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减隔震技术应用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40 卷第 1 期2024 年2 月
结构工程师
Structural Engineers Vol. 40 , No. 1
Feb. 2024建筑减隔震技术应用综述
王流1,2,3,*王新娣1,2刘卓1,2
(1.无锡建顾减隔震科技有限公司,无锡 214104; 2.上海佑铁轨道科技有限公司,上海 200092;
3.云南双翔建设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昆明 650599)
摘要随着我国《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于2021年9月1日的颁布施行,减隔震技术在“两区八类”建筑上已作为强制性的执行技术措施。

对现阶段国内外常用的结构减隔震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分别介绍了减隔震的产品体系、减隔震结构的工作原理及减震效果、减震与隔震的经济性等对比,以及如何做到满足设防地震作用下正常使用要求。

关键词减隔震产品体系,减隔震的工作原理,减震与隔震的经济性等对比,正常使用要求Overview of Building Seismic Mitigation and Isolation
WANG Liu1,2,3,*WANG Xindi1,2LIU Zhuo1,2
(1.Wuxi Jiangu Seismic Reduction and Isolation Technology Co. LTD., Wuxi 214104, China;
2.Shanghai Youtie Rail Technology Co.LTD., Shanghai 200092, China;
3.Yunnan Shuangxiang Construction Testing Technology Co.LTD., Kunming 650599,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promulg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on Earthquake Resistance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China on September 1,2021,the seismic mitigation and isola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used as a mandatory technical measure in buildings within two zones and eight categorie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summarize the application of structural vibration reduction and isolation technology commonly used in China at this stag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oduct system of seismic absorption and isolation,the working principle and damping effect of seismic absorption and isolation structures,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economy of seismic absorption and isolation,and how to meet the normal use requirements of buildings under the action of earthquake fortification.
Keywords seismic mitigation and isolation product system,working principle of seismic mitigation and isolation,comparison of economy between seismic absorption and isolation,requirements for normal use of buildings
0 引言
1972年,美籍华裔学者姚治平首次将振动控制理论应用于结构抗震设计,提出消能减震的概念[1]。

隔震的概念最早是由日本学者河合浩藏于1881年提出的[2-3]。

我国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隔震概念开始到八十年代的减震研究的发起[4],直到现在,减隔震技术在我国也经历了六七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根据有关统计,到2019年全国建成的隔震建筑超过10 000栋,减震建筑超过
4 000栋[4]。

国内外的一些典型的工程应用实例也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4-6]。

收稿日期:2022-12-27
*联系作者:王流(1988-),男,中级职称,硕士,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主要从事建筑减隔震的研发及应用以及既有结构的检测加固。

E-mail:*********************
Structural Engineers Vol. 40, No. 1 State of the Art 2021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建筑隔震设计
标准》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专门指导隔震
设计的国家标准,对于隔震设计的规范化、标准
化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7]。

2021年9月1日
开始实施的《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将减隔
震技术的应用上升到了法律层面,该项技术得
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该条例要求:位于高烈度设防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新建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避难场所、广播电视等建筑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用隔震减震等技术,保证发生本区域设防地震时能够满足正常使用要求。

国家鼓励在除前款规定以外的建设工程中采用隔震减震等技术,提高抗震性能。

可见,位于高烈度区及地震灾后重建或位于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若干甲、乙类建筑将被强制要求采用减隔震技术。

为方便广大工程师对减隔震技术有全面的认识,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减隔震研发、设计等工程经验并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对减隔震技术进行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系统的总结,希望能为工程界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 减震结构与隔震结构
1.1 减震结构 
减震结构是指结构在承受地震力的主要竖向和水平向构件间增设减震装置的结构。

一般地,它不改变结构的抗侧力体系(虽然位移型减震装置能提供抗侧刚度),减震装置的主要减震作用是为结构提供一定的刚度和附加阻尼比。

通过减震装置来吸收与消耗一定的地震能量,来减轻结构的地震响应,从而保护主体结构安全。

在目前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减震装置主要包括位移型、速度型和复合型三大类。

位移型包括屈曲约束支撑(BRB)、防屈曲钢板墙(BRW)、摩擦阻尼器(FD)和金属阻尼器(SD或
MD)等(图1),可以为结构提供抗侧刚度的同时附加一定的阻尼比,但是屈曲约束支撑一般设计为小震弹性不耗能,只有中大震下才进入屈服耗能。

