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可靠性预计和分配-2011-11-7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系统基本可靠性预计的数学模型
假设:系统各单元工作时间设为相等,服从指数分布。
n
its
Rs ts e i1
n
s i i 1
Page 8
4.2.1 系统可靠性预计的一般方法
3. 相似设备法
将被评估的新产品与以往类似产品进行比较,将旧 设备(产品)暴露出来的缺点作为新产品改进的重 点。
串、并联简化 无向网络的贝叶斯简化 有向网络的贝叶斯简化
Page 12
上堂课内容回顾
例题 已知下图所示混合网络G中各路的工作可靠度均为0.9, 求系统的可靠度Rs。(采用网络系统分析方法中的任何 一种均可)
R s p e P G ( e ) q e P G e
P G e p g P G ( e g ) q g P G e g
Page 4
第四章 可靠性预计与分配
4.1 可靠性预计的目的及分类 4.2 可靠性预计方法 4.3 可靠性分配
Page 5
4.2 可靠性预计方法
4.2.1 系统可靠性预计的一般方法 4.2.2 电子、电器设备可靠性预计
Page 6
4.2.1 系统可靠性预计的一般方法
1. 性能参数法 特点:在统计了大量相似系统的性能参数与可靠性关系 的基础上,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一些经验公式及系数, 以便在方案论证及初步设计阶段,能根据初步确定的系 统性能及结构参数预计系统可靠性。
预测值i,但对新设计的系统规定了新的可靠
性要求; 或者根据已掌握的可靠性资料,已能预测得新设
计系统各单元的Fi或i,但尚未满足新设计系统
可靠性要求。
Page 33
(2) 比例分配法
串联系统
新系统分配给各单元的不可靠度Fi*与相应单元的不
可靠度预测值Fi成正比
Fi*
F
* s
Fi
n
Fi
间的可靠性的相互关系; 使设计者全面权衡系统的性能、功能、费用及有效性
等与时间的关系,提高产品设计质量; 使系统所获得的可靠度值比分配前更加切合实际,节
省制造的时间及费用。
Page 27
4.3 可靠性分配
可靠性分配时的原则
技术水平 对技术成熟的单元,能够保证实现较高的可靠性,或预期投 入使用时可靠性可有把握地增长到较高水平,则可分配给较 高的可靠度;
Page 25
第四章 可靠性预计与分配
4.1 可靠性预计的目的及分类 4.2 可靠性预计方法 4.3 可靠性分配
Page 26
4.3 可靠性分配
可靠性分配 把系统的可靠性指标按一定的方法合理地分配给 分系统、设备、零部件(或元器件)的全过程。
目的
合理地确定系统中每个单元的可靠度指标; 帮助设计者了解零件、单元(子系统)、系统(整体)
第四章 可靠性预计与分配
4.1 可靠性预计的目的及分类 4.2 可靠性预计方法 4.3 可靠性分配
Page 1
4.1 可靠性预计的目的及分类
可靠性预计
是为了估计产品在给定工作条件下的可靠性而进行的工 作,它运用以往的工程经验、故障数据、当前的技术水 平,尤其是以元器件、零部件的失效率作为依据,预报 产品实际可能达到的可靠度。
Page 2
4.1 可靠性预计的目的及分类
目的
预测产品的可靠度; 在方案论证阶段,根据预计结果(可靠度)选择最
优方案; 综合设计参数及性能指标要求,以达到合理提高产
品可靠性的目的; 发现影响产品可靠性的主要因素,采取必要措施,
降低产品失效率,提高可靠度; 为可靠性增长试验、验证试验及费用核算等方面的
n
P{d} pi i1 n
P{d}1qi i1 Page 13
上堂课内容回顾
解: (1) 选f为分解弧;
R s p fP G (f) q fP G f
Page 14
上堂课内容回顾
解: (2) 选a为分解弧;
P G f p a P G (fa ) q a P G fa
系统 原理图
画出可靠性 逻辑框图
建立可靠性 数学模型
元部件 基本故障率
环境因子 降额因子
系统可靠性 预计
改进设计来满足 系统可靠性指标
