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白作品中的大鹏意象(精选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李白作品中的大鹏意象(精选5篇)
第一篇:浅析李白作品中的大鹏意象
浅析李白作品中的大鹏意象
诗歌是很受中国古代文人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因为短短的篇章却能够表达诗人无限的感情,或直白,或含蓄,尤其是在唐朝,诗歌达到了它的全盛时期。
在诗歌中,有一种重要的表达情感的方法就是意象,通过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感情。
(点题直接,好!)在中国的诗歌中,意象已经成为固定的意义符号。
在古人的诗歌中常以“杨柳”为意象,来代表离别,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刘禹锡《竹枝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
而我在翻阅李白的作品中,发现在李白的诗歌中,有一个意象始终伴随李白生命的始终,那就是“大鹏”。
就连与李素昧平生但是却因为仰慕他,而追踪李白千里终得相见的魏万,也称叹他为“横海鲲、负天鹏”。
说到“大鹏”,大家都会想到庄子,因为“大鹏”这个意象起先是来源于庄子《逍遥游》中的“鲲鹏”。
“鲲鹏,寄托了庄子追求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对世俗功名的鄙弃,而向往精神自由,张扬自我个性的狂者形象。
而李白的“大鹏”起源于庄子的“鲲鹏”,又超越了庄子的“鲲鹏”,“大鹏”与李白的一生紧紧相关。
一,李白青年时期的“大鹏”
首先,大鹏不同于其他的小鸟,大鹏追求高飞,它高飞的形象寄寓着它有远大的理想追求。
这一点和少年时候的李白是相符的。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上李邕》)这首诗,写于李白的少年青年时期谒见大名士李邕。
而李邕这位大名士接见李白的时候竟然态度傲慢,轻视他。
而青年李白也是少年志满,写了此诗回敬李邕,态度相当桀骜,尽显少年锐气。
诗人写这只大鹏即使是不借助风的力量,用它的翅膀一振,
也能将沧溟之水一簸而干。
在诗中,诗人以大鹏要高飞九万里自比,说明自己要一飞冲天,大展宏图。
在我看来,这里的“九万里”指的并不是官职的大小,而是是否能够得到重用。
由此可见,李白并不在意官职的高低,而是追求能够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但是,对于这样一位名士,想有所作为的李白不仅不凭借他的势力,还敢指名直斥与之抗礼,此时中就足见青年李白对自己才识的充分自信和过人的胆量。
此诗的大鹏就如少年李白,有报国的赤子之心,然而又
自信,狂傲,笑傲权贵,平交王侯。
二,李白中年时期的“大鹏”
其次,大鹏在飞的过程中所依很少,所以大鹏也表现了一种追求自由的精神。
中年时期的李白则能很好的体现这一点。
《大鹏赋》贴切地表达了李白初涉政治仕途的经历和感受,他从一开始的踌躇满志,积极入世,幻想一飞冲天,到经历挫折,失意惆怅到最后的远走高飞,追求逍遥自在的生活。
“脱鬐鬣于海岛,张羽毛于天门。
刷渤澥之春流,晞扶桑之朝暾。
燀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
一鼓一舞,烟朦沙昏。
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
” 在这几句诗中寄托着李白的雄心壮志,他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能够象早年的那只“大鹏”一样一飞冲天,相信自己能受到皇帝的重用,相信自己能济苍生。
然而,现实却不是这样的。
“岂比夫蓬莱之黄鹄,夸金衣与菊裳?耻苍梧之玄凤,耀彩质与锦章。
既服御于灵仙,久驯扰于池隍。
”他发现在朝廷上的官员很多都只是平庸,渺小的黄鹄,玄凤之类的人物,而真正有抱负的大鹏却没有用武之地,通过“大鹏”的失意来表现自己的仕途不得志。
“不旷荡而纵适,何拘挛而守常?未若兹鹏之逍遥,无厥类乎比方。
”这里通过大鹏与黄鹄,玄凤的对比,更加鲜明的表现大鹏的怀才不遇,借大鹏的遭遇来哀叹自己不平的遭遇和表达报国无门的苦闷。
“于是乎大鹏许之,欣然相随。
此二禽已登于寥廓,而斥鷃之辈,空见笑于藩篱。
”李白又以大鹏跳出世俗的藩篱自比,表示自己看破官场的黑暗,要结束政治生涯,开始漫游的人生之旅。
全诗貌似在讲大鹏的悲剧经历,实际上是在讲李白当初踌躇满志地受封当官,幻想
有一番作为,到看透官场黑暗,自动请辞,而此金放还的经历。
这时候的“大鹏”已不再是之前的“大鹏”,从想志飞九万里到欣然相随而去。
这也正如李白,他年轻时盲目的狂傲和自信,经过时间的洗礼,对现实有了更深的理解,他选择了另一种追求。
既然入世不能让自己的才能得到绝对的发挥,他宁愿选择离去,追求一种洒脱的人生。
李白就如同这时候的“大鹏”,既然不能一飞冲天,就选择了自由的翱翔,追求自由。
