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对谢赫“六法”的认识及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对谢赫“六法”的认识及发展
作者:王玲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36期
摘要:南齐谢赫的《画品》在绘画史上开品画之先河。

此著对中国绘画史学及画论和画品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他是继顾恺之《论画》和孙畅之《述画》之后更为完整的一篇绘画史学与绘画品评著述。

谢赫“六法”完整地提出了中国画品评和创作的总体标准以及形、色、构图的具体要求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正确的理解这一理论体系对掌握其理论精髓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中国画的繁荣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六法;认识;发展
作者简介:王玲(1986.04-),女,山东菏泽人,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J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7--01
一、对“六法”的认识
六法者何:“一曰气韵生动,是也,二曰骨法用笔,是也,三曰应物象形,是也,四曰随类赋彩,是也,五曰经营位置,是也,六曰转移模写,是也。

”这六条法则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绘画品评体系,这是谢赫对我国绘画美学与批评理论的重大贡献。

由于谢赫只提出纲目,没有逐条阐明含义及各条之间的联系,因此造成后来人解释的困难和分歧。

“气韵生动”是生动的反应人物的精神面貌、性格特征、内心世界。

“骨法用笔”通过对人物外表的描绘来反映人物特征的笔法要求。

“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此三法为绘画中的形、色及构图问题。

“应物象形”是要准确地表现客观对象,根据自然事物来造型,但不能主观臆造。

“随类赋彩”是根据不同事物的对象准确的设色。

“经营位置”是指绘画的造型基础。

“传移模写”是绘画的临摹和复制,是创作过程中的传达阶段,即最后作画过程。

品评一幅画各种技巧全部都表现在画作的“传移模写”水平上。

二、对“六法”的发展
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发展和改组了谢的“六法”,提出了“六要”。

“六要”即:“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

“气”,来自于客观,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随笔而生寓于画面的活力所在。

“韵”与“气”在谢“六法”中合为“气韵”。

荆则分而论之,其含义与“气韵”基本相同而略异。

“思”,有思考之意,是绘画创作中的意象构思,是谢“六法”中没有的,这是荆的首创。

“景”是把自然中的景转化为画面的景,创作出内在的“真”景。

关于“笔”“墨”。

“六法”只讲“骨法用笔”,没有提到“墨”。

荆浩对“笔”“墨”的发展是中国画的主要技法。

宋代刘道醇继承谢“六法”之后在《宋朝名画评》中提出“六要”和“六长”。

“六要”即:“气韵兼力一也,格制俱老二也,变异合理三也,彩绘有泽四也,去来自然五也,师学舍短六也。


“六法”强调“气韵生动”而“六要”强调“笔韵兼力”,与前者不同另有侧重。

“笔力”,“气势”是刘绘画的重要标准。

“格制俱老”与“骨法用笔”虽属同类,但“格致”的涵盖面似乎宽一些,着眼于“用笔”的效果而不是“用笔”本身。

“变异合理”与“应物象形”,前者不再于描写对象自身而是强调“变异”,突出“理”字。

“象形”到“变异”的转化,反映出人们对绘画主体的关怀,为之后文人绘画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随类赋彩”与“彩绘有泽”,强调的是绘画的效果,在品评中刘常用“设色清润”、“施色鲜润”等词语,具有明确的审美倾向。

“去来自然”与“经营位置”,谢重于个人的能动性、创造性,而刘则立足于主观与客观的融合,并将用笔与气韵、神采有机结合起来。

“师学舍短”与“传移模写”是关于学习与继承的论述,谢倡导的学习方式在特定的时代有其价值意义,与“师学舍短”相比,似乎过于笼统。

继而又提出了“六长”即:“粗卤求笔一也,僻涩求才二也,细巧求力三也,狂怪求理四也,无墨求染五也,平画求长六也”。

“六长”与“六要”是互为关联的,无论“六要”还是“六长”似乎都可以听到此后历史上波澜壮阔的文人画的先声。

邹一桂的独到之处在于对“六法”作了新的解释。

邹根据花鸟画的特点提出“八法”。

“八法”即:“一曰章法,二曰笔法,三曰墨法,四曰设色法,五曰点染法,六曰烘晕法,七曰树石法,八曰苔衬法。

”以章法为第一,是为画花卉而设的。

他未列入“气韵生动”。

主张写生,认为只要八法具备,“气韵则画成后得之”。

徐悲鸿在《花苑·序》中提出了“新七法”即:一,位置得宜,二,比例准确,三,黑白分明,四,动作或姿态天然,五,轻重和谐,六,性格毕现,七,传神阿堵。

“位置得宜”“比例准确”可归到“经营位置”中,讲的是画面布局和空间安排,可说是“构图”问题。

“黑白分明”是用于西方绘画中“黑”“白”“灰”与“六法”中“随类赋彩”同指设色问题。

“动作或姿态天然”是描绘人物的动作或姿态要放松不失其根本。

“性格毕现”要表现事物的性格特征。

“传神阿堵”描绘事物时要表现事物的精神面貌与“六法”中“气韵生动”大致相同。

“轻重和谐”可归为“黑白分明”也可归为“气韵生动”总之在“新七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任何先进的理论都有它的阶段性、局限性和滞后性,有时阻碍其发展的历史进程。

面对这样的形势,画家们不断地探索从而提出了“新六法”。

“新六法”即:时代气息,笔力雄健,墨韵淋漓,情景交融,承古创新,和谐统一。

“时代气息”是在谢“六法”理论上的创新,是对人类的历史、科学、社会、哲学、政治都具有指导意义。

“承古创新”是继承与发展关系的问题。

“和谐统一”是“新六法”的核心。

中国画在二十世纪末的发展状态不稳定。

“新六法”的提出,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这个时代的必然。

三、“六法”的影响
自“六法论”提出后,中国古代画进入了理论自觉的时期。

后代画家始终把“六法”作为衡量绘画优劣的标准。

从魏晋到现代,“六法”被运用、充实、发展着从而成为中国美术理论最具稳定性、概括力的原则之一。

在中国绘画史上“六法”这一理论具有深远的影响。

四、结语
六法的提出是美术理论的一项重大贡献,是前代美术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特别是顾恺之的理论为谢赫的六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自谢提出“六法”之后历代画家、理论家均对这一理论有所补充,但基本上没有对其做出大的修正。

绘画理论如果不向绘画实践提出辩证的认识论,停留在强调师承关系这一低级阶段上,是远远不够的。

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中国画论正如吴冠中先生所说的那条线,牵连着古代、当代、将来、前人、今人、后人。

我们相信它不会断,也不该断。

参考文献:
1、谢赫.古画品录、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荆浩.笔法记、画论丛刊[J].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3、刘道醇.宋朝名画评、宋人画评[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4、邹一桂.小山画谱、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
5、冯佳.文教资料2009年第3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