Page 11
上堂课内容回顾
网络系统
网络 有向弧 无向弧 路 最小路
混合型网络
网络系统的分析方法
状态枚举法 概率图法
路径枚举法 (直观法、联络矩阵法)
网络简化法(贝叶斯简化法)
2. 系统基本可靠性预计的数学模型 基本可靠性模型为串联模型。设各组成单元相互独立。
R s t s R 1 t 1 R 2 t 2 R 3 t 3 R n t n
Page 7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2.1 系统可靠性预计的一般方法
1. 性能参数法 特点:在统计了大量相似系统的性能参数与可靠性关系 的基础上,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一些经验公式及系数, 以便在方案论证及初步设计阶段,能根据初步确定的系 统性能及结构参数预计系统可靠性。
Page 21
4.2.2 电子、电器设备可靠性预计
预计公式
s0N K 1 K 2K 3 K 4 K 5
式中 0——电子元器件平均基本失效率,(1~10)×10-5 h-1;
N——设备所含元器件数量;
K1——降额设计效果因子,(1~10)×10-2;
K2——环境应力筛选效果因子,(0.1~0.5);
Page 15
上堂课内容回顾
可靠性预计 目的 分类 系统可靠性预计的一般方法 性能参数法 基本可靠性预计的数学模型(串联模型) 相似设备法 相似电路法 失效率预计法
Page 16
4.2 可靠性预计方法
4.2.1 系统可靠性预计的一般方法 4.2.2 电子、电器设备可靠性预计
Page 17
4.2.2 电子、电器设备可靠性预计
Page 18
4.2.2 电子、电器设备可靠性预计
1. 元件计数法
适用于电子设备方案论证及初步设计阶段; 需已知元器件种类、数量、质量等级、设备环境;
优点:只使用现有的工程信息,不需了解每个元器 件的应力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n
s Ni(Gi Qi) i1
Gi , Qi , Ni—— 第 i 种 元 器 件 的 通 用
复杂程度 考虑分机、部件的复杂程度,越复杂的分配的可靠度指标应 该越低;
重要程度 对重要的单元,该单元失效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或该单元 的失效常会导致全系统的失效,则应分配给较高的可靠度;
任务情况 对整个任务时间内均需连续工作及工作条件恶劣、难以保证 很高可靠性的单元,则应分配给较低的可靠度。
Page 23
4.2 可靠性预计方法
2. 研制阶段不同时期可靠性预计方法选取
研制阶段 方案论证 初步设计 详细设计
基本可靠性预计方法 性能参数、相似产品 元件计数、专家评分 故障率预计、应力预计法
Page 24
4.2 可靠性预计方法
3. 进行可靠性预计时的注意事项
应尽早进行可靠性预计; 在产品研制的各个阶段,可靠性预计应反复迭代进行; 可靠性预计结果的相对意义比绝对值更为重要; 可靠性预计值应大于成熟期的规定值。
按照经验公式预计失效率。
Page 10
4.2.1 系统可靠性预计的一般方法
5. 失效率预计法
前提:当研制工作进展到详细设计阶段,已有了产 品原理图和结构图,选出了元部件,已知它们的类 型、数量、使用环境及应力,并已具有实验室常温 条件测得的失效率时。
该方法对电子产品和非电子产品均适用。
Page 28
4.3 可靠性分配
可靠性预测
从单元到系统,由个体到整体;
可靠性分配
由系统到单元,由整体到个体对可靠性进 行落实。
可靠性预测是可靠性分配的基础。
Page 29
4.3 可靠性分配
4.3.1 无约束条件的系统可靠性分配方法 4.3.2 有约束条件的系统可靠性分配方法
Page 30
4.3.1 无约束条件的可靠性分配
特点
电子、电器设备的寿命大多服从指数分布,因 n 此采用 s i 作为预计设备或系统的可靠 性指标; i1
由标准元器件组成,有成熟的预计标准和手册;
国产电子元器件:国军标GJB/Z 299A《电子设备 可靠性预计手册》;
