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原五中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
高二生物
时间:2024.5.11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味精是以粮食等为原料经发酵制成的一种调味料,发酵中所用的谷氨酸榉状杆菌菌种大都从自然界筛选获得,下图是以小麦为原料生产味精的工艺流程图。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发酵前将菌种接种到摇瓶培养是为了进一步选育和纯化菌种
B. 发酵前调整好温度、pH 等条件,发酵过程中需关闭发酵罐通气阀门,同时需不断搅拌
C. 通过基因工程育种可以对谷氨酸棒状杆菌进行定向改造,以获取性状优良的菌种
D. 发酵结束后,可采用过滤、沉淀和纯化等方法获取单一菌体,并将菌体破碎后提取单细胞蛋白
【答案】C
【解析】
【分析】发酵工程一般包括菌种选育,扩大培养,培养基的配制、灭菌,接种,发酵,产品的分离、提纯等方面。

发酵罐内发酵是发酵工程的中心环节,要严格控制温度、pH 和溶解氧等发酵条件。

【详解】A 、发酵前将菌种接种到摇瓶培养是为了扩大培养,获取更多菌种,A 错误;
B 、发酵过程中需打开发酵罐通气阀门,同时需不断搅拌,B 错误;
C 、基因工程育种可以对谷氨酸棒状杆菌进行定向改造,获取性状优良的菌种,C 正确;
D 、单细胞蛋白就是微生物菌体,无需将菌体破碎后提取,D 错误。

故选C 。

2. 下列有关发酵技术在食品加工中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为了避免杂菌污染,乳酸菌发酵酸奶时在牛奶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
B. 为了提高果酒品质,挑选新鲜葡萄去除枝梗后用蒸馏水反复冲洗再榨汁
C. 为了防止果酒变酸,果酒发酵应避免排气时空气进入及发酵引起的升温
D.
在果醋发酵过程中,要适时通过充气口充气,有利于酵母菌的代谢

【答案】C
【解析】
【分析】抗生素是指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抑制或杀灭其他种类微生物的化学物质。

【详解】A、乳酸菌属于细菌,对抗生素敏感,抗生素能够杀死或抑制乳酸菌的生长,所以含有抗生素的牛奶不能发酵成酸奶,A错误;
B、选择新鲜的葡萄,榨汁前先将葡萄冲洗,并除去枝梗。

不可反复冲洗,以免将葡萄上的酵母菌冲洗掉,影响酵母菌的发酵,B错误;
C、为了防止果酒变酸,果酒发酵排气时应避免空气进入及发酵引起的升温,抑制醋酸的发酵,C正确;
D、醋酸菌是嗜氧菌,因此在果醋发酵过程中,要适时通过充气口充气,有利于醋酸菌的代谢,D错误。

故选C。

3. 下列关于发酵工程的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食品添加剂由于可以增加食品营养,改善食品的色、香、味,还可延长保存期,使用时应尽量多添加
B. 加酶洗衣粉使用时用沸水洗涤效果最好
C. 在青贮饲料中添加乳酸菌,可以提高饲料的品质,使饲料保鲜,同时提高动物免疫力
D. 与使用化学农药相比,使用微生物农药具有成本高、见效快、无污染的特点
【答案】C
【解析】
【分析】1、加酶洗衣粉是指含有酶制剂的洗衣粉,目前常用的酶制剂有四类: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其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明显的是碱性蛋白酶和碱性脂肪酶。

影响加酶洗衣粉活性的条件:温度、pH和水量;影响加酶洗衣粉的效果的因素:水温、水量、水质、洗衣粉的用量、衣物的质地、大小、浸泡和洗涤的时间。

2、利用青贮原料上存在的乳酸菌等微生物,通过厌氧呼吸将青贮原料中的碳水化合物转化成有机酸,使pH值降到3.8~4.2,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从而实现长期保存饲料及其营养物质的目的。

同时,微生物的活动使青贮饲料带有芳香酸甜的味道,提高了家畜的适口性。

2、微生物农药是非人工合成的、具有杀虫杀菌或抗病能力的生物活性物质的微生物制剂。

微生物农药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克服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减少在农副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量,同时它的大面积应用可促进农副产品的品质和价格大幅上升,推动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

