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做到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新潜能,学生就有了思维的空间、联想的余地、自我展示的机会,学生创新的火花就会四处飞溅,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

一、表演激趣,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中的内容具有较强的动作性,那么在教学中,我们不妨让学生现场表演一下,在表演的过程中来理解课文内容,内化语言。

让无声的文字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

这样,既增强了语文课的趣味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一次成功的实验》这一课,让学生分角色,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语言、动作表演,通过学生的自身体验,使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提高认识,进一步体会到小男孩在那种危险的情况下仍为别人着想的意识。

二、放飞想象,激发创新能力
有一些课文的趣味性,故事性很强,并蕴涵了一些哲理,倘若这些哲理仅凭老师照本宣科地说教,喋喋不休地讲解,让学生机械地去记忆,无论趣味性、故事性多强的课文,在学生们感到索然无味时,我们不妨来一点创新,让学生自
己开动脑筋,去放飞想象的翅膀,凭自己的想象来寻找正确的解答,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狼和小羊》这一课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这样写的:“狼龇着牙,咧开嘴,向小羊扑过去”。

那么,狼扑向小羊的后果是什么呢?书上没有明确的答案,这样,就给学生留下了悬念。

老师问:“狼扑向小羊的结果到底怎样?”一瞬间,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争着发言;有的说狼会把小羊吃掉;有的说狼在扑向小羊的过程中会掉进一个陷阱里去;有的说小羊的爸爸、妈妈会叫很多的朋友来救小羊……众说芸芸,同学们围绕此问题展开丰富的想象。

三、主题激疑,引发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完一篇课文之后,教师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文章主题进行思考等。

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教无疑,到这里方见长进。

”教学中应在看似无疑处,设法激起学生的疑问,从而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如:我在教学《春晓》时提到“花落知多少”句中的“知多少”,是“知”呢还是“不知”呢?有的学生说,“知就是不知”,一觉醒来不知掉了多少花朵;有的学生说,“知”就是“知道”,因为“夜来风雨声”,诗人一夜没睡好觉,所以诗人知道“花落了很多”;还有的学生说,“知”是“知道”,
又是“不知道”,因为诗人听到了“风雨声”,所以知道“花落了很多”,但究竟“落多少”却不知道,也无从知道。

最后一种解释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丰富了诗的意境,有创造性。

总之,只有在创新的课堂上师生才会全身心投入,才会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让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用感情去灌溉、去融合,创设更多的有效互动方式,教给学生有生命的语文,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实现教学的高效化。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旗县城郊乡双庄小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