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人教版高二选修教
案设计)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景德镇昌江一中于洪林
【教学目标】
1.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理论内涵。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和诵读的要求。
3.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
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蕴
涵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内涵,运
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理论赏析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所谓“因声求气”,就是感受诗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把握诗的精神。
“吟咏诗韵”则是根据字词本身所包含
的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说,读诗文要“因声求气”,
“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
之。
”“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
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
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那么,这里所说的“神气”、“音节”具体是什么呢?刘大魁说:“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
之。
”“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
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
”可见,这“神气”是指作品体现
出来的神韵和气势,是作家精神气质和作品的情感内涵高度
艺术化的体现。
“音节”则指长短相间、参差错落的句式和
抑扬顿挫、高下缓急的声韵等语言因素。
读而出声,始能体会到诗文的声韵之美,诗文作为审美
对象的美感将大大增强。
只有出声朗读,我们才能体会到其
中的节奏,由节奏而把握诗文的情感与气韵,其作为一个阅
读对象的内涵才有可能充分地展现出来。
二、解“读”
㈠把握诗歌的音乐美
1.合乎规律的重复、停顿形成诗歌的节奏。
诗歌按照一定的规律回环重复的时候,便给人以似曾相
识的感觉,使人感到亲切、愉快。
李白《蜀道难》之“蜀道
之难难于上青天”,该咏叹在全诗中反复了三次,就像一首
乐曲的主旋律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诗歌节奏也体现在节拍的划分上,一般而言,汉字以一
个字为一个音节,但诗句中的几个音节并不是孤立的,一般
两两组合形成停顿(音步)。
四言两顿,音步为“二/二”,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五言一般三顿,音步为“二/一/二”,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或“二/二/一”,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亦可两顿,音步为“二/三”,如“欲穷/千里目,更上
/一层楼”。
七言四顿,音步为“二/二/二/一”,如“孤帆/远影/
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或“二/二/一/二”,如“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
容/两/渺茫”。
2、押韵
押韵是同一韵母的有规律地重复,犹如乐曲中反复出现
的一个主音,整首乐曲可以由它贯穿起来。
中国诗歌的押韵
在句尾,句尾总是意义和声音较大的停顿之处,所以造成的
节奏感就更强烈。
近体诗押韵要求严格,偶句末字必入韵,但首句末字可
以灵活:五言首句以不入韵为常,七言首句以入韵为常。
(须考虑古今音变)
3、音调
中国古典诗歌的音调主要是借助平仄组织起来的。
在节
奏点上的字音通常按照“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来处理。
平
仄有规律的交替和重复可以创设音调的起伏、和谐。
律诗之颔联与颈联须对仗,故必平仄相对。
但要注意的是,并非相对应的每一个字都必须平仄相对,一般而言,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4、除平仄以外,古典诗歌还常常借助双声词、叠韵词、叠音词和象声词来求得音调的和谐。
双声词如“参差荇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
道路中”;叠韵词如“江流宛转绕芳甸”、“可怜楼上月徘徊”;叠音词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象声词如“关关雎鸠”、“呦呦鹿鸣”。
这些词在中国古典
诗歌里运用得十分广泛,不但增加了音乐美,也加强了抒情
的效果。
㈡定准诗歌的基调
基调在音乐作品中是指主要的高低长短配合成组的音,
通常用以贯穿作品的全过程。
诵读中的基调是根据感情而确
定的气息、音色。
一般说来:
爱而“气徐声柔”;憎而“气足声硬”;
悲而“气沉声缓”;喜而“气满声高”;
惧而“气提声凝”;欲而“气多声放”;
急而“气短声促”;冷而“气少声平”;
怒而“气粗声重”;疑而“气细声粘高二物理选修3-1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