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2019-2020学年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在答题卡、『答案』纸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请将非选择题『答案』黑色中性笔正确填写在『答案』纸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满分50分。
1.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各器官系统的协调作用下,血浆的化学成分、pH保持相对稳定
B. 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使体温升高
C. 严重腹泻病人血浆渗透压可能正常,无需补充水和无机盐
D. 营养不良可能导致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减少,引起组织水肿
『答案』C
『解析』
『详解』A、在各器官系统的协调作用下,血浆的化学成分、pH保持动态平衡,A正确;
B、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时会导致体温升高,B正确;
C、严重腹泻病人体中丢失大量水分和无机盐,所以需要补充水和无机盐,维持内环境水和盐的平衡,C错误;
D、营养不良可能导致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引起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C。
2. 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
A. 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
B. 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无传染性
C. 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
D. 人体免疫系统把自身正常的组织、器官当做抗原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
『答案』D
『解析』
『详解』A. 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如艾滋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
性红斑狼疮属于免疫缺陷症,无传染性,A错误;
B. 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属于免疫缺陷病,B错误;
C. 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属于自身免疫能力太强引起的,C错误;
D. 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是由于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D正确。
故选D。
3. 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液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①H2CO3/ NaHCO3等缓冲对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
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
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
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
A. ①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H2CO3/ NaHCO3等缓冲对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①正确;
当体内摄入或者产生酸性物质时,可以与HCO3-反应生成H2CO3,H2CO3分解产生的CO2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从而维持的血浆的酸碱平衡,②正确;
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③正确;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排出更多的CO2,从而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④正确;
内环境的酸碱缓冲物质在血浆中,不是食物中,⑤错误。
依据以上分析,①②③④正确,故选C。
4. 如图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除草剂除草的原理是生长素浓度大于h时抑制生长
B. 产生顶端优势现象的侧芽生长素浓度可能大于h
C. 若幼苗表现出向光性,且向光侧的浓度为f,则背光侧的浓度大于f小于2f
D. 若水平放置幼苗表现出根向地性,近地侧浓度为g,则远地侧浓度可能为2f
『答案』D
『解析』
『详解』A、除草剂的原理是促进农作物的生长,抑制杂草的生长,所以应该选择一个在抑制范围的浓度,需要大于h,A正确;
B、顶端优势是顶芽的生长素在侧芽积累,侧芽浓度高,抑制其生长,大于h,B正确;
C、向光生长的原理是,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小于背光侧,所以背光侧长得快弯向光源生长,两者均为促进效果,C正确;
D、根向地性,向地侧的浓度大于背地侧,背地侧促进,向地侧抑制,所以近地侧的浓度应该大于h,D错误。
故选D。
5. 下列关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没有发生物质的交换
B. 神经纤维上处于兴奋状态的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C. 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方向与细胞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
D. 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快
『答案』C
『解析』
『详解』A. 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依然有其他物质的交换,A错误;
B. 神经纤维上处于兴奋状态的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B错误;
C. 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这与兴奋传导的方向一致,C正确;
D. 由于存在突触延搁现象,所以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
D错误。
故选C。
6. 赤霉素促进茎的伸长主要与细胞壁的伸展性有关。
有人进行了CaCl2和赤霉素对其植物种子胚轴生长速率影响的实验(不考虑加入外源物质后对植物自身激素合成的影响),先加入CaCl2溶液,后在a、b、c某点加入赤霉素,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一定浓度的CaCl2溶液对胚轴细胞壁的伸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B. 加入赤霉素溶液的时间最可能是在图中的c点
C. b~c段赤霉素促进茎伸长的可能原因是赤霉素消除了CaCl2的影响
D. 在a点只有CaCl2溶液促进胚轴细胞壁的伸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A、读图可知CaCl2溶液对胚轴细胞壁的伸展起抑制作用,A错误;
