3 -1.1区域发展背景-3-1.2社会经济发展趋势-4-2.资源、生态环境利用现状- 6 -2.1水资源利用现状-6-2.2土地资源利用现状-9-2.3生态环境现状-13-3.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15 -3.1水资源供需状况-15-3.2水资源承载力概念-16-3.3水资源平衡分析-22-3.4基本结论与建议-25-4.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 28 -4.1县域承载力-28-4.2中心城区承载力-35-4.3建设用地管制措施-35-5.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 38 -5.1生态环境承载力概念-38-5.2县域生态承载力评价-39-5.3各乡镇生态承载力评价-47- 5.4生态环境重点建设区-49-前言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发展的基本战略。
在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基本框架中,资源、环境是重要的支撑要素。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实现人类社会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如今,城镇化进程的加剧、经济的飞速发展加深了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自然生态系统是否能够健康和谐的发展则取决于系统能否持续承载,人类活动是否超越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限度。
可以认为,将发展限制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即保障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承载,是保障发展可持续性的前提。
临西县是一座以农业种植业为主,以轴承行业为龙头,医药、化工、纺织、食品加工等行业门类齐全的城市,地处冀、鲁交界处,全县辖5镇4乡,299个行政村。
县域地势平坦,中部有古堤纵贯,将全县分为堤上缓岗、地下低平原两个地貌。
季节性河流卫运河为境主要地表河流,并有清临渠、临威渠、临馆渠、卫西干渠等多条渠道,主要为农业灌溉渠。
近年来,临西县抓抢机遇,明确产业目标,逐渐建设成轴承加工基地、华北最大的轴承商品集散基地、全国最大的碳钢轴承生产出口基地,被誉为“中国轴承之乡”,市场秩序更加规,经营环境明显改善的同时,人均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城乡差距大,城镇基础设施仍较薄弱,资源供给体系脆弱,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
云南山区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以陇川县为例
云南山区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以陇川县为例张翊;李银富;茶增芬【摘要】基于陇川县自然社会经济现状,从地形条件、资源条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4个系统选取了13项指标构建陇川县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大小,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陇川县各乡(镇)的资源环境承载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陇川县各乡(镇)资源环境承载力有较高、中、较低、低4个等级,全县资源环境承载力处于中等偏下水平.陇川县资源条件较好,资源环境承载力制约较大的因素是地质环境条件、地形条件和经济基础.【期刊名称】《云南地理环境研究》【年(卷),期】2016(028)002【总页数】6页(P29-34)【关键词】资源环境承载力;山区;多因素综合评价;陇川县;乡(镇)【作者】张翊;李银富;茶增芬【作者单位】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34;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223;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2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2.2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可将其定义为在确保生态可恢复与可持续,并满足人类需求的前提下,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的资源环境数量与质量,能够承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的能力[1]。
可以从不同的尺度区域探讨资源环境承载力[2]。
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学者开始积极探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和方法[2-13]。
云南省山区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94%,是典型的山区省。
本文贴合云南山区自身特点,以云南省陇川县为研究对象,按乡(镇)区域探讨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陇川县乡(镇)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以期为陇川县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为云南山区类似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提供参考。
陇川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山区,其经纬位置介于东经97°39′至98°17′、北纬24°08′至24°39′之间。
安徽省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
文章编号 : 1 6 7 3 — 2 6 0 X( 2 0 1 3 ) 0 9 — 0 0 3 7 — 0 2
度和 向目标接近的速度 , 评价指数越接近 1 0 , 距目 标就越 近 ; 越 接近 O, 距 目标就越远 . 运用 在本文 中 , 得 出的 评价值表现为 3 6 个县各项指标的得分. 显然 , 若 某地 某项 评
行 差 异 性赋 值 . 对 皖 江承 接 东部 产 业转 移 示 范 区 内 3 6个县 的 资 源环 境 承 栽 力 进 行 评 价 . 得 出 巢湖 市 、 东至 县 、 太 湖县 、 肥 东县 、
长 丰 县 等 县 资 源环 承 栽 力 得 分 在 3 6个 县 中居 前 十 位 , 全椒县 、 怀宁县、 铜 陵县 等 县 资 源 环 境 承 栽 力居 后 十 位 , 发 现 工 业 污 染
承载力进行 了 比较 , 以东北地区为参照 区 , 东北三 省 中辽宁
县数 , 也 可以是年份数 ) , n项评价指标 , 形成 原始指标数 据
矩阵 x = { J ( 0 ≤i ≤m, 0 ≤j ≤n ) , 则 为第 i 个待 评方 案
第 个指标的值 . ( 2 ) 数据标 准化 : 由于各 指标 的量 纲 、 数量级及 指标 正
部地区. 本文对 皖江城 市带 承接 东部 产业 转移示范 区 3 6县
ma xl t x i 一ml ni l , x i
( 3 ) 计算第 i 项指标下第 i 个样本 占该指标的 比重 :
‘ j = ( i = l 2一 , m; j = l 2一 , n )
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 行了研究 ,选择矿产 资源储量等 十六 个 指标 , 使 用综合 指数评价 模型 , 评价 了 3 6个县 的资 源环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研究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研究尤显重要。
