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讲 社会主义运动和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发展(讲)-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列宁主义 列宁主义
主题 社会主义运动 社会主义运动 社会主义运动 社会主义运动 社会主义运动 社会主义运动 社会主义运动 社会主义运动 社会主义运动
02
Part Two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03
Part three
A
核心考点巩固
核心知识点1——社会主义的发展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建立政党:1927年,苏加诺等人成立民族主义政党印尼民族党 被称为“印尼国父”
(2)概况:采取与殖民当局不合作政策,争取民族独立 (3)结果:原来受印尼共产党影响的大批群众转向民族主义政党,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掌握独立 运动的领导权
核心知识点2——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2)印度 ①指导思想:甘地提出以爱、真理和非暴力争取印度自治和独立的思想,以及通过动员群 众、运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与英印当局进行斗争的思想。(斗争的革命性和策略的现实性) ②特点:非暴力和不合作。 ③过程 第一阶段(1920—1922年): ①起因:阿姆利则惨案 ②措施:放弃英国人授予的爵位、封号和名誉职位,罢课、离职、抵制法院和立法机关, 恢复手工纺织和不买英国布,以及抗税等手段 第二阶段(1930—1934年): ①斗争要求:降低地税、废除食盐专卖、取消盐税、实行关税保护、释放政治犯等 ②结果:甘地领导的“食盐进军”,引发各地抗税斗争,迫使当局答应了部分要求 第三阶段(1940—1942年) ①斗争要求:甘地发动了要求英国立即撤离的“退出印度”行动 以“要么行动,要么死亡”口号唤起人们的觉醒 ②结果:英印当局逮捕了甘地和国大党重要领导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陷入低谷
①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②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企业。 (2)实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3)作用: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核心知识点1——社会主义的发展
3.“苏联模式”
背景
典例精练
(2022·全国乙卷·35)1917年3月中旬,加米涅夫和斯大林连续
发表文章,主张只要临时政府不直接危及群众利益,就应给予支持;
要求放弃无条件反对战争的立场,改行对临时政府施加压力以迫其开
始和谈的策略。这个主张得到了党内大多数人的支持。这表明当时
A.临时政府反对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B.沙皇残余势力仍对革命存在严重威胁 C.布尔什维克党对革命形势认识尚不明晰
C
D.国际局势不利于俄国革命持续深入发展
典例精练
(2022·广东高考·15)列宁曾指出:“只要我们还生活在一个小
农国家里,资本主义在俄国就有比共产主义更牢固的经济基础。......
我们还没有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还没有铲除国内敌人的基础。”“
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的办法有( )
A.通过工业化以改变阶级结构 B.发展军事工业提升国防实力 C.实行家庭经营促进农业发展
(1)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2)1924年1月,列宁逝世。
措施
(1)措施: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服务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 (2)结果: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 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核心知识点1——社会主义的发展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他 们通过武装斗争,使苏俄陷入内战当中 (2)目的: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3)主要内容: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4)作用: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 (5)局限: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正确途径。 2.新经济政策(1921) (1)内容:
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当时苏俄
A.粮食短缺问题得到解决
B.自由贸易成为经济活动常态 C.战时经济措施存在弊端 D.粮食税已经代替余粮收集制
C
典例精练
(2020·海南高考·16)1920年,莫斯科最大的集市被取缔,随后
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都被查禁。供应城市的粮食约有一半是由“背口
不可能的。”据此分析,列宁关注的重心在于( ) A.“布尔什维克速度” B.推行“新经济体制” C.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 D.扭转“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局面
典例精练
(2021·广东高考·15)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大力发展中等
技术教育,到1927年俄罗斯联邦就有672所中等技术学校。此外还成
1.条件
经济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政治 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阶级 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组织
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俄国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苏联共产党的前身
思想 1900年,流亡国外的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东亚
①中国共产党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中,中国收回 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华势力 ②蒋介石背叛革命后,中国共产党继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发动“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
东南亚
西亚 南亚
①印度尼西亚共产党人发动了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 ②越南掀起了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爆发了反对英法占领的斗争
2.确立: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3.内容 (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4.意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 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A
D.恢复市场作用增强经济活力
典例精练
(2022·浙江高考·22)建立社会主义与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全新 的课题。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深入思考与探索。在他 看来,面对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如果不把俄国移到另一种比先前 更高的技术基础上,就根本谈不上恢复国民经济和共产主义。共产主
