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昌吉地区回族“花儿”民歌的艺术特征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儿”作为新疆所独有的民间艺术形式,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
新疆昌吉地区的回族“花儿”在民间艺术的百花园中独树一帜,无论音乐或者唱词都以独特的风格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喜爱。
民间传承人韩生元作为新疆昌吉地区回族“花儿”民歌的代表人物,对“花儿”有着深刻的研究和实践,他不仅能够采用多种形式来演唱“花儿”,还能轻松驾驭不同的曲风,同时,他还是新疆昌吉地区著名的民间艺术传承人。
本文把韩生元演唱的“花儿”作为研究视点,进一步对新疆昌吉地区回族“花儿”民歌的艺术特征进行研究分析。
一、韩生元先生的简介极其影响
韩生元1921年出生于新疆,他的祖籍是青海省沙沟扶儿湾,由于他的祖父和父亲从小从事演唱工作,并且是当地耳熟能详的民间艺人。
生活在民间艺术世家的韩生元从小就接受艺术熏陶,并且15岁就离家出走奔走于社会,不断积累社会经验的同时,韩生元发现自己有创作天赋。
这些社会经验对他后来的艺术创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他充分发挥自己出色的记忆力和创作天赋,把自己的社会经历和所见所闻融入艺术创作中,并且把本地方言和“花儿”的艺术表现形式有效结合起来,逐渐把“花儿”作为自己的艺术底色和创作灵感。
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摸索,韩生元逐渐成为当地知名的表演艺术家。
截止到1981年为止,韩生元创作并且演唱了500余首的“花儿”,充分体现了他的创作才华和演唱能力。
二、韩生元演唱的“花儿”之音乐形态分析
韩生元作为新疆昌吉地区知名的民间歌手,对新疆昌吉地区回族“花儿”的传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它把民间市井的很多元素融入到“花儿”的艺术创作中,使得“花儿”更加贴近生活实际,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对“花儿”的理解。
另一方面,他把民间的戏剧、样板和“花儿”的艺术表现形式有效结合起来,对于“花儿”来说,也是一种创新。
比如,他创作的《花儿里漫出个春天》、《二妹子令》等,不仅把人民群众的生活现实写进歌里,还通过生动的语言、动听的旋律诠释了“花儿”的独特魅力,受到了观众的喜爱。
音乐形态指的是通过音乐产生的环境来对音乐本身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分类的过程。
(一)曲式结构。
一般而言,新疆昌吉地区回族“花儿”
民歌的曲式不仅句子简短,而且形式严格,一般由两个长句和两个短句构成,比如,在《三三六二令》中,第一个乐段由两句话构成,并且句子的表达方式和结构都相辅相成。
昌吉地区回族“花儿”的演唱风格自由活泼、格律新颖,这与当地的人文环境、风俗习惯、方言土语等因素有着直接的联系,使昌吉地区回族“花儿”在演唱风格方面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
另外,“花儿”的曲式结构注重整体性、协调性,不管是歌词还是旋律,所以,在节奏上通常采用重复的手法,以提高旋律的美感。
多由两个大句、四个有上下呼应关系的分句组成。
这些特色的形成与昌吉地区当地的风土人情、方言土语以及特定的社会背景等紧密相联。
昌吉地区回族“花儿”的曲调中最有特色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属以衬词、衬句所带出的衬腔,衬腔既可以用在开头以起到开腔定音、引入主题的作用,也可以用在中间连接两个乐句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还可用在结尾处起收尾作用。
正因为在曲调中运用了大量具有当地语言特色的衬腔,才使得原本结构短小、曲式简单的昌吉回族“花儿”不仅富于色彩变化而且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
新疆昌吉地区传统的回族“花儿”的曲式结构只注重歌词和旋律的搭配,但随着时代进步,社会经济发展,只有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民间艺术。
(二)调式、音阶。
一般而言,“花儿”的调式音阶由五部分组成,分别是宫、商、角、徵、羽。
但新疆昌吉地区回族“花儿”的调式比传统的更加丰富,因为新疆昌吉地区的调式一直处于不断创新发展中,其表现形式和艺术创作也具有更多的可能性。
比如,《花花尕妹令》属于七声的调式,很明显比一般的“花儿”调式多了两个音阶。
在调式音阶的过程中,清角音和角音是常用的创作方法,并且经常用清角音取代角音,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
同时,调式音阶一般从旋律进入主音,而新疆昌吉地区回族“花儿”的调式可以从各个主音过渡到每个音符,也可以从每个音符过渡到主音,因为该地区的调式音阶比其他地区的调式音阶多两个音阶,这就使得该地区的“花儿”艺术创作更加灵活,其创作范围更广。
(三)方言唱词。
新疆昌吉地区回族【摘 要】“花儿”是新疆地区独有的艺术形式,并且有着很强的地域色彩。
由于“花儿”是流传于民间的艺术形式,所以,对“花儿”民歌的艺术特征解析就要对相关艺人进行研究。
同时,还要把艺人的生活环境和“花儿”民歌的艺术特征结合起来综合分析,才能更好地对其进行研究分析。
本文先对韩生元演唱的新疆回族民歌进行相关分析,再进一步对新疆昌吉地区回族“花儿”民歌的艺术特征进行解析。
【关键词】新疆昌吉地区;回族;“花儿”;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1-0037-02
作者简介:蔡江宁(1973-),女,甘肃兰州,汉,职位:昌吉学院音乐系主任,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与研究。
新疆昌吉地区回族“花儿”民歌的艺术特征解析
蔡江宁
(昌吉学院音乐系 新疆 昌吉 831100)
(下接第39页)
短暂的、有共鸣的声音。
我们可以想象,假如这时声带不工作、不闭合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跳音必然不会形成,所以跳音训练对声带的运用也有很大的帮助,这个练习也有助于声带机能的训练。
根据力学原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成正比的。
在跳音训练过程中,音区越高越强,声带张力向下挡气的力量越大,腰腹部向上瞬间送气的力量必然也会更大,呼吸的支持对抗也将越稳固。
