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文言文阅读第一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古文阅读与
背诵第一辑
(20篇)
翠微小学三年级6班
目录
一、论语八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战国·孔子《论语·学
而》【译文】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
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
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寓意】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战国·孔子《论语·为
政》【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寓意】这是讲复习的重要性。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
”
——战国·孔子《论语·为
政》【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寓意】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战国·孔子《论语·为
政》【译文】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
(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
【寓意】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战国·孔子《论语·公
冶长》【译文】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
【寓意】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战国·孔子《论语·述
而》【译文】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
“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
“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
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寓意】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战国·孔子《论语·述
而》【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战国·孔子《论语·雍
也》【译文】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二、夸父追日
夸父与日逐走①,入日②;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③,北④饮大泽。
未至,道⑥渴而死。
弃⑦其杖,化为邓林⑧。
——《山海经》【注释】①逐走:竞跑,赛跑。
逐,追赶;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山的地方;③足:够;④向北;⑤大泽:大湖;⑥道:中途,半路;⑦弃:遗弃;⑧邓林:桃林。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寓意】褒义: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也比喻人类战胜自然的决心和雄心壮志。
贬义:自不量力。
三、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①,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②!天帝使我长百兽③,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④。
子以我为不信⑤,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⑥?”虎以为然⑦,故遂与之行⑧。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⑨,以为畏狐也。
——西汉·刘向《战国
策·楚策一》【注释】①求:搜求,寻找;
②无敢:不敢;③长(zhǎng):首领。
这里用作动词,当首领;④逆:违反。
命:命令,意志;⑤不信:不老实,说谎话;⑥走:跑,逃走;⑦然:对的;⑧遂:于是,就;⑨畏:害怕。
【译文】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
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
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寓意】人们用它来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四、揠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宋·吕本中《紫微杂
说》【译文】有个宋国人嫌自己的庄稼长得慢,就将禾苗一棵棵拔高。
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啦!”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
五、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①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②契③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④。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⑤乎?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
秋·察今》【注释】①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②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③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④坠:落;⑤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
"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
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寓意】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考虑情况的变化,按照事物的发展来办事。
六、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①其坐。
至之②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③。
及返,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⑤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战国·韩非《韩非
子·外储说左上》【注释】①代词,指尺子;②到……去;③代词,指尺子;④代词,指尺子;⑤代词,指鞋。
【译文】郑国有一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画了一个底样的尺码放在座位上。
他匆忙走到走到集市上去买鞋子时,忘记把量好的尺码带在自己身上。
他拿起鞋子,才想起,说:“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码来了。
”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
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散了,鞋子也就没有买成。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呢?”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
【寓意】不要墨守陈规,按教条办事,要知道变通,摆脱腐朽思想的束缚。
七、王冕读书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①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②默记。
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③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④如此,曷⑤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⑥若不知。
【注释】①窃:偷偷地;②辄:就;③挞:用鞭子打;④痴:形容极度迷恋某种事物;⑤曷:同“何”,怎么,为什么;⑥恬:坦然。
【译文】王冕,浙江诸暨人。
七八岁的时候,他父亲让他去田里放牛,偷偷地进入学校,听学生们读书;听完之后就记下来。
晚上回家,忘了赶牛,有人牵牛来他家,责备他家牛踩坏了田地,他父亲一怒之下揍了他一顿。
但是后来还是那样(放牛岁的时候偷偷去校舍听课)。
他母亲说:“孩子这么爱学习,为什么不由他自己去呢?”王冕就离开家里,在一座寺庙傍边住下来。
