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 (2016高三上·焦作期中)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项是()
A . 这些年来,随着人们接触的新事物越来越多,观念越来越开放,再加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的自驾游活动搞得风起云涌。
B .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无余子;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C . 新闻发布会上,他讲话仅用八分钟,简洁明了,新闻性、针对性强,没有一句穿靴戴帽的空话套话。
D . 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华民族奋起抗争;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百废俱兴,中国人民奋发图强;面对现代化征程中的困难与挑战,中华儿女一路高歌前行。
2.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白宫因颁布“移民禁令”而引发的风波持续发酵,美国及国际舆论反应强烈,这次风波已盖过了特朗普之前宣布修建美墨边境墙引发的争议。
B . 作为世界上唯一一部“活形态”的史诗,格萨尔文化是我国乃至世界罕见的一种文化形态,其独特性、多样性、活态性特征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
C . 考古人员在新郑市郑韩故城遗址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布局清晰、保存完好的城门和瓮城,这对研究我国早期城市防御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D . 若不提升网游的内容品位,营造健康、绿色的网络,只是单纯强调减少游戏时间或者一味强调家长的教育引导,很难真正达到引导孩子健康上网的目的。
3. (2分)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今儿晚上,这感情又来袭击我了,仿佛二十多年来我并没有几乎每天都和它在一起厮混过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这湖当然是一个大勇者的作品,其中毫无一丝一毫的虚伪!他用他的手围起了这一泓湖水,在他的思想中,予以深化,予以澄清,并在他的遗嘱中,把它传给了康科德。
我从它的水面上又看到了同样的倒影,我几乎要说了,瓦尔登,是你吗?
①这儿,去年冬天被砍伐了一个森林,另一座林子已经跳跃了起来,在湖边依旧奢丽地生长②还是同样水
露露的欢乐,内在的喜悦,创造者的喜悦,是的,这可能是我的喜悦③同样的思潮,跟那时候一样,又涌上来了④啊,这是瓦尔登,还是我许多年之前发现的那个林中湖泊
A . ①②③④
B . ④①③②
C . ④②①③
D . ④①②③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4. (6分) (2017高一下·唐山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特定文化历史圈子里的人对其文化及其发展历程的充分认识,对其文化的来龙去脉要有自知之明。
简言之,文化自觉实际就是文化的自我反思、自我觉醒的过程。
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连手发展的共处原则。
”为此,他晚年曾将文化自觉的历程进一步精炼概括为十六字原则。
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序列中,文化自觉是最具前提性的。
从理论经上说,只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学,才会有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也才会有文化自强的底气。
当然,我们今天谈文化自信、文化自强,首先必须要有置身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全球化进程中的真正的文化自觉。
这种文化自觉对文化软实力在世界各国综合国力较量中的充分体认,要有对西强我弱的文化格局中文化安全的足够估计。
在现实中,在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基于文化自觉的文化自信才是接地气的,真正立得住的,叫得响的,基于文化自信的文化自强也才是有底气的,一个真正的文化强国才是可期待可达致的。
较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最具根本性的。
文化自信何以是“四个自信”中最具根本性的自信呢?这是由文化的来源、功能和地位所决定的。
从文化的来源来看,文化即人化,文化无时无刻不深深地带有人类活动的印记;从文化的功能来看,文化即化人,《周易》有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从文化的地位来看,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
