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理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⑸ 同一剂量服用后,药效却不同。
第二十五页,共一百六十页。
1. 游离血药浓度的测定
测定血浆(xuèjiāng)游离药物,可用下列方法:
平衡渗透法
超离心法
超滤法
凝胶滤过法
第二十六页,共一百六十页。
药物与蛋白结合取决于:
⑴ 药物与蛋白质的亲和力
⑵ 药物浓度
⑶ 蛋白质浓度
在。
⑷ 结合部位上是否有其它物质(wùzhì)存
(2)预防性治疗中血药浓度监测,维持稳定
(wěndìng)
的血药浓度
(3)防止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发生毒副作用
(4)药物中毒病人的判断
第三页,共一百六十页。
3 临床药代动力学 4 遗传因素、老年及婴儿(yīng ér)等因素 5 药物代谢 6 药物的反应及毒副作用 7 药物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血药浓度监测(jiān cè)
第二十二页,共一百六十页。
一、靶效应 、靶浓度 (xiàoyìng)
靶效应――临床药物治疗的终点
药物作用与靶器官后产生(chǎnshēng)的效应。此效应 可为治疗的目的或终点,也可以是一个代用的或 中间的治疗指标。
靶浓度――药物治疗的中间性终点
靶浓度:与用药目的(治疗终点)有规律性及半定量 关系的血药浓度,在无合适治疗终点或靶效应时可作 为药效指标。
药物剂量与药效之间的关系在个体之间差别较大。一 些因素影响血药浓度和药效:
剂量----------血药浓度----------药效
个体差异
个体内差异
剂型(jìxíng)及给药途径
疾病状况
疾病情况
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
第十七页,共一百六十页。
1 地高辛 血药浓度与药效 、 (yào xiào) 中毒及心室率
1. 血药浓度监测局限性的原因:
⑴ 血药浓度监测的是原形物,未包括活性代谢产物; ⑵ 血液中药物数量的变化(biànhuà),与受体-药物复合物的
数量变化及药物在受体附近和组织中浓度不一致;
⑶ 所测血浆药物是总浓度,而发挥药效的是游离药
物;
⑷ 受体的密度,其周围的 pH值及电解质浓度,可
明显影响药效;
➢ 外周神经病变的发生率不取决于剂量, 而依赖 于体内血药浓度的持续时间。 因此(yīncǐ),慢乙酰化者发病率高。
➢ 异烟肼肝炎在快乙酰化者发病率较高。 乙酰化状态与有效血药浓度持续时间,与肝毒性有相 关性。
第十九页,共一百六十页。
3 苯妥英 有效血浓度(nóngdù)与癫痫发 作 4 氯霉素 血药浓度与毒性
2. 药物 的分布 (yàowù) (distribution)
a 组织血流量
b 蛋白结合率:
c 体内(tǐ nèi)特殊屏障:
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第三十七页,共一百六十页。
3. 药物 的生物转化 (yàowù) (biotransformation)
主要在肝脏,药物通过生物转化可产生一下(yīxià)结 果:
地高辛地中毒和治疗作用与血药浓度相 关。
地高辛血药浓度与充血性心力衰竭地疗 效相关性较差;而与控制心房颤动地相 关性较好。
地高辛血药浓度与病人(bìngrén)的心室率之 间成明显地依从性。
第十八页,共一百六十页。
2 异烟肼 血药浓度与药效 、 (yào xiào) 外周神经病变
➢ 异烟肼治疗结核时,血药浓度与疗效之间成相关性。
义更大
5. 有些药物的代谢产物具有活性
6. 药物的旋光性
7. 样本必须及时测定。
第三十二页,共一百六十页。
第3章 临床 药物动力学基 (lín chuánɡ) 础
药 物 动 力 学 ( 又 称 药 物 代 谢 动 力 学 , pharmacokinetics, PK)是应用动力学的原理研究药 物及其代谢产物的体内过程,即机体对药物的吸收 (xīshōu)、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临床 药理学 (lín chuánɡ) 第一页,共一百六十页。
第1章 概论(gàilùn)及临床试验 概论(gàilùn)
