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实验中学高二政治下学期第八周晚练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理科政治第八周晚练
命题人:伍凤琼审核人:谢雪琴
一、单项选择题I: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北京奥运会场建设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这表明( )
A.建筑文化有其自身的继承性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C.建筑艺术是文化创造的主体D.先进科技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2.“给力"的词义与潮汕方言的“到力”相同,是对当今一些社会现象的感叹或者祈望,它原是少数网友用语,现在成了社会热语,还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标题中。

“给力"成了热语表明( )A.文化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B.文化创新的来源是作者的灵感
C.文化创新的途径是推陈出新D.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需要
3.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风尚,如荀子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吕不韦说,“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等。

传承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正确的态度是()
①要在继承中发展②要对其注入时代精神③把它作为文化创新的源泉④把它作为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
4.失去了创新能力的文化,意味着丧失了新陈代谢的机能,也意味着生命的衰竭,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 A.创造新文化B.提出新问题
C.文化继承D.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5.翻拍经典泛滥成灾之际,一位专家指出,与其频繁向经典作品“借光”,还不如多花点心思,让今天的原创成为明日的经典.这种观点说明()
A.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B.文化创新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C.否定传统文化才是真正的发展D.大众文化真正需要的是原创作品
6。

“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文化创新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这种观点否定了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③文化创作者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④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7.茂腔是山东独特的地方戏曲。

由茂腔经典剧目《墙头记》改编制
作而成的茂腔动漫剧日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又不乏时尚元素,深受
观众喜爱。

材料反映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A.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B.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C.大众传媒是实现传统文化刨新的根本途径
D.不同地方文化存在着共性和普遍发展规律
8。

“无论您的五官会跳舞还是脖子会唱歌,只要您肯秀出绝活,就有机会登上《我要上春晚》的舞台。

只要您身怀才艺,富有创意,拥有梦想,您就是我们要找的人!”—-这则“开门办春晚”的广告内容,从文化生活看,强调了( )
A.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B.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C.文化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D.要加强对文化的管理和引导
9.下列关于文化继承、文化发展、文化创新三者关系的理解,正确
的是( )
A.文化自身继承和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B.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D.文化发展的实质,
就在于文化创新
10。

杜甫是“大地的诗人”,他如此真切、如此深情地注视着吾土吾民.他对公正的关切,对天下苍生的关怀,源于他最深刻的生命体验。

杜甫活着,他依然行走于大地。

..。

.。

这表明()
A.以人为本,维护人民利益始终是中华文化的价值追求
B.立足实践,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才能获得艺术的价值
C.中华文化的感召力源于中华民族仁爱、中和的善良本性
D.中华传统美德以其先进性推动中华文化从历史走向未来11.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中存在着与传统制造业类似的现象——
由于缺乏自主品牌,只能做贴牌加工,或仅仅出口文化“零件”和
“素材”。

要提高文化产品竞争力,必须( )
A.取其精华、去其糟粕B.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C.坚决抵制外来文化的入侵D.彻底改变传统文化
12.徐悲鸿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并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中国画当中。

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

他的素描、油画即渗入了中国画的韵味,因此他的作品融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

据此完成12~~13题
上述材料表明,文化创新的过程是
①改选传统文化,创造新文化的过程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③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
与融洽的过程④开展文化合作,消灭文化差异的过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3.徐悲鸿文化创新的做法对我们的启示是()
①抛开传统文化,积极进行文化创新②坚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③坚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④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
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
14.中华世纪坛序中写道:“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这反映出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
A.源远流长B.唯我独尊C.博大精深D.独树一帜
15.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深刻的.儒学在确立统治地位,对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主流思想是
A.秦朝法家思想B。

汉代理学思想
C. 秦朝理学思想 D。

汉代批判思想
16。

从殷周时期到明清时期,我国各个历史阶段都对中华文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各历史时期中,形成古代中华文化的雏形的时期是( )
A.秦朝B.明清时期C.隋唐时期D.春秋战国
时期
17.中国历来有“易代修史”的传统。

一个朝代灭亡以后,后继的新朝代为总结历史,吸取经验教训,都要给上一个朝代编纂历史,这个优良传统绵延不断。

这有利于中华文化()
A.立足实践,开拓创新B.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C.薪火相传,一脉相承D.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18。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太古遗音”、四大发明、汉字、戏曲和太极拳表演让人耳目一新,中国灿烂的文化神展示在世人面前。

