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界储层划分与含气层段小层对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古生界储层划分与含气层段小层对比
长庆项目部
2013年11月01日
目录
一、地层沉积概况
二、储层对比标志层
三、地层特征与岩性段划分
(一)奥陶系马家沟组地层特征及岩性段划分
四、奥陶系马家沟组风化壳(马五段)储层小层划分(一)风化壳基本特征
(二)各小层的岩性、电性特征
五、奥陶系马家沟组各地区剖面特征
一、区域地层沉积概况
陕甘宁盆地中部地区钻穿寒武系的仅有城川1井,钻入奥陶系底部的仅有陕参1井。

根据两口井所揭示的地层来看,中部气田区早奥陶世早期,未沉积冶里——亮甲山组地层。

气田区大地构造位置地处稳定华北地块西缘。

寒武纪末处于盆地中央古隆起东北侧。

早奥陶世中晚期大范围内沉积了一套碳酸盐岩夹蒸发岩地层——马家沟组。

马家沟组沉积之后,海水退出,该区上升为陆。

古陆持续至早、中石炭世。

因而该区缺失奥陶系中、上统平凉组、龙门洞组、背锅山组以及下石炭统。

马家沟组沉积之后,由于加里东期抬升,顶部地层遭受长达1.2~1.5亿年的风化剥蚀。

形成起伏不大的喀斯特地貌。

中部气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剖面组合,岩性特征,与东部地区及盆地周缘完全一致,古生物群面貌与盆地东部和南部雷同,同属华北海型生物群落,有别于西部祁连海型生物群面貌。

海西运动中期,陕甘宁盆地又下沉,此时海水自北东向西南入侵,盆地大范围内接受广复型沉积,上古生界地层广泛分布,本区上古生界沉积发育史经历了滨海碎屑岩沉积——陆表海潮下带灰岩沉积——三角洲陆源碎屑沉积——河流相沉积——干旱湖泊相沉积的演化过程。

中石炭世本溪期是在奥陶系侵蚀地貌背景上填平补齐式沉积,由东向西超覆,至陕53井以西尖灭。

本溪组下部为大面积分布的泻湖相铁铝质泥岩,上部为陆表海型清水与浑水砂泥岩。

晚石炭世太原期海浸扩大,华北海与祁连海勾通。

中部地区为陆表海环境,太原组地层为潮下泥晶灰岩及含生屑泥晶灰岩,灰岩由东向西变薄,东部厚带分布较局限,西部薄带分布广泛,这表明海水自东向西逐层超覆。

石炭纪末,由于受海西运动的影响、华北陆台整体抬升,海水向东南方向退出。

本区海相沉积结束,进入陆相沉积环境。

在石炭系基本填平补齐,地势比较平坦,准平原化地形基础上沉积了早二叠世山西组河流三角洲地层。

中部气田区山西组下部以三角洲相砂岩为主,煤层和碳质泥岩较发育,这为煤型天然气的生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山西组上部主要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局部为河口坝砂、分流间湾泥质岩及煤层。

山西期末,北部物源区再度抬升。

中部地区早二叠世下石盒子期为平原河流相沉积。

由于河流沉积持续向南推进,气田区为北北东向或近南北向展布的平原
网状河道,向南逐步进入汇水区。

下石盒子期湖岸线大致在天赐湾以南的延安——安塞——志丹——吴旗一线。

下石盒子组岩性为黄灰、灰绿色块状砂岩,含砾砂岩与泥岩互层。

早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早期中部地区发育上石盒子组地层,岩性为紫红、黄绿色泥岩夹灰白、棕灰色砂岩,显然属于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内陆湖相沉积,晚二叠世晚期发育石千峰组地层,它是更为干旱的内陆湖相沉积。

二、储层对比标志层
在区域地层分布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在观察邻区地面剖面、钻井岩心以及分析测井曲线形态和电性特征的基础上,确认具有等时性的7个标志层,其中上古4个(K1、K2、K3、K4),下古3个(K5、K6、K7)和马五6黑色灰岩控制段。

