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北京市各区八年级上册期末试题分类汇编专题03古诗词默写与鉴赏(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3古诗词默写与鉴赏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诗歌鉴赏
1.(2021·北京·八年级期末)阅读《春望》回答以下各题。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下列中对本首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望中所见,春天降临沦陷破败的长安城,山河依旧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诗人借此句之景表达了念家悲己的感情。

B.颔联将人的情感赋予花和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面对国都破败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

C.颈联“三月”表明丧乱之久,“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儿的强烈思念。

D.全诗所写意象甚多,从“远景”的山河城郭,到“中景”的荒草残木,再到“近景”的春花飞鸟,最后到“自身”的白发,将宏大的家国之悲,渐渐渗透凝缩在诗人自己身上。

(2)有人认为文中画线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是承上启下的一句,请结合全诗内容解释这一说法。

【答案】
(1)A
(2)“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承接首联国破之叹;“溅泪”因思家而流泪,引颈联思家之忧。

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承上启下的一句。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

A.有误,首联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情感,并非念家悲己的感情。

故选A。

(2)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思是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解答本题,首先需要理解整首诗歌大致内容,再品析需要翻译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
着凄苦哀思。

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引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

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承上启下的一句。

(2020·北京大兴·八年级期末)阅读《渔家傲》,完成下列各题。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2.请为“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设计镜头:脚本。

3.词中包含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及“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的一句是“_____”:与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意思相近的一句是“_____”。

【答案】
2.李清照仰视天空云雾缭绕,银河欲转,千帆竞发。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常识的积累与诗句内容的理解。

①根据平时的积累,《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②“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写的是天空云雾弥漫,星河上千帆竞发之状,所以拍摄的角度应是自下往上的仰视。

③这句诗的意思是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

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

描述出这句诗展现的画面即可。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报”字与上片的“问”字,是跨越两片的桥梁。

“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然亦有所本。

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远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下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

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意思是语言达不到惊人的地步,我就决不罢休。

很明显和本词中的“学诗谩有惊人句”一句。

(2021·北京通州·八年级期末)阅读《饮酒(其五)》,回答以下各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话。

”这首诗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诗人写到了傍晚山气缭绕、飞鸟归巢的自然之景。

抒发了_____之情。

5.阅读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观察如图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能够表现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6.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与本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都写到了菊,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菊”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4.归隐田园,超脱世俗。

5.图一符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说作者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6.《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中的菊花指盛开在战火纷飞的故园长安的菊花,诗人借怜惜故园的菊花,寄托着对故园的思念、对国事的忧患、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或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的渴望。

陶渊明爱菊,以菊花为伴侣,表达了他不随时俗的高洁品质。

【解析】
4.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理解诗歌内容,一定要认真阅读原诗,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意思是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诗人借助在晚照中翩然归来的鸟来表达自己恬淡闲适、归隐田园、远离尘世而对自然崇尚的情怀。

5.本题考查对诗中画面的理解掌握。

图一符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图二符合“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意。

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

显然第一幅图与诗中画面相吻合。

6.本题考查诗人情感。

理解诗歌中的感情,要结合诗中的景物描写和创作的背景来分析。

岑参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

故园菊花“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不仅表达了惜花和思乡之情,更是寄托了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陶渊明长期归隐田园,以酒遣怀,以菊花为伴侣,再没有出仕。

菊花就像隐士隐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陶渊明独爱菊,正是他不随时俗的高洁品质的象征。

【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2021·北京门头沟·八年级期末)阅读《春望》,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
杜甫(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首诗的首联
..作者写到了①_______的景象,抒发了②________的情感。

8.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与本诗“感时花测泪、恨别鸟惊心”都写到了鸟。

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7.山河破败人烟稀少(荒凉);忧国(爱国)的情感
8.《饮酒》中作者笔下的是飞鸟,表达了作者追求恬淡、自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春望》中作者笔下的是惊悸的鸟,表达了作者伤感、忧国之情。

【解析】
7.题空一:考查诗句内容。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的意思是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描写了山河破败,人烟稀少的景象。

题空二:考查诗句表达的情感。

“国破”点明背景,国都沦陷,长安城遭受安史之乱,流露出诗人的忧国之情。

8.本题考查对比阅读,探究情感。

本诗中,“恨别鸟惊心”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感时伤别,鸟也“惊心”,即内心惊悸,因此“鸟”是惊悸的鸟。

诗人借“鸟”来表达自己的伤时、忧国之情。

《<饮酒>其五》中“飞鸟相与还”描写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飞鸟结伴而还的美好画面。

此句中的鸟是“飞鸟”,自在的鸟。

陶渊明归隐田园,生活宁静美好。

表达了作者对恬淡、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2021·北京海淀·八年级期末)阅读《春望》,完成小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9.这首诗前两句中的“________”和“_______”描绘出春日长安的凄凉景象,饱含兴衰之感;后四句则抒写了诗人_____________的情感,充溢着凄苦哀思。

10.阅读下面材料,说说这则材料对你理解哪句诗有帮助,并说明理由。

据史料记载,天宝十四载(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

次年五月,贼破潼关。

其后长安沦陷,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将家小安置到鄘州羌村。

七月肃宗在灵武即位,诗人闻讯后只身前往投弃,不料途中为贼兵所俘,遂困居长安,与外界断绝消息。

第二年三月,他写下了这首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