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专用2019年中考语文新设计一轮复习第一部分教材文言文梳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篇《论语》十二章
主题分类⎩⎪⎨⎪⎧讲个人修养:第三、六、八、十一、十二章
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均讲:第一、九章讲学习态度:第五章讲对时间流逝的感慨:第十章
【全文中心】本文通过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养性等方面给人以启示,教育我们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做人。
内容深刻,富有哲理,对后世的教育学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重点实词解释 1.子曰(说)
2.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 3.吾日三省吾身(自我检查、反省)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交往;诚信)
5.为人谋而不忠乎(谋划,商量办法;竭尽自己的心力) 6.三十而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7.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
8.从心所欲(顺从)
9.不逾矩(越过;法度)
10.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1.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12.人不堪其忧(能忍受)
13.曲肱而枕之(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14.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跟从,学习)
15.子在川上曰(河流)
16.逝者如斯夫(往、离去;代词,这,指河水)
17.不舍昼夜(放弃)
18.三军可夺帅也(指军队)
19.匹夫不可夺志也(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20.博学而笃志(坚定)
(二)通假字
1.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三)词类活用
1.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2.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3.饭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为动词,吃)
4.温故而知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5.传不习乎(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四)古今异义
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__泛指多次__
今义:__数词__
(五)一词多义
1.知⎩⎪⎨
⎪⎧人不
知
温故而知
2.之⎩⎪⎨
⎪⎧
学而时习之知之
者不如好之
3.其⎩⎪⎨
⎪⎧人不堪
其
回也不改其
4.于
⎩⎪⎨
⎪⎧吾十有五而志于
于
5.为
⎩⎪⎨
⎪⎧为可以为
6
.而⎩⎪⎪⎪⎨⎪
⎪⎪⎧学
而
人不知
而三十
而温故
而曲肱
而
择其善者而博学而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了(知识)又按时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 3.吾日三省吾身。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4.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七十岁时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顺从意愿地做事而不会越过法度。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疑惑。
7.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快乐的人。
9.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1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1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我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1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1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平民百姓的志气是不能改变的。
1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博学而且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那么仁德就在其中了。
1.结合选文,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概括《论语》的特点。
示例:《论语》是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多格言警句,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道德修养及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
2.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交友原则和态度?
①交友原则:选择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
②交友态度:视交友为乐事。
3.做到孔子教导的“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何益处?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做到“人不知而不愠”的益处有:①不怨天尤人,能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②宽容对待别人,能让人际关系更和谐融洽。
4.在处理“学”和“思”的关系时,为何不先说“思而不学则殆”,而是先说“学而不思则罔”?说说你的理解。
“学”是“思”的先决条件,先学后思符合认知规律。
5.请用自己的话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每个人的优点和缺点是不同的,别人身上肯定有自己所不具备的优点,选择其中的优
点去学习,对缺点能引以为戒,这就是以人为师。
6.(课后习题)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观点?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在学习方法上主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学习态度上主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明学思结合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
一味地读书而不去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从而失去主见。
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一味地空想而不去学习和实践,终究会一无所得。
第2篇曹刿论战
【写作特色】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曹刿的远见卓识和军事才能。
文章第一部分就提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用以庄公为代表的肉食者的浅陋,对比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接着在庄公与曹刿三问三答中,又对比出庄公未及曹刿善谋。
在战争中,庄公表现得轻率鲁莽,缺乏军事头脑和指挥才能,而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既能把握住战略防御原则,又善于观察,善于捕捉战机;既谨慎又果断,既冷静又大胆。
战后,写“公问其故”,更显示出庄公无谋,糊里糊涂打了一个胜仗,而曹刿的分析透辟中肯。
有谋与无谋,鲜明对比,突出了曹刿的形象,突出了“论战”这一主题。
(一)重点词语解释
1.齐师伐我 (军队;进攻)
2.肉食者谋之 (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谋划) 3.何以战 (凭、靠)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指安身;不;独自享有) 5.小惠未遍(遍及、普通)
6.弗敢加也 (虚夸。
这里指虚报,以少报多) 7.必以信 (实情) 8.小信未孚(使信服)