这些标志层的共同特点是岩性特殊、对比等时、区域分布、厚度稳定、岩性特征明显。

以标志层为依据,按地层成因单元及其组合序列划分了储层段或小层、上古生界标志层特征如下(表3)。

上古生界标志层特征表表3
K1标志层:该标志层处于上石盒子组顶部,录井岩性为紫红色泥岩,厚1-4m。

测井曲线为高自然伽玛段,与上下岩层差异幅度明显。

经追踪对比,盆地中东部剖面几乎都有此段分布。

K2标志层:该层处于下石盒子组顶部,岩性为红色页岩(即桃花页岩),厚1-4m。

测井曲线为高自然伽玛段。

该标志层位于石盒子组中部,其下主要为河流相沉积,砂体发育;其上为干旱气候条件下湖泊相泥质沉积。

因此在整个剖面序列中易于辨认,相对可靠。

K3标志层:该标志层位于下石盒子组底部砂岩之上,若底部砂岩不发育,
则出现于下石盒子组底界。

岩性为一套杂色泥岩,厚2-5m,常含钙质团块或结核。

自然伽玛曲线为较剧烈的高幅度起伏。

K4标志层:该层为太原组顶部煤层(即传统称为6号煤层),厚2-4m,电性为尖刀状大井径、高伽玛、高时差、通过对比认为区域分布稳定,钻井出现率可达95.6%。

奥陶系马家沟组风化壳以区域分布稳定的两层凝灰岩和一层白云岩为对比标志层,并以马五5黑灰色灰岩段控制风化壳底层,标志层特征如下(表4)。

陕甘宁盆地中部气田奥陶系风化壳标志层特征表表4
K5标志层:此层是马家沟组风化壳马五1底部,岩性为深灰、褐灰色凝灰岩与云质泥岩薄层,厚0.6-1.4m。

层理发育,常呈鳞片状剥落,吸水易碎,镜下鉴定为沉积凝灰岩。

成分主要为火山灰,少量骨状脱玻化坡屑及晶屑,见拉长状气孔,呈酸性。

火山灰已蚀变为伊利石、含磷灰石、锆石等重矿物,具细小鳞片状结构或毛发状结构。

粘土X——衍射分析伊利石占71-79%。

该层在电性上具高伽玛、高时差、大井径、低密度、低电阻率特征。

测井曲线特征明显。

该层凝灰岩横向分布十分稳定,中部气田区除侵蚀沟槽区剥蚀外,普遍存在。

K6标志层:该层位于马五2下部,岩性为褐灰色、浅棕灰色细粉晶云岩,岩
性纯,厚3.2-6m。

具残余鲕粒结构。

岩心出筒常呈薄饼状,水平层理十分发育。

并见大量毫米级条板状石膏假晶(已被方解石交代),部分云岩见灰化斑点。

K7标志层:该标志层位于马五41底部,岩性为灰绿色、浅绿色泥灰岩,间夹深灰色云质泥岩,厚0.8-1.4m、一般1.0m。

该段凝灰岩较硬,岩屑呈长条状。

镜下鉴定为流纹质坡屑凝灰岩,见拉长状气孔。

火山碎屑含量较K5标志层凝灰岩含量高,碳酸盐化作用强,呈中性。

这有利于K6标志层。

此外,马五5为22-29m灰黑、深灰色泥晶灰岩、质纯、泥质含量1-3%,岩性单一,区域分布稳定,电性特征明显(声速158m/s左右)。

该层是盆地马家沟组地层划分的区域标志层。

中部气田区马五6位于奥陶系风化面50~60m以下,为气层的底板,亦是风化壳小层划分的重要标志层。

三、地层特征与岩性段划分
(一)奥陶系马家沟组地层特征与岩性段划分
马家沟组地层特征及岩性段划分:
马家沟组沉积时,中部气田区经历三次大的海退和海进旋回,丛而使马家沟组从下而上分为六个大的地层岩性段,即马一~马六段(表1)。