三,李白年老时期的大鹏
与斥鷃,蜩鸠的自我满足相比,大鹏一直执着于高飞,对自己的的认知很执着。
而李白的年老时期能很好地反映这一点。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临路
歌》·李白)该诗据考证是李白最后一篇诗歌。
李白在他这只大鹏到不能再飞的时候,他便为大鹏唱了一支悲歌,其实也是为自己而唱。
诗人通过大鹏展翅高飞而中途被摧的经历以及孔子之亡的典故, 来隐喻地概括自己的一生,表现他由一开始地奋力飞翔追求理想到理想幻灭的巨大伤痛。
有人因此认定这首诗是悲哀的,但是在我看来却不是这样的。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表现的不正是李白在一系列的挫折,面前仍然坚信自我人生价值与人格力量的永恒性吗?所以其实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即使怀才不遇,可是李白仍是执着的。
“大鹏”作为李白笔下贯其一生的意象,不仅和李白的一生经历相关,它对李白的创作风格也有重要的影响。
李白一生的诗歌很多,其中更不乏佳作,所以李白的风格也有多维度的呈现,具体说来,又具有雄壮豪放、飘逸洒脱、天真率直、清新自然等特点。
大鹏冲向九霄,以明锐的眼光扫描整个环宇,从李白刚刚出峡时的《大鹏赋》到中年时期的《上李邕》, 再到生命终点时的《临路歌》, 大鹏形象与李白的一生结下难解难分的缘分。
在李白的有“大鹏”这个意象的诗歌中,“大鹏”这个意象所赋予的情感往往就是李白写作时的所感。
也许可以这么说,在这类诗歌中,李白就是“大鹏”,“大鹏”亦是李白?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追求自由,超凡脱俗的思想,执着的人生态度 ,构成
李白“大鹏”意象的丰富内涵,也是李白人生的丰富内涵。
(最后一段能够融合起来全文,这样统摄材料的方式很好。
)
对李白作品中大鹏意象作了三个阶段的分类和其所蕴含意义的阐释,层次分明,语言表达准确、恰切。
除了“大鹏”意象的基本意义外,这一意象对李白创作风格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如对此论述一下会更深入。
88分
第二篇:李白部分作品
将进酒
唐代: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倾耳听一作: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不足贵一作:何足贵;不复醒一作:不愿醒/不用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古来一作:自古;惟通:唯)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梦游天姥吟留别 / 别东鲁诸公
唐代: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四万一作:一万)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度通:渡)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月下独酌四首
唐代: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另版本“相”为“同”)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
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
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
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
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
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
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第三篇:李白诗中的月意象
李白诗中的“月”意象
丁晓明
内容摘要:中国文学史上,众多诗人留下了无数咏月名篇,李白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他常以明月入诗,给明月注入了丰富的内蕴。
他的诗中的明月意象主要体现为:
一、李白诗中的月意象体现了作者张扬个性、伸张主体意志的精神。
二、李白诗中的月意象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探索和追求,对
黑暗现实的否认和批判,对黑暗现实的否定和批判。
三、李白诗中的月意象体现了诗人人道主义思想感情。
总之,李白在盛唐的朗月里沉醉放歌,李白的诗篇也将与明月永生!
