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大冶一中等校)联考高三生物上学期12月调考试卷(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某省部分高中(大冶一中等校)联考2015届高三上学期调考生物试
卷(12月份)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题6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6分)某同学设计的渗透装盆实验如图所示(开始时状态),烧杯中盛放有蒸馏水.图中猪膀胱膜允许单糖透过.倒置的长颈漏斗中先装人蔗糖溶液一段时问后再加入蔗糖酶(微量).有关该实验描述正确的是()
A.漏斗中液面开始时先上升.加酶后即下降
B.漏斗中液面先上升,加酶后继续上升.然后下降.最后保持内外液面基本相平
C.漏斗中液面先上升,加酶后继续上升,然后保持一定的液面差不变
D.加酶后在烧杯中可检侧出的有机物仅有葡萄糖
2.(6分)下面有关生物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一组是()
①将糖尿病病人的尿液加入斐林试剂,混匀后呈现砖红色沉淀;
②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实验结果表明,叶绿素b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低;
③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品质好的高倍镜可以看到细胞从分裂前期到末期的变化;
④观察细胭质璧分离时.浸润在0.3g/mL蔗糖溶液中的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液泡颜色变深了;
⑤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可用健那绿染色,使线粒体呈现灰绿色;
⑥脂肪鉴定:切取花生子叶薄片→染色→去浮色→制片→观察.
A.②⑤⑥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③⑤
3.(6分)溶酶的体是由高尔基体“出芽”产生的一种重要细胞器,其内含有50多种酸性水解酶.溶酶体内的pH在4.8左右.比细胞质基质中的pH(7.0﹣7.3)低.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溶酶体的形成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溶酶体膜一般不会被溶酶体中的水解酶破坏B.溶酶体中的酶的合成与核糖体有关
C.正常生理状态下,溶酶体对自身机体的细胞结构无分解作用
D.溶酶体中的酶进人细胞质基质可能失活
4.(6分)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
C.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5.(6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个数有()
①生物膜中的核膜不能作为渗透实验中的半透膜;
②发生明显质壁分离的细胞,其结构中必有大液泡和细胞壁;
③染色体的形态变化只在发生细胞增殖和减数分裂时;
④由n个脱氧核糖核苷酸经脱水缩合形成一个双链DNA的过程中共脱掉n﹣2个水分子;
⑤所有生物都有严整有序的结构;
⑥载体、抗体、酶都含有肽键;
⑦一个处于质壁分离状态的细胞,细胞液浓度可能大于、等于、小于外界浓度;
⑧H218O供给密闭光照下植物时.罩内空气中可出现放射性的18O2、H218O、C18O2;
⑨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酸性物质构成缓冲对,调节了pH;
⑩姐妹染色单体上有B,b基因,可能由于交叉互换.也可能由于基因突变,还可能由于染色体易位.
A.4个B.5个C.6个D.7个
6.(6分)已知伞花山羊草是二倍体,二粒小麦是四倍体,普通小麦是六倍体.为了将伞花山羊草携带的抗叶锈病基因转入小麦.并且尽最大可能保证新品种具备件通小麦的优良性状,研究人员做了如图所示的操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杂种P能产生正常的可育的配子
B.异源多倍体与普通小麦杂交产生的杂种Q中一定含有抗叶锈病基因
C.射线照射杂种R使抗叶锈病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移接到小麦染色体上,属于基因重组D.两次与普通小麦杂交,可保证杂种R中含有较多普通小麦染色体
二、填空题
7.(10分)如图为高等动物细胞及细胞膜的结构模式图(局部),请据图回答(在中填标号.在横线上填文字或字母):
(1)若图一的分泌物是促甲状腺激素,则此细胞表示的是细胞.促甲状膝激家的加工、成熟最终在图中的完成.该细胞在完成促甲状膝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后,膜面积会相应减少的是图中的.
(2)图一中休现了细胞腆的结构特点是.
(3)如果用胰白酶处理图二细胞表面,则图中物质的运输将受阻.
(4)物质运输方式有多种,除了图二所示两种以外,请另举两种运愉方式:、.
(5)图一中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有(填写编号).与核糖体形成有关的结构是.(6)若用毗罗红、甲基绿染色剂对图甲细胞染色.在显激镜下看到的染色结构和颜色是.