B、赤霉素能促进茎的伸长,图示的b点后生长速率快速上升,由此判断最可能是在图中的b点加入了赤霉素,B错误;
C、b~c段胚轴生长速率不断增加,可能是加入的赤霉素消除了CaCl2的影响,C正确;
D、CaCl2溶液对胚轴细胞壁的伸展起抑制作用,D错误。
故选C。
7. 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曲线图。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后是稳定型,最后变成衰退型
B. 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
C. 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计数时的操作是:振荡试管→滴培养液→盖盖玻片→稍待片刻→显微
计数
D. 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
『答案』C
『解析』
A. 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有变化,其中ac段为增长型,cd段为稳定性,de段为衰退型,A正确;
B. ab段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升高,到b点时到达最大值,而bc段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降低.因此,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B正确;
C. 盖上盖玻片后,用滤纸吸除血球计数板边缘多余培养液,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C错误;
D. 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轻轻振荡试管,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以减少实验误差,D正确;
『答案』选C。
8. 如图表示处于平衡状态的某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 若图①所示为海洋中某鱼类种群,则a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大量放养了该种鱼类
B. 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酵母菌的数量,则b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增加了营养供应
C. 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该种群性别比例失衡
D. 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
『答案』C
『解析』
若图①所示为海洋中某鱼类种群,则a点时,达到该海洋区域的环境容纳量,之后数量剧增,其原因可能是大量放养了该种鱼类,A正确;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酵母菌的数量,则b 点时,达到发酵罐的环境容纳量,之后增加营养供应,可导致酵母菌数量剧增,B正确;图③中c点后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可能是环境条件剧变,比如天气、外来物种入侵等引起的,性别比例失衡不会导致数量急剧下降,C错误;图④曲线为自然状态下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
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当鱼群数量大于K/2时捕捞,捕捞后要维持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既能捕到较多的鱼,又能使种群快速增长,D正确,所以选C。
9. 以下为形成cDNA过程和PCR扩增过程示意图。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催化①过程的酶是RNA聚合酶
B. 催化②⑤过程的酶都是DNA聚合酶,都能耐高温
C. ④过程发生的变化是引物与单链DNA 结合
D. 如果RNA单链中A与U之和占该链碱基含量的40%,则一个双链DNA中,A与G之和也占该DNA 碱基含量的40%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过程为逆转录,催化①过程的酶是逆转录酶,A错误;②过程为DNA复制,⑤过程为延伸,催化②⑤过程的酶都是DNA聚合酶,但催化②过程的酶不耐高温,催化⑤过程的酶是热稳定DNA聚合酶,具有耐高温的特点,B错误;④过程为复性,温度降到55℃至60℃时,两种引物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分别与两条DNA单链结合,C正确;依据碱基互补原则可知:在一个双链DNA中,A=T,C=G,所以A与G之和占该DNA 碱基含量的50%,D错误。
10. 防止杂菌入侵,获得纯净的培养物,是研究和应用微生物的前提。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实验室里可以用紫外线或化学药物进行消毒
B. 接种环、接种针等金属用具,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灭菌
C. 在实验室中,切不可吃东西、喝水,离开实验室时一定要洗手,以防止被微生物感染
D. 平板划线接种时,应先将皿盖打开并放置于桌面上,以便于划线操作
『答案』D
『解析』
『详解』A、实验室里可以用紫外线或化学药物进行消毒,A项正确;
B、接种环、接种针等金属用具,可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灭菌,B项正确;
C、在实验室中,切不可吃东西、喝水,离开实验室时一定要洗手,以防止被微生物感染,
D、平板划线接种时,应在酒精灯火焰旁接种,D项错误。
故选D。
11. 下图所示为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①②③④代表生理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c、d、e
B. 若c的食物中d占1/3,假设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要使c体重增加3kg,需要a的量为120 kg
C. 若通过人为管理增加某生物数量,则可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 能够保证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正常进行的关键成分是b、e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图分析,a表示生产者,b表示分解者,c表示杂食性动物,d表示植食性动物,e表示无机环境,a、b、c、d可以构成生物群落,A错误;该食物网的食物链分别为:a→d→c,a→c,所以至少需要a为:3× 2/3 ÷10%+3× 1/3 ÷10%÷10%=120kg,B正确;若通过人为管理增加某生物数量,不一定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加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物种丰富度,抵抗力稳定性增强,C错误;能够保证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正常进行的关键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即a和b,D错误;故选B。
12.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态农业增加了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将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B. 消费者粪便被分解者分解表明该营养级的能量流向了分解者
