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事诉讼自认制度

合集下载

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制度.doc

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制度.doc

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制度-自认制度是一项民事证据制度,已被大多数国家采用。

我国民事法律未对自认制度作出明确规定,为弥补立法不足和适应庭审改革需要,2001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关于民事证据的若干规定》(下称《证据规则》),它标志我国民事中自认制度的完全确立。

自认的法律特征自认是指在民事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于对另一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不利于己方的陈述或事实主张,通过明示或默示的方式予以认可或在一定条件下不予否认,从而使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得以免除的行为。

民事诉讼中的自认规则具有如下特征:自认是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的承认,且应当是对不利于自己的案件事实的承认,否则无法律意义。

自认的主体不仅是当事人本人,还包括法定代理(表)人、委托代理人,法定代理(表)人的自认属于当事人本人的自认,委托代理人的自认是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依法所作的自认。

自认应是诉讼中的行为。

按时间和场合,可分为诉讼中的自认和诉讼外的自认,前者是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对他方陈述的不利于己方的案件事实的承认,后者是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以外对不利于自己的事实的承认。

《证据规则》仅规定诉讼中的自认。

自认是一种明确的意思表示行为。

按表示方式,可分为明示自认和默示自认,前者是当事人通过书面、口头方式所作出的明确表示;后者是当事人通过沉默的方式所作出的消极承认。

我国法律有条件地承认默示自认,即将法官行使释明义务作为必要条件,默示自认在本质上是对当事人不作为态度的推定。

自认包括对相对方诉讼请求的承认。

按承认的对象,可分为对事实的自认和对请求的自认。

对事实的承认,不代表承认诉讼请求,而对诉讼请求的承认,也不一定意味着承认诉讼请求所依据的全部事实,二者不能等同。

在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包括对诉讼请求的承认。

诉讼中自认的约束力自认行为一经法官认定,将产生三方面的法律后果:自认人不得反悔;对方当事人无需就自认的事实举证;法庭必须根据自认的事实定案。

试论民事诉讼中自认的效力

试论民事诉讼中自认的效力
应符合三个方 面: 自认 是 当 事 人 关于 案件 事 实 的 陈述 ; 自认 必 须 是在 诉 讼 过 程 中做 出 的 ; 自认 必须 与对 方 当 事人 的 事实 主 张 一 致 。

就产 生了以下的法律后果 : . 1 免除了对 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国现 我
行 的 《 据 规 定》 定 , 诉讼 过 程 中 , 方 当 事 人 对 另 一 方 当 事 人 陈 证 规 在 一 述 的案 件 事 实 明确 表 示 承 认 的 , 另一 方 当事 人 无 需 举 证 ; . 当 事 人 2对
我 国在 证 据 立 法 方面 对 自认 制 度 进行 了规 定 , 是 与世 界 各 国 相 但 比其立法力度 是薄弱 的, 自认制度 的理论研 究仍显不足 。 对 自认是指 在 诉 讼 过 程 中 , 方 当事 人 对 另 一 方 当事 人 所 陈 述 的案 件 事 实 所 做 出 一
的承认 , 从而免 除了对 方当事人的举 证责任 。一般 说来, 自认 的成立
中 图分类 号 : 95 D 2
文献 标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09o 9(o 90 -3 ・2 10 _522 o)337O
民事诉讼主要是解决 当事人之间私权方 面的纠纷, 因此便 赋予 了 当事人较大程度的处分 自己权利 的 自由。 只要基于 自愿 。 当事人有权 对他 方提出的不利 于 自己的事实予以承 认。那么当事人一方 的自认

自认 效 力 的理 论 依 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自己具有拘束力 。根据我们上面分析 的诚实信 用原则及禁反言的原
则, 当事人不得 随意撤销 自己已经做 出的 自认 , 否则便会对对方当事 人造成不利 : . 3 对人 民法 院具有拘束力 。 自认 规则规定, 对于当事人

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及其效力

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及其效力

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及其效力一、问题的提出民事诉讼中的自认,是指当事人一方对他方所主张的不利于己的事实承认其为真实的意思表示。

广义上的自认还包括对他方所提诉讼请求的承认,但一般均是指对事实的承认。

自认是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因而多数国家对其皆有较为详细的规定。

就其性质而言,无论在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诉讼中的自认均具有证据法则的性质,亦即具有免除对方当事人举证责任的作用,其法定效力在于可以限制争执以及举证的范围。

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对自认制度没有作明确的、详细的正面规定,只在最高人民法院颁行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的第75条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对自认制度作了确认,即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和提出的诉讼请求明确表示承认的,当事人无须举证。

这一规定对弥补我国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缺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其无法涵盖自认制度的丰富内涵,无法满足民事诉讼实践的客观需要,也因此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困境和问题。

第一,立法滞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私权理念。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当事人的自认对人民法院没有任何拘束力。

因为依据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自认乃是当事人陈述的一部分,对受诉法院来说,其仅是一种证据材料,与当事人的其他陈述没有什么区别。

这样,人民法院完全可以抛开当事人的自认,而以其他证据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此外,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受诉法院完全可以不予考虑当事人的自认而自行进行调查取证,并以其所调查收集的证据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来对案件作出裁判。

笔者认为,只要一方当事人作出自认,即可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法院并以该自认之事实作为裁判的部分或者全部基础。

否则,对诉讼效率和经济性的提高构成了影响,也和民事诉讼的私权本质背道而驰。

第二,滞后于司法实践,从而使得实践中的诸多问题无法处理。

比如,在审判实践中,大量的民事经济案件当事人委托诉讼代理人后,往往不出庭参加诉讼。

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制度

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制度
第3பைடு நூலகம்0卷
第 6期
广 东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a g o g Ed c t n I si t o r a fGu n d n u a i n t ue o t
Vo . O No 6 13 .
De . 01 c2 0
21 0 0年 l 2月
论我 国 民事 诉 讼 中 的 自认制 度

关 键词 : 自认 ; 民事诉 讼 ; 辩论 主 义
中 图分 类 号 : 2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7 8 5 (0 0 0 .0 30 D9 A 10 .7 4 2 1 )6 0 5 .5
所主 张 的不利 于 自己的事 实 , 准备 书状 内 , 在 言词辩