晚上偷偷的坐在佛像膝盖上,用长明灯的光线读书,朗朗上口,一直到早上。
佛像大多是泥做的,长得狰狞恐怖,但王冕是小孩,坦然的就像不曾知道(有佛像)。
【寓意】吃苦耐劳,勤奋学习。
八、北人啖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
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明?江盈科《缘箩山人
集》【注释】①啖:吃;②出:驱除。
【译文】有一个北方人没见过菱角,在南方做官,又一次在宴席上吃菱角,连壳一起吃了。
有人告诉他:“吃菱角要把壳去掉。
”这人自己护短,说:“我不是不知道,连皮吃是清热降火的。
”有人问:“北方也有这个吗?”他回答说:“前山后山的地里全部都是!”其实菱角是生长在水里的,这人硬是不懂装懂。
【寓意】自己不懂的事物,不虚心求教,反而自吹自己知道,结果闹出笑话,充分反映出这个北方人的愚昧。
九、士人善画
东安一士人善①画,作鼠一轴②,献之邑令③。
令初不知爱,漫④悬于壁。
旦⑤而过之,轴必坠地⑥,屡悬屡坠。
令怪之⑦,黎明物色⑧,轴在地而猫蹲其旁。
逮⑨举轴,猫则踉跄⑩逐之。
以试群猫,莫不然⑾者,于是始知其画为⑿逼真。
——宋?曾敏行《独醒杂
志》【注释】①善,精通,擅长;
②轴:画卷;③邑令:县令;④漫:漫不经心,随便;⑤旦:早晨;⑥必坠地:总是落在地上;⑦怪之:对这种情况感到奇怪。
怪,认为**奇怪,感觉奇怪,此处形容词做动词,意动用法;⑧物色:察看;观察;⑨逮:等到,及;⑩踉锵:形容猫跳跃捕捉的样子;⑾然:这样;⑿为:是。
【译文】东安有一个读书人擅长做画,作了一幅题材为老鼠的画,献给县令。
县令开始不知道爱惜它,很随意地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
每天早晨走过挂画的地方,那幅鼠画总是落在地上,多次挂上去多次落下地。
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
一天黎明时候县令起来察看,发现画落在地上,而有一只猫蹲在画的旁边。
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跟着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
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其他的猫,结果没有一只不是这样的。
到这时候,才知道这幅鼠画是画得很逼真的,值得爱惜。
十、鹬蚌相争
赵且①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
易水。
蚌方出曝②,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③其喙④。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⑤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⑥。
渔者得而并禽⑦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⑧大众,臣恐⑨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西汉?刘向《战国
策·燕策二》【注释】①将要;②曝:晒;③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④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⑤即:就,那就。
⑥舍:放弃。
⑦禽:同“擒”,捕捉,抓住。
⑧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⑨恐:担心。
【译文】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替燕国去游说赵文惠王说:“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河蚌刚刚打开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并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就会有死蚌了。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出来,明天你的嘴不取出来,那就会有死鹬了。
”两个不肯互相放弃,渔夫看见了,就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
我担心强大的秦国要成为渔夫了。
所以希望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
”赵惠王说:“好。
”于是取消了攻打燕国的计划。
十一、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
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①,更②为益③盐。
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④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⑤,反为其患。
天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百句譬喻经》(简
称《百喻经》)【注释】①闻已:听罢;②更:改变;③益:增加;④缘:因为;⑤口爽:口味败坏
【译文】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到朋友家去做客。
主人就请他吃饭。
可是他尝了几样主人烧的菜肴以后,愚蠢的人都觉得味道太淡。
主人听了之后,立刻在菜里加上一些盐。
他吃
了后,感觉这菜肴十分美味。
于是他对自己说:“之所以菜的味道好,是因为有了盐。
”靠近傍晚天快黑时,他才回到家,母亲已经准备好饭菜。
他说:“有盐吗?有盐吗?”母亲拿出盐,觉得很奇怪,只见看见自己儿子吃盐不吃饭菜。
母亲说:“怎么可以这样?”愚人说:“我知道天下的美味都在盐中。
”愚人吃盐不停,吃得以后口味败坏,反而变成他的祸害。
天下之理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寓意】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
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十二、画蛇添足
楚有祠①者,赐其舍②人卮③酒。
舍人相谓④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⑤,先成者饮酒。
”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⑥,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⑦,子⑧安能⑨为⑩之足?”遂⑾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⑿亡其酒。
——西汉·刘向《战国
策·齐策二》【注释】①祠(cí):祭祀;②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③卮(zh ī):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
④相谓:互相商议;⑤请画地为蛇: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
画地:在地面上画(画的过程)。
为蛇:画蛇(画的结果);⑥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
引:拿,举;⑦蛇固无足:蛇本来就没有脚。
固:本来,原来;
⑧子:对人的尊称,您;你;⑨安能:怎么能;哪能;⑩为:给;替;⑾遂:于是;就;⑿终:最终、最后。
【译文】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一壶酒。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
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
”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寓意】比喻节外生枝,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弄砸。
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
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
十三、其父善游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①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人问其故。
曰:“此其父善②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③遽(jù)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bèi)④矣。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
秋》【注释】①方引:正带着;②善:擅长;③岂:难道;④悖:违反。
【译文】有个经过江边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带着一个小孩想把他投
到江里,小孩吓得直哭。
这人问他原因,那人回答:“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
”孩子的父亲虽然擅长游泳,这个小孩难道也立即会游泳吗? .
