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肥胖基因_ob_的研究进展_郭亚宁
108 阿魏酸对ob_ob小鼠脂肪沉积及腹脂脂肪酸组成的影响_潘奕鸥(SD-PC的冲突版本)
1.3.3
血脂水平检测
TC 、 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 TG 、 高密度脂 蛋 白 胆 固 醇 (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 C ) 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 C ) 的水平 。 1.3.4 肝脂水平检测 肝脏匀浆依照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 的方法制备 , 按照检测试剂盒说明书采用酶联免 疫吸附法检测肝脏中 TG 和 TC 水平 。 1.3.5 肝脏病理学分析 取固 定 24 h 后 的 肝 组 织 , 包 埋 处 理 后, 切片 eo( 厚度为 5 μm ) , 经 苏 木 精 - 伊 红 ( hematoxylinsin staining , HE ) 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以 10 × 25 倍视野观察肝组织中脂滴大小和密度变化 。
Table 1
1.2
动物饲养管理 30 只 5 周龄 、 体重相近的雄性 ob / ob 小鼠 , 购 于北京华阜 康 生 物 科 技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 为无特定 SPF ) 。 ob / ob 小 病原体级 ( specified pathogen free ,
鼠基础 饲 粮 由 南 通 特 洛 菲 饲 料 科 技 有 限 公 司 提 供, 依照 AIN - 93M 标准饲料配方设计 , 其组成及 营养水平 见 表 1 。 ob / ob 小 鼠 饲 养 在 SPF 实 验 动 物房 ( 国家粮食局 科 学 研 究 院 , 北 京) 的 独 立 送 风 IVC ) 中 。 饲 养 室 笼具 ( individual ventilated cage , ( 23±2 ) ℃ , 50% , 12 h /12 h 光 保持温度 相对湿度 照日夜循环 。 配对饲喂 , 充足饮水 , 预饲 1 周 。 1.3 试验方法 1.3.1 试验设计 将 30 只 ob / ob 小鼠随机分成 3 组 , 每组 10 个 重复 , 每 个 重 复 1 只, 分 笼 饲 养 。 对 照 组 ( CON
动物肥胖基因(ob)的研究进展
量和调节体重的信号 因子 ,具有调 节摄食行为,减少能量消耗和降低动物采食量的作用。本文对
肥胖基 因的研究现状、结构、克隆、表达及影响其表达的因素进行了综述 。
关键词 肥胖基 因;ob基 因;克隆;表达
中 图 分 类 号 :¥823.2
文 献 标 识 码 :A
肥 胖 基 因 (obese gene,ob)是 近年 来 克隆 的 新 基 因 。肥 胖基 因 (obese gene)编码 的 瘦蛋 白(Leptin) 是 脂肪 细 胞 分 泌的 一 种激 素 [1],具 有调 节 摄食 行 为 , 减 少 能量 消 耗和 降 低 动物 采食 的 作 用 。畜禽 肥胖 基 因研 究 工作 主 要集 中在基 因克 隆 、定 位方 面 。随 着畜 禽 肥 胖 基 因序 列 的 明 确 ,人 们 将 深 入 分 析 肥胖 基 因 对 于 动物 生 长 和 脂 肪 畜 积 的 基 因效 应 ,对 今 后 的 动 物 遗 传 育种 工 作将 起 很大 的推 动作 用 。
维普资讯
36
黄 牛 杂 志
第 28卷
Bidwell已成 功 地 克 隆 了 猪 的 ob基 因 。但 DaiRu— juan[¨ 以 一ZAP 为载 体 构建 了猪脂 肪 cDNA 文 库 ,并 用 RT—PCR 法 从 脂 肪 RNA 中扩 增 的 366bp 猪 ob基 因作 探 针 ,首 次 获得 了全 长 3277bp猪 的 ob 基 因 cDNA 克隆 和序 列 。序 列分 析 表 明,ob基 因序 列 在不 同的 物种 之 间具 有 很强 的保守 性 。猪 与人 和 鼠 ob基 因 编 码 的 leptin蛋 白质 的 氨基 酸 的 同源 性 分 别 为 86 和 83.4 9/5。猪 与人 Leptin蛋 白质 氨基 酸 的 同 源 性 (86 )高 于 鼠 与 人 之 间 的 同 源 性 (84 ),表 明猪 与人 的核 苷 酸 序 列 在 进 化 上 更 为保 守 。 2.3 鸡 ob基 因的 克隆
电针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鼠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影响
电针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鼠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影响1. 引言1.1 研究背景肥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高脂饮食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因素之一,其摄入过多的动脉硬化和其他慢性代谢性疾病的风险。
许多研究已经表明,高脂饮食不仅可以导致体重增加和脂肪堆积,还会增加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水平,进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危险。
深入研究高脂饮食对肥胖鼠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影响,对于揭示肥胖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电针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鼠进行实验,探究其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变化情况,为进一步研究肥胖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实验数据和理论支持。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电针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鼠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影响。
肥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健康问题之一,而高脂饮食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
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是两个重要的血脂指标,其水平的增高与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通过研究电针对这些血脂水平的影响,可以为探索肥胖治疗的新途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电针对肥胖鼠血脂水平的影响机制,为日后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治疗提供参考。