本文将对这个话题进行探讨。
1. 什么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是指对某个特定区域的资源和环境进行量化分析和评估,以研究该区域能够承载的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并在这个背景下确定合理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目标。
这个评估包括对当地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政策、技术以及其他因素的研究,以及对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分析。
此外,这个评估还需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确保资源和环境的长期利用和保护。
2. 为什么需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避免过度开发和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从而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在没有评估的情况下,各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往往是被放任自流的,这可能会导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浪费,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同时还可能加剧社会的不平等。
因此,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可以帮助规划者和政策制定者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保持平衡,避免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的破坏,从而确保长期性、可持续性和公平性的发展。
3.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的方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的方法是多样的,包括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等。
其中一个主要的方法是利用指标体系,在考虑诸多因素的基础上制定一组权衡指标,来量化和比较不同地区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
这些指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就业、收入、捕捞量、水资源量、土壤质量等。
通过这种方法,人们可以更加客观地衡量和分析不同区域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
另一个方法是利用模型技术和最优化理论,以特定的目标为基础建立模型,来研究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最佳方案。
比如说,利用生态系统服务模型,可以模拟个体和物种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以更好地评估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此外,还有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方法,可以对区域内的资源和环境进行空间分析,更好地评估它们的承载能力。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地区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地区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地区正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资源环境承载力成为了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本文将对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地区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承受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的上限。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取决于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资源水平、环境容量等因素。
当人类对资源的需求超过了资源环境承载力时,就会导致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从而威胁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地区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影响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方式。
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取得平衡。
只有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地区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
首先,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如果一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就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需要依赖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环境。
只有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范围内进行经济发展,才能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消费,从而保护地区的资源和环境。
面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挑战,地区可持续发展需要寻找解决之道。
一方面,要加强资源管理和节约利用。
发展循环经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另一方面,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推广清洁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生态环境等措施是保护环境的关键。
此外,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除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问题,地区可持续发展还面临其他挑战。
经济发展不均衡、社会不公平等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注重社会公平和民生改善。
教育、就业、医疗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应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总之,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地区可持续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基于生态足迹的县域生态承载力研究——以陕西省旬阳县为例
