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及格率因素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7卷第2期V o l.37 N o.2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C h a n g c h u n N o r m a l U n iv e r sity
2018年2月
Feb.2018
刘泽一,梁四化,宋辰雪,王同,薛冰
(长春师范大学数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32)
[摘要]大学生的知识储备与能力提升对国家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从
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层次构建影响大学生及格率,探究大学生及格率影响因。
望通过分析大学生及格率的影响 权重,为教学管理提出有 。
[关键词]大学生;及格率;层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02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 -7602(2018)02 -0183 -05
1问卷调查
对于 大学生来说,与机遇并存,而在文化水平方面具备一定的优以在一定程度上 机遇的先机。
及格与 衡量大学生 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内外学者对于大
学生进行学情分析。
早在20 ,美研究了“大学生学习性投人调查”(NSSE)目。
我清华
大学于2007 结合中 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中国大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深人研究[1]。
而 对于影响大学生及格率 的探 ,本文通过对 区某高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得到对大学生及格
率影响 探究的有益方向。
通过 有效问卷,对问卷结果进行系统整理分析,得到关于影响大学生及格
率的19条,可分为个人、学校、家庭、社会四个方面。
其中,个层次包、方向、学习参与度、专兴趣、学习能力、难;学校层次包括学 、教师授课 、资共享程度、生活、学校学术氛围、机制、养方案;家庭层次包 、家庭经济水平、父 望;社会层次包括社会就业压力、政府政策和社会舆论导向。
2基 分 影响大学生及格率因素评价体系构建
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塞蒂正式提出[2]。
它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化的分析方法,是应用 统理论和多目标综
合 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 分析方法。
由于层次分析法在处理复杂的决策问题上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在 范围得到重视。
简而,就将与有关的元素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及方案层,后在
础上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从中 优解,。
2-1 层次结构
2.1.1符号
1表示目标层;:表示准则层第j个指标的名称〇'= 1,2,3,4); 9表示子准则层第*个指标的名称(*= 1,2,…,19);Z表示准则层对目标层的排序向量(权向量)组成的矩阵;%表示子准则层对准则层的排序向量 (权向量)的 ;Z$表子准则层对目标层的排序向量(权向量)的 ;A_表 大特征根;9表示一次性指标;=/表示随机一次性指标;表示随机一次性比率。
[收稿日期]2017-10-11
[基金项目]吉林省2017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数学建模思想的大学生学情分析研究”(20170205027)。
[作者简介]刘泽一(1994 -),男,长春师范大学数学学院学生,从事数学与应用数学研究。
[指导教师]梁四化(1980 -),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非线性微分方程研究。
2.1.2层次构建
影响大学生及格率的因素评价体系包含目标层、准则层、子准则层(表1 )。
表1
影响大学生及格率因素层次表
目标层大学生及格率影响因素1
准则层:
个人:学校:
家庭:
社会:教资学人
家社社毕学
专
学专学师源情校奖才家庭父会政会子准抓丨层
年
业<1业习业风授共感学励培风经母就府级
方麥
t =:
兴肯邑难律课享牛朵机养律济期业政论9
C
向
8
力
度
设
模程活
制
方设
水望
压策
导1
C
皮C
C
C
C
式
度
C
围
C
案
C
平
C
力
C
向
23
4567
C
8C
910C
1112
C
106
C
1510C
1710
C
10
大学生及格率影响因素作为总的评价目标,为目标层;主准则层由个人、学
校、家庭、社会四个方面构成;
子准则层为直接影响大学生及格率的具体指标。
2. 2
构造影响大学生及格率因素评价判断(成对比较)矩阵
层次分析法的一大特点就是将主观判断量化,从而将定性分析转为定量分析。
下面我们将所有因素两两
比较,采用相对尺度来尽量减少各项因素的比较难度,提高准确度,构成判断矩阵并计算层次单排序权重值。
判断矩阵是一层所有因素与上一层某一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比较,判断矩阵的元素用表示(表2)。
表2
重要性标度表
重要性标度
含义
1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具有同等重要性3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稍重要5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明显重要7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强烈重要9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极端重要