本研究也将为电针疗法在肥胖治疗领域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帮助那些患有肥胖症的患者,提高其生活质量并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率。
希望通过本研究可以为肥胖疾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2. 正文2.1 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整个研究的基础,它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在本研究中,我们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1. 动物模型选择:选择实验对象为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这种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人类高脂饮食导致的肥胖情况,使得结果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2. 实验组设置:根据前期研究和文献综述,我们将实验对象随机分成高脂饮食组和正常饮食组作为对照,以比较两组之间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水平差异。
一种颠倒进食节律的新的肥胖小鼠模型建立方法
一种颠倒进食节律的新的肥胖小鼠模型建立方法*陈嘉瑶1, 李婷1, 李欣1, 康栩倩1, 林冬莹1, 徐洁华2, 王桂香1, 臧林泉1△[1广东药科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2东玄德(广州)健康管理科技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30][摘要] 目的:建立一种成本较低、用时较短的肥胖小鼠模型。
方法:雄性昆明小鼠以丙硫氧嘧啶(14.4mg/kg )生理盐水溶液腹腔注射,颠倒小鼠进食节律,记录摄食饮水量。
连续造模9周,以体重、Lee 指数、体脂率、皮下脂肪占总脂肪比例和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结果为检测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血清甘油三酯(TG )、总胆固醇(T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 )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 )水平;对小鼠肝脏进行HE 染色和油红O 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及脂滴分布。
取小鼠肝脏进行转录组分析以找到该模型的差异表达基因及最显著表达通路。
结果:该方法成功使模型组小鼠的体重、Lee 指数和体脂率均显著增加(P <0.01),而皮下脂肪占总脂肪比例显著减少(P <0.01)。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TG 含量显著增加(P <0.01),TC 和LDL -C 含量显著增加(P <0.05),HDL -C 含量显著减少(P <0.05)。
HE 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肝脏中央静脉放射状纹理消失,出现核皱缩、细胞肿大、肝细胞内出现脂肪滴并发生气球样病变的情况。
油红O 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肝细胞内出现密集的橘红色油滴。
KEGG 功能富集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肝脏内的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昼夜节律调节通路,显著性排名12,排名第1的是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 )信号通路。
该通路下,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以PPARα为核心的脂肪细胞因子信号通路,有7个基因表达上调,11个基因表达下调。
结论:该造模方法可能通过抑制PPARα调节脂代谢的相关信号通路,在9周内快速建立肥胖小鼠模型。
动物肥胖基因(ob)的研究进展
中 图分 类 号 : ¥ 8 5 2 . 2 ; Q 5 9 1 . 5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顺 序编 号 : 1 6 7 2 - 5 1 9 0 ( 2 0 1 4 ) 0 4 - 0 0 3 2 - 0 3
Ad v a n c e s o f Re s e a r c h o n Ob e s e Ge n e i n An i ma l s
畜 牧 与饲 料科 学
A n i m a l Hu s b a n d r y a n d F e e d S c i e n c e
动物肥胖基 因( o b ) 的研究进展
施
( 1 . 宁 夏 大学 , 宁夏 银川
安 , 马 丽娜 , 马 青 , 李颖 康
银川 7 5 0 0 0 2 )
7 5 0 0 2 1 ; 2 . 宁夏 农 林科 学 院 草畜 工 程技 术 研 究 中心 , 宁夏
摘要: 肥胖基 因( o b ) 调 节 动 物 生 长 和 维 持 能 量 平衡 的 生物 学 功 能 都 是 通 过 其 产 物— — 瘦 素 蛋 白 ( L e p t i n ) 来 实现 的 。 因此 , 控制 L e p t i n在 动 物 体 内的 表 达 水 平 可 有 效 降低 脂 肪含 量 , 提 高 瘦 肉率 , 从 而 为 畜牧 产 业 带 来 可观 的 经 济 效 益 。就 o 6基 因 的研 究进 展 进 行 了 系统 性 的 综 述 。
Ag r i c u l t u r e a n d F o r e s t r y S c i e n c e s , Yi n c h u a n 7 5 0 0 0 2, C h i n a)
猪肥胖基因(Ob)及其表达产物的研究进展
和 2个 内含子 组 成 , 编 码 区位 于 第 2和 第 3外 显 其 子 。在 5侧 翼 区域 中包 含了 T T A A盒 样 的序 列 和数
个顺 式 调 控 元 件 ( 3个 拷 贝的 G C盒 、 P一2结 合位 A 点 和 C E A结 合 位 点 ) b基 冈 编 码 长 约 4 5 k /B 。O . b
基因 的研究 高潮 。肥胖 基 因的产 物—— 瘦 蛋 白( e — L p
t ) 由脂 肪组 织 分泌 的 反映 体 脂 含量 和 调节 体 重 、 i 是 n 摄 食 的重要 信号 因子 。文章 综述 了最 近 同内外 猪 O b
基因及 其表 达产 物 的研 究进 展 。
l 猪 O b基 因的 结构
维普资讯
《 黑龙江畜牧兽 ̄)0 6 20 年第 1 期 1
猪 肥 胖 基 因( b 及 其表 达 产 物 的研 究进展 O)
李 毅 张嘉保 , , 赵志辉 武 霞 ,
