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园子》说课稿(精选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祖父的园子》说课稿(精选3篇)
《祖父的园子》篇1
一、说教材
《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节选于著名作家萧红写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通过对“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情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
课文共14个自然段,可以分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通过蜜蜂、蝴蝶等的描写,来反映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
第二段(3--12自然段):我和祖父在园子中劳作的情景,体现出祖父的园子带给了我无穷的乐趣。
第三段(13-14自然段):作者记忆中的园子里一切都是鲜活的自由的。
根据本课及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会认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仔细阅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教学重点:我与祖父在园中劳作玩耍的情景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教学难点:反复手法运用的妙处
二、说教法、学法
在这堂课中,从复习导入开始,让学生回忆文中的主要场景,从而明确文章学习的重难点,而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紧扣关键字词句,对文本进行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期间再付之相关的说话训练、句式对比训练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忆场景,唤醒学生对文本的感知
语文的学习是以课文文本为载体,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感知、领悟和运用来完成的。
很多时候,通过第一课时的初读课文,我相信
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但到了第二课时教学时,学生对课文的记忆就显得比较零碎。
如果这时教师直接进入对课文的教学,往往学生不能很好地容入对课文的学习中,因此,对课文主要内容的复习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
这不但唤醒了学生对文本的最初的感知,同时也能很好地关注到文本的整体性。
鉴于以上想法,因此在导入时,我提了两个问题:1、说说通过第一课时对第二自然段的学习,祖父的园子留给你什么印象?(由于课时紧张,因此把这段对园子的直接描写安排在第一课时中,此时的提问,为的是还文本以整体性)2、在这个园子中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回忆文中主要描写了哪几个有趣的场景。
学生根据第一课时的感知,很快就能得出相应的答案: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园子,主要描写的场景有种白菜、锄地、浇菜和睡觉。
知道了主要场景,就为我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无形中为学生接下来研读文本指明了方向。
(二)、以“趣”字为抓手,引领学生研读文本
1、走入文本,静思默想,感受“趣”
如今,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充溢着我们的课堂,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的精彩纷呈。
但在精彩的课堂中,学生的习得是否与之形成正比呢?非也!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由此可见,文本在整个阅读教学中仍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
如何能更好的关注文本呢?那就要带领学生真正走入文本。
以什么为抓手引领学生研读呢?忽然想到有个专曾说过:教学时要关注文后的练习。
文后有个问题是这样的“哪个自然段写得最有趣?先读读,再选一两段抄下来。
”文中的几个主要场景不都透露出“趣”字吗?因此在回顾全文后,我让学生细细品味这几个主要场景,在你感受到趣的字词、句下面圈圈画画,并写上你的感受。
在读的形式上我采用默读,因为默读有助于学生用心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无声对话,有助于学生产生独特的体验迸发思维的火花。
我深知这一环节对于整堂课的重要性,因此我会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
2、结合文本,畅所欲言,倾吐“趣”
陶行知先生曾倡导过“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
眼睛、嘴巴、时间、空间。
这六大解放的核心是解放学生的大脑。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通过阅读,所能产生的感受是不同的,他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是极富个性化的。
就拿一个“趣”字来说,不同的学生可以从不同的字、词、句中体会到,有的甚至可能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来体验。
因此在让学生静思默想后,我将组织学生来交流自己的感受。
在交流的过程中,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
我想此时学生的思维将是最活跃的。
3透过文本,触摸人物,升华“趣”
文本字里行间都透露出“趣”字。
这对于学生而言,更多的是停留在感知层面。
如:我把种子踢飞了,把水撒向空中等等这些外在表现上。
对于人物内在的情感以及文字内隐含的“趣”往往会忽视,因此在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的过程中我会适当引导学生来说说文中两个人物的特点,而后,我还将设计这样一个说话练习:此时你认为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是一个给予作者欢乐的园子,是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园子,是有着祖父和我的美好回忆的园子,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园子……这样,这个“趣“字就不仅仅代表着有趣,更多的是欢乐和回忆甚至是亲情了。
(三)、进行句式比较,感受作者用语的精妙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指出“在语文阅读中。
文本语言具有双重身份。
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学生必须以它为凭借,披文得意、入情悟理,学习思想,接受熏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认识、学习的对象,阅读时不仅要接受信息,更要认识掌握载体本身。
”这里说的载体就是语言文字。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披文得意”,在阅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品味、消化、积累、运用课文的语言。
课文的3、13段文字的描述与我们平时写作时的用语有所不同,一种近似于反复的写作手法,对于凸现主旨有很好的作用。
那光光让学生来感受这种意境,仿佛有些可惜,何不让学生也来体会作者用语
的精妙之处,或许对他们今后的写作有帮助呢?于是在学习这两处时,我将尝试进行句式比较,出示一段平时常用的描写,如针对第三段前半部分内容出示“我和祖父一天都在园子里边,我们带着草帽一起摘花、一起拔草。
”让学生体会到我的好奇、活泼以及园子给予我的自由外,感受作者用语的精妙,接受一次写作方法上的熏陶。
(四)、课外延伸,聆听作者的心声
1、补充生平,升华主题
读罢课文,我们真切的感受到,文中所写的祖父的园子简直就是充满快乐和自由的人间乐园,那么,萧红的童年生活果真这么幸福吗?众所周知,这与作者真正的童年是不相符的。
