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石门县第一中学高三9月月考(单元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Ⅰ卷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1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自古,文人恃文墨为生,所以传统文房四宝中的砚,又被称为“砚田”。

砚的历史可谓久远。

古语中“砚”通“研”,砚台其实是由研磨器演变而来的,它可以将大小不一的有色物研碎、磨细,使其成为书写用的颜料。

迄今为止,国内发现最早的砚为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中出土的一方研磨盘,同时出土的还有一根研磨棒、一个水杯和几块颜料。

经专家鉴定为母系氏族时期的仰韶文化时期制造,距今已有5000年历史。

从砚诞生之日起,它的首要作用就是研磨发墨。

一方砚,最关键的是实用。

否则“文藻缘饰,虽天然,失砚之用”,再美的纹饰,假如失去使用的功能,也毫无意义。

砚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是在隋唐。

当时经济发达,文化事业也随之繁荣,唐朝实施的“以书取仕”方针,刺激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人们对砚台的要求也从原来的坚实、美观,变得更细致。

四大名砚之中的端砚和歙砚就出现在唐朝。

端砚因石材产于端州的端溪而得名,唐代诗人李贺诗云:“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歙砚具有发墨益毫、滑不拒笔、涩不滞笔的效果,南唐后主李煜曾赞“歙砚甲天下”。

唐代砚形也多为箕形砚,是根据生活中的簸箕而发明的,实用性强,墨堂前低后翘,砚形前窄后宽。

隋唐之后,砚的作用超出了文具范畴,砚台从一种工具演变成文人墨客争先珍藏的艺术品。

南唐后主李煜就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藏砚大家。

他曾专门召集大臣,研究怎样改良纸张和制砚,还封了历史上第一个现在还可以查见姓名的“砚务官”。

到了北宋,已经达到了“无砚不文人”的境界。

宋代砚文化的再一次飞跃式发展,得益于当时采取的重文抑武施政方针。

从宋词的风格可见,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弄里文人,均醉心于风花雪月,这一特征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在砚台的雕刻制造上。

当时,砚开始按做派进一步分为匠人砚和文人砚。

匠人砚出自手艺人之手,工艺上乘,雕琢细致,但可能创意稍逊,多会刻画吉祥图案或花鸟鱼虫。

古时手工艺人多是没有读过多少书的,因此,他们所制的砚上一般无铭款。

文士做的砚台为自己的创意,因此雕饰虽也有,但诗词歌赋、铭文跋语占了很大空间。

文人爱砚,大文豪苏东坡可谓藏砚、赏砚的领军人物。

纵观苏东坡一生,写就的砚铭有近30首,几乎占了他全部。

铭文的一半,其中最有名的一句当属“我生无田食破砚”,足见其爱砚之深。

这种对文物的痴念,是只有太平文人才会有的。

时至靖康之变后,面对山河离乱,文人砚开始寄托爱国报国之铮铮豪情。

岳飞、陆游、文天祥都曾在砚台上刻文明志。

世人皆言,“文人砚发端于宋,兴于明清。

”明清时,砚制虽基本承沿宋习,但受社会风尚市井民俗化趋势的影响,分岔路而行:一条是题材多样、工艺自由的世俗化路线;另一
条便是文人砚更趋成熟,如自然随形砚开始出现,线条追求含蓄和意味,书画及文学的成分更重。

千百年来,中国的文人已将砚石之天然与文人之性灵逐渐融合成趣,不但使砚有别于其他文房用具的单纯工艺品属性,更让砚拥有了自己蔚为壮观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卢楚函《性灵文人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古农民靠耕种田地维持生计。

而文人则不仅依托“砚田”谋生,他们中的很多人还借助“砚田”著书立说,寄寓人生理想。

B.砚有着悠久的历史,最初的砚台实际上就是一种研磨器,古人通过它将‘些有色崖颜料研碎、磨细,添加水分后供书写用。

C.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一方研磨盘是我国最早的砚,它是母系氏族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制造的,距今已有5000年历史。

D.到了唐代,砚台的制作工艺越发精巧,同时结合实际需要,注重砚台的实用效果,四大名砚中的端砚和歙砚就出自这一时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隋唐时期,砚主要是文人的一种书写工具,缺乏艺术价值;隋唐之后,砚的实用性逐渐被艺术性所取代,人们更看重其收藏价值。

