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音乐-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音乐-3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0,分数:60.00)
1.下列乐器中不是民族打击乐器的是______。

A.锣
B.钹
C.爵士鼓√
D.梆子
解析:爵士鼓属于西洋打击乐。

2.目前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首手弹琵琶曲是______。

A.《大浪淘沙》
B.《将军令》
C.《海青拿天鹅》√
D.《高山流水》
解析:
3.民歌的创作和演唱以______为基本特征。

A.自由性
B.即兴性√
C.创作性
D.生动性
解析:
4.雕塑《说唱俑》表现了古时候艺人表演时的情景,请问它是哪个年代的作品?______
A.宋朝
B.汉朝√
C.秦朝
D.明朝
解析:
5.长鼓舞是下列哪一个民族的舞蹈?______
A.蒙古族
B.满族
C.朝鲜族√
D.鄂伦春族
解析:长鼓舞,中国少数民族舞蹈。

以击打长鼓,边击边舞而得名。

中国流传长鼓舞的有好几个少数民族,但以朝鲜族的和瑶族的最具代表性。

长鼓舞素有朝鲜族舞坛上的一颗明珠之美称,历来备受朝鲜族人民的珍爱。

长鼓舞具有上千年的历史,一直以其典雅飘逸的舞姿驰名中外。

6.广东音乐中的粤胡又称为______。

A.中胡
B.板胡
C.椰胡
D.高胡√
解析:粤胡,也称广东二胡或高胡,在乐队中居于领衔地位。

20世纪20年代~30年代是广东音乐的兴盛期,粤胡就在那时加盟广东音乐。

7.我国第一所音乐学校——国立音专的校长是______。

A.任光
B.萧友梅√
C.黄自
D.刘天华
解析:萧友梅,音乐教育家、作曲家。

在蔡元培的支持下,1927年在上海创办了国立音乐院,这是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院,为音乐教育事业与培养专业音乐人才奠定了基础。

8.春节晚会渐渐成为老百姓特殊的“年夜饭”。

晚会往往会以欢腾喜庆的《春节序曲》为开场和结尾音乐,其音乐形式是______。

A.打击乐
B.交响乐
C.管弦乐√
D.歌剧
解析:《春节序曲》是《春节组曲》的序曲部分,集中表现中国人过春节的热闹景象。

它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李焕之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

这首乐曲是采用我国民间的秧歌音调、节奏与陕北诗歌为素材创作的管弦乐曲。

9.在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中,第三交响曲叫______交响曲,第五交响曲叫______交响曲。

A.《命运》《英雄》
B.《英雄》《命运》√
C.《田园》《英雄》
D.《英雄》《田园》
解析: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又名命运交响曲。

bE大调第三交响曲又名《英雄交响曲》。

10.下列力度记号中,表示强弱程度最强的是______。

A.ff √
B.mf
C.pp
D.f
解析:
11.亚洲音乐文化分为东亚、东南亚、______、西亚四个音乐文化区。

A.中亚
B.中国
C.南亚√
D.印度
解析:南亚。

南亚音乐以印度音乐为中心。

12.西方音乐史上享有“钢琴诗人”美称的音乐家______是______国人。

A.李斯特匈牙利
B.肖邦波兰√
C.奥芬巴赫法
D.斯美塔那捷克
解析:波兰著名钢琴家、作曲家弗里德里克·肖邦被人们誉为“钢琴诗人”。

他善于通过钢琴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在他的音乐作品中,每一个旋律、每一个装饰音,都充满了诗一般的幻想。

同时,只有他才能把那些柔软纤细的旋律、色泽优美的和声演奏得出神入化、淋漓尽致。

肖邦的作品如此具有魅力,却没有任何哗众取宠的意思,全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表露。

他是从诗的角度来吟唱曲子的。

因此,波兰钢琴家阿瑟·鲁宾斯坦称他为“钢琴诗人”。

13.格里高利圣咏是______。

A.单音音乐√
B.复音音乐
C.对位音乐
D.悲剧音乐
解析:格里高利圣咏是单音音乐。

14.下列哪部歌剧是瓦格纳的作品?______
A.《茶花女》
B.《纽伦堡的名歌手》√
C.《塞维利亚理发师》
D.《费加罗的婚礼》
解析:《茶花女》是著名作曲家威尔第的歌剧作品;《塞维利亚理发师》是著名作曲家罗西尼的作品;《费加罗的婚礼》是著名作曲家莫扎特的作品。