就此而论,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其血脉是不通畅的,精神家园是坍塌的,没有文化浸润滋养的人民,精神是没有寄托之所、灵魂是没有栖息之地的。
当“我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面笑”成为一些人的追求和目标的时候,当“老人摔倒,管还是不管”成为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禁会问,我们到底需要一种什么样的文化与价值?在现实中形形色色的文化错位、价值乱象的浮云面前,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文化的本性及其应有的地位心知肚明、了然于心,不畏
浮云遮望眼。
因此只有在“四个自信”的坐标中重新审视文化自信,我们才能真正把握其根本性之所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化的自我反思、自我觉醒需要有特定文化背景的人对其文化的发展历程有一定的认识。
B . 有置身于全球进程中的文化自信是我们今天谈文化自觉、文化自强的首要前提条件。
C . 如果对西强我弱的文化格局中文化安全有足够估计就能够实现真正的文化自觉。
D . 文化从人类活动中来,又反过来影响人类,它关物民族的血脉,缔造人民的精神家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论述了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前提以及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中最根本的。
B . 文章第二段从理论与现实两个角度论证了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前提。
C . 文章第三段对文化的来源、功能和地位进行了分析,然后正面论证了文化自信的根本性。
D . 末段通过列举缺少文化自信而导致的文化错位、价值观混乱的现象,突出文化自信的本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理论上,没有真正意义的文化自觉,就不会有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不会有文化自强的底气。
B . 在现实中,只有深刻认识到文化自觉的前提性,才能使一个国家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
C . 保持清醒的头脑,明了文化的本性和地位,才会让我们知道需要什么样的文化与价值。
D . 如果能在“四个自信”的坐标中重新审视文化自信,那么我们就能真正把握其根本性之所在。
5. (12分) (2019高三上·化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奶奶的星星
史铁生
世界给我的第一个记忆是,我躺在奶奶的怀里,拼命地哭。
奶奶搂着我,拍着我,“噢、噢”地哼着。
“你听!”奶奶忽然说,“你快听,听见了吗?”我愣愣地听,不哭了。
我听见了一种美妙的声音,飘飘的、缓缓的是鹤哨儿?是秋风?是落叶划过屋檐?或者,只是奶奶在轻轻地哼唱。
直到现在,我还是说不清楚。
“噢唤,睡觉吧,猴子来了我打它”那是奶奶的催眠曲。
屋顶上有一片晃动的光影,是盆里的水反射出来的。
光影也那么飘飘的、缓缓的,变成和平的梦境。
我在奶奶的怀里安稳地睡熟。
我是奶奶带大的。
有很多人当着奶奶的面对我说,是奶奶把我带大的,长大了不要忘了奶奶哟!那时候的我懂些事了,在奶奶的膝头,用小眼睛瞪那些说话的人,心想:“玩你们那讨厌样儿吧。
”翻译成孩于还不能掌握的语言,意思大概是:“这话用你们说吗?”奶奶紧紧地把我楼在怀里,笑着说:“等不到那会儿!”那神情仿佛己经很满足了。
“等不到哪会儿?”我问。
“等不到你孝敬奶奶一把铁蚕豆。
”
我不停地笑,我知道她不会那么想的。
不过我总想不好,等我挣了钱给她买什么。
爸爸、大伯、叔叔给她买什么,她总是说:“用不着花那么多钱买这个。
”
奶奶最喜欢的是我给她踩腰、踩背。
一到晚上,她常常腰疼、背疼,就叫我站到她的身上,来来回回地踩。
她趴在床上“哎哟哎哟”的,还一个劲地夸我:“小脚丫踩上去,软软的,真好受!”我可是最不喜欢干这个的,踩来踩去,总也踩不到尽头。
“行了吧?”我问。
“再踩两趟。
”奶奶说。
我大跨步地踩了个来回,问:“行了吧?”
“唉,行了。
”
听到这话,我赶快下地,穿鞋,逃跑……
于是,我说:“长大了我还给你踩腰。
”
“哟,那还不把我踩死?”
过了一会儿,我又问:“你为什么等不到那会儿呀?”
“老了,还不死?”
“死了就怎么了?”
“那你就再也找不着奶奶了。
”
我不嚷了,也不问了,老老实实地依在奶奶的怀里。
那是世界给我的第一个可怕的印象。
一个冬天的下午,一
觉醒来,不见了奶奶,我趴着窗台喊她。
窗外是风和雪。
“奶奶出门了,去看姨奶奶,我不信,奶奶去姨奶奶家总是带着我的;我整整哭了一个下午,妈妈、爸爸、邻居们谁也哄不住,直到晚上奶奶出人意料地回来了。
这事大概没人记得住,也没人知道我那时想到了什么。
小时候,奶奶吓唬我的最好办法,就是说:“再不听话,奶奶就死了!”