(. 1 吉林 大学 实验 动物 中心 , 吉林 长 春 10 6 3 0 2; 2 吉 林大 学 农 学部 畜牧兽 医 分院 , . 吉林 长 春 10 6 ) 302 中图分类 号 :84 8 ¥ 1 .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4— 0 4 2 0 ) 1 0 2 0 10 7 3 (0 6 1 — 0 5— 2
的 mR A, 1个高度 保守 的能编 码 17个 氨基 酸 的 N 含 6
开放 阅读 框 架 , 5 端 有 长 9 p的先 导 序 列 , 其 7b 3端 有 长 37k . b的非 翻译 序列 。 猪0 b基 因定 位 于 l q4 aai 8 2 。S sk S等 人 通 过 对 欧洲野 猪 ×大 白猪 、 山猪 ×大 白猪 的 3个世 代参 考 梅 家系猪 群 的连 锁分 析 和体 细胞 杂交 的方 法 , 猪 O 将 b 基 因定 位 于 l 8号 染 色 体 上 , 时 还 发 现 O 同 b基 因 Ai c I限 制 性 酶 切 位 点 的多 态 性 。次 年 , aa sS等 Ssk 人 又扩 增 了猪 0 b基 因的 1 l2b 个 5 p片断 , 并用 H n id Ⅲ酶 切 , 发现 2个 等 位 基 因。 N unc w n e e esh a d r S等人 利用 猪 的特征 性 引物 进 行 P R扩增 , 过 体 细胞 杂 C 通 交, 也将 猪 O b基 冈定位 于 l 染色体 , 并
肥胖基因和瘦素研究
肥胖基因和瘦素研究1956年Kennedy提出一个设想〔1〕(lipostasis theory):脂肪组织能产生一种物质,通过作用于下丘脑的代谢控制中枢,影响机体的能量摄入和消耗以调节体重和体脂量。
Coleman进行的联体共生实验(parabiotic experiment)显示〔2〕:以存在ob(obese)等位基因突变的肥胖小鼠(ob/ob)与正常小鼠(+/+)相连,结果使ob/ob鼠摄食减少而体重下降,说明ob/ob鼠的肥胖可被来自正常鼠血液中的调节体重的物质所纠正;其次以ob/ob鼠与具有db突变的肥胖糖尿病小鼠(db/db)相连,ob/ob鼠摄食极度减少而饥饿致死;另外db/db鼠与正常鼠相连,结果亦使正常鼠饥饿而死,提示db/db鼠体内存在大量调节体重的物质,而对其不敏感。
ob基因和db基因的编码产物是配基和受体的关系。
近年把这种ob基因的编码产物称为leptin(源于希腊语leptos,意为“瘦的”,中文译作瘦素),已证实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由于其具有调节体重的作用而日益受到重视。
一、ob基因和ob基因缺陷1994年Zhang等利用定位克隆技术首次成功地克隆了小鼠的ob 基因及人类的同源序列〔3〕,至今ob基因的定位和结构已明确。
小鼠ob基因位于第6号染色体,人类ob基因位于第7号染色体的q31.3。
ob基因长约20kb,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组成,其编码区位于第2和第3外显子。
在部分正常的啮齿类动物和人类中可见49位谷氨酰胺密码子的缺失,此多态性的意义尚不清楚。
在5’侧翼区域中包含了TATA盒样的序列和数个顺式调控元件(3个拷贝的GC盒、AP-2结合位点和C/EBP结合位点)〔3,4〕。
ob基因编码4.5 kb mRNA,含一个高度保守的能编码167个氨基酸的开放读码框架,其5’端有97bp的先导序列,3’端是3.7kb的非翻译序列。
ob基因的表达具有脂肪组织特异性,且只有成熟的脂肪细胞才有表达。
动物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的调控机制
动物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的调控机制温佳;王一民;葛静;谭婧;李鹏;张康;史新娥【摘要】脂肪组织是机体内重要的能量储存库.随着世界的发展,肥胖已成为21世纪以来最大的健康问题,因此对脂肪组织的研究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脂肪细胞根据起源、形态及功能不同可分为三类:白色脂肪细胞(white adipocyte),棕色脂肪细胞(brown adipocyte)和米色脂肪细胞(beige cell),其中棕色脂肪和米色脂肪可消耗体内脂质,改善机体新陈代谢.论文主要论述了动物体内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的转录因子及信号通路,进而为肥胖、代谢性疾病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思路,并对其在畜牧业及人类医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期刊名称】《家畜生态学报》【年(卷),期】2018(039)008【总页数】5页(P8-12)【关键词】棕色化;转录因子;信号通路【作者】温佳;王一民;葛静;谭婧;李鹏;张康;史新娥【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脂肪沉积与肌肉发育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脂肪沉积与肌肉发育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脂肪沉积与肌肉发育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脂肪沉积与肌肉发育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脂肪沉积与肌肉发育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脂肪沉积与肌肉发育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脂肪沉积与肌肉发育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1.5肥胖是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最大的健康问题,它会诱发多种代谢性疾病,如脂肪肝、2 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特定类型的癌症、视网膜病变、关节炎,严重的会诱发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
哺乳动物体内的白色脂肪主要用于储存能量,而棕色脂肪则可以通过非战栗性产热来燃烧脂肪,使机体温度保持恒定,因此,在棕色脂肪的分化通路上进行调控, 使棕色脂肪组织生成增加或促使白色脂肪向棕色脂肪转化可能为治疗肥胖提供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
小鼠β-防御素研究进展
摘 要 :B一防 御 素 已从 起 初 的 几 个 防 御 素 家 族 类 别 细 化 为 以 物 种 、 特 性 、作 用等 为 主 的 防 御 素 多肽 。 近 年 来 ,对 小鼠 B一防御 素 的 研 究 日益 增 多 , 已发 现 了十 余 种 不 同亚 型 的 p一防御 素 。 它 除 了具 有 良好 的抗 菌 、 抗 病 毒 、抗 真 菌 、抗 肿 瘤 等 生 物 学 活性 外 ,还 具 备 诱 导 机 体 免 疫 应 答 的 能 力 ,其 医学 作 用 不 容 忽视 。 p一防 御 素 不 仅 分 布 广 泛 ,在 物 种 中也 存 在 高 度 的 同 源 性 ,本 文 在 对 B一防 御 素 的 研 究 的基 础 上 ,将 进 一 步 探 讨 小 鼠 p一防 御 素 的 组 织 分 布 、分 子 结 构 、免 疫 调 节 等 。
辽 孝 压 亏 院 亏 菔
