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五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作文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五篇)
第一篇:材料作文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
【文题设计】
(2015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缺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
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文题解读】
所谓思辨型材料作文,是指这样的一类材料作文:该作文题中的材料所列举的对象、话题、认知、观点或者做法往往是相反或相对的,但又都是很有道理的,因此具有较强的思辨性,我们把这种具有较强思辨性的材料作文称之为思辨型材料作文。

思辨型材料作文在审题立意上的“三忌”与“三宜”:
一忌思想政治化、哲学理论化
学生写思辨型材料作文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动不动就把马克思唯物辩证主义的那些哲学观点往上面套:不能片面看问题、分析问题要全面、凡事都有两面性、要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凡事无绝对……这是典型的套作,按照这样的思维,几乎所有的思辨型材料作文(甚至大部分的材料作文)都可以这么写了,这样的作文还有意义吗?因此,观点中的思想政治化、哲学理论化是思辨型材料作文的大忌,考生一定要避免。

二忌脱离材料,断章取义
对于思辨型材料作文,最核心的内容当然是思辨词(有思辨性的一对词)了。

我们对思辨型材料作文进行审题立意时不能只盯住思辨词进行构思而抛开材料主体内容不顾,这种断章取义的做法也是审题立意的大忌。

就以这次2015年广东作为题为例,如果考生脱离材料内容,忽略了“感知自然”的几种方式,单从“近”和“远”谈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是属于偏离题意的。

三忌照搬材料,面面俱到
有些学生为了保险起见,在写作时把材料列举的观点、做法全部都谈及到了,硬生生把材料拓展为800字以上的作文,这种毫无主见、面面俱到的做法也是审题立意的大忌。

一宜抓关键词,探思辨性
如2015年广东卷作文题,很显然,材料的关键词是“感受自然”,感受自然的方式有多种,不管哪一种,都说得很有道理,这时候,思辨词“远”和“近”就显得很关键了,这是我们作文的突破口。

广东卷把思辨词提供出来,这其实已经降低了审题的难度,有些材料作文,它不一定提供思辨词的,这就需要我们好好探究探究了。

二宜联系材料,选己所长
思辨型材料作文提供的立意是多方面的,选择那些自己擅长写的立意作为文章的中心论点,千万别贪图深刻或者独特而选择一些自己不熟悉的来写,要不然到举例论证的时候就自找麻烦了。

三宜立意坚定,观点鲜明
对于思辨型的材料作文,你一旦确定了自己的观点以后,就得态度非常坚定,哪怕发现了不完美的地方,也要想办法“自圆其说”,而对于与自己观点相反的看法,你得进行无情的驳斥和批判,整篇文章自始至终都得保持观点一致,千万不能中途易辙,更不能自相矛盾。

参考立意:
1.亲近自然,感受大美
2.做足功课,“自然”更美
3.自然因科技而更美
4.远离电子产品,发现自然之美
5.科技很近,美很远
6.美就在身边(侧重写身边的自然美景)
【例文阅读】
这么近,那么远
佛山市顺德区乐从中学谢植宣
喜欢顾城,喜欢顾城的诗,喜欢诗中用觉与纯真构建的自然世界,那是一个童话般的世界,浪漫中的忧郁,散发着淡淡的哀愁。

顾城笔下的自然,山川与草木、喷泉与河流、雪松与白桦……自然的一切,那么近,那么美,近的可以触摸脉搏、感受呼吸。

那是顾城心中的自然,而我们的自然呢?
推开窗,除了高楼还是高楼。

触目所及,除了无尽的灰蒙还是灰蒙,一如那空洞的眼神。

路边的小草小花不见了,因为车轮的碾压必然是不堪重负的,“春风吹又生”那只是美好的童话。

天上的银河不见了,因为城市的璀璨灯火与那灰蒙的天幕早已消解了牛郎织女相会的美好。

正如顾城说:“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此时的自然,没有绿色,没有蓝色,没有红色……有的,只是灰色。

看似很近,因为阳光、空气、流水、土地……依然在,依然近,但是,这是我们的自然吗?我们还可以肆无忌惮地在一望无垠的绿色土地上奔跑追逐吗?我们还可以弯下腰,用依然灵敏的鼻子去轻嗅那一抹淡淡的花香吗?甚至我们还可以自由地呼吸吗?自然,这么近,但也那么远。