9.虽不能察,必以情(明察;诚心以实情判断) 10.忠之属也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类) 11.公将鼓之 (击鼓) 12.齐师败绩 (大败)
13.公将驰之 (驱车追赶) 14.下视其辙 (下车) 15.遂逐齐师 (于是;追赶) 16.一鼓作气 (鼓起) 17.再而衰 (第二次;衰弱) 18.三而竭 [(士气)枯竭]
19.彼竭我盈 (充满。
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20.故克之 (所以;打败) 21.难测也 (推测,估计)
22.惧有伏焉(埋伏;于此,在那里) 23.望其旗靡 (倒下) (二)词类活用
1.一鼓作气 (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形容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三)古今异义
1.肉食者鄙⎩⎪⎨⎪⎧古义:__浅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__
今义:__粗俗,低下__
2.又何间焉⎩
⎪⎨⎪⎧古义:__参与__
今义:__隔开,不连接__
3.牺牲玉帛⎩⎪⎨⎪⎧古义:__祭祀用的牛、羊、猪等__
今义:__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__
4.小大之狱⎩
⎪⎨⎪⎧古义:__诉讼事件__
今义:__监狱__
5.可以一战⎩⎪⎨⎪⎧古义:__两个词,意为“可凭借”__
今义:__一个词,表示可能或许可__
6.一鼓作气,再而衰⎩
⎪⎨⎪⎧古义:__第二次__
今义:__表示又一次__
(四)一词多义
以⎩⎨⎧
何
以战
必
以分人 必
以情
1.十年春,齐师伐我。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3.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诚心以实情判断。
5.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
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6.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齐军被打得大败。
鲁庄公就要下令驱车追赶齐军。
7.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曹刿)向下查看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
8.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气)枯竭了。
9.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大国难以推测,恐怕那里有埋伏。
1.(2015·贵阳)选文中曹刿与鲁庄公围绕“何以战”(用原文回答)的论题进行了严肃的对话,他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用自己的话概括)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
政治公平,取信于民;精于谋略,知己知彼;善于观察,把握时机;洞察时政,进谏献言。
3.文中鲁庄公认为可以对齐国作战的三条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 选文运用对比手法塑造曹刿形象,请举一例分析其作用。
①将乡人和曹刿对国事的态度做对比,突出了曹刿对国家的责任感;②将鲁庄公与曹刿对战前准备的认识做对比,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5.试从齐、鲁双方分析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的原因。
齐师依仗势力强大,没有讲究战略战术,没有把握好战机;鲁国曹刿善谋,鲁军善战。
6.请简要分析《曹刿论战》中为什么略写齐鲁两军战斗的经过。
使文章详略得当,能够集中表现主要内容——对战争的分析评论;后文集中写曹刿的论战,可以更好地突出曹刿的军事才干,表现他的“远谋”。
第3篇鱼我所欲也
【全文中心】本文以“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生活常理为喻,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接着用“一箪食,一豆羹”引出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最后警诫人们“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
【写作特色】文章善用比喻和举例论证,颇富说服力; 能把抽象而深刻的道理说得十分浅显明白,又十分形象生动,引人入胜;文中还以行人不受“呼尔”之食和乞人不受“蹴尔”之食为例,更加深入地论述了“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使文章的题旨不断深化。
(一)重点词语解释
1.鱼我所欲也 (想要的东西)
2.二者不可得兼 (同时)
3.生,亦我所欲也 (生命;也)
4.义,亦我所欲也 (合理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5.所欲有甚于生者 (比)
6.故不为苟得也 (苟且取得。
这里是得以苟且偷生的意思)
7.死亦我所恶 (讨厌,憎恨)
8.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假如,假使;没有)
9.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采用这种方法)
10.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样)
11.贤者能勿丧耳 (不;丧失)
12.所欲有甚于生者 (超过)
13.一豆羹 [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有浓汁的食物]
14.蹴尔而与之 (踩踏)
15.乞人不屑也 (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16.万钟于我何加焉 (优厚的俸禄;有什么益处)
17.妻妾之奉 (侍奉)
18.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了)
19.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华丽)
20.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种做法;停止)
21.此之谓失其本心 (叫作;天性,天良)
(二)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 (同“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同“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德”,感恩,感激)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欤”,语气词)
5.乡为身死而不受 (同“向”,先前,从前)
(三)古今异义
1.一箪食,一豆羹⎩⎪⎨⎪⎧古义:__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__今义:__豆子__
2.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__古代的一种量器__今义:__计时工具__
(四)一词多义
1.为
⎩⎪⎨⎪⎧为宫室之美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2.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3.则
⎩⎪⎨⎪⎧则
万钟则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4.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用脚踩踏后给别人吃,乞丐也会因受到轻视而不肯接受。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有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
7.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种(行为)难道也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1.(2018·贵阳)本文提出在“和”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
2.本文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
作者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具体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作者先列举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论证了“义”比“生”更重要的观点,然后指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是失其“本心”的表现,提出“是亦不可以已乎”的告诫。
5.文章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的必要吗?为什么?