马一段:深灰色含泥云岩、泥质云岩夹膏质云岩。

微含陆源砂,厚27.6-82.5m。

向东相变为膏质云岩夹盐岩,盐岩发育处厚度明显增大,底部与寒武系为假整合接触。

马二段:灰色、深灰色块状泥晶灰岩、云质灰岩夹泥晶云岩及泥质云岩,灰岩含藻屑。

该段区域分布稳定,厚45m左右。

马三段:灰色、浅灰色泥晶云岩、膏质云岩夹含泥云岩、含膏质云岩及云质泥岩。

云岩普遍含隐藻类,发育断续状纹层构造、鸟眼、干裂等蒸发环境构造。

底部见少量腕足、棘屑、三叶虫等碎屑。

地层厚度102-150m,且自西向东逐渐加厚。

马三段是盆地内蒸发岩发育和分布最广泛的时期,盐岩自东向西逐渐变薄、尖灭,榆林、绥德地区相变为以盐岩为主夹膏云岩的蒸发岩层,盐岩厚达58-86.5m。

马四段:深灰、灰色厚层块状泥——粉晶云质灰岩、灰色颗粒灰岩夹细粉晶云岩。

该段灰岩云化不均匀呈斑状结构。

上部云岩偶见石膏假晶及陆源石英粉砂,
中下部发育颗粒结构,颗粒主要为生物碎屑、砂砾屑等。

该段地层厚度十分稳定,中部气田区厚164-173m。

分布广泛,整个华北都有分布,地面剖面为“豹皮灰岩”,井下为“云斑灰岩”,是马家沟组大区域地层对比的良好标志层。

马五段:该段是马家沟组内沉积厚度最大的一段,厚312.5-357m,纵横向上岩性变化较大。

岩性以白云岩为主,夹灰岩及蒸发岩。

本段地层沉积过程经历了强烈蒸发作用的海退期——明显的海进期——较强的海退期,依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下、中、上三段,按岩性分为10个亚段,上而下为马五1——马五10(表2)。

下段(马五10~马五6),马五10、马五8、马五6亚段岩性为浅灰、灰色含膏云岩夹泥晶云岩、膏质云岩及泥质云岩,向东变为块状盐岩夹硬石膏岩,横向上发生了明显的相序变迁,即中部气田区为潮上含膏云坪相,向东变为膏岩湖相,尤其是马五6是马家沟组最主要的成盐期。

云岩普遍含藻类,最高可达30-65%,纹层构造发育;马五9、马五7亚段为灰、深灰色泥晶云岩,局部含藻迹,偶见介形虫、足等生物骨屑及石膏假晶。

中段(马五5):该段为灰黑、深灰色泥晶灰岩,上部夹一层薄层状灰黑色泥岩,该段地层厚度和分布十分稳定,厚22-29m,中部、东部均有分布,是马五段内良好的对比标志层。

上段(马五4——马五1)
灰、深灰色泥——细粉晶白云岩夹云质泥岩、凝灰岩、含泥云岩、含膏云岩及硬石膏盐。

局部夹薄层颗粒云岩,具有岩溶角砾结构,含兰绿藻类化石,常见纹层、鸟眼、干裂、石膏假晶等蒸发环境标志,在盆地中部地区,本段顶为一侵蚀面,与上覆石炭系本溪组呈假整合接触,残余厚度70-100m,一般60m左右。

该段地层受加里东期长期风化淋虑溶蚀,孔洞缝发育,是中部气田良好储气层段。

马六段:该段相当华北地区的峰峰组,在盆地东缘为一套块状泥晶灰岩,厚20m左右,中部气田区由于加里东期的剥蚀,仅局部地区有残留,厚0.8-5m(陕参1、陕102、103、57、59),广大地区未保留。