关键词:李白明月意象性格
追求人生理想品质黑暗光明批判
当一个人将自己的才气、激情以及生命全部融入某一对象时,这一对象必将成为这个人的“独物”,进而成为人所共仰的“神物”。
正如向日葵属于梵高,虾属于齐白石,交响乐属于贝多芬,月亮应属于李白。
李白的一生与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解之缘,或者说他对月亮有着一种特别的,如同图腾般的崇拜情结,诗人的一生也仿佛和月亮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互相视对方为知音与挚友,将对方作为情感诉说的对象,诗人将人生的喜怒哀乐诸般心绪都诉之于月,常使得人与月共喜,月和人同忧。
月亮成了反映和负载诗人无限情思的“心灵多棱镜”与“心灵多媒体”。
一、李白诗中的月意象体现了作者张扬个性、伸张主体意志的精神。
李白咏月,不像别的诗人仅仅留下若干名篇名句,他还用优美的篇句构织成一个特殊是世界,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千姿百态,能从中看见诗人自己的活动。
李白最喜爱的月下活动室泛舟,用他自己的说法,叫做泛月:“秀色不可名,清辉满江城,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
”(《送魏万还王屋》),李白泛月诗的画面均极美,闲情逸致中流露出不合流俗的高雅情怀。
泛月时他还经常想起王徽之乘兴访载的轶事,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致:“日落山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
”(《东鲁门泛舟》其中)。
李白一生嗜酒,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极其传神的描绘了“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这四句诗写出了酒与诗的密切关系。
人民群众都很喜欢李白,称他为“诗仙”、“酒仙”。
因此李白写得
最多的是月下饮酒——即所谓醉月,此类名篇不胜枚举,一般说来,李白饮酒诗突出一个“豪”字,咏月诗突出一个“逸”字,一旦二者结合,便表现出一种既豪放又飘逸的性格——可用“清狂”二字概括;除《月下独酌》四首名篇,如《襄阳歌》、《谢眺楼饯别》等均属此类。
这种清狂的性格一方面说明诗人的骄傲和对污浊现实的轻蔑,同时又流露出深深的孤独感,李白还有些其他步月而归的诗,心情平和,于闲适中同样流露出极深的孤独感:“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下终南山》)“对酒不觉眠,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
”(《自遣》)。
以上所说泛月、醉月、步月,意境极其优美,要之还在写实,另一类作品则是完全寄兴于想象,表现他狂放的性格,开阔的胸怀,渴望自由的思想,如:“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秋浦歌》其十二);“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谢朓楼饯别》);“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明月可乘,可揽,可寄,都是李白的发明,大胆的想象传达出童稚般天真的性格,但最有趣的发明还是赊月:“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陪族叔晔及贾至洞庭游》其二);“昔日绣衣何足荣,今宵贯酒与君倾,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渊明。
”(《送韩侍御之广德》)。
李白诗中以无赊酒,却有赊月。
酒是要用钱买的,没钱的时候就用五花马、紫绮裘、龙泉剑去交换,同自然造化打交道容易得多,“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即使要钱,也可以赊。
这种妙趣横生的想象,表现出诗人以天地为衾枕的襟怀。
李白还有一首问月诗,其艺术成就就与后世苏轼问月词堪称合璧,而其思想深度又远过苏词:“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把酒问月》);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也有这样的诗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诗中表现的虽是游子思归的传统主题,但将相思离愁置于春江花月夜浩瀚悠远,静谧瑰丽的境
界中,以如梦如幻般澄澈优美的境界略带凄凉伤感而绝不消沉颓废的音调,对青春年华和生命宇宙的理性思考,这两首诗应该有异曲同工之妙吧!
