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播条件下不同施肥方式对西南地区玉米产量的影响蒲全波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播条件下不同施肥方式对西南地区玉米产量的影响蒲全波2发布时间:2021-08-10T07:21:42.232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12期作者:蒲全波2 杨云2 何川2 郑祖平2 杨燕玲1 高忠莉1 刘朝巍1*
[导读] 【目的】为解决西南地区玉米传统施肥不合理,肥料利用率低等问题,【方法】设置不同施肥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试验设置五个施肥方式处理:分别为农民高产处理(T1),原高产创建水平(T2),优化稳产方案1(T3),优化稳产方案2(T4)和优化稳产方案3(T5),共5个处理,【结果】结果表明:两年试验结果不尽相同,2017年不同处理间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随着施用年限的增加,在2018年T4玉米籽粒产量显著提高,比T1和3分别高29.7%和27.0%,不同施肥方式对玉米生育进程等指标的比较中大多未表现显著差异。

蒲全波2 杨云2 何川2 郑祖平2 杨燕玲1 高忠莉1 刘朝巍1* 1.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 637000 2.南充市农业科学院四川南充 637000摘要:【目的】为解决西南地区玉米传统施肥不合理,肥料利用率低等问题,【方法】设置不同施肥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试验设置五个施肥方式处理:分别为农民高产处理(T1),原高产创建水平(T2),优化稳产方案1(T3),优化稳产方案2(T4)和优化稳产方案3(T5),共5个处理,【结果】结果表明:两年试验结果不尽相同,2017年不同处理间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随着施用年限的增加,在2018年T4玉米籽粒产量显著提高,比T1和3分别高29.7%和27.0%,不同施肥方式对玉米生育进程等指标的比较中大多未表现显著差异。

【结论】综合可得,在该地区T4处理可以显著提高玉米的籽粒产量,适宜在该地区推广。

关键词:施肥;玉米;产量;机械播种;农艺指标
引言
【研究的重要意义】玉米(Zea mays L.)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同时也是重要的饲用谷物和生物能源生产原料,玉米的稳产高产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

玉米需肥量大,过量施肥会导致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如何科学有效的施用肥料对玉米的稳产高产至关重要[1]。

【前人研究进展】不同施肥方式会显著影响玉米产量和生长发育,有研究表明分两层施用肥料比农民习惯施肥产量和氮磷钾吸收均显著提高[2]。

缓释肥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亦可显著提高玉米的干物质积累转运效率,产量和氮肥利用率[3]。

杨岩等在黄淮海的研究也发现一次性施肥在保证稳产高产的前提下实现了氮肥的减量施用[4]。

不同耕作方式也会影响氮素的利用效果,有研究表明条带深松可以提高土壤氮素供应,有利于玉米高产高效,条带深松与缓释肥耦合处理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增幅为9.2%-23.2%[5,6]。

也有研究认为一次性施肥在不同播期和不同熟期品种间表现并不一致,对于生育期较短,前期早发的品种更适合[7,8]。

鉴于一次性施肥存在部分争议,有学者通过对比一次性施肥与氮肥减量后移,认为氮肥减量后移既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又提高了氮肥利用效率,是一种科学的施肥方式[9]。

【研究切入点】虽然关于不同施肥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已有较多研究,但在南方地区,山地玉米高产重演性差、肥水利用效率低、大面积辐射推广较难,多数研究表明玉米机械化作业可以显著提高经济效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本试验通过设置机播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探寻不同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规律,以期为探寻西南地区玉米高产稳产的适宜施肥方式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区概况:试验于2017-2018年在四川省南充市潆溪镇进行,播前土壤耕层养分含量为:全氮含量45g/kg,全磷含量:0.50 g/kg,全钾含量:16.6g/kg;速效氮:28mg/kg,速效磷:5.34mg/kg,速效钾:38.56mg/kg,有机质:8.6g/kg,pH:7.9。

1.2试验设计:试验品种为先玉1171,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不5个处理:分别为农民高产处理,原高产创建水平,优化稳产方案1,优化稳产方案2和优化稳产方案3,每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66.7m2。

