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五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二题型三观点推断有理有据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型三观点推断,有理有据
根据文章内容推断的能力是阅读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
四个选项通常情况下不再仅仅局限于文本本身,甚至有时是跳出选文,采用文外设题的方法,让考生根据文意来判断。
这不仅丰富了阅读的内容,也显示了阅读中的能动性创造。
所谓推断隐含信息的合理与否,关键看三点:一是推断过程是否合理,即文本内容和复句类型判断选项是否符合;二是作为推断依据与原文内容是否一致,即是否有据;三是推断隐含信息(结论)是否合理。
一看复句类型,思关系是否成立
选项用复句表述文本的部分内容,要求考生根据文本内容和复句类型判断选项是否符合原文意思。
(一)假设复句
选项用假设复句(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出假设情况一旦实现会产生的结果,常见的关联词:如果……就……)表述文本内容,判断这类选项是否符合文本的意思,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文本的具体内容,二是假设关系是否成立。
[跟踪快练]
1.请仔细比对原文与选项,看选项的逻辑关系是否成立。
原文:事实上,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有一个历史兴替。
安史之乱后,陆路衰落,海路开始发达,后来在宋、元时代以及明朝前期始终保持兴盛。
遗憾的是,明朝“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的“禁海令”和“迁海令”……海上丝路也日渐衰落。
选项:如果明朝没有“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没有“禁海令”和“迁海令”,那么,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就不会衰落。
比对分析:
(二)条件复句
选项用条件复句(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这个条件一旦实现所要产生的结果)表述文本内容,判断这类选项的正误要从复句关系和文本内容的角度分析。
①“只有……才……”表示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这一条件就不可能出现后面的结果。
②“只要……就……”表示充分条件,它不排除其他条件也会引起同样的结果。
③“无论……都……”表
示排除一切条件,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会产生同样的结果。
[跟踪快练]
2.请仔细比对原文与选项,看选项的逻辑关系是否成立。
原文:为此,我认为诗人们有必要清洗自己的诗歌创作观念,清洗自己的诗歌语言。
只有当诗人彻底地清洗掉附在头脑中那些空洞无用的思想,清洗掉诗人创作时游荡在心中的杂乱无章的情绪,清洗掉诗人笔尖下多余的不必要的语言修饰和枝蔓,诗歌才会变得越来越让读者感到亲近。
选项:只要诗人头脑中没有空洞无用的思想,创作时无杂乱无章的情绪,笔尖下没有多余的不必要的语言修饰和枝蔓,就会写出内涵丰富、给读者亲近感的诗歌。
比对分析:
(三)目的复句
选项用目的复句(一个分句表述实现某种目的或避免某种结果,一个分句表示为此而采取的行为,常见的词语:为了、以便、以、用以、为的是、以免、省得)表述文本内容。
[跟踪快练]
3.请仔细比对原文与选项,看选项的逻辑关系是否成立。
原文:①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②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③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
选项: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比对分析:
二看结论表述,思推断是否有据
比对原文分析“条件”“原因”和“结论”“关系”是否成立。
用“由此可见”“说明”“总之”等表述文本中的相关内容。
判断这类选项要注重把握选项中的“条件”“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文本意思。
[跟踪快练]
请仔细比对原文与选项,看选项的推断是否有据。
1.原文:实际上,鸡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比凤凰差。
古人称鸡为“德禽”,西汉韩婴《韩诗外传》便有这样的说法:“君独不见夫鸡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
”“文”“武”“勇”“仁”“信”,鸡的这些优秀品质可都是凤凰所没有的。
选项:鸡被古人称为“德禽”,古人根据鸡的特点赋予其文、武、勇、仁、信等优秀品质,可见,鸡在古人心目中地位比凤凰高。
比对分析:
2.原文:在我们看到媒体对《朗读者》“收视口碑双赢”的一致评价时,我们不要忘记了对《朗读者》这类人文类文化产品意义的思考。
《朗读者》的董卿直接回答了这个问题,她重新定义了“朗读”,认为“阅读是很私人的事情,但朗读不是,朗读要有对象,它和唱歌一样”,这种朗读“可以传情达意”,“只不过我们很多人没有形成这种习惯,因为它显得略微有些正式。
其实你想想,朗读也就是说话,我甚至觉得它的群众基础更大,因为会说话的人比会唱歌的人还要多”。
选项:从“朗读‘可以传情达意’”这句话可以看出,董卿认为朗读是一种情感交流手段,《朗读者》的产生和传播会带动更多人对人文类文化产品进行思考。
比对分析:
三看趋势预测,思推断是否合理
推断合理与否,一要靠对原文宏观大意和隐藏的细节的精准理解与把握,二要依据生活常识、常理。
选项根据文本内容,用“启示是”“将会”等表示文本发展趋势的预测,判断这类选项要注重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尤其要关注文本内容是否能够推断出选项预测的结果。
[跟踪快练]
请仔细比对原文与选项,看选项的结论部分是否合理。
1.原文:海上丝路也日渐衰落,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全球重心转向了西方,中国人因为丝绸之路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了。
选项:丝绸之路的衰落,使中国人因之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了,可见应把重心放在西方。
比对分析:
2.原文:其实,小说中的叙述者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作者并不是一个人。
有时,在一个
叙事文本中,我们可以同时发现几个叙述者,这几个叙述者的面貌各不相同。
在这种情况下,要确定哪一个是作者几乎是不可能的。
即使叙述者的价值观念、情感倾向与我们了解的作者的情形大致相同,我们也不应当贸然把二者等同起来。
正如M·比尔兹利所说:“文学作品中的说话者不能与作者画等号,说话者的性格和状况只能由作品的内在证据提供,除非作者提供实在的背景或公开发表声明,将自己与叙述者联系在一起。
”
叙述者也不是“隐含作者”。
在叙述中,隐含作者的位置可以说介于叙述者和真实的作者之间,如果说现实中的作者是具体的,那么所谓隐含作者就是虚拟的,它的形象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根据文本建立起来的,它是文本中作者的形象,它没有任何与读者直接交流的方式,它只能通过作品的整体构思,通过各种叙事策略,通过文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标准来显示自己的存在。
选项:小说中叙述者和隐含作者的形象只能由小说文本的内在证据提供,因此,研究曹雪芹的身世和时代背景对于理解《红楼梦》并无意义。
比对分析:
————————————当堂检测————————————
[2020·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文观止》是一个文章选本,“观止”本于《左传》记载季札在鲁国看乐舞时赞美的话:“观止矣!”这个选本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
第一,一般说来,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
古代的选本,梁朝萧统的《文选》也很著名。
那时的文学主张,认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都不能入选。
《文选》除诗歌外,选的主要是骈文,是一种讲究辞藻、对偶、声律的文章。
唐朝韩愈起来提倡古代的散文,称为古文,用来反对骈文,这种主张是进步的。
《古文观止》正是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主张。
第二,一般说来,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较高的。
自从韩愈提倡古文以后,古文的选本在《古文观止》前早已有了,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
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
《古文观止》所选,像先秦的历史散文《曹刿论战》《鲁仲连义不帝秦》,表现当时人的智慧和品德;两汉文《治安策》和《出师表》,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重大矛盾,
表现出作家的远见和忠诚;唐文《捕蛇者说》,深刻暴露封建统治者“苛政猛于虎”的罪恶;宋文《岳阳楼记》,通过不同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这些名篇,都是古今传诵。
这个选本所选文章的丰富多彩,也表现在文章的体制上。
选本也选了几篇韵文、骈文。
严格讲起来,古文跟骈文是对立的。
但就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讲,古文由散体趋向骈体,再由骈体回复到散体,完全不选骈体,就看不出这种变化来。
第三,这个选本的编选体例也有它的好处。