我们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对声带机能的训练可以多用跳音练习,这样不光声带得到了锻炼,喉头得到了稳定,我们的气息和横膈膜的力量也会随之得到大大的提高,这对于我们拓展音域也非常有益。
四、跳音与情感
声乐教学中积极兴奋的情感状态是获得动听美妙歌唱的前提。
声乐是一门技巧性极强的学科,教学中我发现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歌唱激情非常重要,要清楚认识到情感因素在歌唱艺术中所占的核心地位,并在声乐训练中积极的运用这些情感因素。
发声训练不仅仅要求掌握发声的技能,还可以从单调,枯燥,无内容的练声曲中挖掘发声训练中情感因素,如何训练跳音练声曲呢?我们需要带着一种美好舒畅的、铿锵有力情绪,将几个简单的音符,情绪饱满地用气息支持到音的结束。
在声乐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在用连音训练时总是不够兴奋,情绪不够高涨,声音缺乏表现力。
但在练习跳音时,由于对跳音训练几个基本要领的掌握:气息需要瞬间发力,喉咙打开,声带向下挡气。
这种跳音练习更容易让学生在训练时具有满满的精气神、足足的歌唱意识。
想要腰腹瞬间用力在慵懒的状态下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是情绪饱满,注意力高度集中。
跳音训练在调整学生的歌唱情绪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较容易就调动了学生歌唱的积极性。
有了好的歌唱状态之后,再练习连音练声曲也会得到很好的效果,歌唱会更加连贯抒情,情感表达也将更加充分。
五、跳音与支点
支点又称为着力点。
支点作用巨大,有一句名言:“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
我们在歌唱发声过程中也同样需要一个正确的合适的支点,并且它在整个声乐演唱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支点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歌者的音色、音量、音质和是否能轻松从容的演唱。
而直接影响声乐演唱效果的支点问题是歌唱过程中气息的支点、声音的支点。
在声乐教学中,我们通过跳音训练也能较好的解决歌唱的支点问题。
在发跳音的过程中,气息的支点必须明确在小腹部,通过小腹部的瞬间用力将气息冲击声带,同时喉咙向下打开并在胸腔形成一个声音的支点,两个支点对抗从而形成一个强而有力的跳音。
总之,跳音训练在声乐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各个声部的学生都不可忽视其重要性。
老师和学生可以多用跳音进行声音练习,应该能体会到其益处,早日获得美好的、有表现力的歌声。
“花儿”民歌的一大特点是在歌词创作中融入当地方言,并且把“花儿”的艺术形式和人民群众的审美紧密结合起来,使得“花儿”在民间一直得以流传下来。
方言作为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瑰宝,应该继承和发扬包括方言在内的传统文化。
另外,当地方言也是维系人民群众之间感情的纽带,如果在“花儿”民歌的创作过程中,把当地方言和民歌创作紧密结合起来,不仅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而且也会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比如,韩生元在“花儿”的艺术创作中就充分发挥了自身语言天赋,他不仅把回族方言融入到“花儿”创作中,还使用了大量的叠字来增添歌词的韵味,使得填写的歌词不仅朗朗上口,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三、新疆昌吉地区回族“花儿”民歌的艺术特征解析
文化融合性指的是在“花儿”的创作过程中把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互相融合到一起来。
于此同时,创作人在积极吸收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也借鉴着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因为在“花儿”民歌的创作过程中,既要考虑“花儿”创作的基本规律和原则,也要充分考虑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方言特色,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进行民歌的创作。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昌吉回族“花儿”随着社会的变革而不断发展演变,并且与其他民族或者地区的民间音乐彼此影响、融合,逐渐成为新疆回族民歌中最具表现力和民族特色的艺术珍宝。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而不同的民族文化孕育了不同审美、不同生活习惯的当地居民。
所以,很多“花儿”的民歌创作充分体现了文化融合性。
比如,《孟姜女哭长城》具有强烈的南方风情,也体现了南方文化中的婉约、悲情等元素。
新疆昌吉地区“花儿”作为当地重要的民间艺术,之所以能很好地保留下来并且不断发扬光大,很大程度上有着深厚的民族性和传承性。
四、结语
新疆昌吉地区民歌的形式和内容都呈现出了很强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对新疆昌吉地区回族“花儿”民歌的艺术特征进行解析,有利于把民间艺术和现代审美紧密结合起来,以更好地传承民间艺术。
同时“花儿”的艺术创作中民间市井的很多元素融入,也使得“花儿”更加贴近生活实际,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对“花儿”的理解。
这是新疆昌吉地区回族“花儿”民歌和其他地区的“花儿”民歌的最大区别。
只有积极挖掘新疆昌吉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当地“花儿”民歌的艺术。
参考文献:
[1]马巧梅,张小满.新疆昌吉地区回族“花儿”民歌的艺术特征及其文化解析——以民间传承人韩生元演唱的“花儿”为研究个案[J].艺术教育,2010(12):100.
[2]母晓蓉,董光军.相互交融 共同发展——论其他民歌因子在新疆“花儿”中的交汇与影响[J].艺术教育,2007(9):84-85.
[3]徐晓红.从“花儿”中的“风搅雪”现象说起——兼论藏族文化在“花儿”发展中的艺术地位[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27(4):61-64.
(上接第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