远在那青山白云间,远在那红花绿草间,远在那蝉噪蛙鸣中,远在那流逝的梦境中。

远去了,远去了,在不断前行的路上远去了!
曾经,李健在《向往》中深情地吟唱“当春风掠过山岗,依然能感觉寒冷,却无法阻挡对温暖的向往”,而今天的我们,春风不再掠过山岗,虽然不再寒冷,但也失去了对温暖的向往。

阳光不再是我们获取温暖与希望的唯一途径,我们有电灯,我们还有各种取暖设备,更罔谈在清晨时分静待那从朝霞中透出的第一缕晨光,在暮色苍茫中依依惜别那海天一线处的最后一点微光。

文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让我们对自然不再神秘,地理告诉我们阴晴雨雪只是大气的运动与反应,生物告诉我们飞鸟走兽大多属于哺乳类动物,物理告诉我们太阳只是宇宙中非常普通的一颗恒星。

人类已经长大了,不再是那个碰到什么都要问个“为什么”的无知孩童,我们用科学的标准把自然条分缕析,我们开始变得越来越理性,固然,理性并不是错,但是,我们却失去了那面对大千世界时的那一份最初的冲动,那一份弥足珍贵的感性。

须知,科学固然需要理性,但是,感知自然的美,感性依然不能缺席,因为,人心本是敏感而柔软的。

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对自然的了解,我们开始罔顾甚至无视自然,我们肆意的开山毁林,我们无节制的填海造田,我们希望每一寸土地都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

我们误解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即是万物的主宰,面对自然,我们开始侵占、践踏、破坏,结果,山林被推平、草地被铲平、江河被污染……所以,土地依然在,但花草远去了;江河依然在,但鱼虾远去了;天空依然在,但星星远去了,而飞鸟,只能在天空掠过,却永远找不到那曾经栖息的枝丫。

王开岭说: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

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

是的,我们走得太快太远,却丢失了感知自然的初心。

就让我们如顾城所言:用金黄的麦秸,织成摇篮,把我的灵感和心,放在里边,装好纽扣的车轮,让时间拖着,去问候世界。

感知自然,需要一个敏感而纯真的内心。

自然,本来就很近,远的是人心!
带您去看花海
昨日之时,你教我草长莺飞,细雨朦胧。

今日之时,我教你细数花名,测天看云。

仍记得小时候,父母外出,外婆你总是在乡下带着我忙农活。

正当夏时,天气炎热,忽然一场大雨,你放下农活,笑眯眯地翻过我趴在床板上的身子,说:“囡囡,热了吧?走,外婆带你凉快去。

”一个激灵,鱼跃而起。

外婆打着把破旧的伞,肩上骑着小小的我便出了门。

外婆所说的“纳凉好去处”竟是村里的一片莲藕地。

地是小方的浅池塘,有一间破木屋,我们进去时已湿了身,外婆顺手摘了片荷叶
搭在我的头上,浅浅的荷香,仿佛我就正是荷花欲开时刚醒来的花仙子,我离荷塘多么多么近啊!大雨冲刷了盛夏的暑气,连人身上的毛孔都是清凉的,溢着花香的。

荷花淡淡开,在风雨中舒展姿态,绿色的裙摆随风扬起。

我偎依在你怀里,糯糯的声音问道:“外婆,为什么下雨了就会凉快?为什么荷花夏天开?为什么… …”“哎呦,可问怕外婆了!外婆哪里知道些什么,外婆只管晓得看看天,就知道明天下不下雨。

”“那后天呢,大后天呢?”我追着问,你捏了捏我的小脸,说:“那要等囡囡长大后才能教外婆了。

”我心中略有惆怅,这片荷塘已离我有些远了。

是啊,长大了,我会了。

我会牵着你去散步,瞧见路边开得正烂漫的小野花,我可以指着它,告诉你:“外婆,那是覆施子,有清热解毒之用… …那是金钱草,因为它的叶子圆圆的像铜钱……”你笑而不语,脸上尽是自豪。

