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姓名:吴孔铎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马克思主义发展发展史
指导教师:方爱东
2010-05
摘要
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

为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我们期望通过回到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找到解决当今环境问题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生态环境问题作为一个基本问题,虽然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才初步显现,但他们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已经从人类命运的高度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不是生态学家,但他们确实又是研究人类环境问题的先行者,并形成了自己的科学生态观,即人、社会和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的绿色思想,或者说“人—社会—自然”复合系统理论。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从根本上论述了人类环境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及其产生的社会原因和解决人类环境问题的基本原则。

因此,系统阐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当代环境问题,对今天环境保护实践,对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研究和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首先分析了文明的演化过程。

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基本上可以区分为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阶段。

并进而分析了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弊端。

工业文明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

其社会危机主要表现在,传统道德的失范及信念危机、巨大的贫富差距、核战争的威胁、人口剧增和难民潮、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等方面。

其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环境污染严重、资源遭受破坏和生态严重失衡等方面。

这些危机一般并不是孤立地单一地表现出来,而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展现在人类面前。

因此,要较好地解决工业文明所产生的危机,人类就必须找到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是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结果。

文章介绍了当今世界和中国生态问题的现状,引用最新的数据,认为当今世界和中国的整体生态形势非常严峻,不容乐观。

文章分析了当今世界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从思想认识根源、制度原因和实践原因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

主客二分导致的对象性的思维是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思想认识根源。

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性是生态环境
问题产生的制度原因。

传统的发展模式是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实践根源。

文章从六个方面重点研究归纳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十八世纪中叶就对近代工业文明中出现的环境问题敲响了警钟,对近代工业社会中资产阶级的物欲主义提出了批判。

阐明了人存在的二重性,人在自然界中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地位。

人既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同时又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指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关系,在人类与自然这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网络中,人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

提出了实践的人化自然观,我们今天所说的自然应该是人化的自然。

指出应当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提出了“两大和解”的历史任务,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

文章认为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据此,本文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具体路径。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确立生态文明的新理念,培养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

要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

要积极构建生态型生产和生活方式,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循环型社会,是当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要正确处理好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建设;意义
Abstract
Ecology is an essential problem to the present humankind. To strengthen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t is expected to find 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lthough ecological problem is an essential problem and it was emerged during Marx and Engels’ period, they had paid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considering humankind’s fate by their acute insight. Marx and Engels were not ecologist, but they were indeed forerunners who did research on huma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formed their own scientific ecological view, that is, man, society and the nature are an organized whole which is man-society-nature theory of system. Marxism ecological theory elaborates the extreme importance of huma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eir social causes and the principl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erefore, it is significantly important to elaborate systematically Marxism ecological theory which is used to solve presen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o practic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o research and construct soci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irst of all,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civilization process, indicates the three phases of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original civilization,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and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nd furthermore analyzes the disadvantages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During the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period when people achieved brilliant success, humankind met social and ecological crises which were never seen before. In social crisis, there was an unfair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der, loss of traditional moral, credit crisis, a hug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a threat of nuclear war, a sharp increase of population and refuge flows. In ecological crisis, there wa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source shortage and ecological unbalance. What’s more, all phenomena are not appearing individually but in groups. If we want to solve the problems, we should find a new way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s a new type of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reflection o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The thesis introduc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a’s ecological problems by
citing the latest data.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whole ecological situation is very serious both in China and in the world.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cause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present world and analyzes them in depth in terms of causes of cognitive root, systematical causes and practical causes. Thinking of objectivity which is affected by the separation of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 is the cause of cognitive root. The irrationality of capitalism social system is the systematical cause. And the traditional developmental pattern is the practical cause.
The thesis researches and concludes Marx and Engel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ory from six aspects. Early in the middle of the 18th century, Marx and Engels had warned us about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 in moder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nd criticized the bourgeois materialism in it. Meanwhile, they expounded the duality of human existence, that is, human beings have dual roles in the nature and the society. Human beings are part of the nature as well as the conscious, purposeful and active nature objects. They also indicate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kind and the nature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In the inter-connective and interactive network, humankind played a predominant role, and the practical humanized nature theory was then put forward. Today, the nature we mean is a humanized one. In the theory, it is pointed out to regulate the material transformation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the nature. Furthermore, it put forwards a historic mission of “two compromises”, namely, the compromise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the nature and the compromise among human being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ose thoughts are still of great use to establish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t present.
Based on these, the thesis brings forward concrete methods to establish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 establish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e should establish new ideas, cultivate people’s consciousnes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sist on the implementation and fulfillment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make effort to enhance the quality and profit of economic growth, manage to realize the unification of rate, structure, quality and profit, and coordinate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What’s more, we must keep on protecting and enhanc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take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unswervingly. Marx and Engels pointed out that only establishing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social system, can we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humankind and the nature to the root and realiz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among the nature, the society and humankind. To establish recycling society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ombine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o transform economic growth pattern to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refore, it is vital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among human beings,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Key words: Marx and Engel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stablishment, meaning
引言
引言
解决当今的全球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