夏夜,满天星斗。
奶奶讲的故事与众不同,她不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少了一颗星,而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又多了一颗星。
“怎么呢?”
“人死了,就变成一颗星。
”
“为什么要变成星星呀?”
“给走夜道儿的人照亮儿”
我们坐在庭院里,草茉莉都开了,各种颜色的小喇叭,掐一朵放在嘴上吹,有时候能吹响。
奶奶用大芭蕉扇给我赶蚊子。
凉凉的风,蓝蓝的天,闪闪的星星,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如今,奶奶已经死了好多年。
她带大的孙子忘不了她。
尽管我现在想起她讲的故事,知道那是神话,但在夏天的晚上,我时常还像孩予那样,仰着脸,猜想哪一颗星是奶奶……我慢慢地回想奶奶讲过的那个神话。
我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上添一丝光亮。
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
(有删减)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关于“我”幼年时在奶奶怀里所闻所见的描写,如梦似幻,亦虚亦实,富有诗意。
B . 有些人当着奶奶的面对“我”说长大后不要忘了奶奶,这引起了“我”对他们的讨厌。
C . 本文善于通过对话创造情景,“我”长大后还要给奶奶踩背的对话,显得温馨而有趣。
D . 文章通过奶奶这个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爱和温暖的追求,也歌颂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2)“我”对死的认识和感情,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
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单分析。
(3)奶奶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是如何塑造奶奶这个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章简单分析。
6. (9分) (2019高二下·梅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日,一项调查显示,46%的人认为出门不带手机比出门下雨没带伞的情况更槽糕,而手机未带或被偷就感到紧张的人则高达90%。
这些数据表明,手机在日常生活中正扮演着愈发不可或缺的角色。
与此同时,有关“手机使用依赖症”的说法甚器尘上,认为频繁使用手机是一种新的心理疾病,并与孤僻、自卑等性格画像联系起来。
这些把手机使用与心理健康相对立的观点,反映着现代医学对身体话语权的争夺,而现象背后的时代变化,却往往被搁置一边。
其实,“手机依赖”不一定是人们“离不开”手机,比如有的人出于工作需要需实时关注讯息;有的人因消费支付不得不“机不离手”;有时候,手机还承担着某种象征性功能——如果在社交场合中,你不太想和别人说话,那装作玩手机不失为一个避免尴尬的借口。
(摘编自《别把“手机依赖症”太当回事儿》《广州日报》2018年9月26日)
材料二:
图一:消费者对各类手机应用的使用频率
图二:智能手机使用轻度使用者与重度使用者占比
图三:智能手机重度使用者年龄段分布
(资料来源于“德勤咨询”)
材料三:
近年来,呼吁警惕“手机依赖”的声音似乎越来越大。
这种呼吁的初衷不难理解,但“手机依赖”真的有那么可怕,值得如此忧心忡忡吗?到底何为“手机依赖”,从来就缺乏一种准确的定义。
在今天这样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对日常生活的介入越来越深,与人的紧密性越来越强。
当然,当“手机依赖”被作为一种问题看待时,它往往被默认为是一种需要干预的“心理疾病”,比如使用手机在一些人那里成了下意识的行为,空闲时间被完全用手机来打发。
这种倾向确实不值得提倡,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要防“沉迷”。
