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知识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知识管理有效策略探讨
学生姓名:邢红莉指导老师:樊香兰摘要:知识在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要,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进行有效地知识管理意义重大,但教师在知识管理方面也存在不足:一、教师职业认同感低,自我发展动机不强;二、教师缺乏知识管理的意识;三、教师交流和共享知识的需求不足;四、教师缺乏对知识管理方法的掌握。针对这些问题,为了使教师更有效的进行教师知识管理,让教师更好的成长进步,提出了以下可行性的策略:一、提高教师职业认同感;二、使教师树立知识管理的意识;三、鼓励并支持教师进行知识的交流与分享;四、采用多元化的教师知识管理方法。
关键词:教师知识管理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知识共享
一、概念界定
(一)知识的含义和分类
1.知识的涵义
“知识”在中国西方有不同的表达,在西方语言中,知识可以作名词,表示信息或消息之类的东西;还可以作动词,指知道的过程。在我国很多文献中也有很多关于知识的界定,如知识是智慧和经验的结晶;知识是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表现为对事物的知觉、表象、概念、法则等心理形式等。
综上所述,知识是经过人的思维整理过的信息、数据、形象、意向、价值标准以及社会其他符号化产物。它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知识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和一个人的专业技能、人生观、价值观等密切相关,同时也具有多样的存储形式,如文件、行为规范和网络等等。
2.知识的分类
按照波兰尼等人的观点,从知识是否显在的角度,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类。其中显性知识是可以外显化的,可以用文字、图像、声音、符号等形式表达,可以通过印刷、电子等媒介记载的知识;隐性知识是内隐的,难以表达的,依附于个体大脑表现在个体行为中的知识,它深植于个人的行动与经验之中,同时也贮藏在一个人所持的信念和价值观念当中。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所做出的分类将知识分为4种:(1)know-what即知道是什么的事实知识;(2)know-why知道为什么的原理知识;(3)know-how 知道怎样做的技能知识;(4)know-who知道谁有知识的人际知识。报告还将第一类知识和第二类知识归结为显性知识,将第三类和第四类归结为隐性知识。
(二)教师知识管理的涵义
教师知识管理是指藉以运用知识管理与技术,并辅之于学习型组织与信息技术,对有关教师的显性和隐性知识进行管理,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效能的提升、教师专业与素质的发展,进而提升整个学校组织的竞争力。
教师的显性知识是指教师通过有意识的内化而成的,可以明确表述的内容知识,主要包括教师的学科内容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及教师著作等。教师的显性知识可以组织成文档来进行知识的传播与共享,如教师教案、教学参考资料、教育杂志、教育讲座、论文集、教材、教学笔记、教育教学专著等都可以作为教师显性知识的承载方式。教师的显性知识还包括电子化的知识,如教学网站、教学光盘、电子文稿、电子化资源库、互联网信息、数字化期刊等以文本、图形、图像、视频、音频、动画数字化媒体承载的知识。
教师的隐性知识是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的,是教师个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获得的,与个体的体验和经验紧密相关,往往不易用语言表达,也不易通过语言和文字等传播方式来学习,比如属于认知技能、情感领域的个体的经验、直觉、预感等,它存在于承载它的教师个体之中,与教师个体紧密相连、无法分割。
1.教师对显性知识的管理
⑴. 教师显性知识的系统化,指教师通过对教学知识和经验的整理和分类,实现知识的组合化、系统化,便于知识的提取、共享与应用,达到积累和创新的目的。
⑵.教师显性知识的内化,指教师将自己所获得的显性知识进行加工,纳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
2.教师对隐性知识的管理
⑴. 教师隐性知识的社会化,指教师通过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经验,潜移默化地接受他人隐性知识的影响,并把这种影响内化到自身知识结构中,同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使之符合社会要求。
⑵. 教师隐性知识的外化,即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指教师将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教学经验和技巧等,用语言、文字、图像等呈现出来,使之显性化,以达到创新与共享。
二、教师进行有效知识管理的意义
学校教师实施个人知识管理比起企业或其他组织的员工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首先,校园网上的电子数据库为学校教师知识获取创造了无可比拟的优势;其次,“术业有专攻”使得教师的知识识别、存储和分类更为系统有序; 第三,校内局域网和相关系统平台的搭建促进了教师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共享、利用和创新。
实施教师知识管理对于教师而言, 具有重大意义:
1.对教师个人的显性知识进行有效管理,增强教学知识量的储备,提高教学效率,通过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整理现有知识并建立自己的知识管理框架,从而了解和认识自己的优势和欠缺,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关知识的查漏补缺, 使知识框架日趋完善。可以根据教师个人的需求,整合零散的教学资源,对教师的知识进行分类、有序化组织,进而更好地帮助教师学习和工作,增进教师专业知识的成长,提高个人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最终提升教师的个人竞争力。
2.对教师隐性知识进行有效管理,促进反思能力,充分挖掘和提取隐性知识,实现“无形资产”的“有形”化,并将其与显性知识的知识框架有机结合起来,为今后的知识利用和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还可以利用博客等知识管理工具,表达个人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触,使平时闪现的好的教学灵感和思想的火花得以保存,同时,还可以及时和学生们交流,帮助教师更好地思考自己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经过一段时间的知识管理,教师通过浏览自己的博客和日志,可以更好地看
到自己的心智模式,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实现教学技术的进步与教学观念的蜕变。
3.有效构建教师学习型组织,增强交流沟通,促进知识共享教师可以通过博客维基和网摘等知识管理平台,构建不同的教师学习研究共同体,使教师很方便地找到专业上或思想上的志同道合者,实现更好的交流,共同进步。
三、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职业认同感低,自我发展动机不强
研究资料表明由于许多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低下,导致教师的自我发展动机不足。职业认同感是个体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认识、理解和认同的程度。对于一种职业来说,职业认同感的强弱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情感、专业技能等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从事的职业缺乏起码的思想认识和准备,那么他很可能长期处在一种迷茫的状态而无法很好地开展工作。在当今社会很多教师并不是很喜欢教师这一职业,而仅仅是将其视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当教师不以其身为教育工作者为荣时,他就不会将教师角色带来的教育目标与任务内化到个人的自我概念中,产生同一感,不会调动自我主观力量有意识的寻找学习机会探寻专业发展的方向,不会在教学实践中主动去获取知识。
教师对自我专业身份的认同使得他不仅仅把教师视为职业,更把它视为孜孜以求的专业,视为在自己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经历。当他把教师视为专业及生命中一段重要经历时,他就不会仅仅满足于教学技能技巧的改善,而是把它视为自己内在专业结构不断丰富与融合、精神生活不断得以提升、自身不断成长发展的过程,除了会积极获取有关学科教学的知识外,更会不断地汲取哲学的、科学的、心理的、艺术的、审美的等等方面的知识。事实上,教师表现出的对所从事工作的兴趣和热情,孜孜以求的工作态度和持之以恒、不断求索的工作志趣正是促进其主动获取知识、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的重要动因。
(二)教师缺乏知识管理的意识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认为自己已经能够很自如的应对课堂教学,经常忽视本身已有的专业知识,缺乏对自己已有知识的梳理和整合,造成无法分享与应用这些知识;同样地,教师也往往不清楚自己所缺乏的知识,无法找出需要创造的新知识,尤其是在对待隐性知识上,多数教师认为隐性知识不易发现和表达,而且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能力是潜移默化的不需要专门开展。
有调查表明,仅有16.7%的教师写教后记, 83.3%的教师从不或只是偶尔通过这一形式来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研究还发现,75.0%的教师认为,从教以来,自己在专业知识上收获不大或没有收获。①
(三)教师交流和共享知识的需求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过分强调“教师中心”“学科中心”,教学就变成照本宣科,按照教学参考书的思想和模式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师的工作重点并不在发现新知识,而在于传承既定的权威性知识,以致于教师本身与知识的建构与创新之间长期以来皆出于一种绝缘或互不关联的状态,教师个体对创新知识缺乏热情,缺乏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欲望;加之现在学校对竞争的过度强调导致老师们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知识,教师为了避免被淘汰,为了升学率、优秀率、奖金等,教师常常垄断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拒绝与他人分享。因此学校教师群体中常常会存在一些“知识利己主义者”,教师将个人独立获得的经验、专业知识看作私人财富以及谋生、升迁和在竞争中获胜的资本。在业务和学术上,教师常常坚守自己的独立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