你突然看看天,我知道你想看清天上的云是怎样的状况。

但你眯着眼,总是看不清,觉得天更远更远了,自嘲的说道:“哎!老了,眼睛不中用了。

”我拍拍你的手背,翻了翻手机里近几天的天气预报,说:“外婆,明天又是晴天呢,这个星期都不会下雨,我们去看荷花吧,我可以告诉你荷花有哪些药用价值哦。

”我扬了扬手机,天空就在这里,自然也在这里,不远。

我们可以离那片荷塘更近。

很感谢你,带我去看荷赏雨,让我亲近自然,获得感性认识;现在,我带你去看荷花成片,给你数数荷花的药效,让我们理性认识自然,不必遗憾。

我们,去看花海成片,细数花名。

点评:大道至简。

高考场上的作文亦然。

本文的“至简”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标题简。

题好文一半。

高考作文要求“题目自拟”,该生拟的是“带您去看花海”,此题是全文一以贯之的线索,拟得很有诗意、很能吸引人眼球;用“您”这个第二人称写作,在70万份高考卷中其辨异性很给力,值得点赞。

其二是结构简。

全文共7段。

第1、2段快速入题分别写“昨日之时感受自然、今日之时感受自然”,第3、4段详写我幼时被外婆带去“感受自然”,第5自然段写我长大
了带外婆“感受自然”,第6自然段用议论抒情绾结前文,第7自然段扣题点题作结。

全文绝无蔓枝,浑然一体。

今年作文的关键词有“感受自然”、感受自然的途径(用身、用心、用科技手段)、感受自然的结果(自然离我们“远”“近”),作者用7个自然段将其掰开揉碎、扣得很充分。

其三是题材简。

全文就地取材,就写田边地头,就写真情实感,人物少、情节明、环境“简”,很有“实战”价值。

此外,本文文体特征突出,文情(天人合一)理(光大发扬孝文化)并茂,详略处理亦无不当。

【美文赏析】
老渔夫的经验
一群年轻人常常结伴在一泓深潭边钓鱼,令他们奇怪的是,有一个渔夫总是在潭上边不远的河段里捕鱼,那是一个水流湍急的河段,雪白的浪花哗哗地翻卷着。

年轻人都觉得这个渔夫很可笑,在浪大又那么湍急的河段里,怎么会捕到鱼呢?有一天,有个好事的年轻人终于忍不住了,他放下钓竿走到渔夫面前,只见渔夫提起他的鱼篓往岸边一倒,顿时倒出一团银光。

那一尾尾鱼不仅肥,而且大,一条条在地上翻跳着。

年轻人一看就傻了,这么肥这么大的鱼是他们在深潭里从来没有钓到过的。

他们在潭里钓上的,多是些小鱼,而渔夫竟在河水这么湍急的地方捕到这么大的鱼。

这是为什么呢?
渔夫笑笑说:“潭里风平浪静,所以那些经不起大风大浪的小鱼就自由自在地游荡在潭里,潭水里那些微薄的氧气就足够它们呼吸了。

而这些大鱼就不行了,它们需要水里有更多的氧气,没办法,它们只有拼命游到有浪花的地方。

浪越大,水里的氧气就越多,大鱼也越多。


渔夫又得意地说:“许多人都以为风大浪大的地方是不适合鱼生存的,所以他们捕鱼就选择风平浪静的深潭,但他们恰恰想错了,一条没风没浪的小河里是不会有大鱼的,而大风大浪恰恰是鱼长大长肥的条件。

大风大浪看似是鱼儿们的苦难,但这些苦难却是鱼儿们的天然给氧器啊!”
大风大浪这些“苦难”是鱼的“给氧器”,而那些人生坎坷和困苦是不是我们人生的“给氧器”呢?我们总是在为自己营造和寻觅人生的风平浪静,我们总是在为自己追寻生活里的和风细雨,我们是不是静潭里的那一尾尾小鱼呢? 水流湍急浪花飞溅之处是大鱼,那么,命运沉浮遭遇坎坷将砥砺出巨人。

第二篇:天光云影共徘徊.doc - 《菩萨蛮》(其二)教学课例《菩萨蛮》(其二)教学课例
【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2、掌握化用的写作手法,提升表达能力。

3、分析探究诗歌蕴含的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2、师生共同探究,以学生的小组探究为主。

3、朗读、写作、点评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

2、解读不同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感悟江南别样情。

3、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与诗意。

【教学实录及评价】
【导语】:
有一个地方,念及,便心生向往;路过,便不曾离开。

它,就是江南。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韦庄一起去感受江南,去追寻那段过往…… 【文本解读】
一、走进文本,自由朗诵。

