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阐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机制。
(3)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4)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2、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设计并制作生态缸,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机制。
(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及关系。
2、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自我调节机制的实例分析。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些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图片,如森林被砍伐、草原退化、河流污染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态系统为什么会遭到破坏?生态
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后,是否还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从而引出本
节课的主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讲授新课
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教师讲解: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
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强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一种相对
稳定的状态,不是绝对不变的。
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机制
(1)以草原生态系统为例,当食草动物数量增加时,草原植被会遭到破坏,导致食草动物的食物减少,进而使食草动物的数量下降。
反之,当食草动物数量减少时,草原植被会得到恢复,为食草动物提供更多的食物,使食草动物的数量增加。
这种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
(2)再以森林中的害虫和食虫鸟为例,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从而抑制害虫的数量增长;当害虫数量减少时,食虫鸟的数量也会相应减少,避免过度捕食。
这也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
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抵抗力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高,营养结构复杂,能够抵抗外界的较大干扰。
例如,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2)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通常物种丰富度较低,营养结构简单,在受到破坏后能够较快地恢复。
例如,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一般来说,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较弱;反之,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
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如热带雨林生态
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强。
4、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
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
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例如,农田生态系统需
要施肥、灌溉等投入。
(三)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自我调节机制、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以及提高生态系统稳定
性的措施。
(四)课堂练习
布置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如选择题、简答题等,让学
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布置作业
1、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在生态系统保护方面采取的措施和
取得的成果。
2、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某一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但在理解生态系统自我调节机制和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
系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多举一些实例,
让学生通过分析实例来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同时,在实验教学方面,可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和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