15.同主音大小调在自然形式中有三个音级不同,它们是______。

A.Ⅱ、Ⅳ、Ⅴ
B.Ⅱ、Ⅲ、Ⅵ
C.Ⅲ、Ⅵ、Ⅶ√
D.Ⅲ、Ⅳ、Ⅷ
解析:同主音大小调在自然形式中有三个音级不同,即第Ⅲ级、第Ⅵ级、第Ⅶ级。

16.可以按照三度音程关系叠置起来的四个音所构成的和弦,叫做______。

A.大三和弦
B.小三和弦
C.七和弦√
D.大七和弦
解析:
17.复调音乐的体裁有卡农、______、赋格、经文歌、复调尚松、坎佐纳等。

A.多声部音乐
B.复调
C.奏鸣曲
D.创意曲√
解析:复调音乐的体裁有卡农、创意曲、赋格、经文歌、复调尚松、坎佐纳等。

18.下列选项哪一个是变奏曲式的结构?______
A.A+B+C+A+D+A
B.A+B+A+C+A+A
C.A+B+A+C+A+D+A
D.A+A1+A2+A3+A4 √
解析:变奏曲式一般是在保持原始音乐主题材料和结构轮廓不变的总前提下进行的变奏加工。

19.下列词语中不代表旋律的进行方向的是______。

A.水平进行
B.上行
C.中行√
D.下行
解析:旋律有三种进行方向:(1)水平进行;(2)上行;(3)下行。

20.民族管弦乐队能演奏和声音响丰满,气势宏大或感情细腻、抒情优美的音乐作品。

大型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一般为______。

A.60~80人√
B.30~40人
C.80~100人
D.40~60人
解析:
21.下列不属于混声合唱的是______。

A.男声+童声的混声合唱
B.男女四部混声合唱
C.男女声+童声的混声合唱
D.女声+童声的混声合唱√
解析:混声合唱是合唱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由女声(或童声)与男声混合组织的合唱。

22.合唱中女低音声部的音域是______。

A.a—g2 √
B.c—a2
C.c1—b2
D.d2—c3
解析:
23.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法,综合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形式,表现特定的人物和戏剧情节的舞台表演艺术被称为______。

A.歌剧
B.舞剧√
C.京剧
D.吕剧
解析:舞剧是舞台剧本的一种,是以舞蹈作为主要表达手段的舞台艺术。

舞剧由若干要素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物、事件、矛盾冲突。

24.______是指课程结业的检验。

A.客观性评价
B.终结性评价√
C.主观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解析:终结性评价是对课程结业的检测,形成性评价是一种检验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

25.20世纪匈牙利有一位音乐教育家创立了______。

A.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B.达尔克罗兹教育体系
C.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
D.才能教育
解析:匈牙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创立了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其教学法主要内容是首调唱名法、科尔文手势、节奏唱名等,柯达伊教学法以唱歌为基础,推崇合唱教学。

26.______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为课程目标服务的,它与课程目标密切相关,既是对老师“教什么”的规范,又是对学生“学什么”的规范,同时也是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准则和指南。

A.教学
B.课程计划
C.教学目标√
D.教学任务
解析:教学目标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27.音乐是声音艺术,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是______。

A.歌唱
B.聆听√
C.欣赏
D.表演
解析:
28.音乐教学过程是一个结构严谨的过程,各个环节丝丝相扣,体现着教师的设计思路。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时会不按教师所设计或预想的步骤进行,会出现许多设计环节之外的情况。

上面的描述属于______突发事件。

A.教学设备
B.教学气氛
C.教学活动√
D.教学环境
解析:
29.______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

它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能力。

这个领域包括了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等各方面,其特点是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参与性强。

A.音乐与文学
B.音乐表现
C.音乐与相关文化√
D.创造与鉴赏
解析:
30.在欣赏《牧歌》这首歌曲时,教师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着草原的美景,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优美的教学情境,那迷离的音乐和撩人的语丝交织在一起;牵着学生的情思与遐想,将学生带入一种梦幻般的意境,仿佛听到天地合一的苍穹里,发出天籁般的声音;仿佛看到微风吹过的草原,串串珍珠洒落在绿缎上的美景。

这位教师的做法属于______。

A.音源创设情境
B.美术创设情境
C.语言创设情境√
D.光线创设情境
解析:
二、音乐编创题(总题数:1,分数:10.00)
31.为诗词创作旋律,要求旋律流畅,音乐形象符合诗词意境。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创作提示]
根据所提供的歌词,创作八小节的作品。