位移型减震装置阻尼器在配筋计算模型上的处理,一般采用等代支撑或者等代柱的形式来等效其提供的刚度,该处理方式既简便,精度又相对较高。

附加阻尼比则是根据规范法或者能量法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时程分析确定。

需要注意的是,等代支撑或等代柱在软件中的施工顺序应修改为最后施工(因为实际中阻尼器一般采用后安装的方式)。

速度型减震装置包括黏滞阻尼器(VFD,图2)和黏滞阻尼墙(VFW,图3)等,为结构提供附加阻尼比,其耗能效率比位移型要高很多,但无法提供抗侧刚度。

该类阻尼器由于其高效的耗能能力,也经常用于高层、超高层的抗风设计中。

速度型阻尼器在配筋计算模型中一般修改结构阻尼比即可,更细致些的可在相应的子结构上施加阻尼器的相关荷载。

复合型减震装置包括黏弹性阻尼器(VED)和黏弹性阻尼墙(VEW,图3),其提供的耗能效率及抗侧刚度则是介于位移型与速度型之间。

复合型阻尼器在配筋计算模型上的处理方法与位移型相同,只是在刚度以及附加阻尼比上表现的值不同。

除了以上减震市场里常见的减震装置外,在
地震工程领域的其他科研机构所研制的减震装置
图1 位移型减震装置
Fig.1 
Damping device of displacement type
图2 黏滞阻尼器(VFD)
Fig.2 Fluid viscous damper(VFD

图3 黏弹性阻尼墙(VEW)
Fig.3 Viscoelastic damping wall (VEW)
·
·206
·文献综述·
结构工程师第 40 卷 第 1 期
也是多种多样。

如图4所示,工程结构减震控制按照是否需要外部能量输入可分为被动控制、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和混合控制四类[8]。

上面提到的位移型、速度型和复合型的减震装置均属于被动控制装置,是目前工程项目中应用最多最广的减震装置。

因其相比于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或混合控制,被动控制的操作性更强,设计更简单,造价也更经济,是现阶段在工程项目上可以得到快速推广应用的减震装置。

为此,针对被动控制减震装置,各大高校和减震企业等也不断推陈出新,研发出各式各样的减震装置:
(1) 为了保证BRB 在巨震作用下因变形过大发生断裂而研发出的双屈服点免断裂屈曲约束支撑,其破坏模式如图5所示。

其产品采用了两个截面面积不同的耗能段以实现双屈服点,通过机械装置控制耗能段的变形不超过允许范围以实现免断裂,如图6所示[9]。

(2) 另外由于普通BRB 在小震为弹性状态,不耗能,为了实现其在小震下也能够进行耗能,研
发出了双阶BRB 。

它是由BRB 和钢阻尼器串联而成。

其工作原理为:小震下钢阻尼器发生第一阶剪切屈服,为结构提供附加阻尼比,支撑芯材仍处于弹性阶段,可为结构提供附加刚度;在中大震下进入第二阶屈服阶段,即钢阻尼器和支撑芯材都进入屈服阶段,持续参与耗能,解决了单阶BRB 在小震下不耗能的问题,使得BRB 的耗能能
力更强,如图7所示[10-11]。

而对于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金属阻尼器,也研发出了各种形式的耗能装置[5],包括加劲阻尼器[12-16]、单圆孔和双X 形钢板阻尼器[17]、金属圆环阻尼器[18-21]、低屈服点剪切板阻尼器等[22],如图8、图9所示。

1.2 隔震结构 
隔震结构是指在结构的首层或者在需要隔离的结构高度处(高位隔震一般多见于地铁上盖项目[23-24]、车辆段上盖[25-26]、特种工业生产用房等[27])设置隔震层,
将上部结构与基础或下部结构隔离,
图4 工程结构减震控制分类
Fig.4 Classification of seismic control for engineering
structures
图5 普通BRB 与双屈服点BRB 的破坏模式
Fig.5 Failure modes of common BRB and double
yield point BRB
图6 双屈服点BRB 芯材的构造特点
Fig.6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double yield
point BRB core
图7 双阶BRB 构造原理示意图
Fig.7 Schematic diagram of double stage BRB
structure principle
图8 单圆孔和双X 形钢板阻尼器
Fig.8 Single circular hole and double X -shaped
steel plate dampers
·
·207
Structural Engineers Vol. 40, No. 1
State of the Art
从而减少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的传递。