总之,马家沟组马一、马三、马五段以白云岩为主含膏盐沉积,马二、马四、马六以灰岩为主,分布较稳定。

四、奥陶系马家沟组风化壳储层(马五段)小层划分
(一)风化壳基本特征
奥陶系沉积之后,经过加里东期长达1.3亿年的风化剥蚀,特别是漫长期古岩溶作用的改造,在其顶部形成了厚度较大的风化岩溶带。

我们把侵蚀不整合面之下的风化岩溶带称为广义的奥陶系风化壳。

根据钻井岩心,在不整合面之上存在明显的风化残积层,厚度不等(0.2—5m),不显层理。

残积层的岩性有两种:一种是处在局部残丘上的含赤铁矿、褐铁矿的铝土岩、风化白云岩角砾、杂色泥岩。

如林5井;另一种是处在侵蚀潜台及斜坡上的黄铁矿层与铝土岩、风化白云岩角砾、杂色泥岩等混杂堆积物。

这种黄铁矿一般呈层状或大的团块状产出,黄铁矿内混有铝土岩、泥岩斑块,如陕20井。

风化残积层之上为石炭系本溪组的兰灰、褐灰色铝土岩、铝土质泥岩、黑色鲕状菱铁矿泥岩及黑灰色泥岩夹薄层状泥质粉砂岩。

残积层中的黄铁矿是残积的赤铁矿在深埋藏阶段受石炭系强还原环境的改造,高价铁还原成低价铁的结果。

石炭系与下伏奥陶系呈假整合接触,奥陶系顶部为准平原化的侵蚀古地貌,区内最大侵蚀高差33.6m,一般5-10m。

根据硬石膏出现的深度,缝洞充填的矿物特征、石炭系化石的再分布、微量元素、粘土矿物及马五段测井曲线显示等资料,认为中部地区奥陶系风化壳主体厚度一般在40-65m之间,风化壳层位可达马五3或马五4。

马五5黑色泥晶灰岩段是风化壳的隔水底板。

从宏观上看,风化壳是窜层的,在靖边古潜台上多风化到马五3、马五4,向西至陕51、城川1井风化值马五6,且风化厚度加大到100m左右。

在不整合面附近,发育风化裂缝,其内充填黄铁矿、石炭系泥质、铝土质、白云岩角砾等。

奥陶系风化壳是一套蒸发潮坪环境沉积的泥——细粉晶白云岩夹泥质岩,由于较强的成岩改造,特别是岩溶作用,在剖面上间夹数十层角砾状白云岩。

这种角砾状白云岩多呈薄层状分布,其上下邻层见纹层构造发育的沉积白云岩,它主要是白云岩中的硬石膏夹层被溶蚀后崩塌而成的。

据陕参1井、榆3井、林2井的粘土X——衍射分析(表6),风化壳附近粘土矿物和微量元素呈现规律性变化;石炭系泥质岩主要成分为高岭石,含量达67.9%,其次为伊利石和伊蒙混层,17.9-13.3%,少量绿泥石。

进入奥陶系后发生明显的变化,以伊利石为主,
高岭石明显减少。

况且在风化壳内自上而下伊利石含量逐渐增加,高岭石、伊蒙混层含量逐渐减少。

如马五1——马五5。

伊利石由71.2%—81.2%—94.6%增加。

高岭石含量由13.7%—8.55%—2.13%变少,伊蒙混层由14.2%—7.3%—1.73%变少。

微量元素(P、Cr、Li、Ni、V、Ce、Ti、Sr、Zr、U、Th、Se)在纵向上集中分布于马五14、马五13、马五12泥质岩中,在陕参1井、榆3井、林2井分布层位一致,这充分说明横向分布的稳定性,反映了亚段划分的准确性。

粘土X——衍射分析分层统计表表6
(二)各小层岩性、电性特征
小层对比划分的原则是:以K5标志层为等时面卡准马五1的底界,K6标志层卡准马五2的底界,高自然伽玛泥岩段为马五3,K7标志层确定马五4顶。