人类正在努力寻求和构建环境保护的政治、法律、文化、道德、科学、技术的支持体系。

自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为生态环境保护、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理论支持的生态学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生态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和前沿领域。

在这一研究的过程中,一些学者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以及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者,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期望通过回到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找到解决当今环境问题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应该说,这种研究路向的确立是有其足够根据的。

因为,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环境问题已经显现,而且马克思恩格斯已对此给予了深切关注和思考。

在西方,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学术流派,我们称为生态马克思主义。

北美的莱易斯和阿格尔是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

莱易斯在1972年和1976年出版的《自然的统治》和《满足的极限》以及阿格尔于1975年和1979出版的《论幸福的生活》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详细地介绍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理论。

他们在20世纪70年代发现,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资本主义虽然已经克服了经济危机,但是,资本主义通过异化消费而维持的经济繁荣却遭遇到自然环境的制约,资本主义必然发生生态危机。

奥康纳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的经济滞胀期和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萌发期,因此,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1997年出版的《自然的理由》中,奥康纳提出了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并存的资本主义危机理论。

21世纪前后,福斯特教授在2000年出版的《马克思的生态学》、伯克特在1998 年出版的《马克思与自然》,开始认真思考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解决之策,他们把目光再一次投向曾经对资本主义作出彻底批判的马克思主义,从而开始系统地发掘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思想。

我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之后,21世纪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开始面临来自人口和自然环境的制约。

在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社会科学工作者开始全面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观点,其中就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学思想。

近年来,理论界关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环境伦理思想、生态观、自然观的论述常见诸报刊。

从国内外的研究著述中可以看出,生活在十九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虽然他们生活的时代生态环境问题不像今天这样突出,加之他们面临着无产阶级解放的繁重历史任务,使他们没有可能对环境问题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可是,将他们分散于众多著作之中有关环境问题的论述集中起来,仍然可以看出,他们的生态环境思想是比较系统的、全面的,是具有前瞻性的,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超越了时代的局限。

恩格斯曾经明确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①只要我们把这些理论当作行动的指南,而不是教条,不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某些具体问题提出的看法和结论,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思想的基本原理,那么就可以发现,他们的生态环境思想对启发当代人解决生态危机的思路,对我们理性思考生态文明的蕴涵,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并把握其发展方向,都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课题从2008年12月开题,历时1年多时间,在老师方爱东教授的倾力指导下,从文献研究开始,笔者阅读了许多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原著,运用伦理学、生态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的分析方法和手段,采用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思路,最终形成结论与政策建议。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2-743页。

一、生态文明的提出及科学内涵
一、生态文明的提出及科学内涵
(一)文明的演化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文明的基础。

人对自然的认识、理解和态度发生重要变革导致文明的转型。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人类文明大致可以划分为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发展阶段。

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在强大的自然界面前,显得非常弱小,几乎没有任何可以抗衡的力量。

