镀锌及其合金的添加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镀锌及其合金的添加剂
【摘要】本文综述了镀锌及其合金的发展现状,重点介绍了最新镀锌技术(配方、添加剂),最后提出了结论性意见。
1 引言
就其生产量而言,镀锌是电镀工业最大的镀种。
在氰化物镀锌、锌酸盐镀锌和氯化物镀锌这三大类流行镀液中,获得广泛应用的镀液应是锌酸盐镀液。
目前,许多电镀工作者还偏爱镀锌及其合金添加剂的研究。
无论是品种、机理、配方、工艺及相关仪器、设备,都有新的发展。
特别是添加剂的研究,一直引起人们的重视。
这里介绍的一些典型添加剂,多数是近几年的成果。
作者希望有更多漂亮的添加剂问世,以便使具有百年历史的镀锌及其合金工艺有一个大的飞跃。
2 典型添加剂
2.1 乙醇酸(Glycollicacid)
又名羟基乙酸、甘醇酸,无色透明结晶,易潮解,溶于水、醇和乙醚等。
它在氯化物镀锌液中,常用作络合剂。
一份日本专利认为,所有羟基羟酸及其盐类,均可起络合剂作用,可选一种或数种使用。
配方1[1]:
氯化锌7~70g/L
氯化钠50~100g/L
硼酸10~80g/L
乙醇酸20~200g/L
苯甲醛0.01~1.0g/L
说明:
(1)操作条件:pH5~8;温度30~70℃;不溶性阳极。
(2)可在高电流密度下进行电镀,不存在废水处理问题。
电流可间歇供给。
(3)光亮剂也可用聚乙烯醇(分子量≤800)或明胶,或两者联合使用,但镀液总浓度应为0.05~5.0g/L。
2.2 DE-99添加剂
广州天朗涂料化工有限公司研制的DE—99锌酸盐镀锌添加剂,是在常用的DE—81添加剂引入光亮活性基团即芳香醛缩化合物,在催化剂、掩蔽剂参与下化合而成。
据介绍,这种新型添加剂光亮效果好,电流密度范围广泛,对温度敏感性小,镀层结合力强,操作简便。
配方2(基本组成)[2]:
氢氧化钠100g/L
氧化锌10g/L
DE—99 4mL/L
说明:
(1)操作条件:电流密度0.1~18A/dm2;温度25~30℃,时间5~10min
(2)DE—99添加剂还起表面活性剂作用,极大地增加锌电沉积过程中阴极化电位[3],从而达到锌沉积均匀之目的。
2.3非离子型聚合物
一份日本专利介绍,在钢板上复合镀锌铬环氧聚合物层时,可以在镀液中添加水溶性非离子型聚合物,能获得耐蚀性强、结合力好的镀层。
但该添加剂至少含一个环氧基官能团,平均分子量为100~1000000,其添加量为0.1~30g/L[4]。
2.4“178”碱性锌酸盐镀锌光亮剂
由湖南轻工研究所研制的“178”碱性锌酸盐镀锌光亮剂,是采用缩合、季碱化及酯化反应而获得的。
由此而形成的工艺,具有出光速度快、光亮电流密度范围宽、消耗量小、操作简便等特点,可以取代“DE”和“DPE”型传统镀锌工艺,其市场前景甚为广阔。
配方3[5]:
氢氧化钠80~120g/L
氧化锌8~10g/L
“178”光亮剂4~8mL/L
说明:
(1)操作条件:阴极电流密度0.5~8A/dm2;温度5~45℃。
(2)据介绍,此种工艺在阴极电流效率、分散能力、深镀能力、镀层结合力和镀层耐蚀性诸方面显示优越性,值得推广。
2.5Ne—Ⅰ、Ne—Ⅱ光亮剂
由倪步高研制的锌钴合金镀液中,添加了Ne—I(开缸剂)、Ne—Ⅱ光亮剂,能获得结晶细致、光亮的镀层。
所介绍的孔雀绿色钝化工艺,可在镀锌、镀锌钴工艺中获得应用,且效果理想。
配方4[6]:
氯化锌50~60g/L