B.宋词的发展和兴盛,在一定程度上为砚台的雕刻制作提供了更大的题材空间,砚的做派出现明显的分化,文人砚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

C.太平治世,文人藏砚赏砚,多抒发闲情逸致;离乱之时,很多文人借砚台刻文明志。

因此,文人爱砚也深受时代变迁的影响。

D.制砚匠人大多文化水平不高,他们制作的砚更注重雕饰,而文人砚将砚石的天然性和文人的性灵自然融合,进一步丰富了砚的文化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隋唐发达的经济和北宋的重文抑武政策为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这充分说明经济发展、重视文治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B.古砚经历了从追求实用到强调艺术的发展过程,为了提升砚台的艺术品位,古代文人往往亲自动手,根据自己的创意制作砚台。

C.明清时期市井民俗化的社会风尚促使砚制出现显著的区分,文人砚逐渐走向成熟,更加注重自然随形,追求含蓄和意味。

D.匠人砚和文人砚在铭文和创意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今人研究古砚,可以依据铭款和创意的不回特点来辨识匠人砚和文人砚。

【答案】
1.C
2.A
3.B
【解析】
1.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联系题干,此题的选项C结合文本内容“迄今为止,国内发现最早的砚为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中出土的一方研磨盘,同时出土的还有一根研磨棒、一个水杯和几块颜料”可知,“最早的砚”
错,原文“迄今为止”“国内发现”,混淆范围。

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选项A结合文本内容“砚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是在隋唐。

当时经济发达,文化事业也随之繁荣,唐朝实施的‘以书取仕’方针,刺激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人们对砚台的要求也从原来的坚实、美观,变得更细致。

四大名砚之中的端砚和歙砚就出现在唐朝”可知,“缺乏艺术价值”错。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结合文本内容“砚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是在隋唐。

当时经济发达,文化事业也随之繁荣,唐朝实施的‘以书取仕’方针,刺激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人们对砚台的要求也从原来的坚实、美观,变得更细致。

四大名砚之中的端砚和歙砚就出现在唐朝”可知,“缺乏艺术价值”错。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B项结合文本内容“砚开始按做派进一步分为匠人砚和文人砚。

匠人砚出自手艺人之手,工艺上乘,雕琢细致,但可能创意稍逊……
赏砚的领军人物”可知,“提升砚台的艺术品位”不准确,文人治砚的初衷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创意。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B结合文本内容“砚开始按做派进一步分为匠人砚和文人砚。

匠人砚出自手艺人之手,工艺上乘,雕琢细致,但可能创意稍逊……赏砚的领军人物”可知,“提升砚台的艺术品位”不准确,文人治砚的初衷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创意。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阮元,字伯元,江苏仪征人。

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召对,上喜曰:“不意朕八旬外复得一人!”嘉庆四年,署理浙江巡抚,寻实授。

海寇扰浙历数年,沿海土匪勾结为患。

元征集群议为弭盗之策,造船炮,练陆师,杜接济。

五年夏,寇大至,元赴台州督剿,请以定海镇总兵李长庚总统三镇水师,并调粤、闽兵会剿,浙洋渐清。

十年,元丁父忧去职,十二年,服阕,授兵部侍郎,复命为浙江巡抚。

元两治浙,多惠政,平寇功尤著云。

方督师宁波时,奏请学政刘凤诰代办乡试监临,有联号弊,为言官论劾,遣使鞫实,诏斥徇庇,褫职,予编修,在文颖馆行走。

累迁内阁学士,迁工部侍郎,出为漕运总督。

二十二年,调两广总督。

先一年,英吉利贡使入京,未成礼而回,遂渐跋扈。

元增建大黄滘、大虎山两炮台,分兵驻守。

迭疏陈预防夷患,略曰:“英吉利恃强桀骜,性复贪利。

宜镇以威,不可尽以德绥。

彼之船坚炮利,技长于水短于陆。

定例外国货船不许擅入内洋,傥违例禁,即宜随机应变,量加惩创。

各国知彼犯我禁,非我轻启衅也。

”终元任,兵船不至。

道光六年调云贵总督滇盐久敝岁绌课十余万元劾罢蠹吏力杜漏私盐井衰旺不齐调剂抵补逾年课有溢销酌拨边用腾越边外野人时入内地劫掠,而保山等处边民曰傈僳,以垦山射猎为生,可用,乃募僳僳三百户屯种山地,以御野人,即以溢课充费,岁有扩充。