以马家沟组岩性对比标志段“黑灰岩“段为马五4的底界,以声速、自然伽玛平直的黑灰岩稳定段为马五5,这样将奥陶系风化壳在标志层的控制下,参考岩性、电性特征划分为五个亚段(马五5实际为底板),在段划分的基础上根据气层多寡,从岩性变化处细分小层。

通过精心对比,将马五1——马五5细分为14个小层(图2),其中11个小层中已发现气层(马五12、马五51、马五52三小层目前还没有发现气层)。

这些小层分布稳定,可以大范围内对比,做到小层与产气层一致,由此可见风化壳内亚段划分是等时的,小层划分是可靠的,已在这几年勘探实践中广泛地应用。

陕甘宁盆地中部气田区奥陶系风化壳综合柱状图图2
马五1自上而下分为马五11——马五14四个小层(图3):
马五11:深灰、灰褐色泥岩——细粉晶云岩,角砾状云岩夹薄层鲕状云岩及含泥云岩。

云岩含兰绿藻。

顶部发育风化裂缝。

裂缝被黄铁矿、铝土质、泥质充填。

上部溶蚀针孔较发育,含气。

下部泥质含量增高,该层受风化剥蚀普遍,岩貌石炭系切割,保存不全、加之纵向上风化剥蚀,横向上侵蚀沟槽切割,造成储层厚度变化大,连片性差,储集物性差。

孔隙度一般小于2%,渗透率小于1×10-3
μm2。

最大残余厚度0.8m,一般0—6m。

地层表现为中高电阻率,低锯齿状时差,自然伽玛曲线上低下高,形成台阶状差异。

马五12:灰、浅灰色细粉晶云岩夹砂屑云岩、纹层状云岩,上部质纯,下部夹两层深灰色云质泥岩。

局部夹岩溶角砾岩层。

偶见兰绿藻遗迹。

含条板状、针状石膏假晶,具鸟眼、干裂,纹层等蒸发潮坪沉积标志,溶蚀孔洞针孔发育,含气较普遍。

厚度6.8—7.2m,侵蚀谷处0—3m。

储层分上、下两层。

上层厚2.0-4.0米,储集空间主要以溶蚀孔洞为主,伴少量溶蚀针孔,个别地区储层上下部发育层间缝,不规则的微裂缝、角砾缝、构造缝。

该层溶孔直径一般大于2毫米,孔洞多为孤立分布,且分布不均。

在区域上缝洞层厚度大,非均质性强,溶蚀孔洞的发育差异大,占岩芯柱面,(5-2.5%不等。

孔洞少部分被淡水白云石半充填,大部分白云石、方解石、泥质、硅质、黄铁矿全充填。

孔隙度最大19.36%(陕121井),一般2.0-4.0%,渗透率最大6.73×10-3μm2,一般小于1×10-3μm2。

下层厚0.8-1.5米,主要为层间缝、成岩收缩缝,溶蚀孔洞发育极差。

孔隙度一般小于2%,渗透率小于1×10-3μm2。

电性特征:高电阻率,低平的时差,自然伽玛为低平段,下部伸出两个剑状高峰。

马五13:灰、浅灰色细粉晶云岩夹角砾状云岩及纹层状云岩,局部见颗粒云岩薄层,偶见石膏假晶。

岩溶作用强烈,斑状溶蚀孔洞发育,伴有鸡笼状成岩微裂缝,岩性单一,泥质含量低,厚2.5-4.6米,全区平均后约3.5米。

该层是气田溶蚀孔、洞、溶斑内晶间孔、晶间溶蚀针孔及微裂缝发育层。

溶蚀孔洞一般占岩芯柱面20-35%左右,最密者达50%,呈麻斑状或蜂窝状顺层分布。

孔洞直径一般1.5-3.5毫米,部分地区的溶蚀孔洞被细-粗粉晶淡水白云半充填,示顶底的溶孔内,留下弯月样孔隙,故称新月形溶孔,或疏松全充填,局部地区被白云石、方解石或白云石、方解石、高岭石、硅质混和全充填。