氯化钴10~12g/L
氯化钾170~190g/L
硼酸25~30g/L
Ne—Ⅰ光亮剂15~20g/L
Ne—Ⅱ光亮剂150~200mL/KAH
说明:
(1)操作条件:pH5.0~5.8;Dk1~2.5A/dm2;阳极锌板(0#,1#);温度20~30℃。
(2)此配方适用挂镀。
配方5[6]:
氯化锌50~60g/L
氯化钴170~190g/L
氯化钾170~190g/L
硼酸25~30g/L
Ne—Ⅰ光亮剂15~20g/L
Ne—Ⅱ光亮剂150~200mL/KAH
说明:
(1)操作条件:Dk200~350A/桶;阳极锌板(0#,1#);温度20~35℃;pH5.0~5.8。
(2)此工艺适用滚镀。
配方6[6]:
氧化铬25~30g/L
硫酸氢钠20~22g/L
硝酸银0.4~1g/L
添加剂14~16g/L
稳定剂1~2mL/L
说明:
(1)操作条件:pH1~1.5;温度,20~30℃;时间5~30s。
(2)此为孔雀绿色钝化液配方,其中添加剂、稳定剂为倪步高研制,未公开。
2.6六氟硅酸
在一份日本专利中,报道锌铬镀液含有六氟硅酸根离子、铬共沉积促进剂,所获得的镀层加工性能好,耐腐蚀性也强,能在汽车、建筑材料及家用电器上得到广泛使用。
据介绍,六氟硅酸根离子在镀液中浓度为0.2~20g/L[7]。
2.7甲壳胺(Carapaceamine)
系天然多糖类,含有众多氨基、羟基。
由海南大学理工学院开发的铵盐镀锌液中,添加了甲壳胺,起光亮剂作用。
他们的研究表明:甲壳胺比聚乙二醇、硫脲的光亮效果好,是非常看好的新型光亮剂。
配方7[8]:
柠檬酸50~70g/L
氯化铵230g/L
氯化锌30~40g/L
甲壳胺0.12g/L
说明:
(1)操作条件:pH4~5;温度30±1℃;Dk1~1.5A/dm2。
(2)甲壳胺只适用于酸性或弱酸性锌液中,这是由于它只在酸性或弱酸性溶液中溶解。
2.8其他添加剂
限于篇幅,其他添加添不再一一介绍。
它们是抗坏血酸,苯酚,甲酚磺酸,间苯二酚,胡椒醛,苯并三氮唑,钼酸盐,水杨酸,糊精,甘氨酸[9];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九研究所的宽温氯化物镀锌光亮剂、碱性镀锌光亮剂和各类镀锌钝化剂;福州八达表面工程技术研究所的FK—303耐高温锌酸盐镀锌光亮剂;HT 氯化钾镀锌光亮剂[10];武汉风帆电镀技术有限公司的碱性镀锌光亮剂ACF—Ⅱ,酸性镀锌光亮剂L5A、L5B和高效镀锌封闭剂WS—1;上海永生助剂厂的CZ—96耐高温氯化钾镀锌光亮剂,94、95碱性和氰化镀锌光亮剂及氯化物锌镍合金光亮剂;广州二轻研究所的BH—50氯化钠镀锌光亮剂,BH—51氯化钾镀锌光亮剂,BH—51氯化钾镀锌柔软剂,BH—332低氰镀锌光亮剂,BH—336碱性镀锌光亮剂,BH—55镀锌彩钝剂,BH—56镀锌蓝钝剂,BH镀锌发蓝粉,BH碱性镀锌除杂剂;华美电镀技术有限公司的CLZ—938、937氯化钾镀锌剂,
OCA99NCZDimension无氰碱性光亮镀锌剂,Z—AP低氰光亮镀锌剂;天津市电镀技术联合公司等的HD—941氯化钾(钠)宽温镀锌载体,HD—981新型氯化钾镀锌光亮剂;天津飞鸽集团联合化工厂的镀锌光剂ZL—92(碱性)、DPE—1、DEP—3、W906(碱性)、ZL—94、ZL—88和ZL—948高浊点氯化钾镀锌载体光亮剂、ZL—93镀锌层蓝白色钝化剂;南京晶晶表面技术有限公司的ST—711锌酸盐镀锌剂,ST—728高效氰化镀锌剂和ST—763全光亮氯化钾镀锌剂。