C. 能量传递效率指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而非生物个体
D. 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一定多于消费者和分解者同化的总能量
『答案』C
生态农业增加了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A错误;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是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被分解者分解表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了分解者,B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是指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而非生物个体,C正确;输入人工高产鱼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和人类补充的化学能,此时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不一定多于消费者和分解者同化的总能量,D错误。
13. 图示中①是把大肠杆菌接种在含有少量葡萄糖和适量乳糖的培养液中的生长曲线,②是某种真菌细胞内有关代谢过程。
下列关于这两个图示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图①中大肠杆菌体内一旦合成了分解乳糖的酶,则分解葡萄糖的酶就会消失
B. 图①中分解乳糖的酶的合成受基因和乳糖的双重调控,对代谢不涉及酶活性的调节
C. 图②中氨基酸A、B对甲酶的酶合成调节具有反馈调节的特点
D. 图②中理论上可通过酶合成调节,使氨基酸A不能生成,从而提高氨基酸B的产量『答案』D
『解析』
图①中大肠杆菌先以葡萄糖为营养物质,当葡萄糖消耗完了之后开始分解乳糖,乳糖水解后为半乳糖和葡萄糖,因此分解葡萄糖的酶不会分解,A错误;图①中分解乳糖的酶的合成受基因和乳糖的双重调控,对代谢也涉及酶活性的调节,B错误;图②中氨基酸A、B对甲酶的活性具有反馈调节的特点,C正确;图②中理论上可通过酶合成调节,使氨基酸A不能生成,从而提高氨基酸B的产量,D正确。
14. 下图是寨卡病毒的模式图,能引起人患病。
下列有关寨卡病毒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A. 仅含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B. 可在人体细胞内复制增殖
C. 含有A、U、G、C四种碱基
D. 能作为抗原诱导人体产生免疫应答
『答案』A
『解析』
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没有细胞器,故A错误
B.病毒入侵寄主,在寄主细胞内复制增殖,故B正确
C.寨卡病毒的核酸是RNA,含有A、U、G、C四种碱基,故C正确
D.寨卡病毒突破人体的前两道防线入侵人体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即特异性免疫就发挥作用,产生免疫应答,故D正确
『答案』选A
15.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B. 引进物种不慎或对引进物种管理、监测不到位可能破坏生物多样性
C.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群落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措施
D. 模拟苍蝇后翅平衡棒的原理,研制出的新型导航仪是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C
『解析』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措施。
16. 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的功能。
其中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淋巴因子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的重要成分
B.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
受体蛋白。
正确的治疗措施是注射激素抑制抗体产生
C. 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是机体免疫防卫过度所致
D. 溶菌酶、浆细胞分泌的抗体、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是免疫活性物质
『答案』A
『解析』
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的功能,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组成,A错误;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细胞造成,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正确的治疗措施是注射激素抑制抗体产生,B正确;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细胞造成,过敏反应是因为已经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抗原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二者都是因为机体免疫过强造成,C正确;溶菌酶、抗体和淋巴因子都是免疫活性物质,D 正确;『答案』是A。
17. 图表示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过程①有氧缺氧条件下都能发生
B. 过程③发生在酵母细胞的线粒体中
C. 过程③和④都需要氧气的参与
D. 过程①一④所需的最适温度基本相同
『答案』D
『解析』
过程①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在有氧缺氧条件下都能发生,A正确;过程③是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发生在酵母菌的线粒体中,B正确;过程③是酵母菌的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过程④是醋酸菌的有氧呼吸,都需要氧气的参与,C正确;过程①②③是酵母菌的呼吸作用,所需的最适温度基本相同(18~25℃),过程④是醋酸菌的酿醋过程,所需的最适温度在30~35℃,D错误。
18. 下列有关花药离体培养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对材料的选择最常用的方法是焙花青—铬矾法,这种方法能将花粉细胞核染成蓝黑色
B. 材料消毒时需先用酒精浸泡,然后用无菌水清洗,再用氯化汞或次氯酸钙溶液浸泡,最后用无菌水冲洗
C. 接种花药后一段时间内不需要光照,但幼小植株形成后需要光照
D. 若接种的花药长出愈伤组织或释放出胚状体后,要适时更换培养基,以便进一步分化成植株
『答案』A
『解析』
『详解』A、选择花药时,确定花药发育时期最常用的方法是醋酸洋红法,某些植物的花粉不易着色需采用焙花青-铬矾法,这种方法能将花粉细胞核染成蓝黑色,A错误;
B、花药离体培养时,花蕾消毒时需先用酒精浸泡,然后用氯化汞或次氯酸钙溶液浸泡,最后用无菌水冲洗,B正确;
C、接种花药后一段时间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需要光照,但幼小植株形成后需要光照,C正确;
D、若接种的花药长出愈伤组织或释放出胚状体后,要适时转换培养基,以便进一步分化成再生植株,否则植株将很难分开,D正确。
故选A。
19. 下图为温特研究植物向光性的实验设计,①~⑥是在黑暗环境中对切去尖端的胚芽鞘进
行的不同处理及实验结果。
下列分析错误