C 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因为不实行电气化,要振兴工业是
印度人民在甘地和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的领导下,多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核心知识点2——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一、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亚洲民族民主 运动的深入开展。 2.表现 3.代表 (1)印尼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1)建立政党:1920年,印尼共产党成立 (2)概况:1926—1927年,印尼共产党领导了第一次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工人和 农民纷纷响应 (3)结果:荷兰殖民当局残酷镇压起义。革命力量被严重削弱,印尼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
核心知识点2——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二、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 1.埃及的斗争 第一阶段:(1)领导:扎格鲁尔为首的民族主义政党华夫脱党 (2)方式: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以及进行街垒战等斗争方式 (3)结果:英国承认埃及为独立主权国家,但英国保留了在埃及驻军、控制苏伊士运河、 领事裁判权等特权 第二阶段:1922年3月,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1923年颁布第一部宪法 第三阶段:扎格鲁尔领导华夫脱党进行了12年的护宪运动,但未获完全成功 2.摩洛哥的斗争 (1)概况:摩洛哥里夫地区的人民在酋长克里姆领导下,多次打败西班牙和法国侵略军。 1923年,克里姆联合12个部落,建立里夫共和国。 (2)结果:1926年,共和国被西、法殖民军扼杀。 3.埃塞俄比亚的斗争 (1)概况: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1936年,埃塞俄比亚皇帝 塞拉西一世流亡英国,墨索里尼宣布兼并埃塞俄比亚。 (2)结果:埃塞俄比亚人民坚持游击战争,最终1941年恢复了国家独立。
核心知识点1——社会主义的发展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背景 (1)两个政权并存: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指明革命方向:1917年4月,列宁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 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2.过程 (1)占领冬宫:1917年11月7日,即俄历10月25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2)成立新政权: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 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3.意义 (1)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成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2)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 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3)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4)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三年高考考统计
年份 2020
2021
2022
试卷 海南卷 江苏卷 山东卷 全国甲卷 山东卷 广东卷 全国乙卷 广东卷 浙江卷
考题 16题 19题 13题 34题 13题 15题 35题 15题 22题
考点
战时共产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 斯大林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弊端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 十月革命时期斯大林认知
特点
(1)在经济上表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2)政治上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
评价
(1)积极性 ①苏联在很短时间内,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 ②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2)局限性: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交换和买卖粮食、饲料的省份,约占总数的一半多,而能够自由交换
和买卖马铃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16个。这反映出,新经济政策实施
初期( ) A.余粮收集效果良好 B.数省保持经济独立地位
C
C.农民税收负担较重
D.农民无权支配税后粮食
核心知识点2——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一、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亚洲民族民主 运动的深入开展。 2.表现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07讲 社会主义运动和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发展
01
Part One
基本考情
3年9考
课标要求及备考策略
一、课标要求 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理解两次
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二、备考策略
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近年高考的常规热点,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是新教材 的新增知识点,两个部分的共同点是都探索了非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复习过程中 更多值得关注的是理解面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扩张,非西方国家做出的探索及其价值。主要聚 焦认识不同国家都有自主选择现代化道路的权利,理解资本主义霸权对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 带来的消极影响,识记社会主义运动的核心知识素材。
袋的人”从农村背进城里的,“背口袋的人”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人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B.新经济政策的出台 C.农业集体化运动全面推行
A
D.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典例精练
(2020.7·江苏高考·19)1921至1922年苏俄农民要上缴的实物
税有18种。1921年苏俄约有79个省级行政单位,完税后能实现自由
立工农速成班,招收未受过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农民。这种做法的
主要目的是( )
A.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促进中等技术教育普及 C.完善新经济政策
A
D.冲破西方技术封锁
典例精练