3 几点结论性意见
3.1应当更深层次研究镀锌及其合金工艺
随着新世纪越来越高的要求,作为历史悠久的镀锌及其合金工艺应有新的突破。
特别是在作用机制、新品种开发和添加剂研制上,要多多下功夫。
武汉大学化学学院李华锋等人在研究氯化物/硫酸盐体系的锌镍合金镀液时发现,光亮剂的存在能提高锌镍共沉积的阴极极化。
他们认为获得光亮镀层的重要原因,是其阻化作用导致锌镍合金镀层的结晶细致。
由此而推出的镀液新配方,将获得广泛应用。
配方8[11]:
氯化锌15~50g/L
硫酸镍20~150g/L
氯化钠50~150g/L
硼酸5~15g/L
氯化铵25~75g/L
WD87添加剂5~15mL/L
说明:
(1)操作条件。
Ni2+/Zn2+(wt):0.5~1.5;Dk0.5~2.0A/dm2;温度10~40℃;pH5.0~6.3;阳极Zn板:Ni板为1∶2~3。
(2)镀层中含镍量与温度、电流密度变化成正比,而与镀液中镍锌浓度比成反比。
武汉大学的成功研究,给我们再下这样的启示:镀锌工艺还是有许多工作要作。
3.2控制镀液中锌的含量
既使是主盐,也应该控制镀液中的锌浓度。
那种认为主盐浓度关系不大的观点是不可取的。
因此,研究控制镀液中锌含量尤为重要。
一份德国专利提供的方法,便是向镀液添加沉淀剂。
其好处在于:可以避免锌离子浓度的增加;保持镀液锌质量的稳定;降低废水处理的用水量[12]。
除此而外,有否方法,还需研究。
3.3开辟锌合金镀液新品种
有资料表明,在锌基合金镀液中,锌与铁族金属的合金镀发展很快,其代表品种有锌镍、锌铁、锌钴合金镀,值得注意的是非铁系锌合金镀液发展很猛,为锌合金的应用提供更多的机会。
例如,锌锡镀液已发展有葡萄糖酸盐、焦磷酸盐、柠檬酸盐等系列。
还有锌钼合金、锌磷合金、锌铬合金、锌锰合金、锌钛合金等镀液的发展也呈上升的趋势。
问题在于:完善这些品种的工艺,扩大其应用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开辟锌合金镀液更好的品种,以适应新世纪的需要。
9]
作者特别寄希望于锌基三元合金和组合合金镀品种的发展。
目前已有的三元合金(锌钴铬、锌钴铁、锌钴钼、锌钴镍、锌镍钒)正获得应用,以它外观漂亮、延展性好、低应力、强耐蚀等不可替代的优点而引起人们关注。
组合合金镀也呈良性发展,主要有:锌镍/锌/钝化;锌镍(14%)/锌镍(7%)/钝化;锌铁(20%)/锌铁(0.4%)/钝化;锌铁/锌镍/钝化;锌镍/锌钴/钝化等。
13]这两种新型品种的开发,还有待更进一步去探索,它们的发展空间相当广阔,希望有更多的电化学工作者、电镀专家和表面处理学者联手,去迎接镀锌及其合金发展新世纪的到来。
3.4重视对镀液杂质的清除
镀锌液滞留杂质,追究其来源大致是:原材料的不纯;工件处理时带入;工艺操作不当而产生。
特别是有些镀锌工艺对有机与金属杂质十分敏感,及时清除镀液杂质就显得更为迫切。
尚书定对此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他所介绍清除钾盐镀锌液中铁杂质的方法值得推广[14]。
其中涉及到的除铁杂质的方法,诸如置换法、过氧化氢氧化法、高锰酸钾氧化法、pH值升高法和掩蔽法应依情况而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