(简谱或五线谱均可)
(1)旋律与歌词形象符合。

(2)歌曲的结构规整,曲调流畅。

三、音乐作品分析题(总题数:1,分数:15.00)
分析歌曲《雪绒花》谱例,写出:
(分数:15.00)
(1).调式调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创作提示]
歌曲为C自然大调;
(2).曲式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创作提示]
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
(3).旋律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创作提示]
《雪绒花》是美国音乐电影《音乐之声》中的插曲,歌曲优美、舒缓、轻柔,通过对雪绒花的赞美抒发了主人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采用四三拍子和中等的速度,就决定了它的格调优雅恬静,情绪没有较大的起伏,歌曲通过对雪绒花的赞美,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寄托了主人公对亲人、对祖国深深的祝福。

第一乐段由两个平行的乐句组成,第二乐段也包含两个乐句,其中第二乐句是第一乐段的原乐句的再现。

第一乐段舒展而婉转的旋律是对雪绒花的赞颂。

第二乐段与第一乐段形成对比,后又再现第一乐段的音调与节奏,使两个乐段既统一又有对比。

最后四小节是全歌的高潮,也是歌曲的点题——为我祖国祝福吧!
四、教学设计题(总题数:1,分数:35.00)
32.根据对《雪绒花》谱例的分析,设计一课时的音乐课。

要求:
(1)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具有可操作性。

(2)教学环节:关注音乐本体,注重参与体验,注意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方法适合全体学生。

(分数:3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参考设计]
《雪绒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运用吉他弹唱歌曲《雪绒花》,做到演奏与演唱配合较为默契。

2.学习并初步掌握在吉他上演奏C大调的三个功能和弦(主和弦、下属和弦、属七和弦)。

二、教学重点
弹唱歌曲《雪绒花》。

三、教学难点
较为准确地运用三个功能和弦为歌曲伴奏。

四、教学过程
(一)宣布课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习弹唱歌曲《雪绒花》。

希望大家能够初步掌握这首歌曲的演唱和伴奏,为课下进一步熟练地弹唱这首歌曲打好基础。

(二)教师示范弹唱
(三)学生做探究性学习
1.评价教师弹唱的艺术表现如何。

2.探讨弹唱中的实际困难有哪些(不知道歌曲中的伴奏和弦及和弦的弹奏位置)。

3.教师指导学生学习阅读课本,互动式地学习“分解和弦”“扫弦”“切音的方法”“三个功能和弦的按弦位置”等知识技能内容。

4.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相关知识,并明确知识要点。

5.教师引导学生弹奏C大调的三个功能和弦。

学生演奏之前,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定弦,并且经过集体校音后再进入集体练习。

主和弦(C和弦):左手无名指按二弦三品,中指按三弦二品,食指按五弦一品。

下属和弦(F和弦):左手指横切,无名指按二弦三品,小指按三弦三品,中指按四弦二品。

属七和弦(G7和弦):无名指按一弦三品,中指按二弦二品,食指按六弦一品。

(教师讲解和弦按位置,然后带领大家进行练习。

)
和弦连接练习:C和弦→G7和弦→C和弦→F和弦→G7和弦→C和弦。

练习前,教师提示学生:在转换和弦时,左手要放松;转换和弦的位置要准确、及时;先用慢速度练习,而后再逐步加快速度。

(四)分段练习《雪绒花》的伴奏
1.第1—16小节。

学生视谱自学或互动地学习弹奏。

(教师巡回辅导)
教师引导学生集体弹奏。

一部分同学弹伴奏,另一部分同学唱歌。

练习两遍后互换。

全体学生集体自弹自唱。

2.第17—32小节。

练习伴奏音型:教师示范弹奏,学生学习实践。

学生视谱自学或互动地学习弹奏。

(教师巡回辅导)
教师引导学生集体弹奏。

一部分同学弹伴奏,另一部分同学唱歌。

几遍后互换。

全体学生集体自弹自唱。

(五)完整地弹唱歌曲《雪绒花》
(六)观赏影片《音乐之声》中与演唱《雪绒花》有关的两个片段
观赏后进行简单的评议。

评议中,要明确自己在弹唱中存在什么差距,应该学习哪些艺术表现方法,应该达到怎样的一种艺术表现水平。

(七)再次完整地弹唱歌曲《雪绒花》
(八)布置课后练习
有感情地弹唱《雪绒花》;注意演唱和伴奏的关系:演唱为主,伴奏为辅,二者相辅相成。

五、案例分析题(总题数:1,分数:15.00)
33.案例:
一堂音乐课上,当全体同学随着《青春舞曲》欢快的旋律跟唱时,忽然从教室的角落里发出一句“不和谐的声音”,全班哄堂大笑。