8.(9分)蜜蜂群体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类型的蜜蜂,它们分别是蜂王、雄蜂和工蜂.蜂王(二倍体)是蜂群中唯一生殖器官发育完全的雌性蜂,其最主要职能就是产卵和维持蜂群正常.雄蜂是蜂群中的雄性公民,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的.雄蜂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只是细胞质分成大小不等的两部分.大的那部分含有完整的细胞核,小的那部分只是一团细胞质,一段时间后将退化消失;减数第二次分裂,则是类似一次普通的有丝分裂.生物学上把这种分裂称为“假减数分裂”.
(1)蜂王体细胞含32条染色体,则由蜂王的卵细胞发育成雄蜂过程中细胞分裂的方式为.若要设计实脸进一步验证.则需要制作放在显徽镜下观察,你认为观察时能否看到同源染色体?,原因是.
(2)雄蜂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精子时,观察到四分体的个数为.雄蜂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含染色体和DNA数目分别为.雄蜂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数为.
(3)蜜蜂种群性别决定方式为.
9.(13分)测定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常采用“半叶法”.其原理是:将植物对称叶片的一部分(A)剪下置于暗处.另一部分(B)则留在植株上,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过一定时间后.在A,B的对应部位截取同等面积的叶片,分别烘干称重,获得相应数据.则可计算出该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单位:mg/dm2•h).现有一种“改良半叶法”,可大大提高测定的准确性.实验步骤如下:
(1)选择测定样品:
在田间定有代表性的植物叶片(如叶片在植株上的部位、叶龄、受光条件等)20片.用小纸牌编号.
(2)叶片部处理:
为了使实验数据准确•必须设法使所选定的叶片中的无法外运也不能从其他部位运入但又不
影响的供应.为此常用环割法破坏叶柄的但又不能伤及若环割后开始实验前发现则说明环割失败应中止实验.
(3)剪取样品:
按编号次序分别剪下对称叶片的一半(即A部分)(不剪下主叶脉).按编号顺序置于涅润的环境中,贮于暗处.经过5小时后.再依次剪下另外半叶(即B部分).同样按编号置于汉润环境中置于光下.经过5小时.两次剪叶的速度应尽量保持一致,还应尽可能使光下和暗处的温度保持一致.这样做的目的是.
(4)称重比较:
将各同号叶片之A,B两部分按对应部位叠在一起.在无粗叶脉处放上已知面积的方形金属模板.用刀片沿金属板的边缘切下两个方形叶块,分别烘干至恒重.称重(分别记为W A、W B)记录.
(5)记录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
(6)△W=W B﹣W A,则△W表示:.
(7)假设每次截取光照下的叶片面积为d.每次光照时间为t.则该植物光合作用强度K可表示为:.
10.(14分)果蝇的翅形、体色和眼色(红眼和白眼)是三对相对性状.翻翅和正常翅(A、a)的基因位于Ⅱ号染色体上.灰体和黑檀体(B、b)的基因位于Ⅲ号染色体上.请根据下面信息回答:
(1)现有翻翅果蝇和纯合正常翅果蝇做了下表中的杂交实验:
亲本子代
组合一翻翅×正常翅翻翅:正常翅=1:1
组合二翻翅×翻翅翻翅:正常翅=2:1
①据表可知,正常翅为性性状.
②在组合二的子代中,出现翻翅:正常翅=2:1现象的原因是.
(2)用翻翅灰体果蝇与正常翅黑檀体果蝇作亲本进行杂交实验.F1有翻翅灰体果蝇和正常翅灰体果蝇两种表现型,请分析回答:
①亲本基因型为.
②若让F1中翻翅灰体果蝇相互交配,则其后代中翻翅灰体:翻翅黑檀体:正常翅灰体:正某某黑檀体比例为.
(3)果蝇的红眼(R)和白眼(r)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从某果蝇种群中随机抽取雌雄果蝇各50只,其中红眼雄果蝇为45只,红眼雌果蝇为40只.已知红眼雌果蝇中50%为杂合子,则r的基因倾率为.
