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后练习,提高教学效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用课后练习,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刘一薇
来源:《新课程·教研版》2010年第10期
该怎么轻轻松松、简简单单教语文呢?其实我们可以把目光投向容易被忽略而又非常重要的资源——课后练习。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的后面均编有练习题,这些练习往往都用简洁的内容表现教材训练意图,并根据全套课本的训练重点,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全面训练,内容丰富,知识点、能力点的安排,由浅入深,逐层递进,符合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

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更注重文本内容的学习,而忽略了课后练习。

其实,如果我们能透彻解读课后练习的编排意图,细细推敲,将课后练习引进课堂,与课堂教学进行完美的组合,就能更加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课前对照练习,确定教学目标
造成语文高效低耗的原因之一就是老师上课时心中无数,“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因为上课之前教师无法根据教材特点进行准确定位,不知道教什么,不知道该怎么教。

要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就应该把握教材,精准解读。

而课后练习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前面的课文构成了一个整体。

这种特殊的位置,决定了它具有一般练习题所没有的功能。

不少课后练习为教师教学指明了目标,提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又暗示了教学的方法和思路, 因此,教师课前要钻研好课后练习,紧扣内容的重难点,发现知识的生成点,确定技能的培养点,从而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

二、课内结合练习,提升语文素养
教学中我们会进入这样的误区,为了孩子能扎实掌握语文知识,就进行大量的练习,逼迫着孩子进入茫茫的题海,结果在这样的苦学中,孩子的最重要的学习兴趣黯淡了。

这样的现状,令人痛心。

练习要不要?要,但是应该少而精,应该融于课堂之中,课上教什么,课后做什么,让学生学得轻松,有效!在课堂中,我们就要运用好课后练习,扎实进行字、词、句、段、篇的教学,在课堂上进行语文的扎实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对教材进行准确定位,依据教材特点,抓住重点,学会舍弃。

可讲可不讲的不讲,该必须要讲的实实在在讲。

我们要紧紧扣住文本,引导学生品一些词,理解词义、展现画面,有机拓展,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并能灵活运用;读一些句,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并明白这样写究竟好在哪里;嚼一段典型段落,学习写法,并迁移运用;读一篇文章,了解文章告诉我们什么,是怎么准确表情达意的;练习复述、表演课文,培养表达能力。

让学生在短暂的40分钟内,自由翱
翔在文字的世界内。

语文课堂就应该这样,实实在在做点语文应该做的事情,让课堂回归语文,让学生有滋有味学习语文。

1.抓词句,扎扎实实打基础
词语和句子的感悟、积累是小学各年级阅读教学的共同任务。

课后练习中的词句训练均是教材编者依据课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课文特点,紧扣教学重点而设计的。

在阅读教学中,应结合课后练习中的词句理解课文,揣摩语言。

《北大荒的秋天》一文写天边的流云时,作者运用了“银灰”“橘黄”“血红”……这些词语来描绘流云,流云色彩的变化多端,美不胜收跃然纸上。

色彩与景物和谐地融为一体,使色彩具有生命意义,并承载了丰富的情态内涵。

而本课课后练习的第四题就抓住了这些词语,要求学生说说它们都表示什么颜色,每读一个词联想到什么?并要求学生再找几个这种类型的词。

在教学中我紧紧扣住这一练习,先结合画面理解,当各色流云等生动的画面呈现在学生眼前时,任何凭空的解释都是多余的了。

然后学生通过朗读这些词句来认识、理解、感悟,再通过朗读把自己认识到的、理解到的、感悟到的东西表达出来,北大荒秋天天空的神奇在孩子们的心中激荡着,美丽的语言也在孩子心间生根长叶,将来必会怒放出一片绚烂!而让学生再找几个这种类型的词语,则就是词语的积累。

此刻,自然界缤纷的色彩已经在孩子面前展开,文字在他们面前变得缤纷、芳香。

而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关于句子的练习比比皆是。

无论是《西湖》一课的比喻句教学,还是《拉萨的天空》中“摘抄喜欢的句子”;无论是《小露珠》后面的造句练习,还是《石榴》一课的“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都是在做语文的事情:通过造句、摘抄、比较等最朴实但也最实效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如何组织语言、有效表达,如何将句子说生动、写灵动!就是这样普普通通的题,却扎扎实实地带领着孩子们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这样的课后练习是用心良苦的,力求以最简洁的方式捕捉课文中最值得关注的语言点,由此生成、引发!
2.品段落,踏踏实实学写法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是学生在阅读中应该具有的能力。

而苏教版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就针对课文中的典型段落设计了相关习题,以求通过对典型段落的学习,帮助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注重引导。

《北大荒的秋天》课后练习第5题为: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写“原野热闹非凡”的。

这一自然段是非常典型的“总分”段落。

而这个练习目的就是让学生体会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教学这一段时,我紧紧扣住了这一课后练习,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中心句,然后让学生思考:“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原野的热闹非凡?”教学中我和孩子们一起走进文字,通过品读“哗啦啦的笑声”“乐呵呵地演唱”,感受声音的热闹,体会丰收在望的景象和人们的喜悦之情;通过“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感受颜色的热闹,体会秋天气氛的热烈、人们情绪
的高涨。

然后指导孩子对这些句子反复诵读,领会“热闹非凡”的意思,并通过朗读将“热闹非凡”的场景表现出来。

最后通过先齐读中心句、再分组读分写三种景物句子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总分”结构。

3.重思考,认认真真明主旨
认真研读教材,不难发现,课后练习一般均设计有一个统领全文的思考问答题。

编者的目的是让教师在教学中从整体出发,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形象和优美语言,初步领悟文章表达方法。

4.练表述,实实在在训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而这个要求在课后练习中同样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课后练习中对于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所要达到的具体程度有着清楚明晰的阐述,如:“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练习讲一讲‘哪吒闹海’的故事,看谁讲得最生动。

”这一类课后练习经常出现在叙事性较强的课文后面,如《蒲公英》《哪吒闹海》《卧薪尝胆》等,编者设置这样的练习,不外乎就是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叙述顺序,把握文章的线索,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熟悉课文、理解课文。

并且能用上阅读时所掌握的重点词语来复述课文,以达到积累和丰富语言、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

课堂上,我们应该学会舍弃,可讲可不讲的就大刀阔斧摒弃,课上挤出时间扎扎实实交流,实实在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要读懂教材,紧扣课后练习,直接指向、充分达到目标。

备课时重视课后练习这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准确定位教学目标;课堂上要结合课后练习,逐一落实,对学生进行读、写、听、说四种能力的全面训练;课后紧扣练习创造性地开展各类语文教学活动,扩大了语文学习的容量与空间。

这样就能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语文的课堂简单却不乏深度,扎实而又活泼,实在却充溢灵动!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实验小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