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政府农村治理行为的模式变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层政府农村治理行为的模式变迁
◎肖雅丹
摘 要:我国政府管理的重点是农村治理。

社会治理的好坏取决于农村治理的好坏,社会稳定的前提是农村稳定。

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转型时期,基层政府治理农村的方式应该进行变更,因为现有的治理方式妨碍了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

本文分析了基层政府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农村治理,并且回顾了过去农村治理的方式,根据农村市场化趋向进行改革,呼吁变更基层政府治理农村的行为方式。

关键词:基层政府;农村治理模式;模式变迁
一、基层政府农村治理行为模式变迁的紧急性
村民委员会的作用是让村民进行管理,服务以及教育的,它是农村治理方式中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乡镇政府要时刻关注村民居委会的工作,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指正,同时也要放手,让村民自己管理自己范围内的事情。

同时,建设新农村需要乡镇政府转变政府思维,从管理型政府转向为服务型政府,从主要特征为行政汲取转变为为农服务。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一些干群矛盾、土地荒置的现象,这些突发的现象显示了基层政府治理农村时出现了问题,中央虽然下发了新的政策理念,但是一些基层领导人没有完全领会到。

对于基层治理方面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于紧急事件的发生没有建立相应的应急机制。

乡镇政府的监督引领作用可以预防农村基层治理危机,所以,势必要对政府的工作情况进行调查同时也要提出好的治理政策,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农村治理。

二、中国基层政府农村治理体制及行为方式回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农村经历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彻底改造了存在了几千年的土地私有制,从而为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奠定了基础,同时建立了新型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加强了政府对农村的作用。

随着我国农业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这一个新型体制的建立和运用历经了好多个不同时期,进行过很多次重要的调整。

1.农村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基层政府体制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政府快速地在地方建立了农村地方治理行政体系。

这一时期在大范围的发动和推进农村土改。

资料显示,合作化实行以后,我国一亿几千万户农民变成了几十万个合作社。

国家直接向合作社收购粮食、油料等。

政府支配农村经济活动的力量通过由市场向计划过渡的经济手段以及由多样性向单一性过渡的行政行为大大加强了。

基层政府治理农村手段的变化是因为中央政府支配农产品及生产资料的政策的调整。

这个时期行政行为方式发生了变革。

2.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化体制
像上文所说的一样,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农业体制在迅速兴起,随着基层政府行政手段的改革,原来的乡村体制将会被彻底改造。

就算不是被人民公社制取代,也会面临着被其他形式所取代的命运。

这是因为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转变,基层政府的管理基础和运作机制也在转变。

相应地,在体制变革之前,基层政府行为方式先进行了变革,新的基层政府农村治理体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随着中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在河南省遂平县查蚜山成立,全国范围内的人民公社像雨后春笋般迅速出现,代替了原来的乡镇体制。

有资料表明,到1958年11月,我国各族农民中的百分之九十九(共计一亿两千六百九十二万户)组成了两万六千五百七十二的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制从产生到成熟经历了县、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大队的过程。

农村集体经济的大规模建立为人民公社制的建立奠定了微观经济基础。

农民对土地的生产经营权先开始是互助组的形式,慢慢的转变为初级社的形式,最后又转变为高级社形式。

说明了我国的社会实质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政府仍然靠行政指令做出行政行为,我国的农业社会离真正的现代型农业社会还有一定差距。

3.政社分设的乡村体制的建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全面召开,拨乱反正了各条战线,我国的工作重点是经济建设。

从此,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我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帷幕。

首先,农村首先进行了改革,在土地经营方面上,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双层经营的责任制以及统分结合的责任制。

对农业的土地改革本质上没有触及到我国土地所有制的基础,我国土地仍然是国有制和集体制。

但是改革了土地使用权,这样农民在土地使用方面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大大的激发了我国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我国农产品综合商品率的增加,我国从原来的传统静态型农业转变为现代型农业。

在这一时期,基层政府行为不仅仅体现出了过渡性,还表现出了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融合。

但是因为农村经济
- 14 -
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基层体制行政改革出现了滞后的现象,基层政府职能不能进行彻底的改变,市场机制在不断变化,行政运行机制已经不能适应。

市场经济时期设置了产、供、销的部门,这在计划经济时期仍然存在,乡政府行政行为的主要方式仍然是命令和指派,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和以前基本没有区别。