【详解】A、食品添加剂过量使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甚至危及生命,不能过量使用,A错误;
B、加酶洗衣粉中酶制剂在最适温度下活性最高,沸水条件使酶失活,洗涤效果较差,B错误;
C、在青贮饲料中添加乳酸菌,通过乳酸菌的发酵,可以提高饲料品质,使饲料保鲜,同时提高动物免疫力,C正确;
D、与使用化学农药相比,使用微生物农药具有成本低、无污染、见效慢的特点,D错误。

故选C
4. 橙汁生产过程中感染脂环酸芽孢杆菌,品质会受到影响。

为优化橙汁生产的质量监控工艺,技术人员设计了如下流程,开展脂环酸芽孢杆菌的筛选和鉴定。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步骤①应取自果园的深层土壤来制备土壤稀释液,因为土壤深层富含有机质
B. 步骤②制备土壤稀释液振荡20min的目的是让培养液与微生物充分接触
C. 步骤③最终将土壤悬浮液稀释了1000倍
D. 步骤④所示菌落数作为平均数可知果园土壤的目的菌数约为6×103个/mL
【答案】C
【解析】
【分析】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
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

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详解】A、由于土壤表层富含有机质,适宜于微生物生长,故步骤①土壤取样应取自表层土壤,A错误;
B、为使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够充分释放到无菌水中,步骤②制备土壤稀释液需充分振荡20min,B错误;
C、由图观察可知,步骤③中的稀释梯度分别为10、100、1000倍,即最终将土壤悬浮液稀释了1000倍,C正确;
D、微生物统计应在菌落数30-300之间的,统计数据图可知,图中④菌落数不在此范围,无法计算,D错误。

故选C。

5. 60Co辐射可使部分花粉活力降低,通过受精过程可诱导卵细胞发育成单倍体幼胚。

科研人员利用此原理,通过下图所示操作培养西葫芦优良品种。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雌花套袋的目的是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
B. 经②得到的部分幼苗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可能与④获得的品种相同
C. ④处理可在有丝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D. ③应挑选幼苗中叶片大、茎秆粗壮的个体即为单倍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结合图解和题意分析,将采集的雄蕊进行60Co辐射处理,目的是诱导花药母细胞内发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使其产生活力极低的花粉而无法完成正常受精,用这样的花粉涂抹在雌蕊柱头,诱导其受精过程(事实因花粉活力低而无法真正完成受精),目的是促进雌蕊中卵细胞(染色体数目只有体细胞的一半:20条)发育为幼胚,取出幼胚离体培养即可得到单倍体植株。

由于突变的花粉可能只是一部分,所以在离体培养的幼胚发育得到的植株中有些并不是卵细胞发育而来的单倍体植株,所以最后还需要进行对培育植株进行形态上的筛选,一般是根据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且高度不育的特点进行选择。

【详解】A、雌花套袋的目的是防止外来花粉落在雌蕊的柱状上完成受精而影响实验的结果,A正确;B、②是体细胞发育成幼苗,幼苗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④是用秋水仙素来处理单倍体幼苗,使染色体数目加倍,与体细胞相同,B正确;
C、④是用秋水仙素来处理单倍体幼苗,在有丝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C正确;
D、由于突变的花粉可能只是一部分,所以在离体培养的幼胚发育得到的植株中有些并不是卵细胞发育而来的单倍体植株,所以最后还需要进行对培育植株进行形态上的筛选,一般是根据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且高度不育的特点进行选择,D错误。

故选D。

6. 三白草和鱼腥草因疗效相近且具有叠加效应常被中医用作“药对”。

研究者欲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将复方的配伍(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配合使用)提前到杂种细胞,并实现有效成分的工厂化生产,操作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①过程可用胰蛋白酶和胶原蛋白酶来完成
B. ②过程通常在略高渗溶液中采用灭活病毒诱导原生质体融合
C. ③过程融合的原生质体需先形成细胞壁再进行有丝分裂
D. ④过程配制培养基时需要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和琼脂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示为三白草和鱼腥草体细胞杂交过程,其中①为去除细胞壁,②为原生质体融合,③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④是植物细胞培养并提取代谢产物。