为了让学生真正走近作者,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学习完课文内容后,我将出示一段有关作者的生平,通过其生平与文章情节的对比,让学生来体会作者写作时最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从而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
2、推荐原著,探究学习
学习完一篇文章并不意味学习的结束,而是另一次深入学习的开始。
特别是在新课程大力推崇广泛阅读的今天,对于这样一篇节选文章,我们更应义不容辞得带领学生阅读原著。
因此,在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后,我将出示一系列问题:是什么驱使她几乎每天都要缠着祖父带她到园子里去?二十多年过去了,萧红为什么还会对当年的园中生活这么眷恋和向往?她又是怎样的一个作家等等。
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问题进行合作探究,进而引领学生去阅读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
四、说板书
附板书:快乐
祖父的园子眷恋、怀念
自由
板书设计含概了本文的两个要点:1、园子带给我的是快乐和自由2、透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
板书简洁,精练,让人对课文内容一目了然。
[设计理念]
本堂课的设计始终以《课程标准》的“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等基本理念为依托,在教学中力求,引领学生真实地触摸文本,紧扣文中关键字、词、句,不断地品味、感悟、内化,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从而使学生获得充实的收获那就是在得到语言文化的熏陶同时,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祖父的园子》说课稿篇2
众所周之,课堂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如何精益求精,设计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与方法策略,让我们的课堂焕发活力,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的殿堂,是我们每一位师者永恒的话题和追求的目标。
现在我就抛砖引玉,以《祖父的园子》为例,说说我的教学流程和设计理念。
一:说教材分析
教材解读
<<祖父的园子>>是人教课标版第十册第二组“永远的童年”的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节选自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回忆性小说《呼兰河传》,全文以富有诗意的语言,孩子气十足的腔调,写了作者在园中发生的有趣的事,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充满了童真童趣的,作者萧红回忆了小时候和祖父在园子里一起劳动,其实就是玩耍的美好时光,文章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内容生动有趣,非常贴近孩子的生活。
相信学生们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会有极大的兴趣。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们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1、认识8个生字,蚂蚱、樱桃、蚌壳、瞎闹、锄头、倭瓜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感悟,还原语言的形象
性,丰富语言的积累和提高运用表达的能力。
学会并运用通过列小标题的形式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心情。
3 了解作者眷恋童年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进而引发学生对自己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园子里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体会作者在园子里的自由快乐的心情。
教学难点: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训练列小标题理解这是一座怎样的园子。
二:说设计理念
1、本堂课的设计始终以《课程标准》的“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等基本理念为依托,在教学中力求引领学生真实地触摸文本,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对文本进行解读,从而使学生获得收益,得到语言文化的熏陶的同时,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2、寻求阅读视界的敞亮:以文本为基点,进行情感阅读、情境阅读、想象阅读、引导阅读等方法让阅读丰富起来。
进而理解文章从而使阅读多元化。
3、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该参与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积极营造和谐,自然,民主的课堂,让师生共同享受课堂,并得以发展。
三:说教法学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因此,教师首先要读懂学生,再根据文本内涵及学情,制定了情境法、以读代讲法、板书配合法等教法学法。
真正带领学生溶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在读中感悟,在悟中生情。
期间再辅之相关的口语训练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与自由。
1、情境法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丰富的认识和情感体验”。
因此,利用多媒体,卡片,情景问答、阅读引导学生在
特定的情境中感受文本,从情入手,透过字里行间充分挖掘自由、无忧的情感主线。
让学生在自由快乐的情感中走进园子,再由自由快乐而生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以读代讲法
加强读的训练是当前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训练,情感阅读、情景阅读更可以让学生轻松愉快走进文本,体会作者在园子中自由快乐无忧的童年生活。
本文所叙的事比较接近学生的生活,再加之设计了配音朗读、练读,那么读起来就更有乐趣了。
设计中我把读文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朗读,引读,齐读,练读等等,更注重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生情,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3、板书配合法
《新课标》强调: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所以我们设计了图片粘贴环节。
有机地整合了语文和美术剪纸艺术,通过对园子的理解学生进行粘贴板书。
使课堂学习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真正带领学生溶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在读中感悟,在悟中生情。
期间再辅之相关的口语训练和小练笔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与自由。
四:说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常言道,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谈话融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
它像一座桥梁,架在学生通向理解课文内容,获取知识的必经之路上,"桥"架得好,学生就能轻松愉悦地到达下一站。
梦—童年—萧红—祖父的园子。
第二环节:交代目标,指导学法.