民事诉 讼 中 自认 的含 义 界 定
自认制度的规定。如《 国联邦证据规则》 10 美 第 07
条关 于 当事 人 的证 言 或 书 面 自认 中规 定 : 对 于 文 “ 书、 录音 或 照片 的 内容 , 以通过 该材 料所 针对 当事 可
人 的证 言 或书 面证 词 来 证 明 , 者 通 过 该 当 事 人 的 或
书面 自认 来 证 明 , 且 无 须 解 释 不 提 供 原 件 的 理 而
朱 炼
( 中国政 法大 学 民商 经济 法学 院 , 京 108 ) 北 0 08
摘要 : 民事诉讼 中的 自 , 认 它在性质上属 于一种” 观念通知” 行为。构成 自 的事 实对 当事人 认 和法院都具有法律效力, 但我 国现行 民事诉讼立法中规定的 自 认对法院没有约束力 , 认的撤 回条 自 件不清晰 , 认的对象不仅仅 包括事 实。应 当从确立真正的辩论 主义原则和完善 民事诉讼 立法这 自 宏观 与微 观 角度 完善我 国 民事 诉讼 中的 自认 制度 。

《2024年论民事诉讼中的自由心证制度》范文

《2024年论民事诉讼中的自由心证制度》范文

《论民事诉讼中的自由心证制度》篇一一、引言自由心证制度是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它对于保障司法公正、促进司法效率、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民事诉讼中自由心证制度的含义、特点、应用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二、自由心证制度的含义及特点自由心证制度是指在民事诉讼中,法官根据案件事实、证据和法律规定,结合自己的理性判断和经验,对证据的证明力进行评估和判断,并最终形成内心确信的制度。

其特点主要包括:1. 主观性:自由心证制度强调法官的主观能动性,法官在审理案件时需要运用自己的理性判断和经验进行判断。

2. 独立性:法官在评估证据的证明力时,应当独立地、不受任何干扰地做出判断。

3. 灵活性:自由心证制度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法官可以根据具体案件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三、自由心证制度在民事诉讼中的应用自由心证制度在民事诉讼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证据的认定:法官在审理案件时,需要对证据的证明力进行评估和判断,以确定其是否能够证明案件事实。

自由心证制度为法官提供了灵活的判断空间,使得法官能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2. 事实的认定:在认定案件事实时,法官需要综合考虑各种证据和因素。

自由心证制度使得法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避免了机械地适用法律规定。

3. 裁判的公正性:自由心证制度能够保障裁判的公正性,因为法官在做出判决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依据自己的理性判断和经验进行判断。

四、自由心证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尽管自由心证制度在民事诉讼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法官的主观性过强、判断标准不统一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完善建议:1. 加强法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法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运用自由心证制度进行判断。

2. 制定明确的判断标准:为了保障裁判的公正性和一致性,应当制定明确的判断标准,使得法官在判断时有所依据。

3. 建立监督机制:建立监督机制对法官的判断进行监督,防止滥用自由心证制度。

论自认制度

论自认制度

论自认制度版本一自认是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了自认制度。

该解释第七十五条第一款规定:“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和提出的诉讼请求,明确表示承认的,当事人无需举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第8条第1款正式确立了诉讼上的自认制度,它是“当事人主义”在证据规则中的具体体现。

一、自认的构成要件1、自认的主体。

毫无疑问,当事人是自认的主体。

但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来说,诉讼中的承认必须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实施。

有关组织的承认行为必须由其法定代表人实施。

关于诉讼中的委托代理人,《若干规定》第8条第3款对其作了限制性规定,即需经本人的特别授权。

2、自认的对象。

自认的对象只能是事实,是对方当事人主张的具体事实。

3、自认的时限。

《若干规定》第8条明确规定自认必须在“诉讼过程中”,宜将自认的时限界定为法庭辩论终结前,可适当延伸至庭审小结后的当事人最后陈述阶段。

合议庭评议后判决宣判前,当事人的自认法庭原则上不予认可,否则将对法庭的正常秩序以及法律的严肃性造成极大的损害。

二、自认的法律效力一、一般情况下的自认的法律效力1、自认对当事人的效力。

一方面由于自认行为人对其主张事实予以承认,那么直接产生的法律效果为免于举证。

另一方面,由于当事人在了解某一事实对其不利的情况下,仍作出相应的自认,则说明其必定自信该事实为真实。

2、自认对法院的效力。

法院应当尊重自认当事人的选择,以此作为裁判的基础,无需另行查证,更不宜作出与自认事实相反的事实认定。

二、特殊情况下自认的法律效力。

1、诉讼代理人自认法律效力。

《若干规定》根据代理人权限的范围作出了区别性的规定,即经特别授权的诉讼代理人,其对事实的承认应视同本人的承认;而未经特别授权的代理人的承认,在代理人承认当事人在场而其对代理人的承认行为未作否认表示,视为对当事人无权代理的认可,代理人承认的效力及于当事人。

民事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中自认制度探析———关于“于己不利”作为自认构成要件的讨论

民事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中自认制度探析———关于“于己不利”作为自认构成要件的讨论

民事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中自认制度探析———关于“于己不利”作为自认构成要件的讨论[摘要]自认作为民事诉讼证据制度中的一项基本内容,争议颇多。

本文针对其中一点即“于己不利”是否是自认构成的必要条件进行探讨和分析,阐述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我国目前自认制度的现状,进行思考,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自认制度;于己不利;诉讼经济;辩论主义;诉讼公正民事诉讼上的自认,又称为裁判上的自认、正式或要式的自认,指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一方就对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表示承认或视为表示承认。

由于自认制度有利于简化诉讼程序,提高诉讼效率,符合诉讼经济性要求,因为作为民事诉讼中的一项基本制度,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均有成熟的理论和完善的立法。

如《德国民事诉讼法》第288条规定:(1)当事人一方所主张的事实,在诉讼进行中经对方当事人于言词辩论中自认,或者在受命法官或受托法官面前自认而作成记录时,无须再要证据。

(2)审判上的自认的效力不以(对方当事人的)承认为必要。

《日本民事诉讼法》第179条规定:当事人在法院自认的事实以及众所周知的事实,无须证明。

而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并未对自认作出明确规定,但是近年来在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一些司法解释中,不断涉及到自认。