示例:有必要,孟子的“义”告诉人们要有舍己为人等值得学习的精神。
第4篇富贵不能淫
操的俊杰的尊称。
真正的大丈夫应该行得正、站得直,为了一个正义的理想、目标去奋斗。
(一)重点实词解释
1.安居而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2.得志,与民由之(遵循)
3.独行其道(原则,行为准则)
(二)词类活用
1.丈夫之冠也(名词活用为动词,行冠礼)
2.富贵不能淫(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惑乱,迷惑)
3.贫贱不能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改变,动摇)
4.威武不能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三)古今异义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古义:__指示代词“这”__今义:__判断词__ 2.母命之⎩⎪⎨⎪⎧古义:__教导、训诲__今义:__命令;生命__
(四)一词多义
1.得
⎩
⎪⎨⎪⎧是焉得
得
2.戒⎩
⎪⎨⎪⎧往送之门,戒
必敬必
戒
3.居⎩
⎪⎨⎪⎧居
居天下之广
居 4.之⎩
⎨
⎧ 丈夫之
父命
之妾妇之道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2.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能违背你的丈夫!
3.得志,与民由之。
实现志向了,就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惑乱他的心,贫贱不能改变他的节操,威武不能屈服他的志向。
这才叫作大丈夫。
1.“此之谓大丈夫”一句中的“此”指代什么?
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孟子在文中阐述了怎样的主张?(用自己的话回答) 大丈夫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要坚守仁、义、礼。
3.本文从哪几个方面论述应该知礼这一观点?
从三个方面论述知礼,从丈夫之冠到女子之嫁、再到真正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
4.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第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全文中心】本文通过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砺,终成大业的例子,说明了忧患可以激人奋发向上,从而由个人推及国家,阐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写作特色】①运用类比的手法。
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②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使文章具有说服力。
(一)重点词语解释
1.舜发于畎亩之中 (从)
2.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被任用,被选拔)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责任;这)
4.人恒过,然后能改 (常常犯错误;这)
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在国外)
6.国恒亡(灭亡)
7.行拂乱其所为(违背;扰乱)
(二)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同“增”,增加)
2.困于心,衡于虑 (同“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 (同“弼”,辅佐)
(三)词类活用
1.人恒过,然后能改(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形容词
使动用法,使……受苦;使……劳累;使……饥饿)
3.空乏其身(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财资缺乏)
4.所以动心忍性 (动词使动词法,使……震撼;使……坚忍)
(四)古今异义
1.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__狱官__今义:__士兵__ 2.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__用……方法__今义:__连词,表因果关系__ (五)一词多义
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于声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3.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4.人恒过,然后能改。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在国内假如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假如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
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1.(2018·天津)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作者从个人和国家两个不同角度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B.文章开篇以六位先贤的经历证明: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C.文章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缜密。
D.本文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对今天的写作仍具借鉴意义。
2.(2012·贵阳)如果把这篇短文两个自然段的顺序进行互换,这样做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
理由有二:其一,文章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谈“生”,后谈“死”。
段一主要是紧扣“生于忧患”的内容来论证;而段二的中心则谈到治国之道,这是紧扣“死于安乐”的内容来论证,原文的这种结构,对应论点内容呈现的先后顺序。
其二,从认知的层面上看,段一主要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谈,而段二主要从治国的角度来谈,这也符合由小到大,从个人到国家的认知规律。
如果互换后,行文的逻辑就会产生混乱,所以不能互换。
3.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客观因素:艰苦环境的磨炼。
主观因素:思想斗争的折磨。
