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化学高考试题特点研究及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标准下化学高考试题特点研究及启示
发表时间:2013-04-24T13:37:02.500Z 来源:《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年第3期供稿作者:孙同明
[导读] 重视科学探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意识
孙同明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化学教学在教育教学理念、教材使用、教学评价等方面等有了很大的改变,化学高考也随之发生了明显变化。

本文对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的高考化学试题在命题规律、命题内容、命题理念、命题形式等方面呈现出的特点进行初步探讨,期望能为高中化学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特点
我国高中化学高考的命题模式几经变化,从以教学大纲为命题依据的“一纲一版”的全国统一命题模式,到以新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的“一标多版”命题模式,新课程改革过渡期间两种命题模式共存。

从命题形式上,化学高考试题有的采取单科考查,有的作为理科综合的一部分。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不管是采取统一命题还是自主命题,不管是单科考查还是理科综合,化学高考都将以化学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

与以教学大纲为命题依据的化学高考相比,近几年的新课程化学高考试题在命题内容、命题形式、命题理念、考查方式等方面都有新的变化,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本文主要以江苏卷为例加以探讨。

一、化学高考试题的新特点
(一)考查内容稳中有变
随着化学高考试题命题依据的变化,化学高考命题内容整体上呈现出广度增加、难度有所降低的特点。

如焓变、熵变、化学平衡常数、溶度积、质谱、核磁共振、红外光谱等知识点是以往高考中不曾出现过的,如江苏卷2008••••16、2009•9、2009•21 B(3)、2010•10、2011•12等。

再比如江苏卷2009•21 A中所考查的核外电子排布式、等电子体原理、杂化轨道、共价键类型都是新增知识点。

从新课程化学高考所考查的知识点来看,命题内容亦呈现稳中有变的特点。

以江苏化学新课程高考为例,从2008年到2011年,有些知识点一直是每年的必考题,如化学与STSE(STS教育)、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元素周期律、离子共存、离子浓度大小比较、阿伏伽德罗常数、化学用语、电化学知识、实验原理及基本操作、化学平衡、电化学、有机结构与性质、有机推断与合成等,可以预测未来这些知识点仍然是考查的重点。

结合江苏省的考试说明,可以发现必考部分的知识点在近四年的试卷中几乎都考查到了,所以在进行高考复习的时候还是要全面掌握考试说明中所列的知识点。

选考部分中“物质结构与性质”已经考查到的知识点有电离能的变化规律、杂化轨道理论、核外电子排布、配合物、等电子体原理、分子空间结构、共价键的类型、晶胞结构、氢键、元素推理、化学键的数目计算等,教学中既要以已考察到的知识为重点,又要关注尚未考查到的知识点。

“实验化学”部分的考查主要以物质的制备为题,考查学生对化学原理和化学实验方法的掌握、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能力、对实验方案的分析评价和运用化学知识和相关信息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二)试题具有选择性
与课程结构的选择性相对应,高中化学高考试题也体现了选择性的特点。

高中化学新课程分为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两大类,与此相对应,部分省区自主命题的化学高考试题也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大部分,选做题一般占试卷总分值的10%。

选考部分的设置不同地区有所不同,比如江苏卷把“物质结构与性质”与“实验化学”两个模块作为选考部分,广东卷把“物质结构与性质”与“有机化学基础” 两个模块作为选考部分。

总体来看,尽管不同版本化学高考试题的必考与选考模块有所不同,但同一版本的高考试题必考与选考模块部分保持不变。

这样在保证化学高考的稳定性的同时,也为高中化学课程模块的选择提供了依据,从而保证了高中化学教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多样化化学课程模块的的设置和化学高考中必修与选修试题的设立,拓展了的学生选择空间,可以更好地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三)弱化对化学计算的考查
长久以来,以教学大纲为命题依据的化学高考知识点可以分为五大块,高中化学教学内容也相应包括五个方面: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