其中2002年4月《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对自认有较多规定。

一、关于“于己不利”作为自认构成要件的异议从上述立法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自认的构成要件主要有以下几个:1.自认的对象限于具体的事实。

2.自认的时间限于诉讼开始之后,终结之前。

3.自认必须是向法院作出的意思表示。

4.自认必须与对方当事人的事实主张一致。

5.自认是一种于己不利的陈述。

关于自认的构成要件方面,学界争议颇多。

在这里,我们主要针对自认构成要件中的“于己不利”进行讨论和分析。

一些学者认为自认是“当事人在其诉讼的口头辩论或准备程序中所作出的与对方当事人主张一致,而对自己不利的事实陈述”,认为自认是对于己不利事实的承认。

解析民事诉讼中的自认

解析民事诉讼中的自认

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叶亚奇陈质彬摘要:民事诉讼中的自认是指当事人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向法庭承认对方所主张的不利于己的事实。

本文从自认的概念与构成要件、自认在我国现行民事诉讼制度中的状况、诉讼上自认的效力、法定代理人及委托代理人的承认及效力、关于诉讼上自认的撤回、对自认规则的完善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若干设想。

一、民事诉讼上自认的概念与构成要件自认是诉讼中的一个术语,指在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他方当事人不利于己的事实承认其为真实或不予反驳或对其诉讼请求予以认可的声明或表示。

自认即是对事实的承认。

在西方国家,无论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自认都是一条极其古老而又重要的诉讼证据规则。

自认的性质,主要是指自认究竟是一种证据还是一种事实的认方法。

在英美法系中,对自认的定位是:自认是证据的理解。

英美法系的通说是将自认作为反传闻规则的例外来对待。

而传闻证据是不被采纳的。

自认是作为一种不被采信的证据的例外而存在,也就是说,自认是一种可以被采信的证据使用。

在大陆法系中,通说认为自认是当事人履行举证责任的一种例外,既一方当事人因为自认方的自认行为而免除其原先需要承担的举证责任。

自认是一种不需要举证即可对案件的事实予以认定的事实的认定方法,同时,也是在不需要证据加以证明,在效果上就呈现免除一方当事人提供证据证明自认方所承认的事实的责任。

在我国,从对自认的规定来看,主要是以司法解释的形式确立了自认作为证据在民事诉讼中的地位,在下文对此作详细的分析。

有学者提出这样的观点,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自认证据规则的雏形,但是由于和当事人陈述及被告人的口供没有明显的界限,所以还不是现代证据法意义上的自认。

自认已为当今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制度。

从自认的概念中也就可以得出民事诉讼中自认的构成要件:(1)诉讼中自认必须发生在诉讼过程中,而所谓的诉讼过程中对自认时间的限定即自法院受理案件起,至法院宣告裁决止。

可以在开庭审理前的准备阶段,如被告在提交的答辩状中作出自认;也可以在开庭审理的过程中,如在法庭调查的陈诉或法庭辩论时作出。

自认的法律规定有哪些(民事诉讼中自认的法律规定)

自认的法律规定有哪些(民事诉讼中自认的法律规定)

自认的法律规定有哪些(民事诉讼中自认的法律规定)一,“自认”是什么?它的本质是什么?自认是指在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在法庭审理中(包括在证据交换、询问、调查过程中)或者在起诉状、答辩状、代理词等书面材料中,对于己不利的事实明确表示承认。

自认的本质是什么呢?诉讼上的自认是证明责任的一种例外,它本事并非证据方法,而是在辩论主义模式下当事人行使处分权的结果。

二,“自认”有什么法律效果?一方面,对当事人产生拘束力。

一方对另一方主张的于己不利的事实的承认,另一方当事人无需再举证证明。

另一方面,对法院产生拘束力。

对于当事人的自认,法院原则上应该予以认定,无法定情形不能否认自认的效果。

三,哪些情况下不适用“自认”呢?主要在以下三种情况下不适用“自认”:①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身份关系的事实,这部分事实必须法院依职权来查明。

②自认的事实与法院查明的事实不符的,不适用自认。

③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为达成调解协议或者和解协议的目的作出妥协所涉及的事实,不能作为其后续诉讼中的不利根据。

四,哪些主体可以“自认”?共同诉讼人,分为普通共同诉讼人和必要共同诉讼人。

普通共同诉讼人的自认只对作出自认的当事人有效。

必要共同诉讼人,其中一人所作的自认,若其他共同诉讼人既不表示承认也不表示否认,经审判人员说明并询问后仍不表态的,视为全体共同诉讼人的自认;若其他必要共同诉讼人明确表示否认的,上述自认不对其发生效力。

五,“自认”的方式有哪些呢?自认可以采取三种方式:明示、默示(拟制自认)、附条件自认。

默示自认,也叫拟制自认,是指对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事实,既不表示肯定也不表示否定,经审判人员说明并询问后,仍不表态的,视为对事实的承认。

附条件自认是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主张的于己不利的事实附加条件的自认,仍然有可能构成自认,由法院依案件情况来予以认定。

自认的法律规定有哪些(民事诉讼中自认的法律规定)自认的法律规定有哪些(民事诉讼中自认的法律规定)六,“自认”能否撤销?在法庭辩论终结前只要满足一下情形之一的,是可以撤销的:①经对方当事人同意②自认是在受胁迫或者重大误解情况下作出的。