..的是()
A. 该实验可表明尖端产生的化学物质可扩散到琼脂块中
B. ④和⑥结果表明胚芽鞘弯曲生长与尖端产生的物质分布不均匀有关
C. 若在单侧光照射下进行该实验,不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
D. 设置⑤和⑥组的目的是排除琼脂块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A、温特的实验是将胚芽鞘的尖端切下放到琼脂块上,②的生长情况说明尖端产生
的化学物质可扩散到琼脂块中促进植株生长,A正确;
B、④和⑥实验结果表明胚芽鞘弯曲生长与琼脂块本身无关,与尖端产生的物质有关,B正确;
C、图中的胚芽鞘切去了尖端,不能感受光刺激,而琼脂块也不能感受光刺激,故该实验在单侧光照射下进行,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C错误;
D、⑤⑥是对照组,排除琼脂块本身对实验的影响,表明胚芽鞘向光弯曲与尖端产生的物质有关,D正确。
故选C。
20.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
B. 人体遇冷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均可参与机体产热调节
C.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
D. 饮水不足会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答案』A
『解析』
『详解』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不会发生定向运输,随体液运输,A错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能够促进有机物氧化分解,增加产热,人体遇冷时,该激素含量会增加,B正确;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下丘脑产生的神经调节,C正确;抗利尿激素具有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的作用,饮水不足,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D正确。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计50分)
21. 人在安静状态下,血液中一定浓度的CO2对维持呼吸中枢兴奋是必要的。
人剧烈运动后,血液中CO2浓度升高,通过如下图所示的调节过程使CO2加速排出。
请回答:
(1)图中CO2浓度升高时导致呼吸加快,其调节方式为_____,呼吸中枢位于_______。
(2)低O2也是调节呼吸的刺激因素。
严重肺气肿病人长时间CO2潴留使中枢化学感受器
对CO2的刺激作用发生适应,此时低O2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成为调节呼吸的主要刺激。
①写出低O2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调节呼吸的反射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箭头和文字表示)。
②低O2对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从代谢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严重肺气肿病人常常需要吸氧来缓解症状,吸氧时不能吸入纯氧或氧浓度过高的氧气,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医生建议,在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之后最好不要立即到温度很低的空调间(乘凉),其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着凉后可能引起高热,研究发现,高热病人体内代谢活动会明显增强,进而可能引起代谢性酸中毒,试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
『答案』(1). 神经和体液调节(2). 脑干(3). 外周化学感受器→传入神经→呼吸中枢→传出神经→呼吸肌(4). O2浓度降低,呼吸作用减弱,能量供应不足(5). 如果吸入的O2浓度过高,会解除低O2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导致呼吸暂停(6). 低温环境的刺激,使机体产热作用增强,同时毛细血管收缩、出汗减少等导致机体内热量不能及时散出(7). 机体代谢过旺,会造成供氧不足,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等酸性物质积累
『解析』
『详解』(1)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呼吸加快,刺激呼吸中枢,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人体的呼吸中枢位于脑干。
(2)①分析题干图片,低O2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调节呼吸的反射弧:外周化学感受器→传入神经→呼吸中枢→传出神经→呼吸肌。
②低氧气浓度时,呼吸作用减弱,能量供应不足,对呼吸中枢具有抑制作用。
③严重肺气肿病人常常需要吸氧来缓解症状,吸氧时如果吸入的氧气浓度过高,会解除低O2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导致呼吸暂停,所以不能吸入纯氧或氧浓度过高的氧气。
(3)在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之后最好不要立即到温度很低的空调间“乘凉”,其主要依据是低温环境的刺激,使机体产热作用增强、毛细血管收缩、产热减少,最终导致机体内热量不能及时散出。
人着凉后可能引起高热,机体代谢过旺,会造成供氧不足,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等酸性物质积累,引起酸中毒。
22. 微囊藻在太湖夏季水华的藻类中占据绝对优势的地位,即使经历了寒冷的冬天等逆境,微囊藻依然能在夏季引发水华。
研究人员认为微囊藻可能对低温有一定的适应性,为此进行了如下研究,请根据相关实验回答问题:
实验一:从太湖梅梁湾口采集了0~15cm的上层底泥,分离出微囊藻。
分别在灭菌的太湖水、MA培养液(富含N、P、K、Mg等多种矿质离子和有机质)中进行培养,微囊藻的起始密度调整至40(106个mL-1)。
在3~4℃、无光的条件下培养7个月,每隔一段时间对藻细胞密度进行检测。
最终结果如图1所示。
实验二:将实验(一)MA实验组中经过低温处理的种群密度为11(106个mL-1)的微囊藻与等量没有经过低温处理的同种微囊藻置于灭菌的太湖水、23℃、有光条件下培养,结果如图2所示。
(1)实验一中“3~4℃、无光的条件”模拟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由图1 可知,在低温、无光处理过程中,微囊藻细胞在___________中的存活率相对较高。
若将培养温度改为23℃,其他培养条件不变,预期活藻细胞密度会___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原因是____________。
(3)低温处理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成为太湖微囊藻生长的限制因子。
(4)若用MA培养液代替实验二中的灭菌太湖水,该处理模拟了太湖水体__________现象。
若其他条件不变,请在图2中画出低温组微囊藻数量变化曲线_______________。
『答案』(1). 冬季太湖水下温度、太湖底层水体环境(2). MA培养液(3). 降低(4). 无光条件下,微囊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23℃下呼吸作用加强,消耗了过多的贮藏物质,导致活力下降(5). 不能(6). 富营养化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