【详解】A 、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因此过程①三白草和鱼腥草体细胞杂交过程中要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水解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A 错误;
B 、过程②通常在等渗或略高渗溶液中,不能用低渗溶液,否则,原生质体会吸水涨破;可以采用化学法(PEG 融合法、高Ca2+—高pH 融合法)或物理法诱导原生质体融合,不能灭活病毒诱导,B 错误;
C 、杂种原生质体再生出细胞壁是杂种细胞形成的标志,只有先形成杂种细胞,才能进行有丝分裂,C 正确;
D 、植物细胞培养用的是液体培养基,能够使分散开的植物细胞充分与营养液混合,有利于细胞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D 错误。

故选C 7. 治疗性克隆对解决供体器官缺乏和避免器官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具重要意义。

下图为治疗性克隆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是核移植,需要在显微镜下通过PEG 诱导二者融合
B. 用合成培养基进行过程②时需严格控制其化学成分,还需加入天然成分
C. 进行过程②时需将培养皿置于含有95%O ₂和5%CO ₂
的气体环境中。

D. 若将图中获得的组织器官分别移植给个体A、B,都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1、治疗性克隆:指利用克隆技术产生特定细胞和组织(皮肤等)用于治疗性移植。

生殖性克隆:指将克隆技术用于生育目的,即用于产生人类个体。

2、分析题图:①是核移植技术,②是早期胚胎培养。

【详解】A、过程①是核移植,不需要PEG诱导,A错误;
B、由于人们对动物细胞培养时所需的营养物质还未完全研究清楚,因此使用合成培养基时通常需要加入血清等一些天然成分,B正确;
C、过程②是早期胚胎培养,进行时需将培养皿置于含有95%空气和5%CO₂的气体环境之中,C错误;
D、图中获得的组织器官,其细胞核来自个体B,遗传物质组成几乎和个体B相同,因此将该器官移植给个体A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D错误。

故选B。

8. 抗体—药物偶联物(ADC)通过将细胞毒素与能特异性识别肿瘤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结合,实现了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

ADC通常由抗体、接头和药物(如细胞毒素)三部分组成,它的作用机制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ADC中的抗体主要是发挥治疗效应,杀伤靶细胞
B. 制备ADC中的抗体应用了体细胞核移植、动物细胞培养等技术
C. ADC通过胞吞作用进入肿瘤细胞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D. 可以将ADC中的药物换成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单克隆抗体进行靶向放疗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抗体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通过胞吞的方式把药物(细胞毒素)一并带进靶细胞,引起靶细胞溶酶体膜的破裂,最后导致细胞凋亡,实现了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

【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抗体药物偶联物(ADC)通过将细胞毒素与能特异性识别肿瘤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结合,ADC中的抗体在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中起识别作用,A错误;
B、制备单克隆抗体用到的动物细胞工程技术有:动物细胞融合、动物细胞培养,B错误;
C 、ADC 通过胞吞作用进入肿瘤细胞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C 错误;
D 、特异性抗体能特异性识别肿瘤抗原,所以利用同位素标记的单克隆抗体,可用于定位诊断肿瘤,进行靶向放疗,D 正确。

故选D 。

9. 在体细胞克隆猴培育过程中,为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提高胚胎的发育率和妊娠率,研究人员将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4d 的mRNA 注入了重构胚,同时用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TSA )处理,具体培育流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选择胎猴的体细胞进行核移植的理由是动物胚胎细胞分化程度高,表现全能性相对容易
B. 卵母细胞在去核环节实际操作中被去除不是核膜包被的细胞核,而是纺锤体-染色体复合物
C. 使用Kdm4d 的mRNA 和TSA 处理重构胚都不利于重构胚的分裂和发育
D. 为得到遗传背景相同的克隆猴用于科研,可用机械方法将早期胚胎随机切割成2份或4份后再进行胚胎移植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核移植概念: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已经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成动物个体。

用核移植的方法得到的动物称为克隆动物。

【详解】A 、选择胎猴的体细胞进行核移植是因为动物胚胎细胞分化程度低,表现全能性相对容易,A 错误;
B 、将卵母细胞培养到中期Ⅱ后进行去核操作,此时细胞核退化,出现的是纺锤体和染色体复合物,去核事实上是去除卵母细胞的纺锤体和染色体结构,即纺锤体-染色体复合物,B 正确;
C 、将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4d )的mRNA 注入重构胚,同时用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TSA )处理重构胚,这样可降低组蛋白的甲基化水平,提高组蛋白的乙酰化水平,从而改变组蛋白的表观遗传修饰来调控基因表达,激活重构胚,使其完成细胞分裂和发育进程,提高了胚胎的发育率和妊娠率,C
错误;