生齐读后,教师点出应根据韵脚的平仄,来注意感情的舒缓或急促;结合老师提供的背景音乐,再读文本,置身诗境。

二、合作探究:江南美在何处?(时间三分钟,任选角度,每个小组推选一人发言)生1:“春水碧于天”, 美在春水,尤其“碧”字更显
纯净。

生2:我觉得江南的美就在于水天一色的碧绿,让人身心俱净,融入这如画的漫天春色里。

(学生鼓掌)
生3:江南的美在于生活,“画船听雨眠”,美在一份闲适与惬意。

生4:江南烟波,浩渺无际,令人沉醉而不愿醒来。

生5:这份美,当然少不了美女的存在,“她”貌美如月,才华堪比卓文君,自然令游子对江南心生眷恋。

师点评:大家从各个方面对江南的美做出了自己的评价,语言优美,角度独到。

补充一点,“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把美女比作明月,自古有之,《诗经·陈风·月出》有云“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幻灯片展示)江南好,美在景、美在生活、美在人。

三、练笔:缘景明情
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应在充分了解有关背景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对作品提供的语言材料仔细地揣摩,发挥想象,进入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中,正确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请展开想象,用散文笔调描绘出本词的意境。

1、想象合情合理。

2、语言优美丰富。

(三到五分钟时间,任选角度,也可联系课文以外的江南印象,描绘江南如画之景,抒发对江南的向往之情。


生1:江南美,美在碧绿春水,美在画船听雨。

你可以在绿窗纱帐里,博山炉中,点一支沉香,安详入眠。

生2:看花落入水,风荡起涟漪,流云翻卷于青空。

怅然记忆里唯有氤氲水汽袅袅升起穿过眼睑那朦胧的江南。

是细雨霏霏漫步苏堤时的惊鸿一瞥,是断桥头上娉娉袅袅的回眸一笑,永记心间。

(赢得一片掌声)
生3:朦胧迷离的江南雨,诗意地缠绵,把江南的温柔与多情无羁地挥洒。

湖东望不尽的杨柳依依,廿四桥边皎皎冷月,三月那场美丽的邂逅,构成江南最美的记忆。

生4:昏鸦尽,江南烟雨已成风,惆怅迷惘,心字已成灰。

帘卷落花如雪,晓寒瘦着江南月,晶帘一片伤心白。

枕着江南汩汩的流水,
静静入梦,任思念在心头荡漾。

师点评:大家的文笔的确优美,内涵也很更富,几乎从各个角度挖掘出江南的迷人风光,令人仿佛置身其中,触手可及。

只有江南的春水,才会那么迷人,碧绿得比蓝天还要妩媚;只有江南的春水,才会那么醉心,清新得比白云还要轻柔;只有江南的春水,才会那么多情,牵惹出江南游子的无限深情。

四、主旨探究
如此美景,谁不愿终老于此呢?难怪韦庄也生发出“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的感慨。

(播放视频,你是否赞同名家的解读,为什么?)(幻灯片展示)知人论世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人。

生活在唐帝国由衰弱到灭亡,再到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混乱时期。

曾漫游各地,后入蜀。

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重要词人。

《菩萨蛮》共五首。

黄巢起义之后,藩镇混战,韦庄避乱江南长达十年之久。

本词就是他避乱江南时期所作(一说早年浪游江南时所作)。

主旨探究: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生1:表达作者对江南的留恋,愿终老于此。

生2: 还有对故乡的思念,尽管有家难回。

(教师提示:别忘了一个重要的“莫”字。


生3: 我想到了“将进酒,杯莫停”,“莫听穿林打叶声”,“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生4:“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带有一种劝诫、叮嘱之意,更表达出对故乡的眷恋。

生5:中原故土,遍地干戈,叮嘱远行在外的游子,还是不要回去吧。

回去后,那满目疮痍的凄凉景象,定会肝肠寸断。

一个“须” 字,不是不想,而是现实不许。

(学生鼓掌)师点评:愁肠暗结,百转千回。

越是眷恋故乡,还乡之心越是决绝。

通过挽留者之口道出,感情越委婉含蓄。

结构上与首句“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呼应,一唱三叹,令人神伤。

正如后人评价:韦端己词,似直而纡,似
达而郁,最为词中胜境。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五、再次配乐齐读,感悟诗词意境。

【课外链接】
六、多情江南(作简要点评)
1、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心语:爱在江南,爱在那无处不在的美,日出江花红得热烈,春来江水碧绿如蓝。


2、望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心语:羁旅行役的悲苦,化作了一缕悠远而沉重的相思,只是相思却无缘相见,只能默默的相守,倾诉给无声的江南。


3、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郑愁予《错误》
(心语:对故土的怀念,让江南在诗意之外,多了一份厚重与深情。