人类与自然界中的其他自然生物一样,其生存规律基本上遵循着自然界中必然性法则,以渔捞、采集、狩猎等天然的劳动方式,去获得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

在原始文明时期,在人与自然的这种关系中,自然界处于非常重要的主导地位。

原始人类学习和追求的目标就是如何去顺应自然、遵从自然。

原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体现着一种天然和谐的关系,即原始的“天人合一”形态的原始文明。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由于金属工具和畜力的使用,人类社会由原始文明逐渐过渡到农业文明。

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能力同样是非常有限的。

人类从自然界中索取自然资源,在总体上尚未超过自然界自我调节和再生的能力,因此自然界受到的人为破坏较少。

在农业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上处于一种朴素的“天人合一”状态。

几千年来,农业文明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在缓慢地向前发展着。

新兴的工业文明在西欧和北欧等地率先兴起,进而以非常快的速度向地球上其它古老的农业文明地区扩展。

机器大工业生产开始逐渐取代手工工场,宣告工业文明时代的来临。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经历了工业革命之后,已经非常牢固地确立起来,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科学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①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由过去的恐惧自然、崇拜自然,转变成随心所欲地征服自然、支配自然,俨然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

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与较量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这一切都得益于知识的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生产力的长足发展。

当人类在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征途上凯歌高奏时,却发现我们正在陷入某种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中——森林资源、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全球气候变暖,水土流失加剧和土地荒漠化沙漠化扩大,生态失衡,环境恶化……自然界已是、遍体鳞伤了。

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发展到工业文明,人类走过了漫长的文明发展道路。

在这一漫长发展历程中,“人类在不断地认识自然,也在不断地认识自己,人们开始对文明发展之路重新进行思考,而生态文明的构想和可持续发展模式就成为这种反思的结果,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发展之后,工业文明的这种价值观所造成的生态危机,已经把人类文明送上了山穷水尽的不归之路。

为了使人类及其所创造的文明能够得以延续,人类需要选择一个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文明模式,即生态文明模式”②。

(二)人类对工业文明后果的反思
人类文明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目前正处于由工业又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

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后果进行反思的必然结果。

在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

其社会危机主要表现在,传统道德的失范及信念危机、巨大的贫富差距、核战争的威胁、人口剧增和难民潮以及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等。

其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环境污染加剧、资源遭到破坏和生态严重失衡等。

这些危机一般并不是孤立地单一地表现出来,而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西方的工业文明从其产生的时候起,就因其核心思想为人类中心主义,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生存和发展而创造,人对自然界的征服、索取和统治是正当和合理的”,而成为许多思想家反思和批评的对象。

1798年,英国经济学家
①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②薛惠锋.生态文明:中国环境与发展战略的抉择[J].中国人大网 2008年7月11日.
一、生态文明的提出及科学内涵
马尔萨斯曾警告过人口指数增长的潜在性危险。

1864年,美国学者乔治・马奇更是指责人类活动产生了环境恶化,警告说地球的“毁灭”与物种的消亡将是人类对自然“犯罪”的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哈里森・布朗在《人类未来的挑战》一书中也指出,由于人类自身的不稳固以及无节制的资源开发,世界终将随着工业文明的衰亡而大受创伤。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随着全球环境的进一步污染、资源进一步遭到破坏,人类开始了新的发展模式的寻求过程。

1962年,《寂静的春天》一书出版,这是一本标志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著作。

该书作者蕾切尔・卡逊是美国海洋生物学家。

书名诗意浓郁,描绘的却是大量使用杀虫剂之后没有鸟鸣、鱼类绝迹的春天。

作者在书中指出,由于人的错误观念和行为,原本生机勃勃的春天如今陷人一片死寂。

罗马俱乐部在《增长的极限》中就提出了均衡发展的思想。

均衡发展的内涵,一是要把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可承载的限度之内,二是要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实现人类的共同发展。

这实际上就是可持续发展观的雏形。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可谓人类建构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