D、为得到遗传背景相同的克隆猴用于科研,可用机械方法将早期胚胎均匀切割成2份或4份后再进行胚胎移植,随机切割会影响胚胎的恢复和进一步发育,D错误。

故选B。

10. 下列关于细胞工程的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脱毒草莓、白菜——甘蓝杂种植株的培育都利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B. 在进行组织培养时,由根尖细胞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细胞脱分化、染色体变异或基因突变,而不可能发生细胞分化和基因重组
C. “试管婴儿”实质上就是“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的“产物”,但无法使不能产生精子或卵细胞的夫妇得到自己的孩子
D. 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体细胞杂交相比,诱导融合的方法、所用的技术手段、所依据的原理均相同,都能形成杂种个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1、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既可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也可发生减数分裂过程中,而基因重组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2、试管婴儿技术包括体外受体、早期胚胎发育、胚胎移植等技术,属于有性生殖。

【详解】A、脱毒草莓一般是利用茎尖分生区细胞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成脱毒植株,利用细胞工程培育“白菜——甘蓝”杂种植株也需要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A正确;
B、在进行组织培养时,由根尖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中,细胞通过有丝分裂方式增殖,可能会发生染色体变异或基因突变,没有发生分化和基因重组,B正确;
C、试管婴儿的产生采用了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等技术,但该技术无法使不能产生精子或卵细胞的夫妇得到自己的孩子,C正确;
D、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体细胞杂交相比,由于无细胞壁,诱导融合时无需去除细胞壁,细胞分散后,诱导细胞融合、所用的技术手段多一种灭活病毒的方法、所依据的原理相同,都是细胞膜的流动性,且动物细胞融合一般不能形成杂种个体,D错误。

故选D。

11. 小鼠胚胎干细胞经定向诱导可获得多种具有不同功能的细胞,制备流程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用胰蛋白酶处理a 处的细胞后可获得分散的胚胎干细胞
B. 欲提高胚胎的利用率,可用胚胎分割技术将a 处细胞团均等分割
C. 为获得更多的囊胚,采用促性腺激素注射促进雄鼠产生更多的精子
D. a 处的细胞与b 处的细胞的核基因相同,但mRNA 有差异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a 为内细胞团细胞,b 为滋养层细胞,其中内细胞团细胞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属于胚胎干细胞。

【详解】A 、用胰蛋白酶处理a 内细胞团处的细胞后可获得分散的胚胎干细胞,A 正确;
B 、欲提高胚胎利用率,可用胚胎分割技术,注意一定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B 正确;
C 、为获得更多的囊胚,采用激素(促性腺激素)注射促进雌鼠产生更多的卵母细胞(超数排卵),C 错误;
D 、a 为内细胞团细胞,b 为滋养层细胞,a 处的细胞与b 处的细胞都是由受精卵分裂产生的,含有的基因相同,不同类型的细胞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它们的mRNA 有差异,D 正确。

故选C 。

12. 下列有关于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干细胞包括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等
B. 成体干细胞具有组织特异性
C. 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均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
D. 用正常人(异体)的造血干细胞治疗白血病,白血病患者体内会发生排斥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1、干细胞是动物和人体内保留着少数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

2、干细胞的分类:①全能干细胞,可分化成各种细胞,构成各种组织和器官,最终发育成完整的个体;②多能干细胞:可发育形成一种器官或多种组织,但不能发育成完整个体;③
专能干细胞:只能分化成某以类型的细胞。


【详解】A、干细胞包括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分化成
其他类型的细胞,A正确;
B、成体干细胞是成体组织或器官内的干细胞,具有组织特异性,只能分化为特定的细胞或组织,B正
确;
C、成体干细胞已经发生了分化,具有组织特异性,在正常状态下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C错
误;
D、用正常人(异体)的造血干细胞治疗白血病,白血病患者体内会发生排斥反应,因此移植过程中需要
服用免疫抑制剂降低机体对植入的异体骨髓组织的排斥反应,从而保证移植成活,D正确。

