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练】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经典练习(含答案解析)(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某兴趣小组以相同的烧杯盛等量的水,以相同的热源同时加热,如图所示,甲杯为隔水加热,乙杯为隔油加热,丙杯为隔砂加热。
在标准大气压下,加热段时间后。
测得使杯外物质的温度分别为水温100℃,油温300℃,砂温600℃,观察到乙、丙两烧杯中的水呈沸腾状态,则三个烧杯中水的温度大小关系是()
A.t甲=t乙=t丙B.t甲>t乙>t丙C.t甲<t乙=t丙D.t甲<t乙<t丙A
解析:A
甲杯中的水温等于100℃,但由于不能继续从外面烧杯中吸收热量,所以不会沸腾;乙和丙烧杯的水沸腾,说明此时水的温度已经达到沸点100℃,但温度不再升高。
故选A。
2.由于疫情的影响,寒假期间出行的人们优先选择自驾出行,小明发现车载空调温度设置过高,前挡风玻璃容易出现水雾,打开除雾开关对着前挡风玻璃不断吹热风,不一会儿水雾消失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雾出现在前挡风玻璃的内侧
B.水雾消失了是发生了液化现象
C.对玻璃吹热风,只用了升高液体的温度方法来加快蒸发
D.空调制冷时通过压缩体积的方式使制冷剂汽化A
解析:A
A.冬天,车玻璃的温度较低,车内温度相对较高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挡风玻璃液化形成小水滴,附在挡风玻璃的内侧,故A正确;
B.打开除雾开关,对着前挡风玻璃不断吹热风,小水滴汽化变成水蒸气,导致水雾消失,故B错误;
C.对玻璃吹热风,水滴表面的空气流速增加了,表面温度也升高了,故C错误;
D.空调的制冷剂,气态由压缩机压入室外机的热交换器,在交换器内放热液化,然后在室内热交换器内吸热由液态又变为气态,发生汽化,从而降低室内空气的温度;在室外的热交换器中,气态制冷剂通过压缩体积又变为液态,发生液化。
故D错误。
故选A。
3.如图所示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t 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A.在6min
B.在BC段,该物质不吸热
C.该物质在CD段是气态
D.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5℃D
解析:D
A.由图知,该物质从第3min开始熔化,第6min时熔化结束,故在该物质在第6min时,处于液态,故A错误;
B.由图知,该物质在BC段处于熔化过程,晶体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断从外界吸收热量,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故B错误;
C.由图知,该物质在CD段是液态,故C错误;
D.由图知,该物质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故该物质是晶体,其熔点与凝固点相等,故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5℃,故D正确。
故选D。
4.把温度为-8℃的冰块投入密闭隔热盛有0℃水的容器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关于容器中冰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冰的质量减少了B.冰的质量没变化
C.冰的质量增大了D.以上情况均有可能C
解析:C
【分析】
解决此题需掌握:物体之间有温度差时会有热传递现象发生,水的凝固点为0℃。
﹣8℃的冰块投入密闭隔热盛有0℃水的容器后,热量会由水传递给冰块,水的内能减小,温度下降,水的温度0℃,且继续放热,所以水会结冰,故冰的质量会增大;
故选C。
5.把一块冰投入到一杯水中(不与外界发生热传递),冰的质量逐渐增加,由此可以判断是
A.冰原来的温度低于0℃B.冰原来的温度等于0℃
C.冰原来的温度高于0℃D.以上三种情况均有可能A
解析:A
把一块冰投入到一杯水中,在不与外界发生热传递的条件下,冰的质量逐渐增加,说明有一部分水凝固成冰,由水的凝固条件知道水要达到凝固点,还要继续放热,既然水放热则冰就要吸收热量,冰吸收热量不仅没有熔化,而且还有部分水凝固成冰,说明冰的温度一定低于0℃,否则冰吸热就一定会熔化而减少,答案选A。
6.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过程对应正确的是
A.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就干了——汽化B.水正在慢慢地结冰——凝华C.冬天,冰冻的衣服会慢慢变干——液化D.开药瓶能闻到药味——熔化A 解析:A
【分析】
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A、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变干,由液态变为气态,属于汽化现象,故A正确;
B、水结冰,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故B错误;
C、冰冻的衣服会慢慢变干,固态冰直接变为气态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故C错误;
D、开药瓶能闻到药味,液态药液变为气态,属于汽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A.