2 1 p 2( 0 1A L3 2)
、
J Lio n dia a nig Me c Unie st l v riy
小鼠 I 3一防御 素 研 究进 展
周姝 ,唐 旭 ,韩 琴
( .成都 医学院预 防医学专业 ;2 1 .成都医学院公共卫生系 ,四川 成都 60 8 ) 10 1
w i u t e x lr h e w l frh re p o e te B—d fn i si c is e d sr u in, moe ua t cu e i l ee s n mie t u i i t n s tb o lc l sr t r , mmu e rg lt n a d S n r u n e u ai n O o . o Ke r s B—d fn i s y wo d : e e s ;mie i n c ; mmu e r s o s n e p n e
脂肪组织黏膜相关恒定T细胞通过分泌白介素4调节小鼠脂肪棕色化
超重乃至肥胖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与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血脂等多种慢性疾病密切相关,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健康和经济负担[1,2]。
脂肪组织与肥胖的发病密切相关,它主要包括负责能量贮存的白色脂肪组织和负责在寒冷环境产热的棕色脂肪组织两种[3,4]。
在寒冷的刺激下,白色脂肪组织内会出现线粒体上高表达UCP-1蛋白的脂肪细胞,被称为棕色脂肪细胞,这一现象也被称为白色脂肪棕色化[5]。
白色脂肪棕色化能明显提高机体的能量消耗水平,因此是近年来肥胖研究中的重要方向和干预靶点。
Cold stimulation promotes interleukin-4secretion by mucosal-associated invariant T cells in the adipose tissue to promote adipose browning in miceYE Xiao 1,2,SONG Yingxiang 2,ZHAO Yu 2,ZHU Dalong 11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Drum Tower Hospital Clinical College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08,China;2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Zhejiang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Affiliated People's Hospital of Hangzhou Medical College),Hangzhou 310014,China摘要:目的探究黏膜相关恒定T (MAIT )细胞与脂肪棕色化之间的关系以及调节脂肪棕色化的分子机制。
方法构建MAIT 细胞功能缺陷小鼠模型,对比野生型小鼠及MAIT 细胞缺陷小鼠,通过Western blot 和RT-PCR 检测冷刺激前后小鼠脂肪棕色化标志物的水平差异,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了小鼠脂肪组织内MAIT 细胞在冷刺激前后数量、活化水平以及细胞因子分泌能力的差异。
脂肪与肥胖相关基因和脂肪形成关系的研究进展
脂肪与肥胖相关基因和脂肪形成关系的研究进展孙宗扬;王金泉;蒙建菊;王俊丽【摘要】脂肪与肥胖相关(FTO)基因是一个与人类肥胖紧密相关的基因.自该基因被确定后,建立了各种动物模型来探究FTO基因与肥胖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机制,早期的许多研究主要集中于FTO基因通过中枢调节食物摄入量的机制方面.然而,新的研究发现脂肪组织的发育及功能与FTO基因和肥胖存在一定的关联,FTO基因在脂肪的形成中发挥一定的作用,研究包括FTO基因对脂肪细胞形成的影响,对脂肪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在脂肪形成中的催化作用以及影响脂肪形成机制的影响,主要探讨了FTO基因对脂肪组织和肥胖的影响.随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改进及发展,FTO基因等多个与肥胖、脂肪相关的酶被发现和关注,这些酶的研究将为防治肥胖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Fat mass and obesity-associated gene (FTO)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human obesity.Since the gene is determined,the establishment of a variety of animal models to explore possible links between FTO and obesity link mechanism,many of the early studies focused on the FTO mechanisms of food intake by centralregulation.However,the new study found some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 of adipose tissue and the FTO and obesity exist,FTO played a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fat,the researches include the impact of FTO on fat cell formation,fat formation processes,catalytic role in adipogenesis and the impact of fat formation mechanism.The paper analyzed the impact of FTO on adipose tissue and obesity.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 techniques,FTO and obesity and other fat-related enzymes were found,andthe study of these enzymes will provide more references for obesity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期刊名称】《动物医学进展》【年(卷),期】2017(038)002【总页数】4页(P82-85)【关键词】FTO基因;脂肪组织;脂肪细胞;脂肪的形成;机制【作者】孙宗扬;王金泉;蒙建菊;王俊丽【作者单位】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正文语种】中文肥胖已经成为当前和潜在于未来几代人的主要健康危机。
瘦素与ob mice
db/db小鼠
• db/db小鼠是Leptin受体基因缺陷导致的 先天肥胖性2型糖尿病小鼠。其发病过程与人 2型糖尿病肾病非常相似,是国际上广为采用 的研究糖尿病肾病的动物模型。 • db/db小鼠出生约一个月后逐渐出现肥胖、 高血糖、高血脂、糖尿等糖尿病症状,至出 生后约二个月,开始出现糖尿病肾病症状。
