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诗形式,体悟情感基调。

2. 抓住内容矛盾,透视情感逻辑。

3. 解读全新意象,探究意蕴内涵。

教学重点:
抓住内容矛盾,透视情感逻辑。

教学难点:
解读全新意象,探究意蕴内涵。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新诗的时代背景】“五四”时代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特定的时代。

1919年5月4日,北京发生了一次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爱国运动,这就是五四运动——一次政治运动。

这一时期还发生了一次文化运动,由陈独秀、胡适、鲁迅、钱玄同等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反传统、反儒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史称新文化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新文化运动萌发于1915年9 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一次提出“科学”与“人权”,树起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

这些“反传统”和“人的解放”的响亮口号,引领了人们追求自由、个性、权利、尊严的步伐。

人的思想、个性与情感都得到了彻底解放,人的个体意识、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人们开始奋力追求人的放恣状态。

这对于习惯于压抑自己的情感,心灵不自由的中国人而言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青春时代,这正是《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毫无节制地抒情的时代背景。

【新诗的艰难历程】新诗,就是白话诗,它的产生与白话文运动紧密相连。

诗在中国是最为资深、显赫的文体,但这也成为新诗发展的沉重负担。

胡适提出一个口号:诗体的大解放。

就是把从前一切束缚自由的枷锁镣铐,一切打破。

包括传统诗歌的格律、体式、音节、平仄、韵脚等等,追求诗歌的自由,所以新诗又被称为自由体诗。

这自由既是形式上的,也是情感上的。

1921年7月创造社成立,才开启了中国新诗的崭新境界。

郭沫若是创造社的缔造者之一,创造社诗人有着“破坏”与“创造"的时代精神、个性解放与表现自我的精神气度,这一点在
郭沫若的身上显得尤为突出。

郭沫若力倡内心情感、情绪的自我表现。

他的诗想象异常活跃丰富大胆。

初中教材中有一首诗他的现代诗:《天上的街市》,开首的两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文字简洁明了,意象朦胧,妙不可言,还有“请看那朵流星。

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更是诗意满溢,优美动人。

郭沫若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卓著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情感自然流露,主张形式绝对自由,重视灵感,还归纳了一个公式: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这使他的诗,读来流畅自由,韵律和谐。

炉中煤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析】本诗用新颖的比喻,托物言志,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另外,郭沫若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那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人。

他对于国学、甲骨文、诗歌、小说等等都有所建树,尤其是他对于甲骨文的研究是当之无愧的专家。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

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

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

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

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二)任务一、聚焦言语形式,体悟作者情感
【提问】《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号”究竞该如何读?
【明确】hào:①名称。

②名和字以外另起的别号。

③信号。

④排定的次第。

等等。

hào:①号令。

②号筒。

③军队用的喇叭。

háo :①拖长声音大声叫唤。

②大声哭。

读“háo”,取“拖长声音大声呼叫”之义,意为“我立在地球边上热情地呼唤”。

诗人立足于地球边上某个点,见到北冰洋晴空中怒涌的白云和浩瀚的太平洋波涛滚滚,心潮澎湃,客观的自然景观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使其忍不住将心中沸腾的激情喷涌出来。

体现出这一时期革命青年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提问】初读这首诗,这首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使用大量的感叹词。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然而,诗歌的语言却不同于一般的语言,它常以非常规的言语形式来征服读者。

【提问】“啊啊”该如何读?
句1:“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呦!……啊啊!……啊啊!……啊啊!……”
【明确】如果是“啊——”,那就是长长的抒情,表示惊叹;
如果是“啊,啊!”,也容易读得出并知晓它是表达赞叹、惊讶等情感的。

【追问】本诗中“啊啊”是紧密相连的,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呢?
【明确】“紧密相连”则表示中间不可停顿,阅读中不可换气,而且前一个“啊”要舒缓,后一个“啊”要短促,节奏要紧张,给人一种近乎窒息之感,十分急迫而强烈的,有一种喷薄欲出的感觉。

句2:“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提问】这句话究竟怎么读?中间能否停顿?
【试读】“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断开后朗读的气势与情感的感觉与上下文不符)
【明确】此句不可断开,应该一气呵成,给人一种豪迈、冲破一切的力量感方可。

句3:“力哟!力哟!”
【明确】像是在呐喊,又像是招呼,后一句比前一句,音更高。

其实,在这首诗中,作者主要运用了一些仄声词来作韵脚,不押韵的尾字也多属“仄音”。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仄音”有一种分明之感和激昂之情。