S ud n Ec l i a r y ng Ca c t s d o Ec l g c l t y o o og c lCa r i pa iy Ba e i he Cou y nt
—
Xun a u t fS a x r v n e a n e a l v ng Co n y o ha n iP o i c s a x mp e
DO NG n,LI Zhe —pi Fa n ng,ZHANG i—f i Fe e
( e at e t fU b n a d R su c sE vrn e t N r w s r nv r t , n7 1 7 h a x ) D p r n o r a n eo re n i m n , o h et n U ies y Xi ,S a n i m o t e i a 1 02
Ab t a t s r c :B s d o h c l gc l o t rn h o y h ril n l z s t ee oo i a r f n o sc n i o n t e Xu — a e n t e e o o ia o p i t e r ,t ea t e a a y e h c l g c l o i a d l s o d t n i h n f t c p t i
21 0 1年 3月
Ma ,.01 t 2 1
第3 3卷
第2 期
V0. 3 N0. 13 2
浅析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现状及展望
浅析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现状及展望作者:邱红来源:《时代金融》2013年第12期【摘要】资源为人类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支撑,而资源环境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刚性约束条件。
针对资源环境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与展望,运用PRS模型方法分析资源环境所承受的压力、状态及社会响应。
讨论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存在的问题,介绍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并提出今后研究的趋势方向。
【关键词】资源环境承载力承载力现状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资源承载力”的概念,“一国或一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区的能源及其它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条件下能维持供养的人口数量”[1] 。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而同时资源、环境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刚性约束条件。
因此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更好地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也日渐深入。
我们在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舒适生活的同时,必须把经济发展的代价控制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范围内,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一、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现状PRS模型即“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在此将其应用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分析,提供一个清晰的思路来理清资源环境的现状[2]。
“压力”指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的开发与消耗,近些年来资源消耗强度的增大使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降低,资源的减少、环境的恶化、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使资源环境产生许多矛盾与挑战。
“状态”指不尽完善的经济发展模式、对资源不合理开发的存在都使得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
“响应”指人们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分析、研究并针对资源环境问题提出建议、相关部门重视资源环境的开发与保护。
通过PRS 模型,我们了解到资源环境问题形势严峻,而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也势必走向成熟。
我国的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环境承载力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案
资源环境承载能⼒评价⽅案资源环境承载能⼒评价⽅案⼀、研究背景(⼀)研究起源承载⼒概念应⽤最初是被引进到区域系统的⽣态学研究中。
随着经济的⾼速发展,城镇化、⼯业化等⼀系列原因加剧了对资源、环境的压⼒,耕地⽇益减少、环境污染蔓延全球、资源匮乏和⽣态环境不断恶化,层出不穷、⽇益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度重视,科学家们相继提出了资源承载⼒、环境承载⼒、⽣态承载⼒等概念。
资源环境承载能⼒的研究与⼈类认知以及⼈类对资源环境的适应、利⽤、破坏、修复等过程紧密相连。
资源环境承载能⼒的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60年代发展到⼀个较热的阶段,相继提出了区域承载⼒、⽣态系统承载⼒等概念。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进⾏资源环境承载⼒研究,早期研究关注较多的是⽔⼟资源承载⼒。
9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的理论和⽅法,并将其应⽤于⼟地、矿产、能源、环保等各个领域。
随着发展环境、⽣态环境的变化以及⼈类认识层次的提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在不同的阶段产⽣了不同的概念与理论,有着不同的来源和内涵,但资源环境承载能⼒始终围绕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这⼀核⼼,且是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基础前提。
资源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载体。
与此同时,资源环境本⾝结构、状态的变化⼜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速度。
将各类经济活动严格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的承载范围内,就必须⾸先确定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的内涵、范围及⼤⼩,才能更好地利⽤这些资源环境来为区域的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服务。
(⼆)政策背景2010年12⽉21⽇,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国发[2010]46号),明确了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开发的理念,提出必须根据资源环境中的“短板”因素确定可承载的⼈⼝规模、经济规模以及适宜的产业结构。