ob/ob小鼠
•
1950年,Ingalls等发现一株近亲繁殖 的小鼠食欲亢进,过度肥胖,其体重可以 达到正常小鼠的3 倍,并且患有糖尿病。进 一步的研究证明, 这种小鼠的肥胖是由于 一个基因发生了隐性突变引起的,遂将此 基因命名为肥胖基因(Obese Gene,Ob Gene),这株小鼠也因此得名ob/ob小鼠, 从此开辟了肥胖研究的新纪元。
• 脂肪组织分泌瘦素入血,在血液中以单体形式存 在,然后在脑脉络丛内的受体LP-Ra介导的转运 机制作用下进入脑脊液,随脑脊液流入第三脑室 (3v),然后,通过室管膜层扩散入下丘脑,与 室旁核(PVN)和弓形和核(AN)上的受体LP-Ra结合, 调节下丘脑的饱食中枢发挥作用。目前研究认为 在下丘脑中作用的神经机制主要有两条途径:⑴ 通过刺激促黑色素皮质激素(MSH)受体系统抑制 摄食;⑵通过减低神经肽Y(NPY)的浓度来抑制摄 食。
瘦素穿过血脑屏障的转运障碍
• 研究表明,当血瘦素浓度达到25μɡ/L时,脑脊液 中瘦素浓度就不再随血瘦素浓度增加而呈比例增 加,因此说瘦素向脑脊液的转运具有饱和性和限 制性,这种饱和性可能是极度肥胖者发生瘦素抵 抗的原因之一。
• 另一方面:还通过SHP2激活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ERK)或直接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途径调 节生殖状态和血糖稳态。 STAT3途径的障碍可以 造成肥胖。
瘦素作用的实现途径
运动干预下肥胖、瘦素与瘦素受体研究综述
运动干预下肥胖、瘦素与瘦素受体研究综述作者:曾庆玲吴芸芸来源:《体育时空》2015年第03期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3-000-01摘要主要综述了肥胖基因及肥胖基因表达产物瘦素的结构、瘦素受体的结构和功能,着重探讨运动干预对瘦素及瘦素受体影响的研究,并对研究前景提出展望。
关键词运动干预肥胖瘦素瘦素受体肥胖已经成为一个倍受科学界重视的社会问题。
自瘦素及其受体相继鉴定出来后,瘦素的作用机制成为研究热点。
引起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少运动,因此,也有很多研究者在运动干预对肥胖症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做出了很多积极的研究。
本文就对这一新领域的历史和进展作一综述。
一、ob基因1994年,Zhang等从肥胖小鼠中克隆到肥胖基因,其编码产物命名为Lep-tin,即ob蛋白。
不久,小鼠、大鼠和人类的ob基因相继被克隆并定位。
脂肪及组织ob mRNA表达有部位特异性,多数学者认为皮下脂肪较内脏脂肪表达低,最高表达部位通常在附睾(男性)和肾周组织。
Masuzaki等研究发现,皮下脂肪组织ob mRNA水平较网膜、腹膜后和肠系膜脂肪组织高。
ob mRNA表达水平的不同可反映不同部位脂肪细胞大小的不同,脂肪细胞愈大,基因表达愈多。
目前已在两种遗传性肥胖鼠中发现ob基因突变,导致瘦素合成受阻。
对于人类,Considine筛查到一例ob基因编码序列的变异,在94位由蛋氨酸代替了缬氨酸,提示基因的缺陷可导致肥胖。
但多数肥胖者的肥胖并不是由于ob基因突变所致,因为多数肥胖动物,以及人类均未检测到ob基因突变。
二、瘦素瘦素(leptin)是由ob基因编码,分子量为16KD的蛋白产物。
主要由白色脂肪组织产生,分泌入血,经血脑屏障运输至脑,主要作用于下丘脑弓状核。
瘦素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其中最重要的是作为“脂肪调节激素”,通过调节下丘脑神经肽Y、阿片促黑素细胞皮质素原等神经元来发挥功能,包括抑制食欲,增加能量消耗,降低体脂等;此外,瘦素还在内分泌、生殖、免疫、造血、呼吸以及创口愈合、生长发育等多方面发挥作用。
瘦素对ob/ob小鼠脂肪含量的影响
Influence of Leptin to ob/ob Rat Fat Content 作者: 张砚 魏毅
作者机构: 南京森林高等专科学校警察体育系,江苏南京210046
出版物刊名: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75-77页
主题词: 瘦素 肥胖基因 能量平衡
摘要:瘦素是由ob基因鳊码、在脂肪组织合成分泌的蛋白质类激素,主要功能是调控进食、能量度体重.瘦素和其他激素一样,需要与特异的受体结合才能发辉其生物学作用.瘦素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肥胖的发生机制及预防和治疗肥胖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也对我们的科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肥胖研究简史
肥胖研究简史1679年:瑞士医生泰奥菲·博内特(Theophile Bonet)为了研究糖尿病等与肥胖相关的并发症,对一个肥胖者的尸体进行了解剖,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解剖肥胖者尸体。
1780年:英国科学家威廉·卡伦(William Cullen)对人类疾病进行了一次分类,首次把肥胖纳入了疾病行列。
1826年:法国美食家布里亚·萨瓦兰(Jean Anthelme Brillat Savarin)在他的著作《味觉生理学》中,告诫人们要避免肥胖,需要少吃面包、米饭和土豆等,首次提出了节食减肥的概念。
1835年:比利时数学家阿道夫·凯特勒(Adolphe Quetelet)发明了身体质量指数,用身高和体重平方的比值来测算脂肪含量。
这一指数被广泛地用于医学领域,也是全球范围内的美丽标尺。
1849年:英国科学家阿瑟·希尔·哈沙尔(Arthur Hill Hassall)通过显微镜观察了脂肪细胞的发育和生长,这意味着人类对肥胖的研究深入到了细胞水平。
他认为,某些类型的肥胖,正是由于脂肪细胞的大量增加而导致的,这种类型的肥胖后来被称作“增生型肥胖”。
1928年:美国科学家奥德伯特(Oldberg)发现,在脂类食物的作用下,小肠黏膜可释放一种化学物质,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胆囊,引起胆囊收缩与排空。
他们认为这种物质可能对食欲有抑制作用,把它们称作胆囊收缩素(CCK)。
后来的研究证实,CCK的确会使人产生饱腹感。
1937年:美国医生阿布拉姆森(Abramson)首次用安非他明来治疗肥胖,虽然有一定效果,但由于长期服用这种药物会有失眠、烦躁、妄想、幻觉等副作用,该方法并未得到推广。
1950年:美国科学家朱尔斯·赫希(Jules Hirsch)发现了一只非常肥胖的小鼠,体重是正常小鼠的3倍,并有糖尿病。
他把这只小鼠命名为肥胖鼠(简称ob小鼠)。
经过分析,他发现ov小鼠的肥胖是可遗传的,是由一个单基因隐性突变所致,这是第一次确认肥胖可以因单个基因缺陷而发生,该基因被称为肥胖基因(Obese Gene,Ob)。
乙酸可通过增强脂肪酸β氧化治疗小鼠肥胖