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 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一门 交叉学科。
发展(fāzhǎn)历史:
临床药理学发展 的主要原因:
3. 不良反应评价(píngjià)
A型: 由药效引起,或与其它(qítā)药物相互 作用引起得。与药物的药理作用有关。 特点:可预测,与剂量有关。发生率高,
死亡率低。
B型: 与药理作用无关的一种特异性反应。 特点:难预测,发生率低,死亡率高。
第十一页,共一百六十页。
4.试验记录(jìlù)和数理统计
2. 预防性治疗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
3. 治疗指数小的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
4. 治疗药物的中毒症状与疾病本身所引起
的症状极易混淆(hùnxiáo)
5. 药物口服吸收不规则
6. 疑有耐药性发生
第二十九页,共一百六十页。
治疗(zhìliáo)药物监测(TDM)
一、TDM的目的和意义
给药方案个体化
从小肠吸收
从直肠吸收
影响消化道吸收的主要因素:
药物的理化性质
剂型
食物
胃肠道的功能状态
(zhuàngtài)
首过效应
药物的相互作用
第三十五页,共一百六十页。
1.2 非消化道吸收 (Non-GI absorption) 静脉 给药 (jìngmài)
肌肉注射
皮下给药
肺吸入
皮肤给药
第三十六页,共一百六十页。
第七页,共一百六十页。
II期临床试验
目的:确定药物(yàowù)疗效适应症和副作用, 对该药安全有效性作出初步评价。
第八页,共一百六十页。
1.II期临床试验应符合(fúhé)‘四R’ 原则:
代表性(representiveness): 试验抽样应符合总体规律。
重复性(replication): 研究(yánjiū)结果经得起重复检查。
第四页,共一百六十页。
临床试验
一、药物临床评价
1. 病人的选择
2. 临床试验终点的选择
二、临床试验设计(shèjì)的四项原则
1.无效假设
第Ⅰ类错误:假阳性误差 α
第Ⅱ类错误:假阴性误差 β
2. 对照原则
平行对照-组间对照
交叉对照-组内和组间交叉对照
3. 随机原则
第五页,共一百六十页。
1. 房室(fánɡ 模型 shì) (compartment model) 1.1 一室模型 (one-compartment model)
X0 给药量
机体
K 消除(xiāochú)速率常数
第四十页,共一百六十页。
1.2 二室模型(móxíng) (two-compartment model)
K12
第二十三页,共一百六十页。
二、靶浓度 的测定 (nóngdù)
适用于下列情况: 1. 找不到(bù dào)一个靶效应作为治疗指标;
2.个体之间药动学变异大,而个体内变异小;
3. 药物的治疗指数很小; 4. 新药的临床试验
第二十四页,共一百六十页。
三、血药浓度监测(jiān cè)的局限性
二、在什么情况下,那些药物需要TDM
1. 血药浓度与药效或毒性反应(fǎnyìng)关系密切的药物 2. 药物代谢的个体差异大,或呈非线性清除的药物 3. 在某些病理状态下 4. 合并用药时,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5. 需要长期服用的药物 6. 中毒症状与疾病本身症状不易区别的药物
第三十页,共一百六十页。
转化成无活性代谢物
无活性药物转变为有活性的代谢物
将活性药物转化为其它活性物
产生有毒物质
第三十八页,共一百六十页。
4. 药物 的排泄 (yàowù) (excretion)
肾排泄:药物的肾排泄率=滤过(lǜ 率+ ɡuò) 分泌率-重吸收率
胆汁排泄
第三十九页,共一百六十页。
二、药物(yàowù)动力学基本概念
X0
V1
V2
K21
K10
第四十一页,共一百六十页。
2. 动力学过程(速率过程, rate process) 2.1 一级速率 (first-order rate) 药物在单位时间内以恒定(héngdìng)的百分率转运或
转化。 dc/dt=-Kc 积分后得: c=c0e-Kt c0为初始血浆药物浓度,K为一级消除速率常数
第二十页,共一百六十页。
二、血药浓度与药效(yào 的无相关 xiào) 性
击中就发动药物
有些药物的药效一旦产生后,药效的持续与受 体周围的药物浓度无关。甚至血浆(xuèjiāng)和组织 中药物早已消除,而药效仍持续一段时间。