2015年4⽉25⽇,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态⽂明建设的意见》,在严守资源环境⽣态红线中明确提出,树⽴底线思维,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态保护红线,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之内。
资源环境承载力
资源环境承载力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资源环境系统能够承受和满足人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支撑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它包括自然资源储量、资源开采速度、环境容量等多方面因素。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高意味着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下降则会导致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性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健康程度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当资源环境承载力在合理范围内时,社会和经济活动可以稳定进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且环境保持相对良好状态。
然而,一旦资源环境承载力超载或下降,就会导致资源过度开采、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崩溃等问题,严重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
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资源储量:资源环境承载力与自然资源储量密切相关,资源储量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着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2.资源开采速度:资源开采速度过快会导致资源耗竭,降低资源环境承载力。
3.环境容量:环境容量是指环境能够承受的最大压力,超过环境容量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
4.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决定了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能力,直接影响着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
如何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要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资源、改善环境。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资源管理:建立健全资源管理制度,限制过度开采和浪费,保护自然资源。
2.推动绿色发展:发展绿色产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3.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
4.宣传教育: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引导人们重视环境保护,采取环保行动。
结语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共同维护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稳定和增强。
只有在良好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基础上,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让子孙后代继续享受美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资源。
新形势下我国国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进展
Im 《 2018年第6期 旋 情报 自 然 资 源 管 理
定 、国土综合 整治部署 、国土空 间分类保 护等的重要 1.3 《全国国土规划纲要 (2016—2030年 )》
决策依据 ,资源消耗上限 、环境质量底 线 、生态保护 批 复实施与省级 国土规划编 制工作的全面推
红线等 国土空间管控红线 的划定及 “三生”空间布局 进 带 来 新 要 求
体功能 (包 括经济社会系统规模 和结 构等 )可持续发 求和吸 引力 。
展 的支撑 能力 ,其具有动态性 、相对性 、多尺度及非 线性等特 征。随着我 国工业化 、城镇 化的快速推进 , 资源短缺 、环境恶化 、生态退化等 问题 日益严重 ,国
1 国 土 资 源 环 境 承 载 能 力 研 究 面 临 的 新形 势
土 空 间开 发利 用与 资 源环境 瓶 颈约束 的矛盾 日益 突 出 ,国土安 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面临严 峻挑战 。 国土资 源环境 承载能力作为制约经济社会 发展的基础
1.1 国土资 源管理 不断 常态化 、精 细化 、有 效 化
、
因素也 随着 这些 问题逐 渐成 为 大家研 究 和关 注 的热
关 键 词 : 国 土 资 源 承 载 能 力 研 究进 展
国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意指 国土资源领域有关 承 环境承 载能力 评价是落实生态文 明建设 的一项 阶段 性
载 能力 的情况 ,具体是指一定 区域 在一定时期 内 ,在 工作 ,是 国土资 源与环境规划 管理 的一项基 础性 工作。
近年来 ,面对我 国资源环境约束 日益趋 紧 、社会
点 。近年来 ,特别是生态文 明建设 以来 ,作 为其重要 治理难度不断加 大 、政治生态建设亟待加强及党 的执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好嘞,咱们来聊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这个概念,听起来有点儿高大上,但其实就像咱们生活中的许多事儿一样,简单明了。
你知道的,咱们生活在这个星球上,周围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都是大自然给我们的馈赠。
但这其中,有一个小秘密,就是所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就像一个大水缸,水多了当然好,但如果水缸破了,那就惨了。
想象一下,咱们生活在一个小镇上,这镇子里有河流、有山丘,还有一些小农田。
大家都靠这些资源过日子。
你瞧,吃的、喝的、用的,都是从这些地方来的。
但是,如果咱们过于贪心,想要把这些资源用到极致,那就麻烦了。
就好比你家冰箱里堆满了吃的,可你一天三餐全靠外卖,结果冰箱里那些东西都过期了,没用还浪费,真是得不偿失。
资源环境承载力就像一根绳子,越拉越紧,最终可能就会断掉。
小镇的农田如果一直被过度耕种,土壤的养分就会耗尽。
到时候,庄稼长不好,大家的饭碗就会有问题。
就好比你天天喝咖啡,结果喝到身体缺乏其他营养,影响健康。
生活得平衡,才是王道。
再说水资源,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没水那就什么都谈不上。
可是如果我们随便乱用水,最后等到干旱季节的时候,大家发现水龙头拧开却没水了,那可就惨了。
就像小时候贪玩,结果等到作业没做,最后只能临时抱佛脚。
资源有限,咱们可得珍惜啊。
想想那些大城市,人口越来越多,资源压力越来越大。
有时候一条街上车水马龙,热闹得很,但你仔细一看,环境却越来越糟糕。
空气不新鲜,水也可能不干净。
就像一个人拼命赚钱,但把身体搞垮了,最后得不偿失。
要是环境承载力超出了极限,那整个城市都可能陷入困境,真是人心惶惶。
所以说,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就是告诉我们,要有节制,不能一味地索取。
像古人说的“量入为出”,真是一句好话。