目前,常见的隔震结构一般只隔离水平地震作用,竖向地震作用仍需按照原烈度的相关规定进行计算。

当然,对于隔震系统来讲,不仅仅局限于建筑的基础或层间隔震,还包括有连廊隔震、屋架隔震及局部隔震等情况。

用于建筑的水平隔震装置主要包括天然橡胶隔震支座(LNR )、铅芯橡胶隔震支座(LRB )、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HDR )、弹性滑板支座(ESB )和摩擦摆支座等(图10—图12)。

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和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在
地震作用下,通过支座的变形可以消耗一定的地震能量,但是这部分阻尼在采用分部式设计时会被忽略掉。

新的隔震设计方法,采用整体式设计
的方法,隔震支座的这部分耗能将得到考虑。

当需为隔震结构提供附加阻尼比时,按照减震结构相同处理方法即可。

一般地,对于隔震结构,设置减震装置的话,多在隔震层设置黏滞阻尼器来减小结构在大震或极大震下的变形。

另外,随着工程中对竖向隔震的需求(如地铁上盖建筑的振动控制)以及一些高烈度的近断层地震区的地震震害的数据[30-31]显示地震动的竖向作用分量往往也较为强烈,甚至可能超过水平地震作用分量,成为导致结构倒塌破坏的主导因素。

为此,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竖向隔震支座也做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其中,将竖向隔震支座与水平隔震支座串联或并联即可实现三维隔震,其中以弹簧串联式竖向隔震支座(图13)应用最为广泛[32]。

目前能够实现竖向隔震的支座类型包括有弹簧竖向隔震支座、厚肉橡胶隔震支座[33-36]、斜向滑
动摩擦或斜向旋转三维隔震支座(图14)[37-39]
和气
压及液压竖向隔震支座,还有一些其他隔震支座则仅停留在理论及试验研究阶段[32]。

图9 金属圆环阻尼器
Fig.9 
Metal ring dampers LNR 、LRB 、HDR ,三者的外观差别不大
图10 橡胶隔震支座
Fig.10 
Rubber isolation bearing
图11 弹性滑板支座
[28]
Fig.11 
Elastic sliding plate supports
图12 摩擦摆支座[29]
Fig.12 
Friction Pendulum Systems
图14 斜向滑动摩擦三维隔震支座
Fig.14 Oblique sliding friction three -dimensional
isolation bearing
图13 弹簧串联式竖向隔震支座
Fig.13 Vertical isolation support of spring tandem type
·
·208
·文献综述·结构工程师第 40 卷 第 1 期
在隔震建筑中,为了保证隔震建筑震后的正常使用和隔震装置能发挥隔震作用,对隔震构造的正确处理也是重要因素,其包括隔震防火构造、楼地面和室外工程隔震构造、墙体隔震构造、楼梯与伸缩栏杆隔震构造、电梯隔震构造和管道隔震构造等[40]。

此外,基础摩擦滑移体系的隔震结构也是隔震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2-3,41]。

但是在目前的工程应用中不是很常见。

2 减隔震工作原理及其减震效果
2.1 减隔震的工作原理 
目前用于结构设计计算的CQC法(或CCQC 法)正是基于规范反应谱曲线进行的,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抗规》)[42]第5.1.5条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由于结构的自振周期(尤其是基本自振周期)对应到曲线上可以反应出其地震作用的大小,所以不同结构高度不同结构体系导致出现的不同自振周期的结构对应在同一烈度下同一特征周期场地下就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地震响应。

根据反应谱曲线可知,基本自振周期越小的结构地震响应将越大{曲线的速度段(即T g到5T g 段)及位移段(即大于5T g段),加速度段(即小于T g 段)则保持不变},相反地,高层及超高层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则随着结构周期的增加反而降低。

同时,根据斯坦福大学关于2017年9月19日墨西哥地震现场调查报告,对于软土场地,有可能发生场地振动卓越周期为1~2 s的情况,这在软土地区的相近周期的多高层结构设计中也应引起重视。

此外,高层及超高层结构自重比较大,这从另外一个方面增大了地震作用。

为此研究利用新材料的自重轻和延性好达到抗震性能目标的提升,也是解决地震工程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43]。