课改前的高考试卷最后一道大题一般都是纯粹的化学计算题,而新课改后的高考试卷单独的计算题基本上不再出现,而是一般以非选择性题的形式穿插在其他的题目中。

以江苏卷为例,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的的高考化学内容包括化学科学特征和基本研究方法、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和化学实验基础这五个方面,与课改前相比,没有了化学计算。

这些迹象都表明课改后的化学高考无论从形式还是难度上,都弱化了对计算题的考查,更注重化学的应用能力。

(四以化学实验为载体考查科学探究能力
新课程化学高考中的实验类试题,除了对实验基本操作、仪器的使用方法和主要用途、化学基本原理等化学实验基础的考查之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化学实验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

科学探究过程大致要经历八个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结论与解释、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主要从以上步骤入手,但纸笔测验的形式决定了化学高考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以江苏卷为例,高考试题中对化学实验探究能力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具体情况设计解决化学问题的实验方案,如2009•18(2),2010•15(1)、(2),2011•19;二是能对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分析、比较、优化和改进,如2009•18(1),2010•17;三是对实验事实做出合理的解释,运用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形成实验探究结论,如2010•15(1);四是收集有关数据和事实,并运用科学方法加以处理;五是对实验探究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并应用探究结果解决相关的化学问题,江苏卷选做题“化学实验”部分,从2008年到2011年都是对化学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

(五)重视综合能力的考查
化学新课程高考注重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考查,加大了知识的综合考察力度。

一方面表现在学科内的综合,近年来化学高考试题加大了化学基础知识的融合,突出了化学学科的内在联系,把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及计算等方面合理融合,这种融合也是化学学科作为一个整体的本来面目的回归。

化学高考试题的综合考查更体现在与生物、地理、物理、医学、数学等学科的学科间的综合,以江苏卷为例,例如2007•1,以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命题情境,考察了相关的化学概念,有机部分的考查还常常与生物中的氨基酸的缩合反应、多肽、蛋白质代谢等知识相结合进
行综合考察,体现了化学与生物学科的综合; 2008•18,就是以温室效应为命题情境,体现了化学与地理学科的综合;气体制备的原理、收集方法以及检验、热化学反应方程式、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反应热等都与物理知识相关;很多化学高考试题都以医学应用为背景进行命题,例如2009年第15、18、19题,2010年第9、19题;化学与数学学科的综合,化学与数学相结合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关系曲线、数据表、流程图、数学计算等。

例如江苏卷2008•13,该题以数学中数轴的形式表示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与产物之间的关系,以四个递进式的无机化学反应为载体,从定量的角度考查反应物之间不同比例对产物的影响。

学科间的综合考查,在以理科综合形式考查的化学高考试卷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六)关注STS教育,渗透绿色化学思想
STS教育,简单讲就是指在现实的技术和社会环境下教授科学内容的活动,它重视的是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解,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应用时的价值判断,强调学生在处理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时的参与意识、决策意识等。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绿色化学概念,在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的化学高考中,绿色化学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1、体现STS教育理念
新课程化学高考体现了浓厚的STS教育理念,试题的表述很多都以生活、社会和科学技术为背景,可以分为三大主题,一是生活中的化学,如江苏卷2008•1、2009•1、2009•10、2010•9。

题目的背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贴近,有利于启示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物质和现象,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实际生活问题,形成灵活运用所学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二是社会生产实际中的化学,化学工业是国家的重要支柱,近几年尤其注重对工业生产流程为背景的试题的考查,如2008•15、2008•17、2009•15、2009•16、2010•16、2010•20、2011•16等。

这类试题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缺乏真实背景的现象,能更好地考查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严谨科学态度的形成。

三是化学科技前沿,以当代高科技知识为问题情境,考查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

如江苏卷2010•11,这类试题联系实际、富有新意。

此类试题既可考查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考查学生对知识应用背景的了解,不仅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2、绿色化学思想的渗透
高考试题中体现的绿色化学思想主要有四个主题:化学与环境保护,如江苏卷2008年第1、18题,广东卷2009•8;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如广东卷2008•27,上海卷2009年第1、23题,江苏卷2011•1;三废处理,如江苏卷2008•15,2009第17、18题都体现了绿色化学废物减排、回收利用等绿色化学思想;新型电池与新型能源,如2008•5,2009年第12、21 A,2011•20。