7.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的熔化图象,关于此图象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A.这是一种非晶体物质
B.CD段时物质处于气态
C.此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D.物质熔化时间为10分钟C
解析:C
A.从图中可看出该物质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晶体,故A错误;
B.CD段该物质处于液态,故B错误;
C.由图可看出BC段温度不变,该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故C正确;
D.从图中可看出该物质从第4分钟开始熔化,第10分钟结束,熔化时间为6分钟,故D 错误。
故选C。
8.“估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估测值符合实际的是()
A.课间做一遍眼保健操的时间约为1min
B.百米冲刺后,人的心率约为60次/min
C.一根普通牙刷的长度约为10cm
D.刚从冰箱冷藏室拿出来的鸡蛋的温度约为3℃D
解析:D
A.课间做一遍眼保健操的时间约为5min,故A不符合实际;
B.平静状态下,人的心率约为75次/min,百米冲刺后人的心率比平静状态下的心率快得
多,故B不符合实际;
C.一根普通牙刷的长度约为15cm,故C不符合实际;
D.冰箱冷藏室的温度一般在1~8℃,刚从冰箱冷藏室拿出的鸡蛋的温度在此范围内,故D符合实际。
故选D。
9.用体温计测量病人甲的体温,示数是39℃,如果该体温计未经甩过就用来测量病人乙的体温,示数也是39℃。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乙的体温一定等于甲的体温
B.乙的体温不可能等于甲的体温
C.乙的体温一定低于甲的体温
D.乙的体温不可能高于甲的体温D
解析:D
【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体温计的特殊设计及使用方法。
体温计的玻璃管设计有缩口,所以体温计能够离开人体读数,这就意味着如果未经甩过,体温计的液泡遇到温度低的环境液柱不会下降,还显示原来的示数,所以用体温计测量病人甲的体温,示数是39℃,如果该体温计未经甩过就用来测量病人乙的体温,示数也是39℃,则乙的体温不可能高于甲的体温,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0.小明同学课外通过网络查询有关食盐的知识,在“秒懂百科”中看到下面一段话:食盐的主要成分为氯化钠,纯净的氯化钠是无色透明的固体,熔点是801°C,沸点 1442°C,味咸,易溶于水,氯化钠大量存在于海水和天然盐湖中,可通过蒸煮结晶海水,天然的盐湖或盐井水来制取氯化钠。
结合以上内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氯化钠溶于水,这是熔化现象
B.氯化钠为晶体
C.利用海水煮盐主要是利用了液化现象
D.温度为100°C,盐为液态B
解析:B
A.氯化钠溶于水,形成溶液,这是化学中的溶化现象,故A错误;
B.由题可知,氯化钠有固定的溶化温度,即熔点,属于晶体,故B正确;
C.利用海水煮盐主要是利用了蒸发结晶现象,故C错误;
D.食盐的主要成分为氯化钠,其熔点是801°C,所以温度为100°C时,盐为固态,故D 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
11.严冬时节,玻璃窗的内表面常结一层冰花,这是由于室内的水蒸气______生成的。
有时又可看到竖直的冰痕,这是由室内的水蒸气先液化为水,水再在沿玻璃下淌的过程中______而成的。
凝华凝固
解析:凝华凝固
[1]很冷的冬天,玻璃的温度很低,室内的水蒸气遇冷的玻璃凝华成小冰晶粘在玻璃的内表面,形成冰花。
[2]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会发生液化现象变成小水滴,小水滴在下落的过程中又凝固成冰,所以有时又可看到竖直的冰痕。
12.小红夏天喝可乐时喜欢加些碎冰块,这样喝起来感觉更凉爽,原因是______;她爸爸站在电风扇前吹风感觉凉爽,其原因是______。
冰熔化吸热汗液蒸发吸热
解析:冰熔化吸热汗液蒸发吸热
[1]小红夏天喝可乐时喜欢加些碎冰块,冰熔化吸热使可乐温度降低,喝起来感觉更凉爽。
[2]她爸爸站在电风扇前吹风,空气流动速度越快,蒸发越快,蒸发吸热,人感觉凉爽。
13.冬天,0℃以下冰冻的衣服也会干,这是_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寒冷的冬夜,家里玻璃门窗______(填“内”或“外”)侧常会出现冰花。