2、4、6、8
表示上述判断的中间值
倒数
若元素*与元素j 的重要性之比为@*,
则元素J 与元素*的重要性之比=1
2. 3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及层次单排序
一致性指标是判定判断矩阵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一致性指标9 =
,其中
g
为矩阵维数,当9
G — 1
趋近于〇时,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为衡量9
大小,现需引入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表3)。
表3
平均随机_致性指标=表
矩阵阶数
12345678R I
000+80+91. 12 1.26 1.361 + 1矩阵级数
910111213141516R I
1+6
1+9
1+2
1+4
1.56
1+8
1.59
1.5943
根据公式==计算一致性比率,当<0. 1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不一致程度在允许范围内,有满意的
一致性;反之需适当修正判断矩阵。
经过多次反馈比较修正之后,得到表4至表8满足一致性检验的判断。
xt所有判断矩阵进行层次单排序,即计算同一层次因素对上一层次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权值,在此之前需 要先进行一致性检验。
层次单排序结果如表4至表8所示。
表4判断矩阵
1:::% m a x9C R
:14650+042
:1/41320+007
4+6580+2190+246 :1/61/311/20+744
:1/51/2210+207
表5判断矩阵9
:9999495。
6Z2% m a x9C R 911/31/61/51/71/50+399
C311/21/31/51/30+787
C62111/210. 1829
6+7860.01570.0125 C452111/210. 1763
C57422120.3330
C653111/210. 1893
表6判断矩阵
:999C10C11C12C13Z2% m a x9CR 913456670+365
91/31122230. 1485
91/41122220. 1350
C101/51/21/211120.08057+5860.00980+072 C111/61/21/211110.0701
C121/61/21/211110.0701
C131/71/31/21/21110.0594
表7判断矩阵:-9
C14C15C16Z2% m x9C R C141340+337
C151/3110. 19193+0920.00460+079 961/4110. 1744
表8判断矩阵:-9
9C18C19Z2%mx9C R 91230.5499
C181/2110+402 3.01830.00910+158 C191/3110+098
2.4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计算各层次全部因素对于目标层的合成权重,进行层次总排序。
在进行层次总排序之前也需先进行一致 性检验。
经检验C=值小于0.1,满足一致性检验。
合成权重结果如表9所示。
表9合成权重结果
目标层准则层:权重子准则层9权重权重Z
年级90+3990.0241
毕业方向C20+7870.0476个人:0+042
学习参与度c$0+8290+105
专业兴趣90+7630+065
学习能力C)0+3300+012
专业难度C60+8930+144
学风建设90+3650.0876
教师授课模式90+4850.0298
大学生及格率 影响因素1
资源共享程度C-0+3500.0271学校:0+007情感生活9。
0+8050.0162
学校学术氛围910+7010.0141
奖励机制920+7010.0141
人才培养方案9$0+5940.0120
家风建设940+3370.0471家庭:0+744家庭经济水平9)0+9190.0143
父母期望960+7440.0130
社会就业压力970+4990.0664社会:0+207政府政策980+4020.0290
社会舆论导向9-0+0980.0253
经层次总排序后发现,在个人层次中学习能力的权重值最高;学校层次中学风建设的权重值最高;家庭层次中家风建设的权重值最高;社会层次中社会就业压力的权重值最高。
3建议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教育基础”。
然而,教育系统日渐发展,国家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却仍然存在很大的“学习危机”,例如大学生学习自身动力不足,意志不够坚定,及格率较低,学校的教育模式和教师的授课方式不适应学生的需求,资源配置不均衡等。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模型,分析了大学生影响及格率的诸多因素,给出了较为合理的建议。
从学生、教师、学校、家庭等层次入手,使结论及建议较为明确。
根据调查结果,调查小组针对占比重较大的因素提出如下建议: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要从提高内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追问和反思经验的能力这三个维度入手,指导学生学会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达到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黄美娟.美国“全国大学生学习投人性调查”(VESS)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2]周维超,童建刚,张海平.层次分析法在确立T B M围岩分级各地质因素权值中的应用[J].四川地质学报,2011(1):
64 -66.
