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_课件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采用了通俗口语。如“耶娘妻子”“牵衣 顿足拦道哭”“被驱不异犬与鸡”“新鬼烦冤 旧鬼哭”等,清新自然,明白如话。
问题探究
重难点解析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 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 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言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 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 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 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 集》传世。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诗人饱含深情地叙事,字字句句都流露出诗人的深情,鲜明而 强烈地显示了诗人对穷兵黩武政策的谴责和抨击,表现了对人民群 众的深深同情和关切。
艺术特色
(1)章法严密。形式上采用古称“一头两脚体”的结构方式。从整 体看,节奏整齐又略有变化;各段皆自有起结,析之则三,合则为 一。内容上,一是前后呼应,二是层层递进。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 的感染力通过高度的艺术性表现出来。 (2)重墨铺染。大氛围的粗略勾勒和具体动作的细致刻画相结合, 描绘了一个悲怆而震撼人心的出场场面。诗的开篇展现出一幅出征 图,既有听觉形象又有视觉形象,可以想象出征士兵之多,只待一 声令下就要出发。
3.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数词却是事物量的抽象,二者好像很难结 合。可是《兵车行》中的几个数字用得非常自然贴切,融入了诗的 意境。例如“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谈一谈诗歌引 用这些数字的目的是什么,又为什么用得如此贴切。
【答案】 ① “十五”“四十”,这里准确地反映了当兵者的年龄,具体陈 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 ②又如“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句话里的 数词并非实指,是略数,写出了“点行频”对生产所造成的破坏以 及田园荒芜的景象。 ③诗人驰骋想象,从眼前联想到全国,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 映。这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而且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 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 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 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答案】 ①本诗叙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唐王朝穷兵黩武,为了和吐蕃继续 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造成老百姓生离死别的惨痛后果。 ②本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 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
接着展现出震人心弦的送别图。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 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 叮咛边呼号。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的渭水大 桥都被遮没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耶 娘妻子走相送”,一个“走”字刻画出眷属们在亲人出征时追奔 呼号和那一刹那的生离死别的情景。“牵衣顿足拦道哭”,连续 四个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 表现得细腻入微,令人触目惊心。
4.《兵车行》中展现出哪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我们似乎可以听到 哪些扣人心弦的诉说?这样写有怎样的效果?
【答案】 ①看到的画面有咸阳桥头悲惨送别图、田亩荒芜健妇犁耕图、青海头上苍 苍白骨图。 ②似乎可以听到“行人”的怨言、冤鬼的哭诉。 ③悲惨的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悲切的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 了诗歌的真实感。
兵车行
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千秋诗圣:杜甫》导入课程。
作者简介
整体感知
杜甫(712-770),字子美。世称“诗 圣”,其诗是“诗史”。因曾居长安城南的 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官致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 之称。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在文学史 上,他把现实主义传统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 更成熟的阶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 深远的影响。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 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 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 啾。
(4)最后一段,在大段的七字句中,忽然穿插 上八个五字句,表现了“行人”那种压抑不住 的愤怒哀怨的激情,格外传神。
(4)善用口语。这首诗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因而也选用了乐府体 裁,运用了俗语口语,加上民歌中常见的顶针修辞格,读来清新自 然,明白如话,造成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
谢谢
诗人的重墨铺染,给读者视觉听觉以强烈感受,淋漓尽致 地表现出千万家庭因征战而妻离子散的悲剧。 (3)巧妙构思。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引出征夫的满腔悲切和哀 怨的倾诉。前文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自诉 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的真实感。“点行频”是全诗的诗 眼,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征夫牺牲、土地荒芜的根源。 接着,由征夫之口,从三个方面控诉了战争造成的巨大灾难。 最后,又以哀怨的语调,描述了古战场上的悲惨现实。其情其 景与开头悲怆场面相呼应,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尽情抒 发,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得以淋漓尽致的揭露。
写作背景
《兵车行》一诗大约作于天宝十年(751)杜甫旅居长安时。 《资治通鉴》记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 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 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大募两京(长安、洛阳),以击南诏。人 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 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 声振野”。诗人的这篇长歌就表现了唐玄宗好战喜功、穷兵黩武给 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研读课文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 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1)长短句结 合,句式灵活。 如开头两个三字 句,急促短迫, 扣人心弦。
(2)采用了蝉联的手法。如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 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等,这样蝉 联而下,累累如贯珠,朗读起 来,铿锵和谐,优美动听。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 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 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 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 鸡。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 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 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 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答案】“点行频”(诗眼),即频繁征兵。
2.这是一首古体诗,它是侧重于叙事的。它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要求: 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 果。)并说明全诗的基调是怎样的。
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有《杜工部集》。晚年举家东 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 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 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 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 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 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 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3)运用过渡句和习用词语。如在大段代人叙言 中,穿插“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 频” 和“君不闻”等语,不仅避免了冗长平 板,还不断提示,警醒读者,营造出荡气回肠 的艺术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