原来是班上一个经常爱捣乱的男孩发出的声音。

这个男孩平常喜欢拿着手机在走廊里播放音乐并放声大唱,个人行为习惯也不是很好,因此同学们都有些看不起他。

当所有人笑他时,他用书捂住自己的脸,面红耳赤地似乎在等待老师的批评。

不料,这位老师首先假装生气地批评他吓大家,紧接着表扬了他别具一格的演唱方式,并顺势引导大家用哼唱的方法进行学唱,全班同学被这种新颖的方法吸引了,唱得更起劲了。

问题: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结合教学案例谈谈自己的观点。

(分数:1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参考答案]
这属于教学气氛突发事件。

它通常由“人”的因素引发。

面对突如其来的“怪声”,这位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迅速的寻找应变对策,让学生用哼唱的方式进行学唱,体现了该教师敏捷的思维,很好地化解了课堂矛盾。

同时,该教师利用突发事件,创造性地提出让学生改用哼唱的方式,打破以往常规,使得师生关系更为融洽,课堂气氛更加好了。

六、课例点评题(总题数:1,分数:15.00)
34.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分析下面欣赏教学课例,对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

高亢的西北腔
[教学目标]
一、仔细聆听西北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脚夫调》。

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情绪;激发学生热爱民歌的伟大情怀。

二、通过聆听、比较和探究,让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

三、让学生对“花儿”“信天游”有一定了解。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观看视频短片,从而引出西北民歌。

师:首先,我要给同学们看一组视频短片,同学们的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这些电影是在哪里拍的,教师播放《大话西游》《乔家大院》等影视片断。

生:在西北地区拍的。

师:对的,这些电影都是在西北地区拍的,那么同学们对西北地区还有哪些了解呢?
生:气候干燥、煤炭资源丰富、喜吃面食……
师:同学们知道的很多,那今天呢,我就要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西北民歌。

二、新课教授
(一)知识回顾
1.民歌的概念及分类
师:在上新课前呢,我们要先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

有谁能告诉我民歌是什么意思?
学生:……
师:民歌是人民表达自己感情的口头创作。

民歌来源于人民的生活,也反映着人民的生活。

它反映的是最底层、最普通的人民的心声,因此在内容上有鲜明的人民性,人民的喜怒哀乐,无一不反映在浩如烟海的民歌之中。

常见的民歌体裁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儿歌和风俗歌等。

2.西北民歌简介
西北民歌,是指流传在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的民歌。

同学们能不能从地图上找出我刚说的五个西北省区?
(二)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
1.介绍“花儿”
师:在西北民歌中以“花儿”“信天游”“山曲”最有代表性。

花儿即是流传在青海、甘肃、宁夏三省(区)等地区的民歌,“花儿”又称“少年”,男青年唱的叫“少年”,女青年唱的称“花儿”。

据说,“花儿”最少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它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泼,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昂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深受回、汉、藏、东乡、土、撒拉等民族的喜爱。

2.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
下面呢,我要请大家对照着歌词来听一首“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同学们自己轻声哼唱。

3.分析《上去高山望平川》
师:大家都听完了,有没有发现这首歌的歌词有什么特点啊?
生:……
师:老师给你们画了下划线,现在发现了吗?对了,歌词的格式是223,332,223,332,这种格式称为“双字双句尾”。

这两段歌词,第一段是写景,给人一种苍茫辽阔的意境,第二段意在抒情,从表面上看呢,是一位男子将心中的女子比作了牡丹,表达了自己对心中的女子的倾慕之情,但实质上是揭露了旧社会的封建势力及其礼教迫使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难以实现。

师:那你们觉得这首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啊?
生:……
师:全曲采用西北民歌中的2—5—6—1—2—5典型音列,并以2—5这一四度音为契机,推动曲调的进行。

这首歌的旋律高亢开阔、自由舒缓,多使用假声和真假结合的演唱方法,富有西北民歌的特点。

(三)欣赏《脚夫调》
1.介绍“信天游”
我们听刚过了一首青海“花儿”,下面我们来听一首“信天游”体裁的歌曲,同学们对“信天游”有什么了解么?
生:……
师: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是流行在我国西北部、甘肃及宁夏东部的一种山歌。

歌词是以七字格代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而表现则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信天游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节奏工整、结构严谨、旋律平稳、表达感情较为细腻;另一种是节奏自由、旋律高亢、起伏较大的。