七、江南的多情,实则是那方山水蕴含了太多的人生况味。

如果有一天,你我路过江南或梦回江南,记得让心灵作片刻停留。

作业《梦江南》
八、(结束语)
纤细如丝的夜雨/遂忆起,烟雨凄迷的江南/任凭时光流逝千年/江
南,仍依偎在墨香四溢的唐诗宋词的怀中/江南的风,盈盈地徜徉在人间四月那隽永的幽梦里
【课后评价与反思】
1、作为皖北协作区的一堂公开课,本课在充分体现课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合理而巧妙的拓展,立足于教材,又不拘泥于课本,很好地体现了课改教学和选修教学的结合。

2、学以致用,本课的亮点在于既培养了学生诗歌鉴赏的技巧,又提升了写作水平,也给了学生充分的展示空间。

3、多媒体的使用合理恰当,唯美的画面与诗意相结合,利于对意境的把握,又给人以视觉的享受。

4、不足之处在于对诗歌的诵读之美发掘较少,应注重诗文的美读。

课外拓展部分的节奏过快,应留充足时间给学生去品味。

第三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南山双语学校姜雪洁
“中国教育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好课堂小学教学观摩活动”11月15、16两天在潍坊举行,自己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并认真观摩了“薜法根、盛新凤、魏星、丁雪飞”四位老师的课并聆听了他们的精彩报告。

他们“先学后教”翻转课堂的先进理念,他们“按语言的生成规律教学,以语文的方式教出语文味儿”的教学设计让我茅塞顿开,尤其是盛新凤老师的“和美语文”的教学主张、契合先学后后教翻转课堂要求的“以练导学”教学方式以及对每篇文章不同的切入点更是让我耳目一新。

当天盛老师先向我们执教展示了人教版的《乌塔》一课。

鲁教版将这篇课文也选在了四年级,作为四年级上册“成长的故事”单元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讲一个德国小女孩单身闯天下,这是一种有别于中国孩子的“成长”,是符合主题的。

但是文章比较平淡,是篇略读课文,更是篇“四无”文章。

“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语言文化”,“语言文字”,都很难找出亮点。

没有情节发展的惊险或谐趣,没有布局谋篇的严谨或意外,没有遣词造句的精致或绚丽,没有文化
渊源的传承或时尚。

语言动作行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都找不到典型。

是名符其实的略读课文。

公开课讲这样的课文让听课的我也暗暗为盛老师担心,这篇课文要讲什么,怎么讲?
盛新凤老师就高明在这里:众人皆醉吾独醒,众人皆弃吾独选。

她发现了这篇课文的独特价值——语用价值,即对话和争辩的实用价值。

第五自然段是“我”和乌塔的三组对话,也是现实生活中遇到陌生人互相打招呼、作介绍、嘘寒问暖、说天气等经常用到的生活交际。

盛老师和孩子们模拟交际说话的口气分角色“朗读”这三组对话。

盛老师担任了“我”一角,很好的示范了“说话口气”,并参与其中把握了朗读者的交际速度。

她非常清楚地强调和指导,朗读不要书生腔,就像真的说话一样。

这一环节,既是课文的朗读练习,更是生活应用的历练。

第六第七自然段是“我”和乌塔另两组对话,已经有些“辩驳”的味道了。

学生学第五段已经见识了怎样说(实际是读)好对话,盛老师在这里就让孩子们同桌互练这两组对话。

要知道,课文中乌塔的话有很多地方并没有引号,术语叫“间接引用”,学生是要在练习过程中“直接引用”的。

老师并没有去解说什么“人称转换”“增删词语”这些术语,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却完
成的很好。

可见知识术语是语言训练的大敌,“语用情境”才是语言转换的亲友。

争论辩驳是在第八第九自然段,这是有别于一般对话的。

这种对话,有理由的碰撞。

有观点的交锋,有语气语调的变化。

很好进行争论辩驳的训练,对社会生活的应用大有好处。

盛老师让孩子们依据文本,充分进行了这种互相辩驳的训练。

这些训练,既是再练朗读,又是在练情境交际,也是在练语言转换,但主要还是文本语言。

如何让学习文本语言迁移为实际生活语言,盛老师安排了一次练笔。

她顺势模拟了爸爸妈妈不让孩子们独自外出游玩的五条理由,让学生们选择写出反驳理由。

这样的练笔,内容是文本的,形式是文本的,就地取材,从学生交流看,很有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