造化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乃是人类永远无法克服的矛盾,李白问月诗表述的正是这种人人都能理解的矛盾并由此产生的苦恼;表述的巧妙生动,又极为质朴,从而使我们对诗人倍感亲切,我们读书时想起李白,正如李白写诗时想起在他之前的古人一样,会产生一种莫可名状的感伤,同时也能得到难以言喻的慰藉,既然古人、今人以至未来的人都要面对同样的矛盾和苦恼,这共同的矛盾和苦恼也就使世世代代的人彼此沟通,产生某种感情上的共鸣,沟通的媒介便是大家都能见到并会由它引起遐想的月亮,诗的奥妙往往就在人人都可以理解的感受用独特的方式说出来。
二、李白诗中的月意象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探索和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认和批判,对黑暗现实的否定和批判。
诗仙李白的内心深处常有无法排遣的孤独意识。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诗人的理想,诗人的性格与环境的冲突造成政治上的遭弃感和无归依感,自命不凡的特异感和优越感,从精神上使自身处于孤立于社会之外的境地,产生阳春白雪,和者盖寡、旷世无知音的寂寞与孤独感;个性生命意识与宇宙意识的觉醒形成的天地过客的孤旅之悲。
这一切在他的诗作中都可以找到影子,但是李白也并没有因此沉沦下去,他通过月亮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对现实的布满。
“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成一片涟。
”(《玉壶吟》),三杯浊酒,以压不住心中的悲慨,于是,拔剑而起,先是对着秋月挥剑而舞,忽又高声咏吟,最后眼泪夺眶而出涕泗涟涟,“头陀云月多僧气,山水曾称人意。
”《江夏赠韦南陵冰》,李白喝的是苦闷之酒,孤独一人,自然没有那份闲适之情了,所以醉酒也不能遣闷,还是去遨游山水吧,但又觉得山山水水都像江夏附近著名刹头陀寺一样,充斥那苦行的僧人气,毫无乐趣,不称人意,那么,哪里是出路,何处可解闷呢?李白那颗受伤的心,此时此刻应该是用明月来
表明吧,李白的孤寂、抑郁、惆怅的心情写下了《金陵城西楼月下岭》,诗中的“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映出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有奇特的想象,而“月下沉吟久不寻,古来相接眼中稀”,描写了作者伫立月下,沉思默想,久久不归,是诗人在慨叹人世浑浊知音难遇。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下独酌》其中之一),由于当权者不能识才用材,由于自己的政治思想和耿介言行不被人理解,只是使人觉得孤立无援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孤独感,所以,从表面上说,诗人是在写酒兴醉态,而其内里却饱含着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愤懑。
李白主要是个活动在上层社会的政治抒情诗人,其主要作品是以怀才不遇为基本主题的政治抒情诗,这些作品,在抗议统治者压制和埋没人才的同时,还通过对宫廷腐败、政治黑暗以及穷兵黩武的开边政策等等的揭露和攻击,预示并真实地反映了唐帝国盛极而衰的历史过程。
我们看见的李白是高傲的李白,由于感到没有出路而忧愤不已的李白、放浪不羁并对许多公认的神圣观念表示轻蔑的李白,也是“人皆欲杀”的“狂人”李白——这就是上层社会的李白,其言语行动均表现出鲜明的叛逆性格。
三、李白诗中的月意象体现了诗人人道主义思想感情。
李白的咏月诗歌的完美还体现在他把月之物象直接引入到生活,他感觉到尘世的艰辛,便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吟道:“独酒水中泥,水浊不见月。
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
”(《独酒篇》);他们称赞自己的外甥,便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吟道:“贤甥即明月,声价动天门。
”(《赠别以甥高五》)......最能反映李白以月注入生活的完美性的是他的《秋浦歌》第十四首:“炉火照高天,红星乱紫烟,好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这是一首描写劳动人们冶炼的诗歌,诗歌作品中的月是不可少,他是劳动人们冶炼劳动是的大背景,月光下的炉火才能呈现紫烟,大背景下的宁静,才更显得出局部的热闹和美丽,才能把这冶炼场的描写更集中、更忘情。