2.介绍“脚夫”
由于时间关系呢,今天我们就听第二种类型的信天游,《脚夫调》。

那同学们知不知道“脚夫”是什么意思?
师:在陕、甘、内蒙古、山西、青海一带,过去有靠赶着骡、驴、马等牲畜帮人运输的人,这种人称“赶牲灵”或“脚夫”。

脚夫的生活很困苦,走南闯北,翻山越岭,风餐露宿,一走就是几天或至数月、数年,全凭两只脚谋生糊口。

因此,他们在路途上总是靠着唱歌来排解内心的寂寞和忧愁。

3.带着问题聆听
现在呢,就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去听这首歌。

(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4.谈感受
我们都听完了,就请同学们回答一下老师的问题,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呢?
生:压抑、愤懑、低沉……
师:这首歌曲的旋律基本上采用了上下句的单乐段结构。

上句呢,旋律起伏较大,表现了脚夫激动的心情,下句则立刻低沉下去,并且呈下行状态结束在调式主音上,表现了一种压抑、愤懑的心情。

(四)欣赏《刨洋芋》
1.介绍《刨洋芋》
接下来要听的就是第三种了,山曲《刨洋芋》,你们知不知道洋芋是什么啊?洋芋其实就是土豆。

《刨洋芋》这首歌,歌词是采用比兴的手法,先以“土溜溜的的蚂蚱”做起兴,而后引出主题——刨洋芋,生动的描写刨洋芋的动态、神态,表现了农民看到了自己丰收的劳动成果时的那种满腔喜悦的自豪的心情。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试着去感受一下收获的喜悦。

2.欣赏并感受
师:听完了这首歌曲,你们觉得这首《刨洋芋》和前面两首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生:《刨洋芋》比较轻快、活泼,前两首比较高亢、深沉、自由。

(五)总结
师:那你们觉得西北民歌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总结:西北民歌的旋律高亢、悠长,起伏较大,节奏自由。

歌曲的内容大都表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爱情和劳动等方面。

(六)问题探究:形成了这种高亢风格的原因有哪些?
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原因形成了西北民歌这种高亢的、自由的风格呢?可以从西北人民的性格、生活和地形等方面去思考。

老师总结:同学都知道,西北地区的地貌主要都是黄土高原,这高原都是千沟万壑、连绵起伏的,而当地的人民也经常站在坡上,远距离呼喊、交谈着,为此,他们常常把声音拉得很长,因此便形成了这种高亢、自由的旋律。

而当地人民的性格粗犷豪迈、不拘小节,在他们的劳动生活中唱歌,就是他们抒发感情的最好手段,他们用自己的歌声来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爱情的赞美与渴望。

(七)介绍有民歌风格的通俗歌曲。

师:其实,现在有很多的流行歌曲和通俗歌曲都加入了民歌的元素,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你知道的呢? 生:……
师:《黄土高坡》《一无所有》《在那遥远的地方》……
三、课外拓展(《茉莉花》和西北民歌的差异)
师:接下来,我要给同学们听一首你们非常熟悉的歌曲。

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首歌叫什么?
生:《茉莉花》
师:那同学们知不知道这首歌是哪个地方的民歌呢?
生:……
师:那我来告诉大家,这是江苏民歌。

上节课呢,同学们也都学习了音乐要素,我们就从音乐要素上将这首《茉莉花》和西北民歌对比一下,看看它们有什么区别。

在旋律上,《茉莉花》是怎样的呢?
生:优美流畅、柔和婉转……
师:那么西北民歌呢?
生:高亢悠扬、开阔起伏……
师:在音色上呢?《茉莉花》是什么样的?西北民歌又是什么样的?
生:《茉莉花》是优雅甜美的,西北民歌是粗犷有力、音域宽广的。

师:速度上呢?
生:《茉莉花》是缓慢的,抒情的。

西北民歌是缓慢的,自由的。

四、课堂总结
民歌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正是所有艺术共同追求的最高境界,希望同学们能从这些歌曲中,学会鉴赏民歌的方法,体会民歌所表达的真、善、美,为将来更好地学习其他地域、风格特点的民歌打下良好的基础。

(分数:1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参考答案]
本节课具有以下特点:
(1)遵循了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了音乐课的特点,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音乐性原则。

(2)通过将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民歌对比,巩固了教学内容。

不足之处:教学目标行为主体是老师,而不是学生,行为动词过于笼统、宽泛,无法测评;没有注明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也没有突出重难点;实际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避免问答式的表述,既限制学生,也束缚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