论民事诉讼中的自认

论民事诉讼中的自认
自认 制 度概 述


( ) 一 自认 的 概 念 及 特 征
自认对法 院拘束 力是辩论主义 的后果 , 自认对法 院的
拘束力直接来源 于辩论原 则 , 辩论 原则明确规定 了 自认 对 法院审判活动 的拘束 , 自认对 于法院作 出的裁判具有 拘 即 束效力 , 院必须将双方 当事人无争 议的事实直接认定 为 法 真实 , 而不应该 进一步对 白认事 实的真伪进行调查 。 自认 对法 院的约束力 主要 体现 在 : 一 , 第 某一诉 讼行 为一旦满 足 了自认的法定要件 , 则法 院必须将 该诉 讼行为认定为 自 认, 而不得将之认定 为其他行为 ; 其次 , 法院必须认定 自认 的事实为真实的 , 将其作为其裁判 的依 据 ; 三 , 院不 并 第 法 得对 自认的事实予以任意改变或者撤销 。 在民事诉讼 中, 双方当事人对诉讼权 利享有充分 的 自
( ) 二 自认 的 构 成要 件
对 于己不利之案 件事实予 以承认 , 另一方 当事 人基于信 任 很 可能不再对该 案件 事实涉 及的相关 证据进 行收集 和保 存, 如果 允许 自认人 在事后 随意撤 销该项 白认 , 那么对 方
当事 人 极 有 可 能 会 因 无 法 举 证 而 承 担 不 利 法 律 后 果 , 对 这 于 对 方 当事 人 而 言显 然 是 不 公 平 的 。 因此 , 当事 人 随 意 对 撤 销 自认 的 行 为 必 须 予 以禁 止 。
论 民事 诉 讼 中 的 自认
王 晓茹
( 山西大学法学院 。 山西 太原 0 0 0 3 0 6)
摘 要 : 于 对 自认 没 有 足 够 的 重 视 , 论 界 对 自认 的 研 究 由 理
前一方 当事人的陈述相 同 , 自认通 常是在对方 当事人主张

我国民事诉讼中自认的效力

我国民事诉讼中自认的效力

试论我国民事诉讼中自认的效力摘要:自认是民事诉讼证据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为各国学者所关注。

本文中笔者试图从自认制度的效力和依据、自认效力的排除以及虚假自认的效力三方面着手对自认制度的效力进行研究。

关键词:自认,效力,虚假自认自认是指在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所陈述的于己不利的案件事实的明确承认。

自认是民事诉讼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它有利于简化诉讼程序,保障程序公正,提高诉讼效率,符合诉讼经济性的要求。

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当事人自认并未明确规定,而在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12月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中第八条对诉讼上的自认、拟制的自认、诉讼上的自认的撤回等内容作出相对系统的规定。

一、我国自认制度的法律规定最高人民法院《规定》第八条:”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

”从该项法条我们可以看出自认制度的两项要件,即自认必须发生在诉讼过程中,并且自认须是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明确表示承认。

二、自认的效力和依据自认制度最核心的问题是其效力问题,横向上看,自认的效力涉及法院、自认当事人、对方当事人以及共同诉讼中的第三人。

(一)自认对当事人双方的效力对自认对方当事人而言,《规定》第八条第一款规定,自认对对方当事人产生”无需举证”的效力,也就是所谓的免证力。

对做出自认的当事人而言,《规定》的第八条第四款规定,当事人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撤回承认并经对方当事人同意,或者有充分证据证明其承认行为是在受胁迫或者重大误解情况下作出且与事实不符的,不能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该款规定了可以撤回自认的情形,反过来说,也就是基于禁反言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自认对其作出者本人是具有拘束力的,只有满足了这一款规定的情形,才可以撤回。

(二)自认对法院的效力《规则》第七十四条规定:”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在起诉状、答辩状、陈述及其委托代理人的代理词中承认的对己方不利的事实和认可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予以确认,但当事人反悔并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

最新民事诉讼自认规定有什么?

最新民事诉讼自认规定有什么?

最新民事诉讼自认规定有什么?(一)自认必须是在民事诉讼过程中作出。

(二)自认必须是当事人对事实的陈述。

(三)自认必须与对方当事人的事实主张一致。

(四)自认对当事人的效力。

自认对法院的效力。

民事诉讼的当事人都会必然地提出各种有利于自己的证据和证词并将不利面指向对方,但是庭审中也总是会出现当事人因某种情形承认了对方对自己不利的指控,这就是民事法律中所说的自认。

下面一起来学习最新民事诉讼自认规定有什么?一、最新民事诉讼自认规定有什么?民事诉讼中的自认是指在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他方当事人不利于自己的事实承认其为真实或不予反驳或对其诉讼请求予以认可的意思表示,简言之就是在诉讼过程中对自己不利事实的承认。

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对自认制度没有作明确的、详细的正面规定,最高人民法院颁行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的第75条以司法解释的形式首次对自认制度作了确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再次间接确认了明示自认的效力,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12月21日公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比较全面、准确地规定了自认制度。

从司法解释及有关规定上来看,当事人自认所产生的法律后果有:1、对方当事人无须举证,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2、约束法院,对于自认的事实法院必须予以认可。

(涉及人身关系的除外)。

二、自认分类1、纯粹的自认,也叫单纯的自认;2、附加限制的自认,即自认以后又附加一个条件,但附加限制的自认必须有证据证明自己所加的限制,否则后果与纯粹的自认相同;3、附加理由的自认,也叫附加理由的否认,但附加理由的自认必须有证据证明自己所加的理由,否则后果与纯粹的自认相同;4、拟制的自认,当事人到庭。

当事人到庭沉默不语或回答不知道,如果是应当知道或者亲身经历而回答不知道的,一般认定自认,除此之外,不认定自认。

另外,当事人到庭,拒绝质证没有合理的理由的,也认为构成自认,不质证有正当理由的,对方当事人还应继续举证。

谈民事诉讼中的拟制自认

谈民事诉讼中的拟制自认

化出来 , 而是持续一段时间不为争执表示的法律后果。因此在某一特
定 时 点不 为 争 执 仅 可成 立 拟 制 自认 , 未 生 效 , 并 只有 在 该 时段 终 了以
实, 只有在它既非当事人 自己的行为, 又非当事人 自己所亲 自感知的 对象时 , 才准许说 ‘ 不知 ” 。此即德国民事诉讼法 中有关拟制的 自认 ’
我国的拟制 自认制度还须有待进 一步进行完善。

立即发生法律上拟制 自 的效果。 认 此时, 仅成立拟制 自认, 尚未生效,
只有在言辞辩论终结后, 当事人仍不为争执之意思时方才生效, 产生
拟 制 自认之 效果 此 前 , 该 段 时 间 内 当事 人 可 随 时 为争 执 。 在
( ) 观 方 面 三 客
L g l y t m n  ̄ iN e a s e A dS e S
2 0 . (| ) 0 91 中
{占 I 缸会 } I J来自诖 事 肖摘 要
中的拟 别 荀
梅 杨祖 强
作 为辩论 主 义的重要 体现 , 拟制 的 自 在各 国 民事诉讼 法 中一般 均有 明确规 定 。 国现行 司法解 释对 拟制 的 自 认 我 认
德 国 民事 诉 讼法 第 18条 是 关于 当 事 人 的真 实 义 务 的规 定 , [ 3 其} l
白认足对另一方当事人提出的对 已不利的事实明确的予以承 认,

