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园里的数学家姜伯驹写篇材料作文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大校园里的数学家姜伯驹写篇材料作文
■对科研:荣誉只是副产品
——北大最年轻的教授
从求学到任教,姜伯驹在北大校园生活了半个多世纪。
他常说,在这里,他受到了严格的学术训练,学会了独立思考,培养了前瞻的目光,养成了严谨、务实的学风。
1953年,年仅16岁的姜伯驹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在学期间,他的成绩名列前茅,并两次被评为北京大学三好学生。
留校任教后,他有幸成为著名数学家江泽涵先生的助手。
从此,姜伯驹坚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不动点理论和低维拓扑。
在当时,国内这个领域还鲜有人问津。
1964年,姜伯驹在尼尔森数的计算问题上取得突破,他所创立的方法在国外被称为“姜子群”、“姜空间”。
1978年以后,他将不动点理论与低维拓扑学结合起来,全面解答了已有50年之久的“尼尔森不动点猜测”。
1983年,姜伯驹成为当时北大最年轻的教授。
从青春少年到知名学者,姜伯驹在付出巨大努力的同时也收获了荣誉:数学科学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得者,陈省身数学奖获得者,华罗庚数学奖获得者等。
然而,当有人称他为“大师”时,姜伯驹说:“大师的资格我不够,做学问、做事情、做人,还有很多要学习。
”
——对数学世界的如醉如痴
姜伯驹研究的领域是拓扑学,基础数学中的基础。
“拓扑研究的是图形间本质的差别。
比如,一个气球不论吹成瓶子的形状还是圆球的形状,在拓扑学来看,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但是一个圆球和一个轮胎,本质就不一样了。
”
“拓扑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
比如,电路布线或者通讯网络,要紧的是如何连接而不在于连线的长短曲直,所以有网络拓扑这个名词。
”姜伯驹试图解释自己研究的拓扑学与生活的关系,眼里闪着光。
这份徜徉于数学世界、科学王国的迷醉,他说不清是从何时开始有的,似乎一直流淌于他的血液中。
姜伯驹出生于数学世家,父亲姜立夫是中国近代数学的开拓者之一,他创办了南开大学数学系,著名数学家陈省身与江泽涵都曾是他的学生。
在父亲的影响下,他渐渐产生了从事科学研究的志向。
1953年,还不到16岁的姜伯驹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从此,一头扎进数学的世界。
在北大的日子里,一次成功与一次“失败”的经历,让他对数学有了特殊的感受。
一年级第一学期结束前,姜伯驹产生了一个疑问:“一个可以积分的函数虽然不见得连续,是不是至少在有些点上要连续?”这个问题对高年级的数学系学生来说是常识,但对于他来说是个不小的困惑。
痛苦而执著地思考了整整一星期,当他找到答案并且得出证明的那一刹,成功的兴奋与激动战胜了所有的劳累与辛苦。
那种追求真理、接近真理的幸福感与陶醉感,让姜伯驹觉得数学的天地向他发出耀眼
的光芒。
三年级的一次“失败”则令他更丰富地感受了数学研究者将要面对的世界。
那年,学校指派教师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做学年论文。
指导姜伯驹的是江泽涵,江泽涵给他看了一篇刚发表于一本匈牙利期刊的数学论文。
姜伯驹看后发现文章的论证其实是有为数学只关注历史,脱离现实。
事实完全不是这样。
“数学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数学内部在不断提出新问题发现新现象发展新方法,也在解决前人未能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数学与其他科学技术领域的互动,解决经济、社会、国防等建设领域发展的现实需求。
”姜伯驹说。
而解决前人的问题,在他看来,其价值不仅在于其答案本身,而是其解决过程中产生的有普遍意义,可以被广泛应用的新思想和新方法。
“数学的研究不是为了历史,而是为了现在和未来。
”姜伯驹坚定地认为,数学的现实意义,一个很重要的体现,就是在各行各业发挥作用,服务于国计民生。
“国际上很多附加值很高的新发明、新技术,在研发过程中往往是靠数学突破了关键环节。
”姜伯驹说。
在开发高清电视的竞争中,美国的基于信息压缩数学原理的数字式系统淘汰了日本的以硬件开发为主的模拟式系统。
数学处理方法的创新,使生物学中里程碑式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比原设想提前了好几年完成,生命科学由此面目一新。
计算模拟大大减少实验测试的次数,使大型客机的设计开发过程从以前的十年左右缩
短为波音777的三年半,既降低了成本,又抢占了市场先机。
互联网公司谷歌崛起时的看家本领就是网页搜索排序的数学方法。
谈起数学的应用价值,姜先生觉得想讲的东西太多了。
“因而,在发达国家,数学是个大众话题。
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数学的联系非常密切,数学能够真正帮助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姜伯驹说。
——参与组建数学课学院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的发展非常快,本来数学应该大有用武之地,但中国数学在各行业的应用状况很尴尬。
工程界、科学界人士对数学的了解不够,想不到也不会求助于数学。
能够跨行发展的数学系毕业生也非常少。
姜伯驹说,这说明高等学校的数学教育已跟不上时代的需求。
到了上世纪90年代,这个问题更加突出。
姜伯驹认为,数学专业教育必须改革。
在赴欧美等国访问、讲学的过程中,他注意了解各国数学专业的学科现状及发展趋势。
他还在多个场合呼吁,“数学专业的办学目标不应仅是培养数学家”,并公开发表文章,阐述大学数学教育要面向新世纪。
1995年至2000年,姜伯驹担任教育部数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职务,开始与一些专家讨论并实施数学院系的重大改革,关于加强基础、分流培养、缩减专门课程、促进数学学科与相关学科融合的设想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姜伯驹联合14所院校组成的“面向21世纪数学类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课题组,倡导对教学进行大
幅调整。
其间,姜伯驹把自己对数学教育的理念首先贯彻于北大数学学科的建设,将数学系和概率统计系整合起来,新设立科学与工程计算系、信息科学系,组成了北大数学科学学院,并出任院长。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夕,姜伯驹还在北大建立了全国第一个金融数学系。
整合后的数学学科,招生情况迅速好转,在北大一直名列前茅。
毕业生深造和就业的情况也很好。
经过全院教师多年的努力,北大数学科学学院的《数学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2001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特等奖。
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数学对科技发展贡献显著。
“计算机普遍应用后,数学长上了翅膀。
通过计算机的计算,数学原理能很快落实到高科技和生产领域,数学成为生产力的尖刀。
”“我国产业发展要转型,走自我创新的道路,一定会更需要数学。
”姜伯驹说。
——让数学之美走近大众
“一个邮递员每次送信,要走遍他负责投递的街道,完成任务后回到邮局。
问他按怎样的路线走,所有的路程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