[3 ]王连华,王松华.高校服务经济社会的数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上海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1 (8): 107 - 108.
[4]代逸生,刘媛.基于M C C A A的工期成本质量的多目标优化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9):4676 -4680.
[5 ]徐跃.宁凯机加工分厂车间布局方案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0.
(下转第182页)
3展望
神经肽作为一种人体自身可合成的物质,在极少量的情况下就可以产生快速、高效的反应。
相比于传统 药物来说,效能更高,成瘾性更低,是新药开发的重要目标。
以神经肽来作为药物治疗疾病的设想是值得展望 的,尤其是P物质在镇痛方面的作用具有很高的医疗前景。
[参考文献]
[1] 苏红化,张晓蓉.神经多肽S P在骨组织代谢过程中的研究进展[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3,34(5):170 -172.
[2] 杨敏,祝高春,刘曾旭.P物质及P物质受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53
(7) :80 -82.
[3] 王丽凤,张尚俭,司军强,等.P物质在非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7(4):336
-340.
[4] 王凌,李丽,司军强.P物质与疼痛的关系[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9,25(5):102 -104.
[5] 丁文跃,刘金辉.P物质的动物实验研究进展[J].医学动物防制,2016,32(8):893 -895.
[6 ]Patacchini R,Maggi C A,Holzer P.Tachykinin autoreceptors in the gut[J].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2000,21 (5 ):
166.
[7] 刘祥超,周恒,詹晓平,等.NK1受体拮抗剂的应用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10):1938 -1942.
[8] 王晓琳.P物质参与小鼠中枢内源性下行抑制系统镇痛效应的形态学研究[D].西安:第四军医大学,2007.
[9] 张世红,牛汉璋,江赛男.P物质在初级传人兴奋传递中的作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0,21(5):506 -508.
[10] 张天锡,印其章.疼痛机制与疼痛治疗(1)[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3,8(1):U029 -U038.
[11] 王贤裕,杨光,傅南安.P物质在脊髓参与痛觉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01,22(5):306
-308.
[12 ]Nakatsuka T,Meng C,Takeda D,et al.Substance P - driven feed - forward inhibitory activity in
[J].Molecular Pain,2005,1(1) :1 - 9.
Substance P Research Progress in Pain Modulation
ZHANG Huan,FU Li- b o,ZHOU H ui,XU Zong- jian,ZHENG Shu- ju n,LI Jia- ying
(School of Life Science,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Jilin 130032,China)
Abstract:In terms of biological function,SP can play its unique role on various systems of the body as one type of neurotransmitter,while the effect c)f SP in pain sensation transmission is concerned about mostly.At present,SP is mainly consider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transmission of pain sensation.In the present thesis,the source of SP,structure,distribution,receptor and analgesia in the dual function of the transmission and other aspects are reviewed.
Key w ords:Substance P;Pain Transmission;Pain Cause;Analgesia
(上接第186页)
Research on Factors o f College Students Passing Rate Based 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L IU Z e-y i,LIAN GSi-h u a,SONGChen-x u e,W A N G T ong,X U EBing
(College of Mathematics,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Jilin 130032,China)
Abstract:It is o f great importance for national development to promote the knowledge reserve and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This a rticle try to builed a model of evaluating diferent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assing rates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four perspectives of indiviedual,family,campus and society.There is a conclusion on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passing rates of college students,with pertinent suggestions for beneficial appreciation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passing rate;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