我们要学会使用资源,合理规划,给自己和未来留一条退路。
就好比咱们出门的时候,手机电量要充足,别等到关键时刻发现没电了,白忙活一场。
而且啊,咱们每个人也能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出一份力。
如何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如何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在特定时间范围内,根据其资源和环境状况所能够承受和支持人口数量、经济发展和社会活动等方面的压力和需求的能力。
它反映了一个地区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能够提供资源、吸纳废物、维持生态平衡以及满足人们的需求的能力。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解释主要涉及以下几个要素:
1.资源供给和利用:区域资源承载力考虑了一个地区所拥有
的自然、经济、社会资源的供给和利用情况。
这包括土地、水资源、能源、森林、矿产等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资
源的利用方式和效率。
2.环境容量:区域环境承载力关注一个地区所能够容纳的污
染物排放、废物产生、能源消耗等方面的限制。
它考虑了
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土
壤质量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3.社会需求和发展:区域环境承载力考虑了人口数量、经济
发展和社会活动等对资源和环境的需求。
这包括居住需求、就业需求、食品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以及对生活
质量和社会福利的追求。
综合而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解释包括资源供给、环境容量和社会需求三个方面。
它反映了一个地区在特定时期内,在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能否满足人们的需求、维持环境稳定和保
护资源的能力。
评估和合理利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维护人类福祉和地球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环境承载力
目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环境意识也日益增强, 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经济开发活动的初始阶段, 从整体上做好区域环境规划工作, 是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环境承载力理论的提出, 为区域环境规划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区域环境承载力可看作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与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适宜程度的一种表示。
区域环境承载力具有客观性和实用性, 它是在分析了区域社会经济—区域环境系统后, 选择众多指标组成指标体系, 并分析区域环境系统对某项指标支持能力的大小。
区域环境承载力所涉及的范围广泛, 它不仅涉及到区域排放的污染物状况, 更重要的是它选择了一些社会经济指标, 对区域的社会发展规模提供量化后的规划意见, 因而它是区域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
1. 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区域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区域环境功能不朝恶性方向转变的条件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它可看作是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与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适宜程度的一种表示。
区域环境承载力具有客观性和可变性的双重性。
对某一区域来说,在某一时段内它的环境承载力是客观存在的量;同时,区域环境承载力会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对环境质量的不同要求而变化。
当今社会存在的种种环境问题,大多是人类活动与环境承载力之间出现冲突的表现。
当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超过了环境所能支持的极限,即外界的“刺激”超出了环境系统维持其动态平衡与抗干扰的能力,也就是人类社会行为对环境的作用力超过了环境承载力。
因此,可以用环境承载力评价作为衡量区域开发活动与区域环境系统结构协调程度的判据。
2.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的对象和内容区域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对象是区域社会经济-区域环境结构系统,包括两个方面:(1)区域环境系统的微观结构、特征和功能; (2)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向、规模。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摘要:文明是人类这一智能生物主体以自然资源环境为对象,在不断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过程中发展和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不仅代表人类社会进步和开化的状态,也代表着人类从认识自然、依从自然的蒙昧状态,逐步发展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自主创造状态的过程。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兼顾资源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认识、制定战略、总体谋划,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体制、机制,补充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政策,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将人类活动控制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
关键词:生态文明;资源环境;承载力1 生态文明时代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必然过程1.1 文明进程与生态环境问题人类文明的进程以生产力发展为推动力,迄今经历了渔猎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时期。
三次文明进程速度越来越快,持续时间间隔越来越短,文明成果积累迅速。
同时,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程度越来越深,对资源环境的过度开发利用,打破了可再生资源固有的更新周期和自然物质生产的自我修复能力,使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以及化石能源等日渐枯竭。
而庞大的生产以及人口带来的废弃物质排放也远超出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资源环境的恶化,生态的失衡。
1.2 生态文明的时代诉求工业文明造成的生态问题,催生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