它对应的可能是时间的浪费,甚至是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的“异化”。
(摘编自《理性看待大学生“手机依赖”》《中国教育报》2018年4月24日)
材料四:
“手机依赖症”的典型心理是,手机必须随身携带,如果没带手机就会坐立不安、魂不守舍;并且即使没有明显需要,也常常会不自主地看自己的手机,一旦信号不满或者电量不足之时就会非常没有安全感。
手机的出现本来是为了使沟通更加便利,然而在手机依赖症的襄挟之下,过度使用手机却使人们变得更加孤独。
手机等多媒体工具会让人们陷入一种持续的“多任务”状态,甚至会导致“注意力缺失”,以及思维和语言的碎片化,非常不利于逻辑思维的进行。
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而言,智能手机的功能异常丰富,原本应该是睡觉的时间可能玩兴正浓——还在不停地刷微博、聊微信、玩游戏等,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规律,导致第二天精神萎靡。
有研究显示在床上使用1个多小时手机等会发光的电子产品,会阻碍人体生成褪黑素,生理周期将受到影响,开使睡眠处于浅状态。
人体生物钟长期被打乱,则会影响新陈代谢、情绪、免疫力,导致疾病多发。
(摘编自《手机依赖症危害大可使身心受累》《中国经济网》2018年1月9日)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各类手机应用中使用最为频繁的是社交软件,如微信、QQ等,这就说明了智能手机用户与朋友之间的交流更趋向于线上。
B . 智能手机重度使用者中,18-34岁的人比较多,表明智能手机更多地侵入年轻人的生活,他们可能更容易过度使用手机。
C . 智能手机轻度使用者和重度使用者的比例大致为1:1,这说明智能手机使用者中年轻者和年老者的占比大致是相当的。
D . 智能手机重度使用者中45-50岁的占比较低,结合图一内容便可知这个年龄段的人对购物、娱乐等手机功能使用较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材料一在分析有关“手机使用依赖症”说法时用了“甚嚣尘上”这个词,说明这种说法目前比较流行,但作者对此并不以为然。
B . 材料一最后一段中作者的观点与材料二图一所展现的内容有一致性,材料二中的图一可以作为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佐证。
C . 手机的出现本来是为了使沟通更加便利,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即便没有明显的需要,人们也会不由自主地看手机,这种现象需要警惕。
D . “手机依赖症”这个观点虽然不被所有人认同,但过度使用手机确实会给人带来危害,材料一、三、四对其都有说明。
(3)材料中人们对“手机依赖症”有两种不同看法,其各自的理由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6分)
7. (16分) (2019高三上·东城期末)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玄谟①北伐之必败也,弗待沈庆之以老成宿将见而知之也;今从千余岁以下,由其言论风旨而观之,知其未有不败者也。
文帝曰:“观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
”坐谈而动远略之雄心,不败何待焉?
兵之所取胜者,谋也、勇也,二者尽之矣。
以勇,则锋镝雨集车驰骑骤之下,一与一相当,而后勇怯见焉。
以言说勇者,气之浮也,侈于口而馁于心,见敌而必奔矣。
若谋,则疑可以豫筹者也。
而豫筹者,进退之大纲而已,两相敌而两相谋,扼吭抵虚,声左击右,阳进阴退之术,皎然于心目者,皆不可恃前定以为用。
唯夫呼吸之顷,或敛,或纵,或虚、或实,念有其萌芽,而机操于转眄。
非凝神聚气以内营,则目荧而心不及动,辩起而智不能决,故善谋者,未有能言其谋者也,指天画地,度彼参此,规无穷之变于数端,而揣之于未事,则临机之束手,瞥于死生而无一语也,必矣。
玄谟之勇,大声疾呼之勇也。
其谋,画衾扪腹之谋也。
是以可于未事之先,对人主而拄笏掀髯,琅琅惊四筵之众,今亦不如其所陈者何如,一出诸口,一濡之笔,而数十万人之要领已涂郊原之草矣,况又与江、徐文墨之士相协而鸣也哉!