这种月光下的冶炼的劳动情景和感受,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永远无法体会的,热闹的劳动场面出现在静谧的月光世界,相辅相成,相映成趣,可谓画中之神品。
“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秋浦歌》);“痛饮龙邻下,灯青月复寒。
醉歌惊白鹭,半夜起沙滩。
”(《送殷淑》其三),白猿饮水、白鹭受惊起飞,都是从现实里捕捉到的真实动态,有趣的是,这些动态并未破坏,反而增强了月光世界的静谧和神奇,甚至是人的活动也很难打破上述的意境,李白的月光世界里人物形象为数不多,均出自下层社会,如:“东阳素足女,会稽素舸郎。
相看月未堕,白地断肝肠。
”(《越女词》其四),“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
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
”(《越女词》其五),前写月下等待幽会的男女,后写月夜从远处看见的一群湖上少女,均具有活泼的生活气息,却又使人感到真中有幻、动中有静。
后首反以月比水,其实写的也是月夜,只有在月光下才能产生那样的透明感,在这种神奇的世界有时还会传出劳动者的歌声“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莲女,一道夜歌归。
”
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是一个远离喧嚣尘世的未受污染的世界,它无论怎样变化,永远是那样幽冷而静谧,使人产生达到透明盒空灵程度的纯洁感,这个世界的自然存在既是真实的,而它在李白诗中出现又具有特殊的意义,李白像别的不满现实的诗人一样也需要有个世外桃源,但他的世外桃源不在仙山,也不在田园,而在与污浊现实截然分开的月光世界。
“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这个世界无处不在。
综上,李白笔下的月是有情有意的,是与诗仙一生休戚相关的,他的月亮陪伴着诗人度过了激情悲壮的一生,那些多情多彩的月亮成就了诗人的伟大吗,诚如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传颂李白的诗句就是因为他的胸襟开阔,思想深邃,境界深远,他的那些诗作就像一直悬挂在苍穹中的明月一般,将成为永恒的光芒照耀着万千后生,激励着我们不停地为人类的幸福而奋斗!
参考文献:《论李白的政治抒情诗》,载《文字遗产》1981年1期等。
第四篇:李白的诗歌意象月
李白的诗歌意象月
内容提要:李白对月亮非常的喜爱,他在诗集中提到月亮的诗句不下三百处。
他钟情于飘渺的“空中之月”是与当时的民间传统有关。
中华民族习用阴历,人民的许多苦乐都是在月亮的照耀之下形成的,月亮是一切美的想象的总汇。
正由于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多端,给予李白以无限遐想的空间,使之与他那狂放不羁的性格与天马行空的创作风格相吻合,因此,李白与月亮一拍即合,共同开创浪漫主义月亮诗的新纪元。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他的诗歌创作充满着神奇色彩。
闻一多先生曾经根据“李白捉月骑鲸而终”的民间传说,写下了一首慷慨激昂而又哀怨动人的诗歌——《李白之死》。
虽然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以李白的浪漫狂放性格,这样的辞世似乎更合乎人们的口味。
他的出生,就已被神话为星精下凡,他的逝世,被说成是“江中捉月,骑鲸上天”就不足为怪了。
就连他的妹妹都有一个“月圆之墓”的古迹,可见,李白本身就是一个浪漫神奇的化身。
他的人生,他的作品,也就与充满浪漫色彩的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们小组的成员将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分为以下几类
一、表现纯洁的童心。
李白对于月亮的感情并非一朝一夕的,当他还是懵懂孩子的时候就已对月亮产生浓厚的兴趣。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古朗月行》)“李白的诗歌富于想象,几乎达到天真的程度。
”②一轮明月挂在空中,在一个不识月的孩子天真的眼里,它就是一个亮晶晶的白玉盘,甚至是一个飞行在青云之上的瑶台镜。
写得一片天籁,淳朴自然,平白如话,宁静中透出几分生气,这就是李白童年的缩影。
他像儿童那样想象月亮跟随着自己一路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