乙酸可通过增强脂肪酸β氧化治疗小鼠肥胖范秀琴;路媛媛;樊超男;李苹;齐可民【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cetate on the body weight and fatty acid β-oxidation in diet-induced obese (DIO)mice.[Method] 3 ~4 week-old male C57BL/6J mice were fed with normal-fat diet and high-fat diet for 4 months.Then,the DIO mice were treated with acetate for 5 weeks.At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s,theblood,colon,liver and epididymal fat were collected.Plasmaglucose,triglyceride (TG),total cholesterol (TCH) and insulin concentrations were measured.The mRNA expressions of GPR43,GPR41,PYY,GLP-1 in the colon,and 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 (cpt) in the liver and the adipose tissue were assayed.[Result] After five weeks with acetate intervention,the DIO mice showed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body weight,whereas their food and energy intake were increased (P < 0.05).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glucose,TG and TCH were increased in the DIO mice compared to those in the lean control mice (P <0.05).Application of acetate to the DIO mice reversed the increase in plasma TG and TCH (P <0.05).The expressions of GPR43,GPR41,PYYand GLP-1 mRNA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colon,and cpt1a,cpt1c and cpt2 mRNA were lower in both the adipose tissue and the liver of the DIO mic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lean control mice (P < 0.05).Application of acetate to the DIO mic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GPR43,GPR41,PYY and GLP-1 mRNA expression in the colon,and increased the cpt1a,cpt1c and cpt2 mRNA expression in theadipose tissue (P < 0.05).[Conclusion] Acetate has a better therapeutic effect on obesity in DIO mice,and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may be attributable to its enhancement of the fatty acid β-oxidation in the adipose tissue.%目的:探讨乙酸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体重及脂肪酸β氧化的影响.方法:3~4w龄C57BL/6J雄性小鼠分别给予正常饲料和高脂饲料喂养4个月以诱导肥胖,然后对肥胖小鼠实施乙酸治疗5w.喂养过程结束后,心脏采血,取结肠、肝脏和性腺周围脂肪.检测血浆葡萄糖、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和胰岛素浓度,同时检测结肠G蛋白偶联受体(GPR43、GPR41)、酪酪肽(pYY)、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q)以及肝脏和脂肪肉碱脂酰转移酶(cpt)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高脂诱导的肥胖小鼠给予乙酸治疗5w后,体重显著性下降,但日均进食量和能量摄入却显著增加(P<0.05).肥胖小鼠的血浆葡萄糖、TG和TCH较正常小鼠,均显著升高(P<0.05),给予乙酸治疗后,血浆TG和TCH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与正常小鼠相比,肥胖小鼠结肠中GPR43、GPR41、PYY和GLP1的mRNA表达量均显著性升高(P<0.05),脂肪和肝脏中cpt1a、cpt1c、cpt2的mR-NA表达显著性降低(P<0.05);肥胖小鼠给予乙酸治疗后,结肠中上述基因mRNA表达量均显著性降低(P<0.05),脂肪中cpt基因mRNA表达均显著性升高(P<0.05).结论:乙酸对小鼠肥胖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特异性促进脂肪组织中脂肪酸β氧化.【期刊名称】《中国食物与营养》【年(卷),期】2017(023)005【总页数】4页(P69-72)【关键词】乙酸;肥胖;小鼠;脂肪酸β氧化【作者】范秀琴;路媛媛;樊超男;李苹;齐可民【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市儿科研究所营养研究室,北京10004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市儿科研究所营养研究室,北京10004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市儿科研究所营养研究室,北京10004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市儿科研究所营养研究室,北京10004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市儿科研究所营养研究室,北京100045【正文语种】中文近几年来,肥胖发病率逐渐升高,肥胖及其并发症,已成为全球性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1]。
肥胖基因与leptin受体基因
肥胖基因与leptin受体基因
于雪梅
【期刊名称】《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年(卷),期】1998(025)005
【摘要】Leptin是肥胖(obese,ob)基因编码,脂肪组织分泌的一种激素,其主要作用维持体重相对恒定,本文就Leptin的研究历史,ob基因和Leptin受体基因的研究现状作了一概述。
【总页数】3页(P185-187)
【作者】于雪梅
【作者单位】中山医科大学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内分泌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9.2
【相关文献】
1.肥胖发生与防治热点:肥胖基因蛋白 Leptin [J], 贲晓明