野人畏威,渐有降附者。

二十九年卒,年八十有六,优诏赐恤,谥文达。

(节选自《清史稿•阮元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光六年/调云贵总督/滇盐久敝/岁绌课十余万/元劾罢蠹吏/力杜漏私/盐井衰旺/不齐调剂抵补/逾年课有溢销/酌拨边用/
B.道光六年/调云贵总督/滇盐久敝/岁绌课十余万影劾罢蠹吏/力杜漏私/盐井衰旺不齐/调剂抵补/逾年课有溢销/酌拨边用/
C.道光六年/调云贵总督/滇盐久敝/岁绌课十余万元/劾罢蠹吏/力杜漏私/盐井衰旺/不齐调剂抵补/逾年课有溢销/酌拨边用/
D.道光六年/调云贵总督/滇盐久敝/岁绌课十余万/元劾罢蠹吏/力杜漏私/盐井衰旺不齐/调剂抵补/逾年课有溢销/酌拨边用/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署理指某官职出现空缺,由其他人暂时代理,阮元先代理浙江巡抚,后正式担任此职。

B.服阕指古人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文中阮元因丁父忧离职,服丧期满后担任兵部侍郎。

C.漕运指从水道运输物资,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它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

D.傈僳指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的傈僳族,大多分布在云南和四川-带,以狩猎、农耕为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阮元受皇上召见,回答皇上提出的有关问题;皇上对阮元的应对感到非常满意,他庆幸自己年过八十以后还能得到阮元这样的人才。

B.多年来,海盗和土匪相互勾结,在浙江沿海一带为非作歹,阮元担任浙江巡抚之后,采取有力措施,平定了盗匪之乱。

C.浙江乡试发生了。

联号作弊的事件,刘凤诰负责乡试监督工作,因此受到言官的弹劾和皇上的斥责,被撤去职务,只担任编修。

D.阮元调任两广总督后,主张在威势上镇住洋人,他增建炮台,严阵以待,一直到他任期结束,外国的兵船不敢前来挑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元征集群议为弭盗之策,造船炮,练陆师,杜接济。

(2)先一年,英吉种贡使入京,未成礼商回,遂渐跋扈。

【答案】
4.D
5.C
6.C
7.(1)阮元征求、收集众人的意见制定了消灭海盗的策略,建造船只大炮,训练陆上军队,杜绝对海盗的支援。

(2)前一年,英吉利国(英国)前来进贡的使臣到达京城,没有完成(朝见皇上的)礼仪就回去了,于是(英国人)逐渐地蛮横无礼起来。

【解析】
4.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

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
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

(2)对话、引文标志: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

如本题时间后面要停顿,注意动词和时间名词。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

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本题C项“漕运”指从水道运输粮食。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

用今天的话来说,它就是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

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

水路不通处辅以陆运,多用车载(山路或用人畜驮运),故又合称"转漕"或"漕辇"。

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
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

这种粮食称漕粮,漕粮的运输称漕运,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

狭义的漕运仅指通过运河并沟通天然河道转运漕粮的河运而言。

平时需要注意积累。

6.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C项结合文本内容“方督师宁波时,奏请学政刘凤诰代办乡试监临,有联号弊,为言官论劾,遣使鞫实,诏斥徇庇,褫职,予编修,在文颖馆行走”可知,受到弹劾和斥责、最后被撤职的人是阮元。

7.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策”“杜”“先”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阮元字伯元,江苏仪征人。

乾隆五十四年考中进士,皇上召见阮元,让他回答有着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召对”结束后)皇上高兴地说:“想不到朕八十岁以后又得到一个
人才。

”嘉庆四年,阮元代理浙江巡抚,不久正式担任此职。

(当时)海盗袭扰浙江沿海已经很多年,并且与沿海土匪相互勾结成为祸患。

阮元征求、收集大家的意见制定了消灭海盗的策略,建造船只大炮,训练陆上军队,杜绝对海盗的支援。

嘉庆五年夏天,海寇大举袭扰,阮元赶赴台州督军征剿,请求(朝廷)让定海镇总兵李长庚统一指挥三个镇的水师,同时调遣广东、福建的军队联合剿匪,浙江沿海一带的洋面慢慢变得清静。