随着管理对象的现代化,基层政府行为方式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如何才能完善基层政府行为方式这是我国社会各界需要重点探讨的课题。

三、基层政府农村治理行为的模式变迁对策
1.规范乡镇政府行为,打造服务型政府
因为我国政府职责集中,职责意识体现在各级政府中,上级政府安排职责,下级政府执行职责是很常见的现象。

例如,在海南的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就有这样的现象出现,村委会的工作在大部分情况下会被乡镇政府影响甚至是直接干预。

这是因为农村基层法律不完善,监督不到位,同时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是独一无二的,无法替代的。

目前,在我国乡政村治的模式下,我国三大机关的监督已经渗透到了农村,与基层检察院相匹配的机构却迟迟没有设立。

然而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社会的正常发展离不开检察机关的监督,派驻乡镇检察室是检察机关的延伸物,它可以维护农村与乡镇的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

派驻乡镇检察室是海南行政体系中的特色,对于其他省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宣传,加快推进乡镇检察室的设立,这样不仅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法律的监督作用,还可以进行管理。

乡镇检察室通过监督乡镇政府行为,发现政府行为中的问题,例如,忽视群众利益,行政不作为,行政乱作为等现象,并且要及时纠正这些错误。

打出立案、侦查、监督、建议的组合拳,最大程度的保证公正廉洁,保障农民切身利益。

2.乡镇政府是公共服务的中“指引者”和“生产者”,确立以需求为目标的公共服务生产机制
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是农村的公共服务,农村公共服务体现在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公共服务涵盖了基础建设、教育建设、医疗建设、社会福利保障等。

但是我们如果只依靠乡镇政府的力量,农民对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的需求不能被满足。

因此势必需要私营部分和非政府组织的参与。

政府承担着财政筹款,安排公共服务的内容,私营部门和非政府组织根据政府的指示进行生产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还要进行监督,根据完成的情况进行业绩评估。

因此,为了保障社会稳定,为了本地区的经济长远发展,建立一套有实践意义的公共服务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供给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它不仅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的建设,而且也满足了广大农民对公共服务需求的意愿,这一改革必将建立新的公共服务供给的机制。

3.乡镇政府行为规范化,建设高水平服务队伍
农村治理的落后现状如何改进,新农村建设如何推进,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首先,乡镇政府需要做的是在思想层面上提升,在行为层面上规范。

需要内在和外在两方面做一个改进和提升。

内在层面,乡镇政府要转变理念,由管理转变为服务,只有思想态度正确了,才能更好的推行公共服务理念,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更好的履行职责。

外在层面,我们不仅仅要思想方面改进,更重要的是实际操作方面也要有改进。

根据实际,建立的规章制度要有可操作性。

因此,各种机制的设立亟需加强,其中公开机制,责任机制以及反馈机制需要重点加强。

尤其是反馈机制格外重要,因为群众的反馈是非常珍贵的,可以反映出政府各项措施的推行效果。

因此,笔者在这里建议,政府一定要把反馈机制当回事,这样才能有效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处于历史转折的重要时期,社会结构的变革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基层政府为此也做出了很多努力,变革了政府的一些行政行为,但是这种变革不足以适应现实的要求。

如今,政府管理制度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管理制度松懈,管理手段不先进,工作方法不适应等。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行政管理质量。

因为目前一些基层干部作风散漫,工作方法不先进,导致了农村治理中干部和老百姓关系紧张,甚至还发生了恶性事件。

出现问题以后,基层政府习惯于用政治和经济处罚,制裁的方式进行管理,忽视了我们党和政府长期形成的为人民服务,说服教育的优良传统。

基层政府这样的行为不但解决不了问题,甚至有可能让百姓不满。

因此,党和政府应当重视基层政府行为方式。

基层政府连接着党和广大农村,中央的政策,指令,扶持都要通过基层政府这一纽带来传递给农村和农民,切实促进我国农村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颜开.基层政府农村治理行为法治化问题研究[D].江苏大学,2017.
[2]陆建军.农村基层治理中的乡镇政府行为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22):197-198.
[3]江玉.我国农村基层政府绿色治理行为逻辑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3.
[4]杨庆东.中国农村地方治理中基层政府行为方式变革初探[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02):48-52.
●作者单位:四川科技职工大学经济与管理系 
四川 成都 610101 
- 15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