传递出作者激烈的情感。

(三)任务二、紧抓文本矛盾,透视情感逻辑
苏轼曾言:“诗以奇趣为宗,以反常合道为趣。

”在引导学生解读诗歌时,应该尤其留意诗歌的这些“反常”与“矛盾”的地方。

【提问】“太平洋”要把“地球”推到,“太平洋”本来就是“地球”的一部分,如何推到“地球”?
2、“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努力”是“毁坏”和“创造”的前提和情感基础,是实施“毁坏”和“创造”的条件,因此,从逻辑上讲,是不是应该将诗歌的语序调整为“不断的努力,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
【提示】“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是对天姥山的侧面描写,十分夸张,显然与生活逻辑不符,现实的天姥山不仅没有天台山高,而且实际海拔只有七百多米,与一万八千多丈相差甚远。

然而,这种反逻辑的写法越是超出常规、越是反常、越是无理,就越显诗歌之奇妙、越是符合诗人之情思。

【明确】1、太平洋是地球的一部分,地球是孕育太平洋的母体,是太平洋的根。

就好比“中国社会”是“我们”的根一样,是中国的旧文化、旧体制孕育了“我们”,但是“我们”却要把那孕育了“我们”的旧文化、旧体制连根拔起,这是“五四”精神的象征,也是“五四”那代人力量和情感的展现。

1919年的中国,积贫积弱,五四新青年们认为,只有和旧文化和旧制度做彻底地了断才能建设一个全新的富强的新中国。

因此,此句的表达越无理越不通,就越能表现出“五四”一代新青年改造中国革新世界的强烈愿望和巨大信心。

2、从社会文化来看,本首诗创作于五四时间,“五四”的首要任务就是“毁坏”,捣毁那旧的体制、旧的文化,正所谓“不破不立”。

只有捣毁一个旧的社会才能创造一个从内到外的全新的国家,这是“五四”的使命也是作者的担当,因此作者才说“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然而,旧的体制和文化不是一触即溃的,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是朽而不死的,它需
要广大的青年持续地、不停地“努力”方能改造成功,因此,作者最后才说“不断的努力哟”!这既是对“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鼓励,也是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映照。

(四)任务三、解读全新意象,探究意蕴内涵
意象是理解诗歌的关键,诗歌是靠意象来说话的。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出现了许多新意象,比如,“地球”“北冰洋”“太平洋”等。

【提问】“地球”意象能否改成“天地”?
【探究】“天地”意象——“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等。

在古典诗歌中,不管天地的形象有多大,人都是寄存在天地之间的一个渺小的个体,“天地”意象主要是为了表现生命之短暂、人生之渺小,以此来抒发人世之悲苦。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所塑造的“地球”意象却要比“天地”更加宏大,同时,人不在是附着于地球的一个渺小的生命,而是独立于地球之外、与地球完全平等对立的一个伟大个体,他有着超越地球的无穷力量。

【提问】“白云”是古典诗歌常见意象,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白云”意象有何不同?
【明确】“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在古典诗歌中,“云”这个意象寓意“漂泊不定”的游子生活,“云”字常加修饰词“游”字或“浮”字。

《立在地球边上》中的“白云”应该是象征了五四时期的革命青年,他们拥有纯洁的革命理想,用“白云”就是为了凸显他们纯洁而朴素的优良品质,如果换成“乌云”则不可;
其次,“白云”怒涌更凸显了当时社会环境的不尽人意,愤怒的已经不止“乌云”,这样的社会已经到了非革命不可的地步了。

“白云”越是愤怒越能凸显旧社会的罪恶,也越能彰显革命力量的强大。

【总结】《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艺术上最大的特征:雄奇惊人的想象力。

诗人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巨人,站在“地球边上”。

早在明朝,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就把地球是圆的知识传到了中国,圆形的球体哪里有“边”呢?这就是诗人匪夷所思的惊人想象力,他设想站在一个超然独特的角度,俯瞰全球。

左边一看,北冰洋万里晴波,何其壮丽;右边一看,太平洋上涌起惊涛骇浪,仿佛“提起全身的力量”,要把地球推倒。

这个巨人看到惊天动地的画面,不由激动万分地欢呼赞美这伟大的“力”。

太平洋再怎么雄
伟壮阔,总是在地球之上,是地球的一个部分,怎么能把地球“推倒”呢?而诗人却不管这些,通过惊心动魄的神奇想象,另外构造出一个他内心独有的世界。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发表于1919年,郭沫若27岁,这是诗人青春的呐喊,这是诗人在“五四”这个青春年代里的青春呐喊。

诗人是要将自己的青春,汇人时代的滚滚洪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