(4)用红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作亲本杂交,在没有发生基因突变的情况下,在F1群体中发现一只X r X r Y的白眼果蝇.最可能的原因是(填“父本”或“母本”)形成配子时,在减数第次分裂时染色体移向了同一极.
11.(8分)如图为人β﹣珠蛋白基因与其mRNA杂交的示意图.表示基因的不同功能区.据图回答:
(1)上述分子杂交的原理是;细胞中β﹣珠蛋白基因编码区不能翻译的序列是(填写图中序号).
(2)细胞中β﹣珠蛋白基因开始转录时,能识别和结合①中洲控序列的酶是.
(3)若一个卵原细胞的一条染色体上.β﹣珠蛋白基因的编码区中一个A替换成T.则由该卵原细胞产生的卵细胞携带该突变基因的概率是.
(4)上述突变基因的两个携带者婚配.其后代中不含该突变基因的概率是.
(5)用一定剂里的Co﹣γ射线照射萌发状态的棉花种子.其成活棉株的器官形态和生理代谢均发生显著变异.这种变异属于.处理过的种子有的出苗后不久就死亡,绝大多数的产量和品质下降.这说明了.在其中也发现了极少数的个体品质好,产最高,这说明了变异是.
某某省部分高中(大冶一中等校)联考2015届高三上学期调考生物试卷(12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题6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6分)某同学设计的渗透装盆实验如图所示(开始时状态),烧杯中盛放有蒸馏水.图中猪膀胱膜允许单糖透过.倒置的长颈漏斗中先装人蔗糖溶液一段时问后再加入蔗糖酶(微量).有关该实验描述正确的是()
A.漏斗中液面开始时先上升.加酶后即下降
B.漏斗中液面先上升,加酶后继续上升.然后下降.最后保持内外液面基本相平
C.漏斗中液面先上升,加酶后继续上升,然后保持一定的液面差不变
D.加酶后在烧杯中可检侧出的有机物仅有葡萄糖
考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
分析:根据题意,半透膜可以允许水分子和单糖分子透过,不允许二糖中的蔗糖透过.但是蔗糖酶能将一分子的蔗糖水解成一分子的葡萄糖和一分子的果糖,它们均属于单糖,它们也可以通过半透膜.
解答:解:ABC、长颈漏斗中先装入蔗糖溶液,由于蔗糖不能通过猪膀胱膜,导致漏斗液面上升;加入蔗糖酶后,发生水解反应,生成很多葡萄糖和果糖,漏斗中分子变多,而单糖分子进入烧杯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液面应该继续上升后再下降,最后半透膜两侧的单糖浓度相同,漏斗内外液面基本相平,AC错误,B正确;
D、蔗糖水解的产物有葡萄糖和果糖,加酶后在烧杯中可检侧出的有机物有葡萄糖和果糖,蔗糖酶是蛋白质,不能通过猪膀胱膜,因此烧杯中不能检测出蔗糖酶,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考纲中理解层次的要求,着重考查了渗透作用的原理及液面升降的判断,解题关键是能审清题意,题中提出单糖能够通过半透膜,而且蔗糖水解后的单糖也能通过半透膜,因此分两阶段讨论即可.
2.(6分)下面有关生物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一组是()
①将糖尿病病人的尿液加入斐林试剂,混匀后呈现砖红色沉淀;
②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实验结果表明,叶绿素b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低;
③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品质好的高倍镜可以看到细胞从分裂前期到末期的变化;
④观察细胭质璧分离时.浸润在0.3g/mL蔗糖溶液中的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液泡颜色变深了;
⑤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可用健那绿染色,使线粒体呈现灰绿色;
⑥脂肪鉴定:切取花生子叶薄片→染色→去浮色→制片→观察.
A.②⑤⑥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③⑤
考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检测脂肪的实验;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考查课本多个实验的相关知识,先阅读题干找出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并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解答:解:①将糖尿病病人的尿液加入斐林试剂,混匀后需要进行水浴加热后才呈现砖红色沉淀,①错误;
②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实验结果表明,叶绿素b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低,所以扩散速度最慢,②正确;
③显微镜下观察根尖的有丝分裂所用的材料已在解离过程中失活,所以不能看到细胞从分裂前期到末期的变化,③错误;
④观察细胞质壁分离时,浸润在0.3g/mL蔗糖溶液中的紫色洋葱表皮细胞由于失水,导致液泡颜色变深,④正确;
⑤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健那绿可以使线粒体染成蓝绿色,⑤错误;
⑥脂肪鉴定:切取花生子叶薄片→染色→去浮色→制片→观察,⑥正确.