第3 款和第 4款的内容是:没有 明显争执的事实, “ 如果从当事人的其
经 作 出 即成 立 生 效 。 拟 制 自认 则 不 同 , 内 心真 实 意 思并 没 有 外 他陈述 中不能看出有争执时,即视为已经 自认的事实。对于某种事 而 其
主 张 权 利 发 生时 , 告 可成 为 拟 制 白认 主 体 ; 在 被 告主 张权 利 阻 碍 、 被 而 变 更 和 消灭 时 , 告 可 成 为 拟 制 自认之 主 体 。 原

《论民事诉讼中的拟制自认》范文

《论民事诉讼中的拟制自认》范文

《论民事诉讼中的拟制自认》篇一一、引言在民事诉讼中,拟制自认是一个重要的法律概念。

它涉及到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或证据的默认或默认性承认。

本文旨在探讨拟制自认在民事诉讼中的定义、性质、适用条件及其法律效果,并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和局限性。

二、拟制自认的定义与性质拟制自认是指在民事诉讼中,一方当事人未明确否认或反驳另一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或证据,从而被视为对这一事实或证据的默认或承认。

这种默认或承认在法律上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对案件的判决结果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拟制自认的性质主要表现在其具有默示性、可推定性以及法律约束力。

三、拟制自认的适用条件拟制自认的适用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首先,拟制自认适用于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对事实或证据的承认或默认。

其次,拟制自认的成立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如当事人未在法定时间内提出反驳或否认等。

最后,拟制自认的适用还需要考虑公平、公正等法律原则,以确保其合法性和合理性。

四、拟制自认的法律效果拟制自认在法律上具有一定的效果。

一方面,它能够对案件的判决结果产生重要影响,使一方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另一方面,拟制自认还能够提高诉讼效率,降低诉讼成本,促进案件的快速解决。

此外,拟制自认还能够维护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五、拟制自认在实践中的应用与价值拟制自认在民事诉讼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和重要的价值。

首先,拟制自认能够简化诉讼程序,提高诉讼效率。

在民事诉讼中,如果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的主张不进行反驳或否认,法院可以依据拟制自认的规定,直接认定该事实或证据的真实性,从而加快案件的审理进程。

其次,拟制自认能够维护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通过拟制自认的规定,当事人不能随意否认或反驳对方的主张,从而保障了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最后,拟制自认还有助于促进诚信诉讼氛围的形成。

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应当诚实守信,尊重法庭和对方当事人。

如果当事人随意否认或反驳对方的主张,不仅会浪费司法资源,还会损害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论民事诉讼中的拟制自认》范文

《论民事诉讼中的拟制自认》范文

《论民事诉讼中的拟制自认》篇一一、引言在民事诉讼中,自认是一个重要的法律概念。

拟制自认,即视为自认的规则,是在一定情况下被法律所认可的,用于确定案件事实和当事人责任的重要依据。

本文旨在探讨民事诉讼中拟制自认的内涵、适用条件、法律效果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以期为相关法律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二、拟制自认的内涵拟制自认是指在特定情况下,法院根据法律和事实情况,对某些未经当事人主张的事实予以认可并视同其已经承认的制度。

其目的是简化诉讼程序,减少证据争议,保障当事人权益。

三、拟制自认的适用条件1. 特定案件类型:拟制自认主要适用于具有较强争议性的案件,如侵权责任纠纷、合同纠纷等。

2. 事实基础:拟制自认的事实必须基于客观事实和证据,且该事实对案件的解决具有关键性。

3. 法律程序:拟制自认必须符合法定程序,如当事人未在规定时间内提出异议等。

四、拟制自认的法律效果拟制自认的法律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证据效力:拟制自认的事实被视为已经得到当事人承认的证据,具有较高的证明力。

2. 认定事实:拟制自认可简化诉讼程序,有助于法院认定事实和作出判决。

3. 法律责任:拟制自认可能导致当事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五、拟制自认在实践中的运用在民事诉讼中,拟制自认的运用需遵循以下原则:1. 依法适用:法院在适用拟制自认时必须遵循法律规定,确保程序合法、结果公正。

2. 公正公平:应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障双方当事人在诉讼中的平等地位。

3. 尊重事实:尊重客观事实和证据,合理判断案件中的各种情况,防止滥用拟制自认。

4. 提高效率:合理运用拟制自认制度可以简化诉讼程序,提高审判效率,减轻当事人诉累。

六、总结与展望通过对民事诉讼中拟制自认的研究可以看出,该制度在民事诉讼中具有重要意义。

其能够简化诉讼程序,减少证据争议,有助于法院认定事实和作出公正的判决。

然而,为确保拟制自认制度的合理运用,还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遵循法律规定和程序;二是要尊重客观事实和证据;三是要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四是要提高审判效率。

《民事自认制度完善研究》范文

《民事自认制度完善研究》范文

《民事自认制度完善研究》篇一一、引言民事自认制度是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其核心在于当事人自愿承认对方所主张的事实,以达成快速解决争议的目的。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现行民事自认制度在实践应用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民事自认制度的深入研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以期为民事诉讼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

二、民事自认制度概述民事自认制度是指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一方对另一方所主张的事实自愿表示认可或承认的制度。

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促进诉讼效率、减少争议、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制度规定的不完善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因素,民事自认制度的效果并不总是如人所愿。

三、民事自认制度存在的问题(一)自认规则不够明确当前,我国民事自认制度在立法上存在规则不够明确的问题。

如自认的效力、自认后的法律后果等方面规定不够详细,导致司法实践中对自认的认定和适用存在差异。

这不利于维护法律的统一性和公正性。

(二)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救济机制在现行民事自认制度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救济机制。

