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写作《如何突出中心》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5)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安排好内容的主次和详略;
一篇记叙文,需要交代的事情往往比较多。一般而言,与主题联系紧密的内容 得详写,力求在一言一行中展示人物性情,在一叶一花中感悟生活哲理。相反, 与中心联系较远的或不太典型的内容则简略叙述。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详略 得当、中心明确。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入学时向先生发问的事写得详,至于“我” 读书、对课的情况则写得略。这样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地选取材料、 组织文字, 中心就会突出起来。
统编版(2024)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写作:如何突出中心
学习目标
1.明确什么是中心,认识中心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2.结合所学课文,掌握突出中心的方法。 3.通过写作训练,进一步学会突出文章中心思想。
什么是中心?
中心,是文章中传达出来的作者的基本观点、态度、情感和意图。 每篇文章都要有一个相对集中而明确的中心。
详略 略略 详详 详详 详详 略略
④采用一些具体的方法、技巧;
开门见山,点明主旨。如《雨的四季》开门见山,开篇即说“我喜欢雨,无论什 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其后围绕这一中心分别描绘了雨在四季不同的形态和 “性格”。 对比反复,突出主旨。如《秋天的怀念》中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将“我”的 暴怒无常与母亲的体贴温柔进行对比,表现出母亲对“我”深沉无私的爱。“好 好儿活”反复出现,这既是母亲的嘱托,又是“我”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与思考。
赞扬莎莉文老师的博爱之心和教育智慧,展现海伦求知的热情和
《再塑生 艰辛而愉快的生活经历,表达海伦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表 命的人》 现海伦好学自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名家垂范,学习技法。
结合课文讨论:如何突出文章的中心? ①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 如:《春》中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等有代表性的画面,让读者充分 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
②设置一条贯串全文的线索; 一般而言,一篇文章的线索明晰且完整,往往中心思想会更突出。
设置全文线索可以从"事""物""时空""情感"等角度思考。文章的线 索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以具体的事 物为线索、以事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时间或地点的变化为线索、 以游踪为线索。
《济南的冬天》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温晴”。文章一开头,就紧紧抓住济南 冬天“温晴”这一特点,赞美济南是个宝地,下文描写的济南冬 天独有的美景,都是与此联系的。
《秋天的怀念》 以看花为线索,围绕着三次“看花”展开叙述。母亲提了两 次,都没看成。最后一次是妹妹推着哥哥到北海看的菊花。
《散步》 围绕着散步来写的。通过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事件 ,引发了作者的一种“生命的感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围绕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个地点的变化为线索,叙述了对 百草园的自由生活和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的回忆。