(2021·全国甲卷高考·34)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在察里津和卡卢
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
主题 社会主义运动 社会主义运动 社会主义运动 社会主义运动 社会主义运动 社会主义运动 社会主义运动 社会主义运动 社会主义运动
02
Part Two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03
Part three
A
核心考点巩固
核心知识点1——社会主义的发展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建立政党:1927年,苏加诺等人成立民族主义政党印尼民族党 被称为“印尼国父”
(2)概况:采取与殖民当局不合作政策,争取民族独立 (3)结果:原来受印尼共产党影响的大批群众转向民族主义政党,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掌握独立 运动的领导权
核心知识点2——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2)印度 ①指导思想:甘地提出以爱、真理和非暴力争取印度自治和独立的思想,以及通过动员群 众、运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与英印当局进行斗争的思想。(斗争的革命性和策略的现实性) ②特点:非暴力和不合作。 ③过程 第一阶段(1920—1922年): ①起因:阿姆利则惨案 ②措施:放弃英国人授予的爵位、封号和名誉职位,罢课、离职、抵制法院和立法机关, 恢复手工纺织和不买英国布,以及抗税等手段 第二阶段(1930—1934年): ①斗争要求:降低地税、废除食盐专卖、取消盐税、实行关税保护、释放政治犯等 ②结果:甘地领导的“食盐进军”,引发各地抗税斗争,迫使当局答应了部分要求 第三阶段(1940—1942年) ①斗争要求:甘地发动了要求英国立即撤离的“退出印度”行动 以“要么行动,要么死亡”口号唤起人们的觉醒 ②结果:英印当局逮捕了甘地和国大党重要领导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陷入低谷
①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②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企业。 (2)实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3)作用: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核心知识点1——社会主义的发展
3.“苏联模式”
背景
典例精练
(2022·全国乙卷·35)1917年3月中旬,加米涅夫和斯大林连续
发表文章,主张只要临时政府不直接危及群众利益,就应给予支持;
要求放弃无条件反对战争的立场,改行对临时政府施加压力以迫其开
始和谈的策略。这个主张得到了党内大多数人的支持。这表明当时
A.临时政府反对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B.沙皇残余势力仍对革命存在严重威胁 C.布尔什维克党对革命形势认识尚不明晰
C
D.国际局势不利于俄国革命持续深入发展
典例精练
(2022·广东高考·15)列宁曾指出:“只要我们还生活在一个小
农国家里,资本主义在俄国就有比共产主义更牢固的经济基础。......
我们还没有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还没有铲除国内敌人的基础。”“
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的办法有( )
A.通过工业化以改变阶级结构 B.发展军事工业提升国防实力 C.实行家庭经营促进农业发展
(1)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2)1924年1月,列宁逝世。
措施
(1)措施: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服务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 (2)结果: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 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核心知识点1——社会主义的发展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他 们通过武装斗争,使苏俄陷入内战当中 (2)目的: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3)主要内容: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4)作用: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 (5)局限: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正确途径。 2.新经济政策(1921) (1)内容:
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当时苏俄
A.粮食短缺问题得到解决
B.自由贸易成为经济活动常态 C.战时经济措施存在弊端 D.粮食税已经代替余粮收集制
C
典例精练
(2020·海南高考·16)1920年,莫斯科最大的集市被取缔,随后
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都被查禁。供应城市的粮食约有一半是由“背口
不可能的。”据此分析,列宁关注的重心在于( ) A.“布尔什维克速度” B.推行“新经济体制” C.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 D.扭转“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局面
典例精练
(2021·广东高考·15)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大力发展中等
技术教育,到1927年俄罗斯联邦就有672所中等技术学校。此外还成
1.条件
经济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政治 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阶级 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组织
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俄国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苏联共产党的前身
思想 1900年,流亡国外的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东亚
①中国共产党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中,中国收回 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华势力 ②蒋介石背叛革命后,中国共产党继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发动“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
东南亚
西亚 南亚
①印度尼西亚共产党人发动了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 ②越南掀起了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爆发了反对英法占领的斗争
2.确立: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3.内容 (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4.意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 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A
D.恢复市场作用增强经济活力
典例精练
(2022·浙江高考·22)建立社会主义与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全新 的课题。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深入思考与探索。在他 看来,面对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如果不把俄国移到另一种比先前 更高的技术基础上,就根本谈不上恢复国民经济和共产主义。共产主