一旦当事人对自认的事实产生争议,往往难以进行有效的纠正和救济。

这可能导致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进而影响司法公信力。

(三)与其它诉讼制度衔接不顺畅民事自认制度在与其他诉讼制度的衔接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例如,在涉及调解、和解等非诉讼程序时,自认制度的适用规则不够明确,容易导致程序混乱,影响诉讼效率。

四、完善民事自认制度的建议(一)明确自认规则及效力为了完善民事自认制度,首先需要明确自认的规则及效力。

立法机关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规定,明确自认的构成要件、法律效力及自认后的法律后果等方面内容,以确保司法实践中对自认的认定和适用更加统一和公正。

(二)建立有效的监督和救济机制针对现行民事自认制度中缺乏有效监督和救济机制的问题,建议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和救济机制。

例如,当事人对自认事实产生争议时,可以通过上诉、申诉等途径进行救济。

论民事诉讼自认制度

论民事诉讼自认制度

论民事诉讼自认制度(总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论民事诉讼自认制度摘要:自认是民事诉讼法的一项重要制度,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独有的价值。

文章试图从自认的含义、自认的法理基础、自认的理论分类、自认的效力、自认的制度价值等问题逐步展开讨论研究。

关键词:自认;民事诉讼;民事诉讼法;效力。

一、自认的定义。

(一)其他国家法律中对“自认”的定义。

由于各国法律传统诉讼理念的巨大差异和司法体制诉讼程序设置的不同,对于自认的定义规定也不尽一致。

法国《民法典》规定:“裁判上的自认系指当事人或经当事人专门委托授权的人在法庭上所做的声明。

”德国《民事诉讼法典》规定“当事人一方所主张的事实,在诉讼中经过对方当事人自认,无须再举证”;日本《民事诉讼法典》规定:“当事人在法院已自认的事实,无须证明。

” (二)各国学者对“自认”的定义。

在学理上,受各自诉讼文化、司法传统、法律理念和现实国情等的影响,不同国家的学者对自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日本法学家兼子一教授对自认的定义为:当事人在起诉讼的口头辩论或准备程序中所作出的与对方当事人主张一致而对自己不利的事实的陈述。

而我国台湾地区学者陈玮直则认为:自认者,当事人之一方对于他造当事人之主张事实,在诉讼中为承认之声明或表示也。

另一台湾学者李学灯认为:自认系指当事人对于他造主张不利于己之事实,于诉讼上陈述其为真实,或谓当事人一造所主张之事实,于他造当事人不利,而他造于诉讼上为承认此事实之陈述者。

(三)我国关于自认的理论学说与立法实践。

关于“自认”的定义,在我国诉讼法学界也有很多种不同的表述方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自认是指当事人一方对他方所主张的不利于己的事实承认其为真实或者对他方的诉讼请求加以认诺的意思表示。

第二种观点认为,在我国的民事诉讼理论中,自认是指一方当事人对对方当事人主张的案件事实(事实主张)和诉讼请求(权利主张)的认可或承诺称为当事人的承认。

简析民事诉讼法中的自认制度

简析民事诉讼法中的自认制度

《简析民事诉讼法中的自认制度》摘要:摘要:自认制度,作为民事诉讼法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在节约司法资源,提高解决纠纷效率,实现双方当事人有序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自认制度是民事诉讼法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在节约司法资源,提高解决纠纷效率,实现双方当事人有序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借鉴国外关于自认制度的相应规定,结合我国实际,立法机关制定出适合中国特色的自认制度,其中包含自认制度的构成要件,对诉讼参与人和法院的约束,以及和其他程序的关联关系等等进行详细规定摘要:自认制度,作为民事诉讼法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在节约司法资源,提高解决纠纷效率,实现双方当事人有序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自认制度在我国经历了从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历程,可在具体司法实践中还面临一些现实问题,本文将从自认制度的一些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简略分析,使自认制度不断完善与发展。

关键词:自认制度;完善中图分类号:D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069-01一、自认制度的立法现状自认,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即在具体的庭审中,对于对方的但并不利于己方主张予以承认的诉讼过程。

自认制度是民事诉讼法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在节约司法资源,提高解决纠纷效率,实现双方当事人有序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研究并逐步完善我们国家民事诉讼法中的自认制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3条规定,当事人陈述,必须经查证属实后才能予以认定,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判决的基础。

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中,第92条规定了一方当事人在法庭审理中,或者在起诉状、答辩状、代理词等书面材料中,对于己不利的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及第二款对于涉及身份关系、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等应当由人民法院依职权调查的事实,不适用前款自认的规定,第三款自认的事实与查明的事实不符的,人民法院不予确认。

《民事自认制度完善研究》范文

《民事自认制度完善研究》范文

《民事自认制度完善研究》篇一一、引言民事自认制度是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其核心在于当事人自愿承认对方所主张的事实,以达成快速解决争议、减轻诉讼负担的目的。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民事自认制度在实践运用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制度设计不够完善、操作程序不透明等。

因此,对民事自认制度进行完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民事自认制度的深入剖析,探讨其完善途径。

二、民事自认制度概述民事自认制度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一方在法庭上自愿承认对方所主张的事实,从而免除对方对该事实的举证责任。

这一制度有助于简化诉讼程序,提高诉讼效率,降低诉讼成本。

然而,自认制度的运用需要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和原则,防止滥用自认权导致的不公正现象。

三、民事自认制度存在的问题尽管民事自认制度在解决纠纷、提高诉讼效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首先,自认制度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不够明确,导致当事人对自认的认知程度不一。

其次,自认制度的操作程序不够透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此外,部分当事人滥用自认权,损害了对方的合法权益。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自认制度的公正性和效率性,也阻碍了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四、民事自认制度的完善途径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完善途径:1. 明确自认制度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应明确规定自认的适用范围、条件和程序,确保当事人对自认的认知程度一致。

同时,应明确自认的效力范围和后果,以防止滥用自认权。

2. 完善自认制度的操作程序。

应建立透明、公正的自认操作程序,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例如,可以设立专门的自认审查机构或程序,对自认的合法性和真实性进行审查。

