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牡丹”于“莲”而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菊”“牡丹”于“莲”而言
“菊”“牡丹”于“莲”而言属于对比?正衬?反衬?
孝义七中张孝恩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对比”这种手法。

所谓对比,就是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

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彼此之间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

如:“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新”和“旧”“人”和“鬼”都是性状相反的两个元素;作者的表达,既有对旧社会的批判,又有对新社会的赞美,因而“新”和“旧”,“人”和“鬼”并无主次轻重之分。

这便是十分经典的对比。

在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中,作者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意要通过“莲”这一具体的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想,因此说“莲”是本文所要表现的核心物。

文章中还出现了另外两种物“菊”和“牡丹”,这两种物并不是作者所要极力表现的物,作者写作此文不是为写“菊”和“牡丹”,而是为了衬托“莲”,从地位轻重来看,这两个物是次要的,只能是陪衬地位而非对等地位。

所以说本文中的“菊”和“牡丹”于“莲”而言起着衬托作用,而非对比作用。

那么这两物到底起正衬还是反衬的作用呢?“菊”“牡丹”于“莲”能不能称之为“正衬?
我们先了解一下正衬的定义,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

如: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就是正衬。

试想登上天姥山的半山腰,就能望见东海日出,听到天鸡的啼鸣,那么天姥山山峰必然高入云天,连接仙境。

这里以“见海日”
和“闻天鸡”的高,来正面衬托即正衬天姥山之高。

而我们知道本文使用了象征的手法,三种花各有象征。

“菊”象征消极避世的隐士,如陶渊明;“牡丹”象征追逐功名富贵的世人;“莲花”象征积极入世又洁身自好、正直的君子,如我。

对应的来看,无论是“菊”还是“牡丹”,他们所代表的形象,与“莲”所代表的形象都是截然不同的。

陶渊明消极避世,固然保持了人格的独立,但是于世无用;而作者虽然也讨厌世俗的不良倾向,但他积极进取的,他期望在其位有所为,造福一方。

世人追逐功名富贵,为了功名富贵不择手段,早已失去了人格的独立;而作者虽未言视功名富贵如粪土,但他确实不刻意去追逐,更不会受不良世风的影响,坚持做到洁身自好、人格独立。

“菊”“牡丹”于“莲”而言无法找到相似之处,所以无法正衬,。

反倒是,我们发现“菊”“牡丹”所代表的形象与“莲”所代表的形象是正好相反的或对立的。

这与反衬的概念是吻合的。

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

所以说“菊”“牡丹”于“莲”而言是反衬。

再者,作者对文章中三种花及其所代表的三种形象的态度是不同的。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用语含蓄,但对追逐功名富贵的世风讽刺意味很浓;“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消极避世终究是不被人推崇的,包括作者也不推崇,作者只爱莲(予独爱莲),不爱其它;“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君子实在太少了,虽在感叹,可对自己的选择依旧不悔。

作者对“菊”和“牡丹”所象征的形象是持否定态度的。

作者要做的是君子,他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入世又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无论从“菊”“牡丹”“莲”三者间的地位或所象征形象思考,还是从作者对三者的不同态度进行思考,“菊”和“牡丹”
于“莲”而言只能是反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