4.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论点的。
示例:文段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再从国家的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或从个人到国家,由正面到反面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第6篇北冥有鱼
【全文中心】本文通过鲲鹏变化和鹏飞南冥两个故事,来说明“逍遥”的真正含义。
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写作特色】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
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
运用夸张、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
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将鹏的翅膀比作天边的云是比喻。
描写细致,形象逼真。
(一)重点实词解释
1.其名为鲲(大鱼名) 2.其名为鹏(本为古“凤”字,这里用表大鸟之名)
3.怒而飞(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4.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海水运动)
5.《齐谐》者(书名。
也有说是人名)
6.志怪者也(记载)
7.水击三千里(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8.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盘旋飞翔;旋风)
9.去以六月息者也(离开,这里指离开北海;风)
10.野马也,尘埃也(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
叫“埃”)
11.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概指各种有生命的东
西;文中指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
12.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尽)
(二)通假字
1.北冥有鱼(同“溟”,大海)
2.其翼若垂天之云(同“陲”,边际)
3.其正色邪(同“耶”,语气词“呢”“吗”)
(三)词类活用
1.野马也,尘埃也 (名词作状语,山野中的雾气,奔腾 如野马)
2.水击三千里(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3.南冥者,天池也(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天然的)
4.志怪者也(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怪异的事情)
(四)一词多义
1.之⎩⎪⎨⎪⎧鹏
之鹏
之徙于南冥也
2.而⎩⎪⎨⎪⎧化
而怒
而飞
3.其
⎩⎪
⎨⎪⎧
其不知其
其其正色邪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它用力鼓动翅膀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随着海水运动迁徙到南海。
3.《齐谐》者,志怪者也。
《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的事物的书。
4.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鹏鸟迁徙到南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浪。
5.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6.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7.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8.亦若是则已矣。
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1.如何理解“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下视也,亦若是则已矣”?
本句字面意思为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深层含义是鹏鸟在天空看地面和人们仰视天空看到的是一样的,都不能看到“正色”,人和大鹏对“正色”的认识,都受到距离的限制,不能达到逍遥之境。
2.短文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举例说说其作用。
示例: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运用夸张手法,形象地突出鹏之大。
3.本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①人要追求自由;②人要有远大志向;③人的发展需要借助外力。
4.作者在文中讲了几层意思?作者笔下的“鹏”是什么样的?
讲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从开头到“其翼若垂天之云”写北溟之鱼由鲲到鹏的变化:鲲鹏形体之大气象之宏,令人瞠目。
第二层,从“是鸟也”到“生物以息相吹也”,写大鹏迁徙南溟的气势——乘风而起,击水三千,扶摇九万。
第三层,从“天之苍苍”到结尾,作者仰观苍天,拟想大鹏俯瞰大地,抒发了一种天地浑茫的感慨。
作者笔下的“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
第7篇虽有嘉肴
【全文中心】本文讲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写作特色】运用对比,把美食和道理对比,把教和学对比,说明了教与学的相互促进。
(一)重点实词解释
1.虽有嘉肴(即使;美味的菜) 2.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 3.教然后知困(困惑) 4.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5.教学相长也(促进) 6.学学半(学习) 7.其此之谓乎(说) (二)通假字
《兑命》曰(同“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三)词类活用
不知其善也(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好处) (四)古今异义
1.不知其旨也⎩⎪⎨⎪⎧古义:__味美__
今义:__意义,目的__
2.教然后知困⎩⎪⎨⎪
⎧古义:__这样以后__今义:__连词,表顺承__
3.然后能自强也⎩
⎪⎨⎪⎧古义:__自我勉励__
今义:__自己努力向上__
(五)一词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