3. 加强监督机制。

应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自认制度的运用进行监督和检查。

例如,可以设立投诉举报渠道,对滥用自认权的行为进行查处。

4. 增强当事人的法律意识。

应加强法律宣传和教育,提高当事人的法律意识,使其充分了解自认制度的含义、适用范围和条件等。

民事诉讼法中的自认规则

民事诉讼法中的自认规则

浅谈民事诉讼法中的自认规则[摘要]有关于自认的规定,最早见于《十二铜表法》,该法第三表第一条规定:“对于自己承认或长官判决的债务,有三十天的法定限期。

”时至今日,自认规则已成为在世界各国,无论是英美法系国家还是大陆法系国家都普遍存在的一项制度,各国对其均有详细的规定。

不例外的,我国对自认规则亦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那么自认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规则呢,它的存在是否合理,对事实的认定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影响?本文即从这些相关的方面对自认规则加以讨论。

[关键词] 自认;效力;撤回自认又被称为承认,是指“一方当事人做出的,认为对方当事人的事实主张是真实的意思表示。

”①是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的制度规定。

自认根据不同的标准可被划分成不同的种类,其中比较重要的分类有以下几种:(1)根据自认做出的时间和场所不同可将自认分为诉讼上的自认和诉讼外的自认。

(2)根据自认主体的不同,自认可被分为本人的自认和代理的自认;(3)根据自认是否附加条件分为完全自认和限制自认;(4)根据是否作出明确的意思表示可分为明示自认和默示自认;其中,本文涉及到自认的第一种分类即诉讼上的自认与诉讼外的自认的概念,因此在此做一下简单的介绍:所谓诉讼上的自认即当事人或其诉讼代理人在法庭辩论或准备程序中,向法院表示承认对方所主张的事实为真实的;而诉讼外的自认则是在法庭外作出的接受对方所提出的事实的意思表示。

关于自认,英美法国家和大陆法系国家都有规定,但二者对于其的认知和态度又十分不同:英美法国家的自认通常指的是诉讼外的自认,英美法系国家将其作为传闻证据的一种一般可以加以采纳,但当事人如果在诉讼外做出了自认,就不能在诉讼过程中主张与该自认相抵触的内容,否则就可能因为陈述的前后矛盾而受到攻击,降低陈述的真实性②;而大陆法系国家所提及的自认多指诉讼中的自认,认为自认本质上不是一种证据,但将产生不利于做出自认的当事人的效果。

而我国的许多证据法学者则认为,当事人的承认是当事人陈述的一种特殊形式,由于我国法律规定当事人陈述是证据种类之一种,所以自认也是一种独立的证据形式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民事诉讼自认制度论民事诉讼自认制度摘要:自认是民事诉讼法的一项重要制度,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独有的价值。

文章试图从自认的含义、自认的法理基础、自认的理论分类、自认的效力、自认的制度价值等问题逐步展开讨论研究。

关键词:自认;民事诉讼;民事诉讼法;效力。

一、自认的定义。

(一)其他国家法律中对“自认”的定义。

由于各国法律传统诉讼理念的巨大差异和司法体制诉讼程序设置的不同,对于自认的定义规定也不尽一致。

法国《民法典》规定:“裁判上的自认系指当事人或经当事人专门委托授权的人在法庭上所做的声明。

”德国《民事诉讼法典》规定“当事人一方所主张的事实,在诉讼中经过对方当事人自认,无须再举证”;日本《民事诉讼法典》规定:“当事人在法院已自认的事实,无须证明。

”(二)各国学者对“自认”的定义。

在学理上,受各自诉讼文化、司法传统、法律理念和现实国情等的影响,不同国家的学者对自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日本法学家兼子一教授对自认的定义为:当事人在起诉讼的口头辩论或准备程序中所作出的与对方当事人主张一致而对自己不利的事实的陈述。

而我国台湾地区学者陈玮直则认为:自认者,当事人之一方对于他造当事人之主张事实,在诉讼中为承认之声明或表示也。

另一台湾学者李学灯认为:自认系指当事人对于他造主张不利于己之事实,于诉讼上陈述其(一)平等自愿和意思自治原则。

平等自愿、意思自治的公理性原则决定自认制度的结构和内容。

缺乏平等性和意思自治,自认制度就将失去赖以存在的土壤。

自认制度是民事诉讼特有的制度,自认制度的建立是民事实体法领域平等自愿、意思自治公理性原则的自然衍生。

(二)处分原则和辩论原则。

处分原则和辩论原则是自认制度建立的制度基础。

正是基于当事人可以对自己的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自由支配,才会有自认制度的产生,这是对当事人处分权的尊重,是处分权原则的应有内容。

自认对法院和当事人的约束力正是来源于民事诉讼法中辩论主义的基本原则。

(三)当事人主义。

当事人主义是构建自认制度的诉讼模式环境。

当事人主义要求法官在民事诉讼程序中始终处于中立的地位,不能在超出原则的范围之外干涉当事人民事程序主体权,这就要求庭审中法官要充分尊重当事人。

只有在充分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将法官定位于中立裁判者的诉讼模式下,才会注意并尊重当事人对事实的承认,自认制度才有建立的环境。

(四)诚实信用原则。

诚实信用的法律原则是对自认制度的道德约束及规制。

其具体表现就是当事人应当承担真实陈述义务,即当事人在承认对方陈述的事实时,应当实事求是,不得做虚假承认。

三、自认的分类。

(一)明示自认和默示自认。

1、明示自认。

明示自认是指一方当事人对对方当事人主张的事实,以口头或书面形式明确地表示承认。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证据规定》第八条第1款规定:“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

”这表明,明示自认一经提出,即发生免除对方当事人举证责任的效果。

2、默示自认。

默示自认是指一方当事人对对方当事人主张的事实,既未明确表示承认,也未明确予以否认,而法律规定应视为自认的情形。

美国联邦诉讼规则第36条规定,要求对方自认是作为发现方法的一种搜集信息和证据的方式,因此,对方当事人必须以书面方式答复要求自认的事实和文书或提出异议。

假若该当事人不作任何回答,就视为自认。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8条:“对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事实,另一方当事人既未表示承认也未否认,经审判人员充分说明并询问后,其仍不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视为对该项事实的承认”。