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 )
A.包容广纳 B.区域特征
C.博大精深 D.源远流长
19.探访文明的踪迹,惟有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而不竭,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穷的魅力。

其有力见证是()
A.汉字和史学典籍B。

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C。

中华文化推陈出新 D。

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
20。

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和的特点
A。

广泛性先进性 B.专业性先进性
C.实用性整体性
D.先进性整体性
21。

11世纪中叶,中国人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人类的文化信息传播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这一传播文化信息的新技术在15世纪传入欧洲,使欧洲进入了一个文明发展的新时期。

这主要体现了()
①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②科学技术直接决定社会的发展
③东方的文明决定着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④科技的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A.①② B.②③C.②④D.①④
22. 有人指出,北宋以后,中华文化逐渐被昏庸的以封建皇帝为代表的统治者“阉割”,刚健不闻,阴柔萎靡,创新不足,封闭有余.及至清末,中华文化积重难返,萎靡至极。

由此可见,“中华文化积重难返,萎靡至极”的重要原因是( )
A.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B.日趋没落的封建专制统治
C.中国文人的集体无意识D.中国农民阶级的小农意识
23.2012年10月31日,来自澳大利亚格兰坪教育局的考察团来到天津市北辰区普育学校进行考察,并专门参观了该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开展情况,从中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下列能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是( )
①我国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独树一帜②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都是用汉字记录的③我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的先进行列④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24.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 )
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B.中华文化底蕴厚重
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5. 中国人的饮食有“东酸、西辣、南甜、北咸”之别,在饮食上的差别反映出中华文化的
A.差异性B.民族性C.地域性D.包容性
二、单项选择题II: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26.黄梅戏源于民间歌舞.山野村夫的劳动之歌,妇孺皆知的里巷歌谣,灯会社火之中的欢歌劲舞,是黄梅戏活泼的源头。

它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姐妹艺术的精华,使自己逐渐完善起来而成为一个名剧。

这说明
①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③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④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27.相声源于解放前的北京,天桥一带的艺人为谋生在舞台上相互对
骂或戏谑以招揽看客,这是初期的相声,后经侯宝林等相声大师进行批判、改造,才成为一门真正的语言艺术,才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这说明()
A.文化继承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基本要求 B.对一切传统文化都应该批判
C.文化创新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D.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同时进行的
28。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
③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29.下列能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特征的是()
①中华文化的独特性②中华文化的传承性③中华文化的民族性④中华文化的地域性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30。

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优秀作品一直流传至今,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三、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两项最符合题意。

未选、错选不得分,只选一项且正确得2分。

31.不会开车、不会上网、不会讲英文,被称之为“现代文盲”。

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学生中现代文盲越来越少,然而,缺乏人文素质,不懂中外传统文化和文史知识,不能正确读写文章的“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很令人痛心的,这是因为( ) A.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B.我们必须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
C.离开对传统文化继承的民族文化会失去根基
D.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就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32。

排舞源于20 世纪70 年代的美国西部乡村舞曲,也叫牛仔舞。

可以大家一起舞,也可以
一个人独自跳,曲目多达上千首,我国采用中西结合的方式举办排舞大赛(
A.有利于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发展本民族文化
B.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C.有利于借鉴其他民族文化,取长补短
D.有利于同其他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达到完全融合33. 现代汉字的字体都是经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演变而来的,已有六千年多年的历史。

材料表明()
A.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创新 B.社会实践推动文化繁荣C.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 D.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
34.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

这体现了()
A.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B.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C.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D.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
35.“兼收并蓄"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对中华文化发展的意义是( )
A.有利于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B.有利于实施对异族文化的汉化
C.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D.有利于加强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高二政治理科班第八周晚练答题卡
班别: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
一. 单项选择题Ⅰ: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

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二。

单项选择题Ⅱ:本大题共5题,每小题4分。

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三。

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

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两项最符合题意。

未选、错选不得分,只选一项且正确得2分。

高二政治理科班第八周晚练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Ⅰ: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

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二。

单项选择题Ⅱ:本大题共5题,每小题4分。

共20分.在每
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三。

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

共30分。

在每
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两项最符合题意。

未选、错选不
得分,只选一项且正确得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