一般地,减震结构较常见的形式是给结构附加一定的阻尼比,常见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阻尼比为0.05,钢结构的阻尼比为0.04(低于50 m时),附加阻尼比正是通过地震影响系数中与阻尼相关的系数的降低来达到减小地震影响系数的目的从而减小地震作用(参数γ、η1和η2的大小均与阻尼比有关)。

这就是减震结构通过附加阻尼比来降低地震影响系数的规范原理。

同样地,借助规范反应谱曲线,隔震结构则主要是通过延长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的形式去降低地震作用:当结构的自振周期超过特征周期后,地震影响系数随着自振周期的增加而不断减小,而常见的隔震结构均能把一个多层的零点几秒周期的结构拉长到2~3 s,或延长结构自振周期的3~
7倍[41],其地震影响系数将得到大幅度的降低,根据工程经验,地震作用可降低为原来的50%~ 20%。

以上就是减隔震结构的基本减震原理。

此外,从能量的角度看,减隔震结构则是通过布置在结构内的减震装置和隔震装置的耗能来消耗掉地震能量,从而减少结构主体本身的塑性耗能的方式来减少结构的损伤,达到更好地保护主体结构安全的目的。

2.2 减隔震降低地震作用的实际对比情况 
以上是规范原理的介绍,接下来通过实例来对比减震及隔震的实际减震效果。

以设防烈度为8度0.2 g,第三组,Ⅱ类场地为例,其场地特征周期T g为0.45 s,假设某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4~6层的某中小学校建筑,结构原阻尼比为5%)结构基本自振周期为0.4 s(根据规范的相关公式预估),根据以往做过的大量工程实例,一般通过隔震后,其基本自振周期可延长到2 s左右,此外规范规定隔震结构最大降度不应大于1度。

而对于常规的减震框架结构而言,一般常见的附加阻尼比在3%~5%,在这里取5%进行考察。

减震及隔震后的地震影响系数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隔震结构在隔离水平地震作用上产生了很显著的效果,地震影响系数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降低,可减小约一半以上;减震结构则降低约20%。

从这个角度看,隔震结构的地震作用要远低于减震结构。

2.3 附加阻尼比大小对减震效率的影响 
附加阻尼比是如何影响减震效率的?多少附加阻尼比可以获得最佳的减震效率?为此,以2.2节中的情况为例,额外增加了基本周期为0.6 s和1.0 s的情况,三种结构在不同附加阻尼比[根据《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JGJ 297—2013)[53]第6.3.6条最大附加阻尼比不超过25%,故最大取到25%进行考察]情况下的减震效率如图15所示。

·
·209
Structural Engineers Vol. 40, No. 1
State of the Art
由图15可知,随着附加阻尼比的增加,减震结构的减震效率逐步降低,其中附加5%阻尼比(含5%)以内的减震效率增加的幅度最佳,由此可知,若结构需求的附加阻尼比为5%以内,则可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最后要提的是,由于钢结构的固有阻尼比比混凝土结构的要小,因此采用减震可以得到更好的减震效果。

3 减隔震的其他对比
3.1 减隔震在工程造价上的对比情况 
结构设计应当做到经济适用,合理的结构布置不但可以实现较好的抗震性能,也能节省一定的工程材料,体现出设计水平的价值。

同样地,优秀的减隔震设计方案也能为结构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一般地,采用减隔震技术的建筑可以比传统的抗震建筑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41,45]
,尤其是在
高烈度区。

根据文献[46]某8度0.2g 第二组,场地条件Ⅱ类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平立面布置规则,平面尺寸117.2 m×76.4 m ,柱网间距8.4 m×8.4 m ,总高20.55 m ,采用钢筋
混凝土独立基础,设防水板。

通过传统抗震方案和隔震方案的经济对比,隔震建筑每平方米可节省约41元的造价,整个工程节省的总造价约为143万元。

可见,减隔震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获
得优越的抗震性能,而且可以节省较可观的工程造价。

并且可以预见,在震后的维护上,也将比传统抗震表现出较大的优势。

关于减震与隔震的造价对比上,作者查阅了
相关的文献资料,同时结合工程实践经验,将减震与隔震在常见的多层框架项目上的总造价上进行了汇总比较(表2)。

由表2可知,在高烈度多层框架结构上,减震结构较隔震结构的总造价要低,可较隔震节省约10%的总造价。

但对于高层的减隔震结构,其造价差值随楼层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甚至趋于相等(如果考察全寿命周期,包括
震后修复等时)[52]。