嘉庆十年,阮元遭逢父亲丧事而离职守孝。

嘉庆十二年,阮元服丧期满,被任命为兵部侍郎,(后来)再次受命担任浙江巡抚。

阮元先后两次治理浙江,有很多德政,(其中)平定海寇的功绩尤其突出。

当年阮元在宁波督师征剿盗匪时,上奏朝廷请求由浙江学政刘凤诰代替他担任浙江乡试的监临(“监临”负责乡试监察工作,一般由主要官员担任)一职,(乡试时)发生了串联舞弊的事件,阮元被谏官弹劾,进行派使臣来调查审讯,从实了案情,皇上下诏斥责阮元徇私包庇,剥夺了阮元的职务,让他改任编修,在文颖馆(“文颖馆”指朝廷编纂馆。

乾隆下令编《皇清文颖》,嘉庆下令编《续皇清文颖》,故名)参与相关工作。

多次升迁后担任内阁学士,(又)调任工部侍郎,(后来)调出京城担任漕运总督。

嘉庆二十二年,调任湖广总督。

(在他任湖广总督的)前一年,英国前来进贡的使臣到达京城,没有完成(朝见皇上的)礼仪就回去了,于是(英国人)逐渐地蛮横无礼起来。

阮元(到任后)扩建大黄滘、大虎山两处炮台,分别派兵把守。

他连续上疏陈述要提前防备外国人引发的祸患,主要内容为:“英吉利依仗国力强大桀骜不驯,其本性又贪图利益。

应当用威力镇住他们,不能完全用恩德来安抚。

他们的舰船坚固,大炮厉害,在作战技能方面擅长海战而不善于在陆地作战。

按惯例外国的货船是不许擅自进入内海的,如果违反例行的禁令,我们就应该随机应变,适当加以惩戒。

各国也会知道是他们违反了我国的禁令,不是我国轻率地挑起事端。

”一直到阮元任职结束,外国的兵船没敢来。

道光六年,阮元调任云贵总督,云南盐政久已衰敝,每年亏空盐税达十多万,阮元弹劾罢免了贪污的官吏,全力杜绝盐政的漏洞和走私,(各地)盐井产量衰减和丰产情况不等,官府就出面进行调剂补充,过了一年税收除了上交的还有盈余,酌情调拨为边防费用。

腾越边境以外的土人时常进入内地抢劫掠夺,而保山等地有僳僳族边民,他们以开垦荒山和打猎为生,官府可以将他们用起来,于是招募了三百户傈僳边民集中开荒种地,借用他们抵御外土人的袭扰,就用盈余的盐税作为开展这项工作的经费,逐年增加。

境外土人害怕这种威势,渐渐地就有了来投降归附的人。

阮元于道光二十九年去世,享年八十六岁,皇上下诏给以高度评价和优厚抚恤,谥号文达。

(二)古代诗文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10分)
奉寄韦太守陟①
(唐)王维②
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

天高秋日迥,嘹唳闻归鸿。

寒塘映衰草,高馆③落疏桐。

临此岁方晏④,顾景咏悲翁。

故人不可见,寂寞平陵东。

【注】①韦太守陟曾任吴郡、襄阳等地太守。

②王维在边关写此诗。

③高馆:驿馆。

④岁方晏:一年将尽。

8.本诗前六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5分
9.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8.前六句描写了荒芜萧瑟、空旷无边、秋日肃杀的景象。

为整首诗的基调做了一个铺垫。

9.作者表达了怀念友人的淡淡悲伤之情。

首先通过描写环境来营造一种悲凉的气氛,年终岁末,故人难觅,内心什么孤独寂寞。

【解析】
8.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题考查对意象的分析,同一作者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不同的景物描写特点各不相同,要抓住两句诗的主要意象分析比较其特点。

答题步骤先分别概括两句景色特点,然后分别具体分析两句诗所表现的的具体景色及特点。

如本题“天高秋日迥”,是古老的苍凉。

满目疮痍,抑制不住满心悲愁。

忽城外几点孤雁,凄厉的鸣叫传入耳际,那是寻找同伴的哀鸣,是跋涉在故乡途中悲苦的呼叫,撕心裂肺,揪人心肠。

鸿雁尤可展翅飞翔,而自身呢,便怕要陷身此荒凉之地了,不禁自问何时能归乡。

内心的愁绪与阴影不禁又增添了一层。

9.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