2.广西巴马小型猪肥胖基因(leptin)成熟肽序列的cDNA克隆、序列分析 [J], 兰干球;李芳芳;黄雄军;郭亚芬;王爱德;李柏
3.肥胖基因(ob)的表达产物--瘦蛋白(Leptin) [J], 李景芬;孙继权
4.肥胖发生与防治热点:肥胖基因蛋白Leptin [J], 贲晓明
5.蓝塘猪和长白猪leptin和leptin受体基因表达的变化 [J], 陈赞谋;戚晓鸿;张豪;吴珍芳;刘德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姜黄素缓解小鼠高脂饲料喂养诱导肥胖的相关机制研究
姜黄素缓解小鼠高脂饲料喂养诱导肥胖的相关机制研究郭亚威;王长远;孙长怡;贺明轶;曹涛【期刊名称】《中国心血管病研究》【年(卷),期】2016(014)007【摘要】目的研究姜黄素缓解高脂诱导肥胖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选用8周龄C57BL/6雄性小鼠24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饲喂低脂日粮(对照组)、高脂日粮(模型组)和高脂日粮并灌服姜黄素(姜黄素组).试验期为8周.结果与模型组小鼠相比,姜黄素组小鼠体重、肝脏和附睾脂肪组织重量降低了13.8%、26.2%和61.0%(P<0.05);与模型组小鼠相比,姜黄素组小鼠棕榈酰基转移酶(cpt1)、酰基辅酶A脱氢酶(acdam)和过氧化物酶增值体激活受体γ辅激动子1α (pgc1α)表达提高了950%、1752%和642%,P<0.05),而叉头蛋白O1(FOXO1)表达降低了83.6%(P <0.05).结论姜黄素通过抑制FOXO1途经,促进脂肪酸氧化和提高线粒体功能,从而抑制肥胖的发生.【总页数】4页(P651-654)【作者】郭亚威;王长远;孙长怡;贺明轶;曹涛【作者单位】100053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100053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100053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100053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100053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33;R54【相关文献】1.燕麦纤维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 [J], 叶碧娴;徐思源;窦永会;王园园;荣向路2.长期高脂饲料喂养致小鼠肥胖模型的建立 [J], 崔立坤3.青砖茶水提物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肥胖及氧化应激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J], 王伟;高雯琪;胡军;涂晓坤;张静;刘晓雯;杨超君;张吉英;杨简4.青砖茶水提物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肥胖及氧化应激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J], 王伟;高雯琪;胡军;涂晓坤;张静;刘晓雯;杨超君;张吉英;杨简;5.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相关子宫内膜病变小鼠模型中circRNA表达谱分析及相关ceRNA构建 [J], 李艳辉;肖诚瑀;赵蓉;汪宏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卷第4期黄牛杂志V o1.28No.4 2002年7月Jo urnal of Yellow Cattle Science July.2002文章编号:1001-9111(2002)04-0035-04动物肥胖基因(ob)的研究进展郭亚宁1,侯水生2,刘小林1(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2.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北京 100094) 摘 要:肥胖基因(ob)是近年来克隆的新基因,该基因产物-Leptin(瘦蛋白)是反映体内脂肪含量和调节体重的信号因子,具有调节摄食行为,减少能量消耗和降低动物采食量的作用。
本文对肥胖基因的研究现状、结构、克隆、表达及影响其表达的因素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肥胖基因;ob基因;克隆;表达中图分类号:S823.2 文献标识码:A 肥胖基因(obese g ene,ob)是近年来克隆的新基因。
肥胖基因(obese gene)编码的瘦蛋白(Leptin)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1],具有调节摄食行为,减少能量消耗和降低动物采食的作用。
畜禽肥胖基因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基因克隆、定位方面。
随着畜禽肥胖基因序列的明确,人们将深入分析肥胖基因对于动物生长和脂肪畜积的基因效应,对今后的动物遗传育种工作将起很大的推动作用。
1 ob基因的历史肥胖基因于1950年首次在小鼠上发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1994年,Zha ng等[1]通过定位克隆技术(po sitio n cloning technolog y)分离获得了小鼠的肥胖基因及该基因人的同源序列。
在研究中发现,遗传型肥胖小鼠肥胖基因有两种形式的突变:一种是在C57BL/6J ob/ob小鼠的肥胖基因中,发现其第105位密码子发生C→T的碱基突变,使编码精氨酸的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这一无义突变使ob m RN A的表达量提高了20倍,但不能产生正常功能的蛋白质;另一种是在其等位基因,SM/CKC-+Dac o b2J/o b2J小鼠的肥胖基因中,发现了基因外显子2G7RN A缺失,这一突变使肥胖基因m RN A不能产生。
肥胖基因的这些突变,可能是导致小鼠肥胖的原因。
2 ob基因的克隆2.1 ob基因的研究现状Zhang.Y.Y等[1]首次报道利用定位克隆方法得到小鼠ob基因的cDN A序列。
该基因位于小鼠的第6号染色体上,编码了一种由167个氨基酸组成的分泌型蛋白质,其m RN A长约 4.5kb,而且仅在脂肪细胞中表达。
同时他们又从人的脂肪细胞组织cDN A文库中克隆了人的ob基因序列,并与小鼠的ob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发现编码区的同源性很高,在蛋白质水平上有84%的同源性。
此后,Issen等[2]对人基因组中ob基因进行了克隆与分析。
在我国,Da-W ei Gong[3]、马本江等[4],根据文献报道的人的o b基因序列设计引物,经RT-PCR扩增出人的ob基因,定位于7q染色体上,基因转录物为 4.5kb的m RN A,o b基因的翻译产物为一个长约20kb、编码167个氨基酸的球型蛋白质(成熟的ob为16kb)。
后来,刘建忠等[5]还建立了人肥胖基因转基因小鼠动物模型,为研究人的肥胖基因提供了便利的途径。
M urakami[6]和Og awa[7]等分别克隆了肥胖大鼠和SD大鼠o b c DN A的核苷酸序列。
大鼠ob m RN A长约4.5kb,在氨基酸水平,大鼠肥胖基因与小鼠和人的肥胖基因之间的同源性分别为96%和84%。