学习目标:通过列小标题的形式理解文章讲了哪些有趣的事,体会作者心情,即这是怎样一座园子。
学法指导
一、列小标题方法:
1、根据主要意思提炼。
2、根据品词析句提炼。
3、根据中心思想提炼。
二、自由朗读课文—自主列小标题—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画出结论—代表汇报成果—展示粘贴板书。
第三环节:合作探究,汇报成果.
小组根据目标采用合作探究学习。
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报。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走进去,带回来。
走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去将讨论成果带回来。
在这期间要对学生汇报的重点语段进行接读、引读、情景阅读、配乐阅读等多种形式的阅读。
文本的学习是为了运用,那么我会在进行接读的同时进入口语训练。
在明媚的阳光下,我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我愿意____ 就___ ,愿意____就___。
愿意_____就____,愿意____就____。
若都不愿意,____ 。
在配乐阅读的同时让学生体会作者快乐自由无忧的的心情。
品悟爱的园子,这一环节中设置了情景问答:(教师情景调侃发问)这位爷爷,您的孙女把你的菜种都踢飞了,可长不出苗收不到小白菜了。
这您怎么不责骂她啊?这位爷爷,您的孙女把你的谷子苗铲掉了,秋天可收不到谷子,还要荒芜了这院子啊,这您怎么不打她啊?发问时要面对学生,表情,动作配合进入情景。
这样学生也就进入了情景,在调侃的境界里轻松的品悟祖父之爱。
花园就成了爱园。
这一部分是课堂的重点,所以我设计了二十五分钟进行。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推荐阅读.
一首小诗总结全文,表达作者快乐心情。
《呼河兰传》:《永远的憧憬和追求》《呼河兰传》第三章《呼河兰传》尾声
第五环节:课堂练笔,走出园子.
课堂:通过列小标题的形式,写一写你的童年发生了那些有趣的事情。
结语:小姑娘真的玩累了,就地睡着了。
看她睡得那么熟,老师不忍心再去打扰她了,我们悄悄地从这园子里出去吧。
五:说教学效果
(一)说板书设计:没有预设,学生张贴。
(二)说教学效果:掌握园子里有趣的事,体会作者快乐自由无忧无虑的心情。
(三)说作业设计
作业超市(列小标题,巩固目标;书信练习,注意格式)
课堂:通过列小标题的形式,写一写你的童年发生了那些有趣的事情。
课后:给萧红写一封信,告诉她你童年快乐的事。
虽然永远不会寄出,就把它留在心中。
(书信格式)
纵观整个,始终以情为线,以读为轴,这里有师生的交流之情,有生与本的感悟之情,有内心共鸣之情,当这所有的情在课堂激荡时,教师活了,学生活了,文本活了,这就是生命,学生主体地位的生命,我们语文高效课堂的生命!我的说课就到这儿。
谢谢大家!恳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祖父的园子》说课稿篇3
一、说教材
《我和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女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
这是苏教版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亲情依依”中的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重点描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这份自由和快乐,不仅来自于祖父的园子,更源于祖父的爱。
本文用儿童化的语言,生活化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农家园子的风景图,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童年自由和快乐的眷恋,以及对祖父的深情怀念。
二、说设计理念
本堂课的设计始终以《课程标准》的“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等基本理念为依托,在教学中力求,引领学生真实地触摸文本,紧扣文中关键字、词、句,不断地品味、感悟、内化,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从而使学生获得收获,那就是在得到语言文化的熏陶同时,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说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两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文本语言的触摸、感悟、还原语言的形象性,拓展学生的理解,丰富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2.多层次、多角度地“看”园,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理解“园子”的精神意义。
四、说重点、难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园子里的“一切都活了”,体会“我”的率情、率性、率真,感悟因为有了祖父的宽容和爱,才有了“我”的自由与快乐,有了这个童年的乐园,有了这个无法忘却的“精神家园”。