用这种观点对待事物,也一定是违反常理的。
【寓意】无论做什么事情,对待事物如果不做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就必定会犯
十四、截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①竖执之,不可入②;横执之,亦不可入。
计无所出。
俄③有老父④至⑤,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三国?邯郸淳《笑林》
【注释】①初:开始时,文中表示第一次;②入:进去;进入;
③俄:一会儿,不久;④老父(fǔ):古时对年长的男人的尊称;⑤至:来到这里。
【译文】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想要进城门,但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
不久,有个年长的男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经历了很多的事情,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再进入城
门呢?”那个鲁国人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寓意】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决不能做自作聪明.好为人师
的人.另外,虚心求教的人同样也应
积极动脑筋,决不能盲从别人的意见.
十五、世无良猫
某恶(wù)①鼠,破家②求良猫。
厌③以腥膏④,眠以毡蘮。
猫既饱且安,率⑤不捕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⑥暴。
某怒,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
——清?乐钧《耳食录》【注释】①恶:厌恶,讨厌;②破家:倾尽所有的家财;③厌:饱食;
④腥膏:鱼和肥肉;⑤率:全部;⑥益:更加。
【译文】有人十分讨厌老鼠,破产讨得一只好猫。
用大鱼大肉去喂猫,用棉垫毯子给猫睡。
猫过着很安逸的生活,都不去捕鼠了,甚至与老鼠一块玩乐,老鼠因此更加凶暴。
这人十分生气,把猫赶走后,于是再也不在家里养猫了,认为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好猫。
【寓意】故事告诉我们:溺爱是不可取的,温室里是培养不出栋梁来的。
猫也是如此,人亦如此:环境过于安分,人就会懒散,不思进取。
主人公最后的结果全是他一手造成,他没有想过安逸会削弱猫的斗志。
给人以深思启示。
对人太过迁就会适得其反,对动物也是如此。
十六、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①也,百姓有得钟②者,欲负而走,则③钟大不可负④;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⑤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⑥己自闻之,悖⑦也!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
秋·自知》【注释】①亡,逃亡;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③则:但是;④负:用背驮东西;⑤遽(jù):立刻;⑥恶(e):害怕;⑦悖(bèi):荒谬【译文】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寓意】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
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十七、嫦娥奔月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
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①之,树创随和,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墒令伐木。
——西汉?刘安《淮南子》
【注释】①斫:zhuo,大锄;引申为用刀、斧等砍
【译文】羿从西王母处请来不死之药,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这颗灵药,飞往月宫嫦娥于是就住在月宫之中,变成了蟾蜍就是传说中的月精故老的传说中月亮上有颗桂树,还有蟾蜍。
因此有一本记录异事的书上说:”月亮上有颗桂树非常高,树下有个人不停的砍砍,可是树被砍开之后马上就愈合了,砍树的人叫做吴刚,是西河人,在学仙道的时候犯了过错,就罚他砍伐桂树。
十八、杀驼破瓮
昔有一人,先瓮①中盛谷。
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②不得出。
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③。
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
”即用④其语,以刀斩头。
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百句譬喻经》(简
称《百喻经》)【注释】①瓮: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器。
②首:头,脑袋;③以为忧:以之为忧,为此事发愁。
④用:采纳。
【译文】从前有一个人,一开始把粮食存放到了瓮中。
一头骆驼偷吃粮食把头伸到了这瓮中,结果头被卡在里面出不来了。
因为骆驼的头出不来,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
有一个老人来到见了就说:“你不要发愁,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头出来的方法。
你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够出来了。
”这个人听了随即就采纳了老人
的意见,用刀把骆驼头斩断了。
已经杀死了骆驼,进而又要把瓮打破才能取出粮食。
这样行事的人,被后人所耻笑。
【寓意】他白白杀死了骆驼结果还是要打破瓮才能取出粮食,不加思考的听信别人的话,结果白白损失了东西还未达到目的,所以会被人耻笑。
十九、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①盾与矛者,誉②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③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④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⑤?”其人弗⑥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战国·韩非《韩非
子·难一》【注释】①鬻:(yù):卖;②誉:夸耀;③陷:这里是穿透的意思 , 后面的就有刺的意思;④或:有人;⑤何如:怎么样;⑥弗:不。
【译文】有一个楚国人,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
”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寓意】《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矛与盾》的寓意是说话办事要一致,不能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先说服不了自己;也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矛盾或抵触。
二十、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
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
”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
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
每月朔①望②,官员入文庙,
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
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
”遂居于此。
——西汉·刘向《烈女
传·卷一·母仪》【注释】①朔:农历每月初一;
②望:农历每月十五。
【译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
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
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寓意】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