升华内
解析:升华内
[1]0℃以下冰冻的衣服也会干,是因为衣服上的冰由固态升华为气态。
[2]寒冷的冬夜,室内的温度较高,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门窗会凝华为冰花,出现在内侧玻璃。
14.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________的性质工作的,小强在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温度时温度计放置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
图乙中所示的是用温度计分别测得的冰和水的温度,那么冰的温度是________℃,水的温度是________℃。
热胀冷缩D-2238
解析:热胀冷缩D-2238
[1]液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工作的。
[2]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温度时,液泡应完全浸入液体但不能与杯壁、杯底接触,温度计放置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其中正确的是D。
[3][4]图乙中所示的是用温度计分别测得的冰和水的温度,分度值为1℃,测量冰的温度计上刻度值越往下往大,则说明在零刻度线以下,那么冰的温度是-22℃;测量水的温度计上刻度值越往下往小,则说明在零刻度线以上,水的温度是38℃。
15.如图所示是在探究某种固体的熔化规律时,描绘出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关系图像。
由图可知:该物质熔点是 ___________ ℃,其中BC段表示物质处于 _______ 状态(选填“固体”“液体”或“固液共存”)。
固液共存
解析:固液共存
[1]由图可知,该物质在BC段,继续吸热,温度保持80℃不变,所以该物质的熔点是80℃。
[2]由图可知,BC段为物质熔化过程,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16.在寒冷的冬天,裸露在室外的自来水管容易爆裂,其原因是水管中的水由液态变成固态时______增大,______减小所导致的。
事实表明,0~4℃的水“热缩冷涨”,高于4℃的水“热涨冷缩”,由此可知4℃水的______最大,所以封冻河面下较深河底的水温保持4℃。
冰层下接触冰的水温度是______℃。
体积密度密度0
解析:体积密度密度0
[1][2]水结成冰,由液态变成固态,质量不变,而冰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质量一定的情况下,密度与体积成反比,冰的体积变大。
[3] 0~4℃的水“热缩冷涨”,缩是指体积变小,质量不变,体积变小,密度将变大,此时水的密度最大。
[4]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水与冰的交界处,水和冰的温度是相同的,等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17.同学们同时在实验室分别利用如图所示的甲、乙两套实验装置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组装实验器材时,他们应根据 ______ 来确定铁圈的高度,水沸腾后,用甲、乙两套装置测出的水沸腾时的温度并不相同,你认为此时水的沸点应该更接近 ______°C。
停止加热后,甲图烧杯和乙图烧瓶内的水并不会立即停止沸腾,原因是 ______ 。
外焰高度98铁圈温度高于
水
解析:外焰高度 98 铁圈温度高于水
(1)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因为外焰温度高,所以要先放好酒精灯,根据外焰高度来确定铁圈的高度。
[2]由图知,甲图水的沸点为98°C ;乙图水的沸点接近100°C ,是由于乙图加盖引起的,所以此时水的沸点应该更接近98°C 。
[3]实验结束后,撤去酒精灯后,由于铁圈温度高于水,水能从铁圈(烧杯)上继续吸热,所以烧杯里的水并没有立即停止沸腾。
18.今年举行的唐山半程马拉松距离约21km ,排名第一的选手用时约70min ,这名选手跑完半程马拉松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 。
赛前气象部门实施人工降雨,有效减轻了赛事当天降雨量。