进口电子元器件:美军标MIL-MDBK-217E《电子 设备可靠性预计》。
失效率、通用质量系数、数量; n——设备所用元器件的种类数
若设备所含各单元在不同环境中工作,则上式按不 同环境考虑,然后将失效率相加即为设备总失效率。
Page 19
4.2.2 电子、电器设备可靠性预计
2. 元器件应力分析法
适用于电子设备详细设计阶段;
要求已具备详细的元器件清单、电应力比、环境温 度等信息;
4. 相似电路法
新老系统的电路相似,则按经验公式估计新系统的
失效率
N
s nii
i 1
i——老系统第i种电路的失效率;
ni——新系统有ni条第i种电路; N——新系统的电路总类数。
预计步骤
计算或估计各种单元电路的数目;
利用相似单元电路失效率数据表估计每种单元电路的失效 率;
i=1,2,…,n
i1
若单元寿命服从指数分布时,各单元分配的失效率
i*与相应单元失效率预测值i成正比
* i
* s
i
n
i
i=1,2,…,n
i1
Page 34
(2) 比例分配法
例4-1
已知某系统由四个单元组成,原系统工作100h时,各单 元 的 失 效 概 率 分 别 为 F1=0.0425 , F2=0.0149 , F3=0.0487 , F4=0.0004 , 新 设 计 要 求 工 作 100h 时 系 统 的 可 靠 度 为 R*s=0.95,求分配给各单元的可靠度。
并联系统可靠度分配 Ri*11Rs*1/ni=1,2,…,n
串并联系统可靠度分配
先将串并联系统化简为“等效串联系统”和“等效 单元”,再给同级等效单元分配以相同的可靠度。
Page 32
(2) 比例分配法
适用范围
新设计的系统与原有系统基本相同。 已知原有系统各单元不可靠度预测值Fi或失效率
具体内容见《电子设备可靠性预计手册》
其中详细提供了应用元器件应力分析法进行可靠 性预计的基本数据,共包括13类元器件的工作失 效率、基本失效率的预计模型,各种参数值,以 及各类元器件的现场使用失效形式、分类及失效 率预计的计算实例。
并给出15类环境条件的环境系数:地面良好、导 弹发射井、一般或恶劣地面固定、潜艇、飞机等。
由于系统的可靠性与其内部存在的缺陷密切相关, 从旧产品上可以获得产品的失效率与其内部缺陷之 间的关系系数k,来计算新产品的失效率。
设新产品缺陷总数为nr,原产品缺陷总数为nb,ni为 新引进的缺陷总数,ne为已排除的缺陷总数,则:
nr nbni ne
s k nr
Page 9
4.2.1 系统可靠性预计的一般方法
研究提供依据; 为可靠性分配奠定基础。
Page 3
4.1 可靠性预计的目的及分类
分类
1. 按设计阶段
实现可能性的预测(构思阶段) 设计可靠性预计(设计阶段)
2. 按预计方法
预测偶然失效的失效率 预测耗损失效 预测维修性 分析失效模式的效应 其他:模拟法,失效的树状因果分析法
K3——环境影响因子;
试验室内:1;
普通室内:5;
陆用(固定):8;
车载:20
K4——机械结构影响因子,(1.5~3.5) ; K5——制造工艺影响因子,(1.5~3.5) 。
Page 22
4.2 可靠性预计方法
1. 保证可靠性预计正确的要求
预计模型选取的正确性 数据选取的正确性 非工作状态产品可靠性预计
Page 20
4.2.2 电子、电器设备可靠性预计
3.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可靠性快速预计法
电子设备的可靠性取决于
设备本身的可靠度 工作环境及所承受的电应力、温度应力 设计和制造工艺 机械零部件的失效率 电子元器件的数量
该方法是考虑到上述各因素对电子设备的可靠性影 响而提出的一种简单快速、方便工程应用的预计方 法。
(1) 等分配法 (2) 比例分配法 (3) AGREE分配法 (4) 按复杂性分配
Page 31
(1) 等分配法
全部单元分配相等的可靠度。 串联系统可靠度分配
设系统由n个分系统串联组成,给定系统可靠度指 标为Rs*,分配给各单元的可靠度指标Ri*为(*表示 分配指标)
Ri* n Rs* i=1,2,…,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