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文本 让语文课堂充满灵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
23
2016·
8
细读文本让语文课堂充满灵气
邹爱红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学习效率提高的同时,问题也接踵而至,很多教师的教学脱离了文本,语文课缺乏文气、雅气、灵气,究其原因在于过分追求课堂教学形式。

一、创设情境,带学生走入文本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例如,《丰碑》一文主要讲述了一位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年代,与学生接触的世界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小学生心中这位英雄与其他英雄一样,都是程序化的故事英雄。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缩短时空距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军需处长的伟岸形象,从而激发学生体验、对话的兴趣。

本文没有华丽的辞藻,更没有激情的赞美,只是通过将军的情感变化,侧面突出其是军需处长。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将军的伟岸形象跃然于纸上,了解将军的情感变化后,更是对其不怕牺牲、无私风险的精神肃然起敬。

他面对死亡,毫无畏惧之色,面对工作,无愧于天地,其精神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课文,与作者、书中人物产生情感共鸣,情境交融,让这样情境永远保留在学生心中。

二、个性朗读,引学生浸湿文本
小学生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如果教师长期使用一种方式,强调指导学生朗读,时间久了,学生会感到乏味,减少朗读的热情。

为了保持学生的朗读热情,教师应该根据文章的内容选择朗读方式,让每节语文课程都充满新鲜感。

例如散文可以采取音乐伴奏的形式;童话可以采用轮读的形式;对话的文章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介绍事物的文章可以采用猜谜语的形式。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信息技术渗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教育亦不例外。

新课改以后,教师常常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融入阅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美、意境美。

此外,阅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比赛读、自由读、朗读以及师生对读等,教师需要根据文章内容科学选择朗读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朗读水平,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创新是民族灵魂,是国家生存发展的不竭动力,朗读方式的多样化有利于培养学
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扩充材料,领学生对话文本
在扩充文本材料之前,先要细读文本材料。

文本细读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抓住关键词,以点带面,仔细阅读文本,深刻体会其中内涵。

第二,寻找文本的空白点、冲突点、引导学生想象、思考。

第三,补充文本创作背景,降低文本的理解难度,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增强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细读文本的策略,比如联想法、体验法等。

只要教师找到了合适的细读方法,一定可以带领学生进入文本情境,与作者、与书中人物进行心灵对话,净化学生心灵,升华学生情感。

语文教材包含的作品涉及古代、近代以及现代,而小学生生活经验与知识水平都非常有限,有些年代久远的文本内容无法理解。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时需要为学生搭建“古代”与“现代”的桥梁,比如,从现代生活中选择与文本内容相似或者相同的案例,让学生参考阅读。

这样阅读方式降低了学习难度,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文本内涵,进而引发心灵上的触动。

例如,学习《手术台就是阵地》,本文主要讲述了白求恩先生为了挽救病人生命,不顾自身安危,在枪林弹雨中连续工作了69个小时的故事。

教师在授课时,并没有直接进入正题,而是采用“小悦悦”的新闻热点进行课堂导入。

小悦悦连续被两辆车碾压,而路过的18个行人,无一人伸出援手,最后是一名拾荒阿姨施以援手。

现代社会的的冷漠无情与70年前的无私奉献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鲜明的对比引发学生的疑问:“社会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这是否是道德退步的表现?”使学生意识到“助人为乐是美德”“道德是做人的底线”等。

通过对文本的补充,使学生由本文内容联想到现实社会,增强文本对学生心灵上的触动。

小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有限,有些文本内容无法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二者之间搭建桥梁。

因此,实践教学中,教师要仔细阅读文本,品味其中的内涵,并且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触动学生心灵,升华学生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实验小学(2116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