人工降雨的方式之一是将干冰投撒到云层中,干冰______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成小水滴或______成小冰晶,下落而形成雨。
升华液化凝华【分析】利用计算平均速度;人工降雨是由于干冰升华时吸热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而降雨
解析:升华 液化 凝华
【分析】 利用s v t =计算平均速度; 人工降雨是由于干冰升华时吸热,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而降雨。
[1]马拉松排名第一的选手的平均速度
21000m 5m/s 7060s
s v t ===⨯ [2][3][4]人工降雨时,干冰投撒到云层后,迅速升华成液态的二氧化碳,吸收大量的热,而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或凝华成小冰晶下落,从而形成雨。
19.小明在课堂上观察老师演示“碘锤”中碘的物态变化时,发现碘锤浸入热水中后,慢慢看到碘锤里面的紫色越来越浓,这个过程要不断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回家后发现家里用过的台灯灯泡的内壁会发黑,根据课堂上学过的知识知道这是因为钨丝先______后______的结果。
吸热升华凝华
解析:吸热 升华 凝华
[1][2][3]看到碘锤里面的紫色越来越浓,是固态碘到气态碘的升华过程,这个过程要不断吸热;发现家里用过的台灯灯泡的内壁会发黑,是因为钨丝先升华成钨蒸气又凝华成固态钨的过程,先升华后凝华的结果。
20.通过观察图所示的“研究影响蔬菜和水果水分散失快慢的因素”的场景,结合日常生活的经验,可知: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液体的______和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有关。
其中研究方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
(选填序号)
A. B. C.
D.表面积C
解析:表面积C
[1]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表面空气流速。
[2]要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应该用上控制变量法,A图中,相同的胡萝卜一个直接放在太阳下,一个放在遮阳蓬下,可以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的关系;B图中相同的胡萝卜,一个剖开,可以探究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C图中,两个相同的胡萝卜都放在密封的容器中,没有控制变量,无法探究;D图中,相同的胡萝卜,一个放在风扇下吹,一个放在密封的塑料袋中,可以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速的关系。
所以研究方法不正确的是C选项。
三、解答题
21.图1冰棍冒出的“白气”是怎么形成的?“白气”是向上飘还是向下飘?为什么?
解析::①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棍液化形成小水滴,即“白气”;②下;③白气是小水滴,密度大于空气密度,所以冰棍冒出的“白气”是向下运动的
夏天空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棍液化形成小水滴,即“白气”,因为白气是小水滴,密度大于空气密度,所以冰棍冒出的“白气”是向下运动的
22.国家为了“村村通”修了许多水泥路。
刚修好水泥路面,为防止太阳晒,可能会让表面出现裂缝,从物理角度分析,应采取什么措施?并说明理由。
(理由至少三点)
解析:见解析
混凝土成型后,由于湿胀干缩、化学减缩、热胀冷缩等原因产生了收缩,受约束的水泥混凝土往往会产生裂缝。
所以应采取措施为:①向刚修好水泥路面洒水,防止水泥路干缩;
②在刚修好水泥路面上覆盖塑料薄膜,防止水的蒸发;③在刚修好水泥路面上覆盖遮阳物体,降低水泥路面的温度。
23.从冰箱冷冻室拿出的冻鱼,放在一盆冷水中,过一段时间将鱼从水中拿出,发现鱼的表面出现了一层较厚的冰.剥开这层冰,发现鱼已经完全“解冻”.请分析说明鱼表面这层较厚的冰是如何形成的.(“解冻”过程中,鱼的温度始终低于0℃)
解析:见解析
将冻鱼放到水中时,鱼上的冰开始从水中吸热,而且冰也达到了熔点,故鱼上的冰开始熔化,即鱼的温度升高;盆中的冷水,向鱼上的冰放了一部分热量,而且水也达到凝固点,盆中的水一部分会凝固成冰,附在鱼表面上.