溶蚀孔洞在部分地区发育不均,呈“二段”式(即上部富集,下部稀疏,或反之)或“三段”式(即上、下部以微裂缝为主,见少量星点状孔洞,中部孔洞发育。

微裂缝一般每平方厘米2-6条,多为张开缝或泥质半充填,并伴有少量大裂缝,储集性能好。

孔隙度单井平最大10%(陕121井),一般4-7%,渗透率单井平均最大22.32×10-3μm2(陕121井),一般1-4×10-3μm2,有效面孔率最大8-9%(陕155井),一般2-5%。

该层具有纵向上缝洞了连续分布、横向上区域大面积连片的特点,是气田最佳的
储层,也是主力气层。

自然伽玛为低的箱状,侧向电阻率较低,时差较高,密度显低值。

马五14:顶部1.5m左右为深灰色角砾状云质泥岩,局部夹泥灰质云岩。

中部2m左右为浅棕灰色细粉晶、泥粉晶白云岩或灰质云岩、泥晶灰岩。

下部1.5m 左右为深灰、灰黑色凝灰岩夹云质泥岩。

中部夹灰化云岩,重结晶较粗的地区形成孔隙型好的储层。

溶蚀孔洞发育极差,今见少量裂缝,孔隙度一般小于2%,渗透率小于1×10-3μm2。

局部地区则为透镜体状零星分布的粗粉晶-细晶“糖粒”状云岩(主要分布在榆3井-陕4井-陕8井,林2井-陕2井,陕91井区),但厚度薄,一般小于2.0米,储集空间主要为晶间孔、晶间溶蚀孔。

单井平均渗透率最大8.55×10-3μm2,一般小于1×10-3μm2。

为主要产气层之一,底部凝灰岩
标志层。

是重要的区域对比等时面,即K
5
电性特征:自然电位曲线呈上下较高中间很低的“燕尾状”,时差及密度曲线与自然伽玛曲线相似,双侧向曲线呈“反燕尾状”。

马五1段底部的一套凝灰质岩石是划分化壳小层的重要依据。

凝灰质岩石一般泥质含量较高,多为凝灰质泥岩,局部相变为泥岩,一般为一层,局部为四层,单层厚度薄,小钻时曲线反应明显,根据其幅度变化特征可与自然伽玛曲线对比统一后,因而可作为风化可小层划分的依据。

马五1岩相组合及K5标志层电性特征(陕17)图3
马五2自上而下分为马五21、马五22两个小层(图4):
马五21:上部为深灰色泥—细粉晶白云岩、细粉晶云质角砾岩,下部为灰黑、深灰色白云质角砾岩及泥质云岩,上部云岩较致密,物性变好时含气,厚度一般2-4m。

自然伽玛及时差曲线均显示为上部低平下部呈剑状突起。

双侧向为上高下低的变化。

马五22:褐灰色、浅灰色细粉晶云岩夹云质角砾岩及残余鲕粒云岩,见较多毫米级条板状石膏,发育密集的水平裂隙。

该层即K6标志层。

属微孔——裂缝型气层。

厚3.2-4.5m。

电性表现为低的箱状自然伽玛曲线,低密度,低时差,高电阻率。

易与上下邻层对比。

马五2层:硅化作用突出此段主要特征,局部硅质高达70%,泥质以微细纹层显出,伊利石高于高岭石,酸不溶物平均含量8.904%,板状石膏假晶大部分被方解石交待外,尚有部分假晶为硅质交代。

颗粒云岩中的砂屑,粒均有被硅质交待现象。

部分井泥质含隐晶质硅质,晶间孔多被硅质充填,在溶孔中可见自生石英呈笋状生长,也可见自生石英岩层面条带状集中分布。

次生灰岩中局部见溶孔被萤石充填。

黄铁矿星点状普见。

马五2岩性组合及K6标志层电性特征(陕22)图4
马五3划分了三个小层(图5)
马五31:中上部为深灰色、灰黑色灰质泥岩、泥云质角砾岩,偶见凝灰质泥岩;上部为灰色细粉晶云岩。