薛安都之攻关、陕而胜也,鲁方平谓安都曰:“卿不进,我斩卿。
我不进,卿斩我,”流血凝肘而不退,兵是以胜。
武陵王骏之守彭城而固也,张畅谓江夏王义恭曰:“若欲弃城,下官请以血污公马蹄,”骏听之,誓与城存亡,城是以全。
由此观之,拓拔氏岂果有不可当之势哉?勇奋于生死之交,谋决于安危之顷,武帝②之所以灭慕容、俘姚泓,骂姚兴而兴不敢动,夺拓拔嗣之城以济师而嗣不敢遏,亦此而已矣。
皆谟言所引以自雄者,而心妄度之,目若见之,口遂言之,反诸中而无一虚静灵通之,以受情势之变,而生其心。
则事与谋违,仓皇失措,晋寇以屠江、淮,不待智者而早已灼见之矣。
言兵者必死于兵,听言而用兵者,必丧其国。
赵括之所以亡赵,景延广之所以亡晋,一也。
有国家者,亟正以刑可也,但废不用,犹且著为论说以惑后世,而戕民于无已。
《易》曰:“弟子與尸③。
”坐而论兵者之谓也。
(取材于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释】①王玄谟:南朝刘宋将领,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刘义隆发动北伐,命王玄谟率军讨伐北魏拓拔氏,沈庆之、薛安都、武陵王刘骏等人也参与,②武帝,宋文帝之父,曾两次北伐,①弟子與尸,形容大败之状。
(1)下列对句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勇以:就……而论
②侈于口而馁于心馁:丧失勇气
③皎然于心目者皎然:清楚明白的样子
④则目荧而心不及动荧:眩惑,迷惑
⑤而数十万人之要领已涂郊原之草矣要领:统帅
⑥而心妄度之度:预测
⑦赵括之所以亡赵所以:……的凭借
⑧而戕民于无已无已:无休止
A . ①⑧
B . ②④
C . ③⑥
D . ⑤⑦
(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若谋,则疑可以豫筹者也至于谋略,或许是可以预先筹划的
B . 机操于转眄在转眼之间机械操作
C . 规无穷之变于数端 (把战争)无穷的变化谋划为几种方案
D . 不待智者而早已灼见之矣不用等明智的人(预测),就早已经看明白了(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王夫之认为宋文帝受了王玄谟陈词的煽动,贸然北伐无疑是自取失败.
B . 在王夫之看来,战场情况很复杂,事先确定的临敌谋略并不完全适用。
C . 王玄谟的勇气只是浮于表面,嘴上说得多,一且遇到实战就仓皇失措。
D . 王玄谟北伐前在朝中语惊四座,颇具气势地与江、徐等文墨之士辩论
(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谋决于安危之顷
②亟正以刑可也
(5)根据要求作答。
①写出文章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②文章第四段引用了多个战例,请结合全文简述其用意。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8. (7分) (2020高二下·汕头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春思
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①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②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注释】①锦字:《晋书》记载,窦滔妻苏氏,善属文。
苻坚时,滔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
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诗寄滔。
②元戎:主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女主人公是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她目睹皇城奢靡的生活,联想到夫君征戍在外,顿生愤懑不平之情与深切思念。
B . 颔联的“心随明月到胡天”与李白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手法相似,都将明月当作心灵相通的媒介,都表达出对远人的担忧与牵挂。
C . 颈联上句借用典故表现女主人公的绵绵愁思,回文诗可以反复回旋地阅读,恰若思妇情意百转千回;下句
的“笑”字运用了拟人手法。
D . 尾联写女主人公不问夫君问主帅,何时才能燕然记功,战胜而还,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相关联,赋予了本诗更为深远的社会意义。
(2)诗歌首联历来为人称道,其中“莺啼燕语报新年”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6分)
9. (6分) (2019高三上·龙岗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师说》中韩愈认为,古代圣人敏而好学,尊师重教,虚心请教学习,而现在的一般人“________,________”,当然会更加愚昧。
(2)李白《蜀道难》中以“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夸张与神话融为一体,描述了上有高山接天、下有河川曲折的艰险的蜀道。
(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韩愈运用对比、议论等手法以“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自己对早春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10分)
10. (5分) (2017高二下·武汉期中) 滕王阁,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位于江西南昌赣江东岸,因初唐诗人王勃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流芳后世。
请依据滕王阁地势历史及《滕王阁序》内容,联系王勃其人其事,为滕王阁拟写一副对联。
要求每句不超过30字,可以化用原文诗句,但不得照搬。
11. (5分)下面是关于实现理想的一个构思框架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60个字。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2. (5分) (2020高三下·哈尔滨月考)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①过去我们常说“以天下为已任”,这是一种崇高的情怀,但是如果你明白好社会从何而来,就知道更可靠的说法应该是“以已任为天下”。
②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钟升起,但你能决定自已几点钟起床。
上面这两句话都出自时评作家熊培云。
在这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你对他的这些话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