24.如图所示,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小明同学将碎冰块放入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同时发现易拉罐的底部外有白霜形成,请你解释一下白霜形成原因.重点说明放盐的作用是什么?该白霜的形成是一种什么物态变化?罐底、易拉罐中冰和盐水混合物的温度是低于0℃,是高于0℃?在形成白霜的过程中是吸收还是放出了热量?
解析:见详解
将碎冰块放入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目的是为了降低冰的熔点,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冰熔化时吸热,使冰和盐水混合物的温度更低,且在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易拉罐凝华成小冰晶,即白霜;形成白霜的过程中放出了热量.
25.夏天,雨后天晴,山林中升起了飘渺的白雾。
请分析说明白雾形成的原因;
解析: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白雾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空气中的灰尘上,形成白雾。
26.如图所示,央视财经《是真的吗》栏目做过如下实验,在塑料袋中装入少量酒精,且把塑料袋内的气体排放干净并扎紧袋口。请根据所学的热学知识解释这两个现象:
(1)在玻璃碗里倒入适量开水,为什么玻璃碗壁变模糊了?
(2)再把装有酒精的塑料袋放入盛有开水的玻璃碗中,为什么塑料袋就鼓起来了?
解析:见解析
(1)在玻璃碗里倒入适量开水,有水蒸气遇上温度较低的玻璃碗壁时,放出热量,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在碗壁上,所以玻璃碗壁变模糊。
(2)再把装有酒精的塑料袋放入盛有开水的玻璃碗中,酒精吸收热量,汽化变成气体,塑料袋就鼓起来了。
27.炎热的夏天,小明从冰箱重拿出一个冰激凌,打开包装纸后,小明发现冰激凌冒着“白气”。
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上现象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
解析:见详解
从冰箱中拿出的冰激凌温度较低,而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高,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激凌时液化变成液态小液滴,悬浮在空中,会发现冰激凌冒着“白气”。
28.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小丽拿了两瓶饮料,一瓶热的,一瓶凉的,当她打开汽水瓶时,随着“嘭”一声响,往往可以看到瓶口处冒“白气”,为什么?答:这是因为突然打开瓶盖时,瓶内的气体迅速膨胀,对外_____,内能____,温度____,瓶口附近的水蒸气遇冷____形成大量的小水珠,也就是我们看到的“白气”.
(2)夏天烈日下,小明同学光着脚在海边玩,踩在沙滩上感到烫脚,是由于水的比热容比沙子的___,在同样受热时,吸收的热量____,因此在相同情况下,沙子的______比海水的大.
(3)对100g的水加热,水的沸腾图象如图,请你计算从开始计时到加热3min内吸收的热量_______(请写出计算过程).
解析:做功减少降低液化大相同温度变化 1.05×104J
(1)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当物体对外界做功时,物体的内能就会减小,温
度降低;所以突然打开饮料瓶盖时,瓶内的气体迅速膨胀,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瓶口附近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大量的小水珠,也就是我们看到的“白气”;
(2)夏天烈日下,小明同学光着脚在海边玩,踩在沙滩上感到烫脚,是由于水的比热容比沙子的大,在同样受热时,吸收相同的热量,沙子的温度变化比海水的大;
(3)由图象知道,从开始计时到加热3min,水的温度变化量是:△t=95℃-70℃=25℃;因为水的比热容是:c=4.2×103 J/(kg•℃),质量是:m=100g=0.1kg,所以从开始计时到加热3min内吸收的热量是:Q吸 =cm(t-t0)=4.2×103 J/(kg•℃)×0.1kg×25℃=1.05×104 J.
【点睛】
本题属于综合性题目,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涉及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液化现象、水比热容大的应用以及热量计算公式的应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