以小见大,突出中心。比如,莫怀戚的《散步》,就是在一件平常的生活 小事中蕴含着孝道、责任、生命、 选择等丰厚的内涵,主旨耐人寻味,使读者 从中领受教益。
还可以采用前后呼应、铺垫渲染、抑扬对比等技巧,突出中心。如《往事 依依》,作者用"至今仍记忆犹新"的几件往事,与其他早已模糊的记忆作对比, 写出了这几件往事对自己成长的重要影响,从而凸显了主题。
④后来,我终于知道他对我转变态度的原因了:他的父母分开了,他跟着爸 爸生活,而我是他妈妈送给他的礼物。我是他奋发学习的动力,因为有我在,妈 妈的爱便在。
⑤时光荏苒,他长大了,长成了一个英气勃发的青年;而我老了,旧了,现 在只能躺在他的衣柜里回忆往事。
教师点评:作者充分发挥想象,构思了这个与书包有关的成长故事。故事运用 拟人的修辞手法,以书包的“感受”为线索,集中描写了“他”对书包前后不同的 态度,结尾交代了促使“他”态度转变的原因。文章构思新颖,中心突出,既写了 书包,也写了“他“我”的重要意义,更是通过铺垫逭染气氛, 制造悬念,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细节描写
《秋天的怀念》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 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 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这些细节的加入,丰富了母亲的形象,突出了母爱的艰难与 伟大,更加突出了中心。
我的 书包
我和 书包
我是 书包
范文引路
我是书包 ①我是书包,长得不算出众,自从我被当作礼物送给了他———我的小主人, 我的痛苦就开始了。
②我很单薄,但他却把我当成一个“载重机”,在我的肚子里装了很多上课 用得着和用不着的东西,我每天都要带着一肚子东西东奔西走,十分疲惫。可他 到了学校后,却不是把我小心地放进课桌,而是直接扔到地上。当他心情好时, 还会随手把我抛向空中,然后接住,我被他扔得头晕目眩,他却一点儿也不理解 我的痛苦。当他考试没考好时,我就成了他的“出气筒”。他从来不知道我的疼, 也从来不顾及我的感受。于是,我开始后悔来到这个世界上。
课堂小结
突出中心需注意: 选择材料,紧扣中心 设置线索,贯穿中心 安排详略,凸显中心 巧用技法,强化中心
写人突出个性;记事叙出波澜;描景绘出特征。
写作实践
(一)书包是我们每个人都必备的学习用品,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它与我们 形影不离。假如要以“书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想一想:可以有哪些确立中心 的角度?
我悄悄放下手机,重新拿起筷子,津津有味地品尝那些曾经被我忽 视的美味。
教师点评:捕捉生活中的小故事,从中升华出别致的感悟,这是写 作的重要目的之一。文章语言质朴自然,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祖 辈和父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幸福的模样。掩卷沉思,我 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我们不屑一顾的现在,即是前人梦寐以求的 未来。
(三)亲爱的同学,你一定有走出校园的经历:或参观,或访问,或考察,或 旅游,或做志愿者……其间的一幕场景、一个细节、一件物品、一段对话或一首 民谣都可能触动过你的内心,引发过你的思考。请以“走出校园”为话题,自拟 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提示: 1.写作时不要贪多求全,面面俱到。从小处着眼,抓住一件事、一个场景或者一个方面写开去 就好,要学会取舍。当然,将多件事情、多个场景组合起来,表达同一主题的不同侧面,也是一种 新颖的写法。 2.“触动过你的内心,引发过你的思考”是这件事、这幕场景或这件物品等的写作价值所在, 也就是你确立中心的立足点。 3.对这个场景或物品做些细致的描写,对这段对话中的某些语句做些强调或者拿这首民谣与其 他歌曲做些对比,都会使读者目光聚焦,文章就会显得中心鹦噻茶森驹动聰Ë次枞出,条理清晰。
呼应
《秋天的怀念》 文章结尾“好好儿活”,是史铁生经历了生活中很多的苦难后 才明白的生活意义,呼应第一段母亲的“好好儿活”。体现了史铁 生心中的坚强与自信,也明白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找到自我。