所以叙述错误的是①③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课本基础实验的原理和选材,意在考查学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
3.(6分)溶酶的体是由高尔基体“出芽”产生的一种重要细胞器,其内含有50多种酸性水解酶.溶酶体内的pH在4.8左右.比细胞质基质中的pH(7.0﹣7.3)低.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溶酶体的形成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溶酶体膜一般不会被溶酶体中的水解酶破坏B.溶酶体中的酶的合成与核糖体有关
C.正常生理状态下,溶酶体对自身机体的细胞结构无分解作用
D.溶酶体中的酶进人细胞质基质可能失活
考点: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分析:溶酶体是由高尔基体“出芽”产生的一种重要细胞器,是“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病菌.被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如果是对细胞有用的物质,细胞可以再利用,废物则排出细胞外.
解答:解:A、溶酶的体是由高尔基体“出芽”产生的一种重要细胞器,故溶酶体的形成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溶酶体膜一般不会被溶酶体中的水解酶破坏,A正确;
B、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场所,B正确;
C、在细胞分化过程中,某些衰老细胞器和生物大分子等陷入溶酶体内并被消化掉,这是机体自身重新组织的需要,C错误;
D、pH能影响酶的活性,溶酶体的pH在4.8左右,细胞质基质中的pH为7.0﹣7.3,因此溶酶体中的酶进人细胞质基质可能会失活,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溶酶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溶酶体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关键是识记溶酶体的两个功能:一是与食物泡融合;二是在细胞分化过程中,某些衰老细胞器和生物大分子等陷入溶酶体内并被消化掉.
4.(6分)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
C.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本题是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考查,梳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答:解:A、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A正确;
B、蜂鸟的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蜂鸟与倒挂金钟相互选择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B正确;
C、抗药性突变不是在接触青霉素后产生的,细菌中原来存在着各种突变个体,接触青霉素后,青霉素对抗药性的突变个体起到了选择作用,C错误;
D、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而使生物向着特定的方向进化,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生物的共同进化,自然选择、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和生物进化的关系,理解相关知识点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5.(6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个数有()
①生物膜中的核膜不能作为渗透实验中的半透膜;
②发生明显质壁分离的细胞,其结构中必有大液泡和细胞壁;
③染色体的形态变化只在发生细胞增殖和减数分裂时;
④由n个脱氧核糖核苷酸经脱水缩合形成一个双链DNA的过程中共脱掉n﹣2个水分子;
⑤所有生物都有严整有序的结构;
⑥载体、抗体、酶都含有肽键;
⑦一个处于质壁分离状态的细胞,细胞液浓度可能大于、等于、小于外界浓度;
⑧H218O供给密闭光照下植物时.罩内空气中可出现放射性的18O2、H218O、C18O2;
⑨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酸性物质构成缓冲对,调节了pH;
⑩姐妹染色单体上有B,b基因,可能由于交叉互换.也可能由于基因突变,还可能由于染色体易位.
A.4个B.5个C.6个D.7个
考点:细胞膜的功能;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分析:生物膜中的核膜允许某些生物大分子通过,所以不能作为渗透实验中的半透膜;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即使病毒无细胞结构,也是一定的物质有机组织形成的,所以所有生物都有严整有序的结构.