尽管不同地域文明程度不同,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的趋势出现,人类文明开始逐渐融合、趋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生态环境问题的全球性,使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共同面临着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共同面临着生态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因而共同存在发展生态文明的诉求。
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发布《我们的共同未来》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标志,人类开始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时代。
2 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是以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平等、共同、持续发展为宗旨的文明发展方式,文明形态不仅表现在人类社会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上,也表现在自然资源环境的存在与发展状态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探讨
围绕服务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的主题,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生态足迹法和多因素综合叠加分析法等多种方法,从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以及地质环境承载力等方面对姚安县规划目标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以期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标签: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地质环境承载力;姚安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已经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考虑区域资源、环境、生态等限制性的基础上,不断对区域所能承载的开发规模和强度进行探讨。
目前,资源与环境承载力主要反映了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和谐、互动及共生的关系及协调程度,可作为衡量一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依据[1]。
3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3.1 耕地资源承载力评价
从表2可以看出,姚安县2020年的耕地资源承载力为1.63,按照人均450kg 的粮食需求标准计算,2020年姚安县耕地资源可承载人口规模为348669人,比2020年预测人口多134937人。
基于以上分析,姚安县耕地资源丰富,现有耕地资源能够满足现在及今后社会经济发展对耕地资源的需求,粮食安全可以得到充分保障。
3.2 城镇建设用地承载力评价
到2020年,姚安县城镇建设用地空间承载力为0.92,城镇建设用地按照人均110平方米/人的标准计算,可承载人口规模为68064人,比2020年预测人口多10742人。
从分乡镇情况来看,除了栋川镇以外,剩余其他乡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城镇建设用地供给不足问题。
如表3所示。
3.3 农村居民点用地承载力评价
从表4可以看出,到2020年姚安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承载力为2.05。
根据姚安县村庄整治经验确定的人均用地标准80平方米/人计算,可承载人口规模为323400人,比预测人口多166990人。
目前,姚安县农村居民点用地仍存在土地利用方式粗放的问题。
3.4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姚安县水资源总量为14.995亿m3,根据《云南省地方标准用水定额》
(DB53/T168-2013)进行测算得出,2020年姚安县水资源需求量为 2.9347亿m3,占水资源总量的19.57%,水资源供给能够满足现在及今后未来一定时间内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3.5 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
从表5可以看出,姚安县的人均生态足迹为0.3966公顷/人,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0731公顷/人,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表明姚安县现在的发展模式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
从分乡镇情况来看,全县九个乡镇均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
3.6 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
根据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弥兴镇的地质环境承载力最高,该乡镇大部分位于地质灾害低易发分区,境内无断裂带分布,地形坡度平缓,地形起伏小,地质环境条件好;大河口乡的地质环境承载力最低,该乡镇有61.22%的区域位于地质灾害中易发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
3.7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姚安县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分值在55.448~69.128之间,结合姚安县实际情况,划分为四个承载力分区,分区标准为≥80分为承载力高,60~80分为承载力较高,40~60分为承载力一般,<40分为承载力低。
按照承载力分区标准,姚安县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分区主要为承载力较高和承载力一般两个等级,无承载力高和承载力低的区域。
其中,承载力较高的土地面积为97459.45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7.35%,包括栋川镇、太平镇、官屯乡、大河口乡以及弥兴镇等五个乡镇;承载力一般的土地面积为72475.72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2.65%,包括光禄镇、适中乡、左门乡和前场镇等四个乡镇。
如图1所示。
4 结束语
通过前文分析发现,到2020年姚安县的耕地资源承载力为1.63,城镇建设用地空间承载力为0.92,农村居民点用地承载力为2.07,水资源需求量仅占水资源总量的19.57%,人均生态足迹为0.3966公顷/人,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0731公顷/人,并且区域内地质环境条件较好,表明姚安县现在的发展模式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条件以及地质环境条件等能够满足现在及今后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资源的需求。
从承载力分区来看,姚安县仅有承载力较高和承载力一般两个资源环境承载力分区,其中承载力较高的区域大部分屬于坝区乡镇,地势平坦,地质环境条件好,土地利用方式建议以耕地和城镇建设用地为主;承载力一般的区域多为山区乡镇,受水资源以及地形条件的限制性较大,但是林业资源丰富,土地利用方式建议以园地和林地为主。
参考文献
[1]王帆.基于GIS技术的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