首尾呼应将开头和结尾联系起来,通过重复或相似的表达方式,强 调主题或中心思想。
铺垫
《再塑生命的人》 ①莎莉文老师到来的时间。(准确的记录时间,意味着重要而深刻) ②家人匆匆忙忙的样子。(预示着有不寻常的事要发生) ③“我”当时的状态:愤怒、苦恼、疲倦不堪。 ④“我”心里呼喊着:“光明!光明!”。
(二)回想一下,家里人一起吃饭时,大家都在谈论些什么?也许是当天发
生的事,也许是正在看的电视节目……请以《餐桌前的谈话》为题,自定立意,
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提示: 1. 地点是“餐桌前”,内容是“谈话”。参与的人有谁?谈话的内容是什么? 是一次内容宽泛的聊天,还是一次有针对性的谈话?题目有很大的开放性,需要 结合你自己的生活,确定写作内容。 2. 内容确定了,需要考虑你想在文中表现什么,也就是立意的问题。比如, 要写爸爸在餐桌前跟你语重心长地谈话,纠正你的错误,立意就可以放在生活的 启示上;要写一家人热烈地讨论电视节目,立意可定在展现温馨的家庭氛围上。 3.作文写好后,试试对你自己或同学的本次习作进行评价,看看有没有突出 中心,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修改。
③突然有一天,我发现他对我大不一样了,变得温柔起来。他破天荒地给我 洗了个澡,让我恢复了清秀的容颜。从那时起,他每天上学,都会很小心地背着 我,虽然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但这让我感到了温暖。最让我意外的是,他开始 每天认真整理我肚子里的书本,为我减轻了不少负担,这让我非常感动。虽然他 的年级越来越高,书本也越来越多,但我不觉得重了,因为我发现他的后背越来 越有力量了。我和他像朋友一样形影不离。他高兴时,我在;他难过时,我也在。 我见证了他成长中的快乐和痛苦。
作用:有了中心,写文章也就有了主心骨;没有中心,或者中心不 明确,文章就像一盘散沙,叫人不知所云。
回顾重点课文,下面各篇课文的中心分别是什么?填写下表。
课题
中心
赞美春天,展现春回大地的景象,表现春天里自然万物勃发的生 《春》 命力,表达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秋天的 怀念》
歌颂伟大、深沉而无私的母爱,表达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和对母爱的深切感受。
如《散步》一文中,关于两条散步路线的“分歧”和“我”的感 受写得详,关于散步中其他的事情略写或者不写。这样有主有次、有 详有略地选取材料,组织文字,中心就会突出起来。
看看课文中是怎么安排的吧。《往事依依》
回忆往事 写自己搜索枯肠回忆 小时候看山水画和《水浒传》插图 学生时代读《千家诗》 两位国文老师颂读诗歌的情状 老师关于读书的教导
范文引路
餐桌前的谈话 上了初中以后,我挑食的毛病与日俱增,遇到好吃的饭菜便风卷残云, 遇到不合胃口的则不动碗筷。爸妈刚开始还买来各种菜谱,变着花样给我 做,但几次三番之后,他们渐渐被我的无动于衷淹没了。(适当铺垫餐桌 前故事的背景,为突出“谈话”对“我”的影响及“我”的变化服务。) 上周日,我与父母去姥姥家。饭桌上,五口人其乐融融地聊天。这时 母亲从厨房端出一道菜——清蒸鲤鱼,我见状和往常一样皱了皱眉说: “不好吃。”便开始低头玩起了手机。餐桌上的菜越来越多,而我却一点 胃口也没有。 这时,母亲又端出一盘凉拌野菜,我眼睛一亮,忙夹了一筷子放到嘴 里,嗯……真好吃,比起大鱼大肉,这盘野菜既清淡又健康,我又连续夹 了几次。姥爷见我这样急切地吃野菜,笑道:“哎呦,我这外孙口味真特 别,清蒸鲤鱼不喜欢,却把野菜当成了稀罕物,让我也来尝尝。”
说罢,他也夹了一口野菜放入嘴里,一边吃一边接着说:“当年闹 饥荒的时候,我们连饭都吃不饱,更别说吃肉啦。凡是能吃的野菜都成 了主食,甚至为了一丁点野菜,挖菜的孩子还大打出手呢。哪里像现在, 餐桌上有这么丰盛的食物,现在生活真好呀!”我顿了顿,有些吃惊, 没想到姥爷那个年代的人竟受过这样的苦。
这时,爸爸开口了:“我小时候吃饭还需要粮票呢,每口人每月才 发二十斤粮食,根本不敢敞开肚皮吃。只有过生日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颗 鸡蛋,餐桌上见到鱼肉就是过年了。哪里能像你们这代人一样,天天想 吃什么家长就给做什么,不喜欢在家里吃饭,还可以去饭店。”我又吃 了一惊,本以为父母生活的年代与我较近,可没想到生活质量与我们这 一代的差异如此之大。(议论抒情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