张铁梅等[8]克隆的大鼠ob基因测序结果表明Wistar大鼠编码区序列为441bp,编码146个氨基酸,不含N端信号肽序列,与前面报道的大鼠ob cDN A编码区序列一致。
2.2 猪ob基因的克隆对猪ob基因的克隆,国外众多学者如Ra msay 等[9]、B idw ell等[10]已进行了许多研究工作,而且⒇收稿日期:2002-04-21基金项目:国家十五攻关课题“水禽育种与养殖关键技术” 2002BA 514A-9-2.作者简介:郭亚宁(1970-),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读硕士生,助理畜牧师.B idw ell已成功地克隆了猪的ob基因。
但DaiRu-juan[11]以λUni-ZAP7M为载体构建了猪脂肪cDN A文库,并用RT-PCR法从脂肪RN A中扩增的366bp 猪o b基因作探针,首次获得了全长3277bp猪的ob 基因cDN A克隆和序列。
序列分析表明,ob基因序列在不同的物种之间具有很强的保守性。
猪与人和鼠ob基因编码的leptin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86%和83.4%。
猪与人Leptin蛋白质氨基酸的同源性(86%)高于鼠与人之间的同源性(84%),表明猪与人的核苷酸序列在进化上更为保守。
2.3 鸡ob基因的克隆Mohamm ed等[12]首次报道了鸡肥胖基因的克隆。
他们用RT-PCR法,根据已知的哺乳动物的肥胖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获得了全长600bp,编码163个氨基酸的鸡的肥胖基因,并与其它物种进行了同源性比较。
鸡的肥胖基因与人、小鼠和大鼠的同源性分别为83%、96%和97%。
而且序列分析表明,鸡的肥胖基因可在脂肪组织和肝脏中表达,而哺乳动物的肥胖基因表达仅在脂肪组织,这表明家禽的肥胖基因表达调控与哺乳动物有所不同。
2.4 牛ob基因的克隆Shaoquan J i等[13]用RT-PCR技术克隆、扩增出了439bp和牛leptin cDN A片段。
序列分析表明,牛leptin cDN A编码区与人、鼠、猪和羊的同源性分别为83%、83%、92%和95%。
而且,与人、小鼠、羊等相同,牛ob基因仅在脂肪组织表达,而在其它组织中没有发现。
2.5 羊ob基因的克隆C.J.Dy er等[14]报道通过RN A的RT-PCR方法从羊的脂肪组织中分离克隆出羊ob基因cDN A 片段(350bp),该片段在氨基酸水平与人、小鼠和牛分别有88%、87%和97%的同源性。
而且,他们还用此克隆片段通过核糖核酸酶保守性鉴定分析(ri-bonuclease pro tectio n assay),从脂肪组织表达了441bp的羊o b基因m RN A的完全编码区。
3 ob基因的基本结构3.1 小鼠ob基因结构小鼠ob基因克隆的cDN A序列分析表明[1]: o b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其m RN A长约4.5kb,含一个高度保守的编码166/167个氨基酸(因30%的普通小鼠无49号谷胺酸密码子,70%小鼠具有该密码子)的开放阅读框和一个21肽的信号序列,成熟产物为16KD的分泌型蛋白。
在5′端和3′端非编码区含一长50bp的正向重复序列。
小鼠的ob基因有两个内含子和三个外显子。
基因编码序列主要在外显子2和外显子3中,有的小鼠在ob外显子1和外显子2之间还存在一个93bp的额外外显子[15,16]。
3.2 人的ob基因结构Naohi等[7]报道了人的基因组ob基因序列及cDN A序列。
人的o b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组成,基因组长达18kb,其5′非翻译区(U T R)中存在表达调控的顺式作用元件:三拷贝GC盒,一个AP-2结合位点,一个CC AAT/ enhance(C/EBP)位点。
3′端含有富GC序列,但无明显的多聚核苷酸序列。
人的ob基因cDN A序列与小鼠有较大的同源性,其主要差别是:编码区5′端和3′端非编码区同源性较小,仅30%,这预示调控序列的差异;编码区的同源性很大,多肽的同源性达84%[1][14,15]。
3.3 猪的ob基因结构猪的ob基因的研究首先是依据人、小鼠ob cD-N A序列设计引物,用RT-PCR扩增片段,再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
由戴茹娟[18]等完全成全长3277bp 的ob cDN A克隆。
猪o b基因的编码序列全长504bp,编码一个由167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
3′非编码区长1947bp,5′非编码区长826bp。
猪ob基因的3′非编码区比鼠o b基因3′非编码区(约 3.7kb)要短,基因组的ob基因有待克隆分析。
3.4 鸡的ob基因结构鸡的ob基因的定位也是先根据小鼠ob cDN A 序列设计引物,再用RT-PCR扩增出o b基因片段,后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
鸡o b基因长约600bp,编码163个氨基酸,第105位的精氨酸密码子突变为终止密码子,信号肽序列由+1→+18氨基酸,含两个半胱氨酸残基:cys113和cys165。
这两个残基在哺乳动物基因序列中也存在,但21位的半胱氨酸仅在鸡的ob基因中出现,其机制还不清楚。
由于牛和羊的ob基因的全长序列还没有克隆出来,所以根据现有的资料无法了解它们的基因结构,这一切工作有待进一步研究。
4 ob基因表达及调控4.1 小鼠ob基因的表达Zhang Y.Y等[1]的试验证明,小鼠体内ob基因的点突变能导致单纯性肥胖。
这种肥胖型小鼠与野生小鼠相比,基因的DN A序列存在一个C→T的点突变,使105位的精氨酸密码子CG A转变为终止密码子TGA,这种无义突变导致了ob m RN A的表达量上升,但不能产生Leptin,从而引起肥胖。
ob 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它仅在脂肪组织中表36 黄 牛 杂 志 第28卷达。
在同一个体中,不同部位的脂肪组织ob m RN A 的水平不同:皮下脂肪ob m RN A水平要比其他部位脂肪组织的ob m RN A水平高,在不同的个体,ob m RN A表达水平也不相同。
4.2 猪ob基因的表达研究表明,猪ob基因在肪脂组织中大量表达,明显高于其他组织。
但猪ob基因在肝脏、心脏、脾脏、肌肉组织中也有微量表达,这与人和鼠的研究报道有极大差异。
因为对人和鼠的大多数组织,无论用No rthern杂交还是RT-PCR,均不能检测到o b基因的转录物,这说明猪ob基因的表达分布及其调控机制与人和鼠存在差别。
4.3 鸡ob基因的表达Mohamm ed等[15]用RT-PCR法分别检测鸡心脏、肝脏、肌肉、脂肪组织、肾脏等器官RN A,并用4个品种进行RT-PCR验证,发现鸡的ob基因可在肝脏和脂肪组织中表达,且ob基因序列与哺乳动物相似。
这是首次报道的有关o b基因在肝脏中的表达,因此家禽的ob基因的表达机制可能与哺乳动物有一定区别。
5 影响ob基因表达的因素5.1 摄食对ob基因表达的影响Becker等的实验表明禁食可使ob基因的产物Leptin的表达量下降,从而使大鼠变瘦。
Saladin等研究发现,大鼠脂肪组织中ob基因的表达呈节律性变化:夜间表达率偏高,白天表达率偏低,夜间脂肪组织ob m RN A水平是白天的2倍以上。
比较夜间入食大鼠和夜间禁食大鼠脂肪组织ob基因的表达,也发现前者是后者的2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