由文献[52]可知,如果考察全
寿命周期,包括震后修复等时,隔震结构的经济效益要优于减震结构。

3.2 减隔震在施工工期上的对比 
减隔震在施工工期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减震结构对项目工期无影响,甚至可能缩短工期(由于主体结构材料及截面的减少,相应的主体工程施工进度应有所加快,而减震装置一般可以在主体施工后进行即可,前期只需预留埋件)。

隔震结构对项目工期的影响则体现在隔震层上,它是项目首层楼层施工工期的2~3倍[52]。

3.3 新旧隔震设计方法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关于2021年9月1日开始施行的《建筑隔震
设计标准》[53]对隔震结构设计的新规定对比旧规
范(《抗规》)在工程造价的影响,根据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谭平院长于2021年9月24日在构力学堂减隔震专场上作的会议报告可知,新隔震设计方法将比原设计方法增加10%~30%的钢筋用量。

在其余条件相同的条件下,谭院长总共列举
表1 
多遇地震下减震与隔震结构地震影响系数取值
Table 1 Seismic influence coefficient values of damping and isolation structures under frequent earthquakes
地震影响系数减小的百分比
原结构
0.16—
隔震后0.04274%
实际隔震取值(降低1度)
0.08
50%附加5%减震结构
0.12522%
降低0.5度时
0.12
25%注:此时降低0.5度相当于附加7%
阻尼比的减震结构。

α0为初始地震影响系数,αi 为附加阻尼比后的地震影响系数
图15 不同附加阻尼比下的减震率
Fig.15 Damping rates under different additional
damping ratios
·
·210
·文献综述·结构工程师第 40 卷 第 1 期
了4个工程案例,分别为4层简单框架结构、5层框架结构、17层剪力墙结构和18层框剪结构,最后新旧隔震设计方法的差异体现在配筋量上,见表3。

4 建筑如何实现在设防地震作用下
满足正常使用要求
此处从结构层面的角度讨论正常使用的要求,对于非结构构件或附属机电设备、仪器设备及其系统应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来与结构构件的正常使用相匹配,否则将顾此失彼,或者单纯地提升结构层面而忽略非结构构件及设备自身的抗震能力势必造成较大的经济浪费。

关于如何选取合适的非结构构件及设备来匹配结构的性能,可参考《基于保持建筑正常使用功能的抗震技术导则》[60](以下简称《导则》)附录A~D。

本文以常见的RC框架结构为例,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从位移角的角度来考察其与结构损伤的对应关系,见表4。

从各参考文献资料可知,RC 框架结构要在设防地震下保持基本完好,结构的位移角基本需要控制在不大于1/300~1/400的区间。

5 国外减隔震概况
日本作为目前世界上减隔震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减隔震技术的应用案例也是数不胜数。

根据日本免震构造协会的资料显示,截至2018年年年底,日本累计建成隔震建筑(不包含独立住宅)约4 800栋,隔震独立住宅约4 700栋,减震建筑约1 500栋,三者合计约11 000栋,隔震与减震的建筑比例大体是6∶1。

并且,在日本,超过60 m 的高层建筑,几乎100%会采用减隔震技术。

目前位于日本大阪市内于2017年建成投入使用的世界最高的基底隔震建筑——Parkhouse 中之岛大厦,其高度达到了192 m。

其隔震层由铅芯隔震支座、弹性滑板支座以及油压阻尼器组成,为组合的减隔震技术。

组合的减隔震技术在日本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抗震效果[61]。

在美国,特别是在加利福尼亚州,在建设项目中如果不考虑应用阻尼器,可能难以得到业主和
表2 减隔震工程造价对比情况表
Table 2 Cost Comparison of Seismic Mitigation and Isolation Works
论文编号
[47]
[48]
[49]
[50]
[51]
[52]建筑
类别
学校,
乙类
学校,
乙类
学校,
乙类
学校,
乙类
学校,
乙类
学校,
乙类
结构形式
5层框架
4层框架
3层框架
8个单体,
多层框架
5层框架
12层框剪
建筑高
度/m
20.6
15.6