萧统的《文选》分很多门类,烦琐不堪;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
《古文观止》不分类,按时代先后排列,从中可看出古代文章演变的迹象。
这个选本得以广泛流传,跟它的篇幅也有关。
康熙二十四年(1685),康熙命令编选《古文渊鉴》,称为御选。
用皇帝的名义来刊行,却不能广为流布,这跟它用真德秀的体例有关,也跟篇幅有关,它有六十四卷,篇幅太多了自然不易推行。
以上三点,当是此书能广泛流布的原因。
不过此书也有缺点,约略说来如下:一、编者识力不高。
像李陵《答苏武书》,历来都疑为后人伪托,此书也加选录。
还有宋朝人论历史人物的文章,往往抓住一点发议论,并不能够真正考虑当时历史的全面情况。
这类文章也选多了。
二、不免受到八股文的影响。
选文所选《史记》,像《伯夷》《管晏》,这些传记议论多而不致力于刻画人物。
编者选这些是看中它们的唱叹和转折,反而把最好的文章漏掉了。
(摘编自振甫《谈谈〈古文观止〉》)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古文观止》相比,萧统编选的《文选》体现的是一种相对落后的文学主张,选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差距。
B.与《古文观止》相比,真德秀编选的《文章正宗》的弊病在于:选文的时代范围窄、道学气息重、分类复杂。
C.《古文观止》在体例和篇幅上的特点,一是选文按照时代先后排列,不另分类;二是篇幅较为适当,并不浩繁。
D.《古文观止》编者识力不高主要表现在历史见识方面,如认为《答苏武书》并非伪作,所选宋人作品持论偏颇且占比失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陈说观点时使用“一般说来”“严格讲起来”等说法,体现了作者的分寸感。
B.文章第三段列举多篇《古文观止》的选文,证明选本的经典性经得起历史检验。
C.文章讨论《古文观止》的优缺点时,均与其他选本进行比较,学术视野较为开阔。
D.文章的论述脉络清晰,主要观点分不同角度展开,各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文观止》借用季札“观止”的说法命名,显现了编选者的自信,以及对所选古文思想内涵与艺术境界的赞誉。
B.《古文观止》的编者对“古文”的理解基本贯彻了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以来古文家的主张,但也有一定的变通。
C.有人评价《古文观止》存在“论策为多,又取便于科举”的倾向,这种看法与文章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D.阅读《古文观止》,可以大致了解我国散文从先秦开始的历史轨迹,也可以了解古人选文体例、标准的变迁史。
请完成课时作业11
题型三观点推断,有理有据
一看复句类型,思关系是否成立
1.答案:不成立。
由“迁海令”后面的省略号可知,海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不止这两点。
2.答案:不成立。
原文的表述是“只有……才……”,而选项变成了“只要……就……”,过于绝对。
3.答案:成立。
以上内容都体现了“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二看结论表述,思推断是否有据
1.答案:推断错误。
原文是说“鸡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比凤凰差”,“不比凤凰差”不代表一定“比凤凰高”,可见“鸡在古人心目中地位比凤凰高”的推断于文无据。
2.答案:错误。
应该是“《朗读者》的产生和传播可能带动更多人进行这种交流”。
三看趋势预测,思推断是否合理
1.答案:不合理。
这里应该是论证开放、交流非常重要。
2.答案:不合理。
只能推出“研究曹雪芹的身世和时代背景对确定叙述者和隐含作者的
形象并无显著意义”这一结论。
当堂检测
1.解析:A项,无中生有。
“选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差距”错。
文章第二段比较的只是“文学主张”,第三段谈“思想性和艺术性”时,也没有把《文选》和《古文观止》进行比较。
B项,表述不当。
“时代范围窄”“分类复杂”错。
由“《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可见,时代范围并不窄。
由“《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可见,《文章正宗》的分类并不复杂。
D项,曲解文意。
“认为《答苏武书》并非伪作”错。
原文“像李陵《答苏武书》,历来都疑为后人伪托,此书也加选录”的意思是,《古文观止》不该收录有争议的作品,并不能因此说明编者认为《答苏武书》不是伪作。
答案:C
2.解析:“均与其他选本进行比较”错。
讲优点时有与其他选本进行比较,但讲缺点时没有。
答案:C
3.解析:偷换概念。
“可以大致了解我国散文从先秦开始的历史轨迹,也可以了解古人选文体例、标准的变迁史”错。
联系原文“《古文观止》不分类,按时代先后排列,从中可看出古代文章演变的迹象”可知,D项错将“古代文章”替换为“我国散文”。
另外,《古文观止》只是选本,阅读其内容并不能“了解古人选文体例、标准的变迁史”。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