(二)诉讼上的自认和诉讼外的自认。

1、诉讼上的自认。

诉讼上的自认,是指当事人在法庭辩论或者准备程序中,向法院表示接受对方当事人主张的事实。

诉讼上的自认必须在法官或者法庭面前为之。

做出自认的时间可以是在开庭审理前的准备阶段,如被告在提交的答辩状中做出自认或者是在回答审判人员的庭审前的询问时表示自认;也可以在开庭审理的过程中做出,如在法庭调查的陈述中或是在法庭辩论阶段做出。

2、诉讼外的自认。

诉讼外的自认,是指当事人在法庭以外,对对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表示接受的一种意思。

但是,只有在诉讼外的自认转变为诉讼上的自认,才可能发生免除相对方举证责任的效果。

而诉讼外的自认可以在一定情况下作为证据使用。

(三)完全自认和限制自认。

1、完全自认。

完全自认,是指一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经过对方当事人在诉讼中或在法官面前,或在法庭辩论时予以承认,并产生使主张该事实的一方当事人免除举证效果的一种行为方式。

2、限制自认。

限制自认是指对自认有所附加、限制的自认,即一方当事人承认对方所主张的事实时,附加有一定的限制条件,目的在于减弱这种自认的意义。

(四)本人的自认和代理的自认。

1、本人的自认。

本人的自认指当事人及法定代理人所为的自认。

一般情况下,自认都是由当事人本人做出的。

2、代理的自认。

代理的自认指受当事人、法定代表人或者法定代理人的委托,代为进行诉讼活动的人所为的自认。

委托代理人对诉讼请求的自认必须有当事人(或法定代理人)的特别授权。

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所从事的诉讼行为,其效力直接归属被代理人,而与代理人无关。

四、自认的效力。

(一)对自认者本人的效力。

1、效力及依据。

一般认为,自认对当事人具有这种拘束力的依据在于禁反言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

所谓禁反言原则是指当事人在实施一定诉讼行为之后,如没有正当理由不得实施否定或与前一行为相矛盾的诉讼行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禁反言原则实质上是依诚实信用原则所形成的法则。

2、例外。

下列情况下,允许自认人撤回自认:一是经对方当事人同意,自认人可以撤回自认;二是自认人做出自认是因为对方当事人或第三人实施违法行为所致,且对方当事人或第三人实施违法行为属于在刑法上应当受到惩罚的行为时,自认可以撤回;其三,能够证明自认不真实,且因自认人错误所致时,可以撤回自认。

(二)对法院的效力。

在诉讼中自认一经成立便产生拘束法院的效力,法院无需对自认的事实进行证据调查,而且无论法院对该事实形成何种心证,都必须以此作为裁判的基础。

自认不仅对原审法院具有拘束力,对上诉法院和再审法院也有拘束力,原审法院根据当事人自认的事实做出的判决,判决不利的一方当事人不得以自认事实与真实不符为由提出上诉或再审,法院对此类案件亦不能受理。

(三)对对方当事人的效力。

1、免证效力。

一方当事人对于己不利的事实予以承认后,则另一方当事人就该事实可以免除举证责任,但若自认人因具备法定情形而对自认撤销后,则另一方当事人仍需就该事实负举证责任。

2、拘束力。

自认除了可以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外,也对其产生一定的拘束力,即只要自认一旦成立生效,随着诉讼的发展,即使自认人自认的事实原来对对方当事人有利,而现在已经对对方当事人不利,也不再允许对方当事人撤销自认。

这是由于在民事纠纷的审理过程中,随着新证据不断出现,以及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诉讼的发展方向具有多种可能性,案件事实的性质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某个阶段对对方当事人有利的事实后来却变成不利因素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法律不平等地约束双方当事人就会破坏自认所创造的法的和平,影响诉讼稳定有序地进行,使自认人陷入明显不利的诉讼地位。

(四)自认效力的例外情况。

自认效力的例外情形包括:一是《证据规定》规定,涉及身份关系的案件不适用自认规则;二是对于显著的事项或者其他为法院应予知悉的事项,当事人不得再为与法院认知事项相反的自认;三是法律规定法院应以职权调查的事项,往往涉及国家、集体或他人的利益,法院应以职权调查相关证据,查明事实真相,而不论当事人对该事实如何表示;四是为消除当事人的顾虑,鼓励他们进行调解、和解,在诉讼调解、和解中当事人的承认或让步就不应作为自认对待,法院在认定事实时,也不受此承认或让步的拘束。

五、自认制度的价值分析。

(一)自认制度是程序公正的保障。

民事诉讼自认制度的合理科学构建能够有效保障实现程序公正。

民事诉讼中,诉讼主体对裁判结果的积极影响和充分参与,保障了程序主体的人格尊严和自主意志。

当事人如果意识到通过自认制度使自己或对方的陈述相互承认产生对判决的实际影响,诉讼各方必然积极投入民事诉讼中去支配自己的利益,这显然是对诉讼主体人格尊严的极大尊重,并确保程序公正。

(二)自认制度是程序安定的保障。

当事人一旦对他方当事人主张的不利于己的事实做出自认,依据上述禁止反言规则,自认者不得任意撤回自认或主张与自认相反的事实。

对法官而言,将受到自认者承认事实的约束,必须以自认的事实作为裁判的基础及适用法律,这也是维护程序安定的必然要求。

(三)自认制度是程序效率的保障。

适用自认制度,法官可以根据做出自认者对对方当事人陈述的于己不利的事实作出认定,并可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这样就可以省却纷繁复杂的证据举证、质证、认证程序过程,可以有效地节约庭审时间和资源。

(四)自认制度是诉讼效益的保障。

自认制度能够免除法院和当事人在举证质证及认证等一系列环节中的繁琐工序,减少人力、财力、物力及精力等诉讼成本的支出,是增加诉讼效益实现诉讼经济的有效途径。

六、结论。

自认制度是证据制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应受到法律界的共同青睐与关注。

对自认制度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必将对我国民事诉讼改革和司法实践以及与世界各国在民事诉讼领域一定程度的接轨与融合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1、陈玮直。

民事证据法研究[M].台湾新生印刷厂,1970.2、李学灯。

证据法比较研究[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2.3、宋朝武。

民事证据法学[M].教育论文" target="_blank">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白绿铉。

美国民事诉讼法[M].经济日报出版社,1996.5、林诚二。

民法理论与问题研究[M].中国政法出版社,2000.6、江伟。

民事诉讼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