18.4
43.8
建筑面
积/m2
2 816
5 700



41 000
地震
烈度
8度0.2 g
9度0.4 g
8度0.2 g
8度0.2 g
8度0.2 g
8度0.3 g
减震措施
金属阻尼器
金属阻尼器,
附加6.5%阻尼比
金属阻尼器,
附加2.5%阻尼比
黏滞阻尼器
黏滞阻尼器,
附加5%阻尼比
BRB+连梁阻尼器+
黏滞阻尼器
减震工程总
概算/万元
140
297.4



6 917
(7 098)
隔震工程总
概算/万元
161
329.2



7 123
(7 180)
差价/
万元
21
31.8
隔震高于减震
20万元/个,
即总差价约为160万元
隔震高于减震
206
(82)
注:括号内数值为考虑结构全寿命周期的工程造价。

表3 新旧隔震设计工程量对比情况
Table 3 Comparison of new and old isolation design quantities
对比结构
新隔震设计增加的配筋量/%4层框架
12
5层框架
26
17层剪力墙
26
18层框剪
11.4
·
·211
Structural Engineers Vol. 40, No. 1 State of the Art
主管部门的批准同意[62]。

另外,由于减隔震技术在抗震方面的优越性,其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包括土耳其、新西兰、智利、秘鲁、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等地震多发的国家。

随着减隔震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及推广,其将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在抗震方面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6 结语
减隔震技术在我国经历了六七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的出台施行,更是将减隔震技术的应用上升到了法律层面。

此外,采用减隔震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地震力的同时,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相信在未来的若干年内,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减隔震技术的推广,我国将成为减隔震技术发展及应用体量最大的国家。

其中还有很多应用上的规范问题,需要做到合规才能充分发挥出减隔震技术的优势。

相信通过从业人员及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该项技术在我国的抗震减灾领域将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JAMES T P,YAO M.ASCE.Concept of structural control[J].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1972,98(7).
[2]苏经宇,曾德民.我国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4):94-102.
SU Jingyu,ZENG Demin.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seismic isolation technology for building structures in
China[J].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2001(4):94-102.(in Chinese)
[3]吴世跃.我国建筑物减震隔震研究现状与发展[J].
山西焦煤科技,2010(3):45-48.
WU Shiyue.Research current and development on
shock absorption and seismic isolation of building in
our China[J].Shanxi Coking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3):45-48.(in Chinese)
[4]薛彦涛.建筑减隔震技术[J].工程建设标准化,2019(6):18-19.
XUE Yantao.The seismic isolation technology for
buildings[J].Standardization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2019(6):18-19.(in Chinese)
[5]李霞昭,曾明会.阻尼器在耗能减震结构中的应用[J].四川建材,2013(4):32-36.
LI Xiazhao,ZENG Minghui.Application of dampers in
energy dissipation structure[J].Sichuan Building
Materials,2013(4):32-36.(in Chinese)
[6]戴陆辉,翁大根.耗能减震结构设计方法及应用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17,44(13):10-12.
DAI Luhui,WENG Dagen.Energy dissipation damping
structure desig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research[J].
Build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2017,44(13):10-
12.(in Chinese)
[7]谭平,陈洋洋,周福霖,等.国家标准《建筑隔震设计标准》编制与说明[J].工程建设标准化,2021(5):
22-26.
TAN Ping,CHEN Yangyang,ZHOU Fulin,et al.
Illustration of standard for seismic isolation design of
buildings[J].Standardization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2021(5):22-26.(in Chinese)
[8]亓兴军,李小军,刘萍.土木工程结构减震控制方法综述[J].工业建筑,2006(8):59-64.
QI Xingjun,LI Xiaojun,LIU Ping.Approaches to
structural vibration control for civil engimeering[J].
表4 RC框架结构不同损坏程度对应的位移角限值
Table 4 Displacement angle limits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damage degrees of RC frame structures
作者
李应斌、刘伯权、史庆轩[54]
李清春[55]
晋东平[56]
周彦斌[57]
蔡健、周靖、方小丹[58]杨雪平、章红梅、吕西林[59]《导则》-I类建筑
《导则》-II类建筑完好(不坏)
1/550
1/550
1/550
1/550
基本完好
≤1/450
1/400
1/450
1/400
1/300
轻度破坏
(1/400,1/300]
1/250
1/300
中度破坏(可修)
(1/300,1/150]
1/220
1/270
1/200
1/150
1/150
1/150
1/100
严重破坏(不倒)
(1/150,1/50]
1/60
1/50
1/50
1/50
倒塌
>1/50
·
·2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