解答:解:①生物膜中的核膜允许某些生物大分子通过,所以不能作为渗透实验中的半透膜,①正确;
②发生明显质壁分离的细胞,其结构中必有大液泡和细胞壁,②正确;
③染色体的形态变化只在发生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时,③错误;
④一个双链DNA分子中含有两个脱氧核苷酸链,所以由n个脱氧核糖核苷酸经脱水缩合形成一个双链DNA的过程中共脱掉n﹣2个水分子,④正确;
⑤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即使病毒无细胞结构,也是一定的物质有机组织形成的,
⑤正确;
⑥酶绝大部分为蛋白质,少数为RNA,所以不一定含有肽键,⑥错误;
⑦一个处于质壁分离状态的细胞,细胞液浓度可能大于(正在发生)、等于(发生完成)、小于(处于质壁分离复原)外界浓度,⑦正确;
⑧水参与光反应会产生18O2,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会产生C18O2,由于植物的蒸腾作用,空气中会出现H218O,⑧正确;
⑨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不能构成缓冲对,⑨错误;
⑩姐妹染色单体上有B,b基因,可能由于交叉互换.也可能由于基因突变,不可能是由于染色体易位导致,⑩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涉及生物膜的功能、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染色体的形态变化以及DNA分子的结构等内容,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6.(6分)已知伞花山羊草是二倍体,二粒小麦是四倍体,普通小麦是六倍体.为了将伞花山羊草携带的抗叶锈病基因转入小麦.并且尽最大可能保证新品种具备件通小麦的优良性状,研究人员做了如图所示的操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杂种P能产生正常的可育的配子
B.异源多倍体与普通小麦杂交产生的杂种Q中一定含有抗叶锈病基因
C.射线照射杂种R使抗叶锈病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移接到小麦染色体上,属于基因重组D.两次与普通小麦杂交,可保证杂种R中含有较多普通小麦染色体
考点:杂交育种.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多倍体育种、诱变育种的应用,先根据题图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结合题干信息进行解答.
解答:解:A、由题意知,杂种P是由二倍体山羊草和四倍体二粒小麦杂交形成的三倍体,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可育的配子,A错误;
B、由于等位基因分离,杂种Q中不一定含有抗叶锈病基因,B错误;
C、杂种R中抗叶锈病基因所在染色体片段移接到小麦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C错误;
D、在育种过程中,两次普通小麦杂交,可保证杂种R中含有较多普通小麦染色体,D正确.故选:D.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并应用相关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断的能力.
二、填空题
7.(10分)如图为高等动物细胞及细胞膜的结构模式图(局部),请据图回答(在中填标号.在横线上填文字或字母):
(1)若图一的分泌物是促甲状腺激素,则此细胞表示的是垂体细胞.促甲状膝激家的加工、成熟最终在图中的高尔基体完成.该细胞在完成促甲状膝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后,膜面积会相应减少的是图中的内质网.
(2)图一中休现了细胞腆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如果用胰白酶处理图二细胞表面,则图中b物质的运输将受阻.
(4)物质运输方式有多种,除了图二所示两种以外,请另举两种运愉方式:协助扩散、胞吞(胞吐).
(5)图一中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有3、5(填写编号).与核糖体形成有关的结构是核仁.
(6)若用毗罗红、甲基绿染色剂对图甲细胞染色.在显激镜下看到的染色结构和颜色是细胞核被染成绿色,细胞质被染成红色.
考点: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分析:分析题图:图一表示高等动物细胞及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结构1是核仁、结构2是核膜、结构3是线粒体、结构4是内质网、结构5是核糖体、结构6是细胞膜、7表示胞吞过程、结构8是高尔基体;
图二:①糖蛋白,②是磷脂双分子层,③是载体蛋白,a是自由扩散,b是主动运输.
解答:解:(1)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细胞是垂体细胞,促甲状腺激素是分泌蛋白,而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为: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促甲状腺激家的加工、成熟最终在高尔基体完成.该细胞在完成促甲状膝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后,膜面积会相应减少的是4内质网.
(2)分泌蛋白的形成和分泌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如果用胰白酶处理图二细胞表面,蛋白质被破坏,则图中b物质的运输将受阻.
(4)物质运输方式有多种,除了图二所示两种以外,还有自由扩散、胞吞、胞吐.
(5)图一中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有3线粒体、5核糖体.与核糖体形成有关的结构是1核仁.
(6)吡罗红甲基绿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其中吡罗红能将RNA染成红色,甲基绿能将DNA染成绿色,所以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对图中细胞染色,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现象是细胞核被染成绿色,细胞质被染成红色.
故答案为:
(1)垂体 8 高尔基体 4 内质网
(2)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b
(4)协助扩散胞吞(胞吐)
(5)3、5 1核仁
(6)细胞核被染成绿色,细胞质被染成红色
点评:本题结合细胞和细胞膜结构图,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细胞分化等知识,重点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