“该报告的独特价值在于:第一,用‘可持续发展’这一包容性极强的概念,总结并统一了人们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所取得的认识成果,使它们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有机整体,从而把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第二,第一次深刻而全面地论述了20世纪人类面临的三大主题(和平、发展、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它们当作一个更大课题(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目标来追求,从而为人类指出了一条摆脱目前困境的有效途径。

这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人类建构生态文明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它不仅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最广泛和最高级别的承诺,而且还使可持续发展思想由理论变成了各国人民的行动纲领和行动计划,为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①。

以高投入、高能耗、高消费为特征的工业文明本身就是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

因此,依靠工业文明本身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

所以,要解决这些危机,人类就必须寻找到一条新的发展道路——生态文明的①周生贤:走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J].中国经济周刊.2008-1.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发展道路。

生态文明的提出,只是结束了以增长为核心的工业文明,而不是结束人类文明的历史。

人类文明的历史连绵不断,每一种新的文明形态都是对前一种文明形态的扬弃。

生态文明对工业文明也是如此,既有否定,又有继承。

工业文明时代所创造的辉煌的科学思想、民主制度、科技成就、不朽的文化艺术成就和空前的社会财富,我们是必须要继承的,而工业文明关于人类要凌驾于自然之上、要主宰和控制自然的思想,我们则要坚决抛弃。

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世界性革命,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将引领人类迈向文明的新高度。

(三)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
生态文明是建立在教育、知识和科学技术充分发展基础上的新型文明。

它是人类囿于环境问题的困扰,为了可持续发展而作出的理性选择。

生态文明强调人类社会只有在生态基础上与自然界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人类社会才能永续发展。

它承认自然界应有其独立的存在,人类只是自然界中与其他物种平等、和谐相处的一分子,而不是征服、奴役、主宰其他物种的主人。

它强调人类不仅具有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权利,而且同样要承担爱惜和保护自然的义务。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

生态文明具有以下特征:
1、生态文明的整体性。

生态文明所提供的基本观念是全球生态环境系统整体观念,系统中诸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念。

其整体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整体。

人类的发展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人与
一、生态文明的提出及科学内涵
自然的关系经历了屈服、改变、征服等阶段,人是整个生态环境系统的一部分,而不是自然的主宰。

②人类社会文明是一个整体。

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四大形态的有机统一体。

生态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和谐协调统一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构成完整而全面的文明体系。

③全球是一个整体。

生态文明是全球生态环境系统的观念,生态文明的发展不仅要求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整体,首先要求人类自身是一个整体。

要求人类突破民族、国家、阶级、集团的界限,超越狭隘的个人利益和集团利益,强调全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共同责任和义务,促使全人类在更广泛的领域实现一种平等合作关系,以共同保护和建设地球家园。

2、有机联系性。

工业文明的自然观是机械论的,将自然理解为由各个组成部分简单、机械的组合,这种观点把人与自然分开,并试图去控制自然和征服自然,从而造成工业文明对环境的破坏和对资源的掠夺。

而生态文明的自然观是有机论的,它将整个自然界(包括人类在内)理解为一个有机的、内在的、动态发展的整体。

罗尔斯顿认为,“生态系统既是一个生物系统也是一个人类处于其顶端的系统”。

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自己环境的关系,破坏环境就是破坏自己的家园。

3、层次性。

生态文明的内涵极其丰富,主要有三个层面,即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

生态意识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包括进步的生态意识、生态心理、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

生态制度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制度、法律和规范。

生态行为文明,是在一定的生态文明观和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进步发展的活动,包括绿化美化、清洁生产、绿色消费以及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各类社会活动。

当代生态文明理念的产生,不仅引起人们自然观的新变化,也延伸到社会政治经济方面。

许多人都意识到,生态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甚至还存在于精神心理方面。

许多人除了研究自然生态之外,还研究社会生态、政治生态、经济生态,而且提出了精神生态的概念。

生态文明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