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利血平;
抗肿瘤药 等
第二十一页,共一百六十页。
第十四页,共一百六十页。
对新药(xīn yào)认识的阶段性
一般经过4个阶段:怀疑-推崇(tuīchóng)-低谷 -合理应用。
第十五页,共一百六十页。
第2章 血浆 药物浓度及监 (xuèjiāng) 测的临床意义
血浆 药物浓度与药效 (xuèjiāng)
第十六页,共一百六十页。
一、血药浓度与药效(yào 相关性 xiào)
随机性(randomization):
分组应符合随机分配原则。 合理性(rationality):
试验设计要合理。
第九页,共一百六十页。
2. 药效 评定标准 (yào xiào)
一般采用四级标准:
痊愈、
显效 、
(xiǎn xiào)
好转。
无效。
以痊愈+显效+好转,合计计算有效率。
第十页,共一百六十页。
4. 双盲及安慰剂原则
(1)安慰剂的作用:避免假阳性
检测临床试验方法的灵敏度
(2)安慰剂的治疗作用和副作用
适应症:1. 新药(xīn yào)试验中作阴性对照。
2.轻度精神忧郁的治疗。
3.不需要药物治疗的病人。
4.慢性疾病。
禁用症:昏迷病人;危重病人;儿科病人;细菌
感染病人等
三、临床试验样本估算
第二十七页,共一百六十页。
1. 唾液中药物(yàowù)浓度的测定
与血浆血药浓度监测相比,其特点:
⑴ 取样方便
⑵ 血浆药物浓度为总浓度,而唾液浓度为
游离药物浓度
⑶ 血浆蛋白结合高的药物,唾液浓度较低。
第二十八页,共一百六十页。
四、血药浓度测定(cèdìng)的适应范 围
1. 为新药建立合理的治疗方案
临床药物动力学(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将 药物代谢动力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于人体对药物的 吸收和处置的动力学过程。
第三十三页,共一百六十页。
一、药物(yàowù)的体内过程
1. 药物的吸收
(absorption of drug )
药物吸收方式: 简单被动扩散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药物序贯设计
四、临床试验分期
共分4期
第六页,共一百六十页。
I期临床试验
目的:研究人对新药的耐受程度,了解新药在 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为II期临床提供安 全有效的给药方案。在健康志愿者身上试验。
1. 人体(réntǐ)耐受性试验
2. 药代动力学试验 在健康志愿者进行药动学 参数和生物利用度测定。
1 新药的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加,急需加强对新药的评价 和管理 2 药物不良反应的严重性
3 合理用药的需要
第二页,共一百六十页。
主要目的:1 药物的临床评价
2 合理用药
研究范围:
1新药的临床评价
2治疗药物监测( therapeutic drugmonitoring,
TDM)
目的:(1)确定新药的治疗方案
三、TDM的方法 HPLC
荧光法 放射免疫法
荧光(yíngguāng)偏振免疫法
第三十一页,共一百六十页。
四、TDM的注意事项
1. 测试技术和方法必须具有高灵敏性
2. 血药浓度测定,必须正确认识其临床意义和价值
3. 必须掌握好采药时间
4. 目前测定的多是药物(yàowù)总浓度,测定游离药物(yàowù) 浓度意
药物的理化性质
易化扩散
给药途径
主动 转运
(zhǔdòng)
胞饮 等
剂型(jìxíng)
吸收部位的血流状况
药物浓度
第三十四页,共一百六十页。
1.1 消化道吸收(xīshōu) (gastrointestinal absorption)
口腔 吸收
(kǒuqiāng)
胃肠道吸收
从胃吸收
第十二页,共一百六十页。
III期临床试验
II期的延续,扩大(kuòdà)的临床试验,完成300 病例临床试验。
目的:在较大范围内评价新药的有效性和 安全性。
第十三页,共一百六十页。
IV期临床试验
即上市后临床试验,又称上市后监测。
目的:进一步考察(kǎochá)新药的安全有效性。
包括一下内容: 1. 扩大临床试验 2. 特殊对象临床试验 3. 补充临床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