前两个主题大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充分体现了绿色化学防止污染、保证人类健康、解决环保问题的理想。

在化学与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中,海水的综合利用作为命题情境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如广东卷2008•27,上海卷2009年第1、23题,就是以海水的利用为背景,考察卤族元素、碱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原子结构、化学键等相关知识,体现了使用再生资源作原料的绿色化学思想。

废液、废渣、废气的减排处理与回收利用是体现绿色化学“零排放”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燃料电池等新型电池是使用便捷、高效、环境友好的化学电源,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也体现了使用再生资源作原料、洁净无污染的绿色化学思想,近几年以新型电池和新型能源为主题的试题出现频率较高。

从实际生活生产情境中选择试题素材,能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相互联系,学会从化学视角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互动关系的增强,体现时代性和社会性、体现STS教育理念和绿色化学思想将成为高考试题一大趋势。

二、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启示
(一)以课标为教学依据,夯实基础是根本
课程标准是编制教科书和教学评价的依据,在教学中也应该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从高考化学试题来看,高考内容与与课程标准以及高考考试说明中列举的知识点密切相关。

日常教学中在以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的基础上,注重对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领悟,方能更好地领会并贯彻新课程理念,使高中化学教学更有针对性。

新课程强调要关注学习过程与方法,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并不意味着对知识与技能重视程度的削弱。

从新课程高考来看,试题虽然广度有所增加,但难度也有所下降,依然是围绕基础性、主干性的知识来设计,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仍然是高考的重心所在。

从高考试题与新课标内容标准对应情况看,高考考察的知识点非常全面。

虽然有些内容从学习目标要求的水平层次上看只属于了解或模仿水平,但在实际考查中却也有出现。

所以教学中应该侧重理解和应用水平层次的内容,但绝不能忽略了解水平层次的内容。

(二)学科教学与STS教育、绿色化学教育相统一
与传统化学试题相比,新课程高考命题形式较以往的改变在于命题情境的变化,突出了化学与社会、生活和技术的联系。

因此教学中更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体现STS教育思想,特别关注衣食住行、环境能源、材料科学、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化学现象,关注化学对新技术发展的贡献。

同时教学中还要关注高考试题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由于许多省(区)高考是自主命题,因此各省(区)的与化学相关的热点问题也是教学中关注的重点。

让学生在新颖而又熟悉的真实情境中感受化学、学习化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发展,从而更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切体会到化学的实用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实现学科教学与STS教育相统一。

高考试题中绿色化学思想的体现表明绿色化学教育已成为高中化学新课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化学教育中倡导绿色化学理念和STS 教育思想,使其融入化学教学已成为必然的趋势。

(三)多种途径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新课程把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置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阶段的化学课程标准都明确提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课程标准把科学素养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化学高考中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实质上也是从这三个维度进行的。

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考查主干知识体现了知识与技能维度;高考化学试题越来越凸显对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实质上体现了对过程和方法维度的考察;蕴含STS教育理念和绿色化学思想的试题则体现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考查。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也应该从三个维度出发,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重视科学探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意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高考则体现了科学探究这一重要性,尤其是在试卷中探究性实验的出现更显现出高考命题的意图,即加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因此教学中要努力设置探究情境、关注探究过程、重视探究方法和意识的培养。

一方面可以借助问题探究的方式,在真实的问题探究情境中,让学生掌握和灵活运用相关化学知识。

另一方面
要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特点,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

从仪器药品的选择、实验装置与方案设计、实验现象的剖析、实验过程反思、定量与定性实验相结合等方面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注: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
[2]马宏佳.化学教学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孙同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绿色化学教育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5)作者单位:南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邮编:226007
(责任编辑陈佑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