C 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因为不实行电气化,要振兴工业是
印度人民在甘地和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的领导下,多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核心知识点2——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一、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亚洲民族民主 运动的深入开展。 2.表现 3.代表 (1)印尼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1)建立政党:1920年,印尼共产党成立 (2)概况:1926—1927年,印尼共产党领导了第一次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工人和 农民纷纷响应 (3)结果:荷兰殖民当局残酷镇压起义。革命力量被严重削弱,印尼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
核心知识点2——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二、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 1.埃及的斗争 第一阶段:(1)领导:扎格鲁尔为首的民族主义政党华夫脱党 (2)方式: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以及进行街垒战等斗争方式 (3)结果:英国承认埃及为独立主权国家,但英国保留了在埃及驻军、控制苏伊士运河、 领事裁判权等特权 第二阶段:1922年3月,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1923年颁布第一部宪法 第三阶段:扎格鲁尔领导华夫脱党进行了12年的护宪运动,但未获完全成功 2.摩洛哥的斗争 (1)概况:摩洛哥里夫地区的人民在酋长克里姆领导下,多次打败西班牙和法国侵略军。 1923年,克里姆联合12个部落,建立里夫共和国。 (2)结果:1926年,共和国被西、法殖民军扼杀。 3.埃塞俄比亚的斗争 (1)概况: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1936年,埃塞俄比亚皇帝 塞拉西一世流亡英国,墨索里尼宣布兼并埃塞俄比亚。 (2)结果:埃塞俄比亚人民坚持游击战争,最终1941年恢复了国家独立。
核心知识点1——社会主义的发展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背景 (1)两个政权并存: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指明革命方向:1917年4月,列宁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 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2.过程 (1)占领冬宫:1917年11月7日,即俄历10月25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2)成立新政权: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 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3.意义 (1)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成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2)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 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3)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4)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三年高考考统计
年份 2020
2021
2022
试卷 海南卷 江苏卷 山东卷 全国甲卷 山东卷 广东卷 全国乙卷 广东卷 浙江卷
考题 16题 19题 13题 34题 13题 15题 35题 15题 22题
考点
战时共产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 斯大林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弊端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 十月革命时期斯大林认知
特点
(1)在经济上表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2)政治上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
评价
(1)积极性 ①苏联在很短时间内,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 ②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2)局限性: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交换和买卖粮食、饲料的省份,约占总数的一半多,而能够自由交换
和买卖马铃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16个。这反映出,新经济政策实施
初期( ) A.余粮收集效果良好 B.数省保持经济独立地位
C
C.农民税收负担较重
D.农民无权支配税后粮食
核心知识点2——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一、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亚洲民族民主 运动的深入开展。 2.表现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07讲 社会主义运动和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发展
01
Part One
基本考情
3年9考
课标要求及备考策略
一、课标要求 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理解两次
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二、备考策略
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近年高考的常规热点,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是新教材 的新增知识点,两个部分的共同点是都探索了非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复习过程中 更多值得关注的是理解面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扩张,非西方国家做出的探索及其价值。主要聚 焦认识不同国家都有自主选择现代化道路的权利,理解资本主义霸权对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 带来的消极影响,识记社会主义运动的核心知识素材。
袋的人”从农村背进城里的,“背口袋的人”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人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B.新经济政策的出台 C.农业集体化运动全面推行
A
D.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典例精练
(2020.7·江苏高考·19)1921至1922年苏俄农民要上缴的实物
税有18种。1921年苏俄约有79个省级行政单位,完税后能实现自由
立工农速成班,招收未受过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农民。这种做法的
主要目的是( )
A.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促进中等技术教育普及 C.完善新经济政策
A
D.冲破西方技术封锁
典例精练
(2021·全国甲卷高考·34)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在察里津和卡卢
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