故选C。

13. 在胚胎移植过程中,很多操作步骤都需要“检查”,以避免后期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下列相关说
法不正确的是( )
A. 体外受精的受精卵移入发育培养液中培养,以检查受精状况和受精卵的发育能力
B. 胚胎移植前,要对胚胎进行检查以确定其是否发育到桑葚胚或囊胚阶段
C. 在胚胎分割时,应取样内细胞团细胞做DNA分析,以检查胚胎的性别
D. 胚胎移植入受体母畜的子宫后,还需对受体母畜进行妊娠检查
【答案】C
【解析】
【分析】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①对供、受体的选择和处理(选择遗传特性和生产性能优秀的供体,有健康的体质和正常繁殖能力的受体。

用激素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用促性腺激素对供体母牛做超数排
卵处理);②配种或人工授精;③对胚胎的收集、检查、培养或保存(对胚胎进行质量检查,此时的胚胎
应发育到桑葚或胚囊胚阶段);④对胚胎进行移植;⑤移植后的检查。

【详解】AB、哺乳动物的体外受精主要包括卵母细胞的采集和培养、精子的采集和获能和受精等几个主要步骤,精子与卵子在体外受精后,应将受精卵移入发育培养基中继续培养,以检查受精状况和受精卵的发
育能力,并将其培养至桑葚胚或囊胚进行胚胎移植,所以胚胎移植前,要对胚胎进行检查以确定其是否发
育到桑葚胚或囊胚阶段,AB正确;
C、在胚胎移植前,若要对胚胎的性别进行鉴定,应取囊胚的滋养层细胞做DNA分析,C错误;
D、胚胎移植入受体母畜的子宫后,还需对受体母畜进行妊娠检查,以保证其为移植的胚胎提供孕育的条件,D正确。

故选C。

14. 回文序列是一段特定的核苷酸片段,其特点是一条核苷酸链与其互补链从5'端到3'端的碱基序列相同。

短回文序列往往是限制酶的识别位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回文序列中(A+T)的数目与(C+G)的数目相等
B. 回文序列可能会存在于质粒中
C. 限制酶作用于回文序列的氢键
D. 短回文序列均由6个核苷酸组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限制酶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

它们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的特定部位的磷酸二酯键断开。

【详解】A、回文序列是一段特定的核苷酸片段(两条链碱基互补),回文序列中(A+C)的数目与(T+G)的数目相等,A错误;
B、短回文序列往往是限制酶的识别位点,质粒是一段环状的DNA分子,存在限制酶的识别位点,故回文序列可能会存在于质粒中,B正确;
C、限制酶作用于回文序列的磷酸二酯键,C错误。

D、短回文序列往往是限制酶的识别位点,故短回文序列可能由4、6、8个或其他数量的核苷酸组成,D错误。

故选B。

15. 如图为鸡血细胞中DNA的粗提取和鉴定实验过程中的部分操作示意图,请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该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是③→①→②→④→⑤
B. 用同样方法从等体积猪血和鸡血中提取的DNA量相近
C. ⑤表示要鉴定步骤①中所得到的白色丝状物主要成分为DNA,可使用二苯胺试剂来鉴定,沸水浴冷却后,出现蓝色的试管组别是对照组
D. 步骤①的目的是初步分离DNA与蛋白质,析出并获得DNA;步骤④中在2mol/L的NaCl溶液中,DNA的溶解度较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DNA的粗提取和鉴定的原理是:
(1)DNA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2)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是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可以溶液酒精。

(3)DNA和蛋白质对酶、高温和洗涤剂的耐受性不同。

(4)DNA的鉴定:在沸水浴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

【详解】A、DNA的粗提取和鉴定步骤是:加入蒸馏水,破碎细胞→过滤,获取含DNA的滤液→去除滤液中杂质→DNA的析出→鉴定,因此图中表示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③→②→①→④→⑤,A错误;B、猪血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提取不到DNA,用同样方法从等体积猪血和鸡血中提取的DNA量不相同,B错误;
C、⑤表示要鉴定步骤①中所得到的白色丝状物主要成分为DNA,可使用二苯胺试剂来鉴定,沸水浴冷
却后,出现蓝色的试管组别是实验组,C错误;
D、步骤①的目的是析出并获得DNA,步骤④中在2mol/L的NaCl溶液中,DNA的溶解度较大,D正确。

故选D。

16. 某细菌DNA分子上有4个Sau3A Ⅰ的酶切位点,经Sau3AⅠ处理后会形成4个大小不同的DNA片段。

若是用BamHⅠ处理,则只会形成2个大小不同的DNA片段。

Sau3AⅠ和BamH Ⅰ的识别序列及切割位点如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