并学习揣摩作者鲜活的,独具个性的语言和境由心生,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的写作方法。
五、说过程
本课时教学,我分为五个板块:1、走进园子,感受这是一个自然之园,同时也是一个自由之园;2、走进童年的“我”,体会“我”的自由与快乐;3、走进祖父,感受祖父对我的浓浓的爱;4、再进园子,感受这是一个充满爱的园子;5、推荐原著,补充生平,升华主题。
板块一:走进园子
我抓住“美丽”和“自由”两个特点,第2自然段的昆虫多,色彩丰富,第12、13自然段中的“就”;“愿意”;“一会……一会”进行重点品析。
指导学生赏析作者是怎么来写园子中的自由的?注意那些有趣的、特别的词句并划下来。
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园中的昆虫、花草、庄稼,这一切事物都是自由的?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读,联系上下文来想。
在学生说出“作者的童年生活是自由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看园子中的一切都是自由的了。
”这层意思之后,我指出:像作者这样把人物的情感倾注在事物上,借助事物来表达人物的情怀,这种写法就叫借物抒情。
作者写园子的自由实际上是要表达“我”童年生活的自由。
接着,让学生把这种自由的感受带进这一段中,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板块二:走进童年的“我”
教学3—12自然段。
我让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方式,轻声地、自由地读课文,提醒他们注意那些最有趣、最快乐的细节,读一读,划一划,可以在课文旁边写下自己最想说的话。
然后交流,品析,再次指导朗读。
朗读时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词,一边读书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如教学第12自然段时,品析“我”是怎么浇菜的?让学生读读课文,找出描写“我”动作的词和短语“抢,拼尽了力气,往天空里一扬,大喊”。
说说通过这些词语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这一大瓢水落下来,你浑身湿淋淋的,像只落汤鸡,此刻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把你内心的自由快乐读出来。
我仿佛看到你和祖父的头发都在滴着水,可你却看着祖父傻傻地大笑呢,这哪是在干活,分明是拼尽了力气在玩耍呢!多么可爱的孩子,多么淘气的乱闹,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一段,和作者一起回味那段自由快乐的时光。
接着,让学生通过师生接龙来感悟这份难得的自由: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下种,(我就瞎闹);祖父铲地,(我就乱勾);祖父浇菜,(我就乱闹)。
带着学生漫步在祖父的园子里,看到一个可爱、顽皮的“我”。
说出只要“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完全不必担心有人责怪。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在祖父的园子里“我”完全是自由快乐的。
板块三:走进祖父
最后,我提出问题,园子里的一切的是自由的,这个自由是谁给予的?作者的自由快乐仅仅是来自于园子本身吗?让学生思考回答。
从而让学生在进一步品悟文本的时候感受到祖父对“我”的爱。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指出:正是有了祖父的爱,我才真正拥有了这个自由的园子,这片快乐的天地。
板块四:再进园子
再进园子,我提出问题,学了课文,你还觉得这是一个普通园子吗?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真正感受这是爱之园,这是充满幸福和自由的园子。
板块五:推荐原著,补充生平,升华主题
读罢课文,我们真切的感受到,文中所写的祖父的园子简直就是充满快乐和自由的人间乐园,那么,萧红的童年生活果真这么幸福吗?这与作者真正的童年是不相符的。
为了让学生真正走近作者,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学习完课文内容后,我将出示从《呼兰河传》中摘录的三段话,通过其与文章情节的对比,让学生来体会作者最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萧红的童年并不全是快乐的)从而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
学习完一篇文章并不意味学习的结束,而是另一次深入学习的开始。
特别是在新课程大力推崇广泛阅读的今天,对于这样一篇节选文章,我们更应义不容辞地带领学生阅读原著。
因此,在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后,我将重点引领学生去阅读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