云岩质纯裂缝发育,是7号气层。

厚度3.4--6.6m,一般厚5m。

电性表现为中上部高、下部低的自然伽玛,时差呈锯齿状、低密度和中高电阻率特征。

马五32:深灰色云质泥岩、泥云岩、云质角砾岩发育段。

夹纹层状云岩及薄层泥岩。

普遍具有角砾结构。

云岩角砾间多充填黑色泥质。

云岩局部次生灰化严重。

厚度变化较大,8—13.6m,一般厚10m。

电性特征:在大段高伽玛的背景上中部有所降低。

时差呈较高的锯齿状,仅侧向为中高值段。

马五33:深灰色角砾状云质泥岩夹薄层状泥晶云岩。

下部在部分井区夹云质膏岩、硬石膏岩,局部已次生灰化,个别井见气层(8号气层)厚度变化受膏岩影响,一般厚9m。

电性特征与马五12相似。

马五3层:岩性特征和厚度变化规律是卡取马五4顶部气层的重要依据。

马五3段岩性泥质含量较高,多数井角砾发育,为一套角砾状泥质云岩或云质泥岩。

其厚度变化与石膏分布有一定关系,一般马五3段含石膏则厚度偏大,石膏出现的层位越高,则厚度越大,反之则偏小。

因而在卡取马五4顶部气层是要考虑其厚度变化。

马五3层中上部角砾间富泥,下部含有较多的结核状,团块状硬石膏。

酸不溶物明显高于各层,平均达17.092%。

上部均有一至三层蚀变凝灰岩薄层,波状泥质纹层普遍发育,X衍射证实粘土成分主要为伊利石,坍塌角砾间泥质富集。

在局部尚见泥质内碎屑,游离状分布在泥晶云岩中,具壳状构造。

普含黄铁矿,多呈现为晶球状集合体。

次生灰岩中交代成因的水云母泥质成根须状、条带状、网格状分布,夹有粗大的自生石英晶体。

部分井角砾间泥质中分布着少量的陆源石英。

压实微细群体缝合线发育,下部硬石膏结核具有典型的鸡笼格子状构造。

马五3岩性组合及电性特征图5
马五4划分了三个小层(图6)
马五41:上部5米左右为灰、浅灰色细粉晶云岩、角砾状云岩。

斑状溶蚀孔洞及裂缝发育,肉眼可见岩心上的溶孔成蜂窝状,半充填,具示底构造,圆形或半圆形,大小接近,孔径一般在2-4毫米,椭圆形空洞的长轴方向以平行层面为主。

镜下可见溶孔边缘多呈不规则的蚕食状,锯齿状,港湾状,有的为园球状或串珠状。

这种溶孔的充填情况对岩石的储集性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充填以淡水白云石和石英为主,也有少量的方解石。

淡水白云石干净明亮,自形晶粗大,似等粒状,并与自形晶石英伴生。

区域分布稳定,是主要产气层之一(即9号气层)。

中下部7—8米为灰色泥晶云岩与深灰色云质泥岩、泥质云岩或硬石膏岩互层,底部1米左右为绿灰、浅棕色凝灰岩,即K7标志层。

厚9.8—14.2m。

电性特征:自然伽玛曲线呈两高两低交替变换,低电阻率,中低密度,自然电位显著偏负。

马五42:灰色含泥云岩、膏质云岩与泥晶云岩及云质泥岩呈薄互层。

底部在城川1井为黑色火山碎屑岩。

靖边以西本层见含气显示,即10号气层。

厚度因含硬石膏的多寡而变化,厚度变化范围8.9—22米,一般厚14米左右。

自然伽玛曲线为较高的锯齿状起伏,双侧向呈尖峰状高阻,密度显高值。

马五43:岩性、电性特征与马五42相似,唯有下部白云岩层增多变粗。


51井本层取心细晶云岩中见腕足类化石,厚8-14米左右。

靖边以西本层见含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