4月3日施底肥;5月6日追施苗肥; 6月11日追施穗肥。

详细施肥方式见表1
表1不同施肥方式与用量
1.3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生育时期记载
准确观测和记录试验各处理玉米的生育进程,主要包括播种日期、出苗期(VE)、6展叶(V6)、9展叶(V9)、12展叶(V12)、抽雄期(VT)、吐丝期(R1)、乳熟期(R3)、蜡熟期(R5)和生理成熟期(R6)出现的具体日期。

1.3.2 株高和穗位高的测定
在玉米吐丝期,各处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玉米植株5株,分别测定植株的株高和穗位高。

株高是指植株雄穗到地面的高度;穗位高是测量玉米雌穗穗柄着生节位到地面的高度,单位均以cm计算
1.3.3 产量测定
在玉米进入生理成熟后在各处理小区的中间1膜进行田间实测,每个样点面积为10 m2,三次重复,收获测产小区全部玉米果穗,称取玉米果穗的鲜样重,统计果穗数量,按平均穗重法选取20个果穗作为标准样本,脱粒称重,计算出果穗鲜样的出籽率,用国家认定并进行校准的谷物水分测定仪(PM - 8188)测定籽粒的含水量。

按国家粮食水分标准14.0%计算出实际的产量。

穗粒重、穗粒数、千粒重、穗长、穗粗、秃顶长、穗行数、行粒数等穗部性状以及单株成穗数、穗粒数、百粒重等产量构成因子指标,相关指标通过调查和在室内进行详细测定完成。

1.3.4气象数据测定
气象数据由试验站点设置的WatchDog 2900 ET型气象站(SPECTRUM,USA)自动获取。

1.3.5数据统计和分析
文章数据整理和图表制作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3和 Sigmaplot 12.5。

方差分析(ANOV A)及相关性分析采用SPSS 21.0完成,最小显著性差异检验比较平均值,P<0.05(LSD 0.05)。

2 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施肥方式对玉米籽粒产量的影响
不同处理下玉米籽粒产量比较可得(由表2),2017年不同处理间籽粒产量均差异不显著,产量构成方面除穗数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外,其他指标均差异不显著。

2018年总体趋势T4玉米籽粒产量最高,明显高于T1和T3,T4的玉米籽粒产量比T1和T3分别高29.7%和27.0%,T1与T3间玉米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

T2比T1和T3分别高18.1%和15.6%;T5比T1和T3分别高24.4%和21.8%,T2、T4和T5间玉米产量无显著差异。

产量构成方面T2百粒重显著高于T1和T3,其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表2 不同处理对玉米籽粒产量极其构成的影响(2017年)
3结论与讨论
不同施肥方式会显著影响玉米产量和生长发育[16],缓释肥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可显著提高玉米的干物质积累转运效率,产量和氮肥利用率[3],且一次性施肥对于生育期较短,前期早发的品种更适合[17]。

也有研究表明氮肥减量后移既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又提高了氮肥利用效率,效果优于缓释肥处理。

王俊忠等[14]研究认为采用"种沟施肥+拔节期追氮+大喇叭口期追氮"的施肥方式可以获得更高的产量,而控释肥则有利于简化施肥作业,提高劳动效率。

本试验表明:两年试验结果不尽相同,2017年不同处理间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2018年T4玉米籽粒产量显著提高,比T1和3分别高29.7%和27.0%,可能由于2017年试验第一年实施,优化施肥处理中有机肥等效果尚未显现,养分释放较为缓慢,因此产量差异不显著。

随着优化施肥处理的进一步实施效果逐渐体现。

优化施肥1减产的原因可能由于施肥量减少过多导致作物生长发育受限,施肥量需在合理的范围内更有利于玉米产量的提高,过高或过低均对玉米生长不利[18]。

本试验发现不同施肥方式对玉米生育进程等指标的影响大多未表现显著差异。

由于不同施肥方式的效果会受到栽培和整地方式,灌溉等多方面影响[19]。

有关产量变化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串丽敏,郑怀国,王爱玲,赵静娟,颜志辉,齐世杰.京津冀化肥投入特征与污染防控对策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21,40(01):54-61.
[2]马阳,吴敏,刘晓明,李赟虹,张世卿,王亚玲,孙坤雁,彭正萍.夏玉米根系活性、养分吸收和产量对不同施肥方式的响应[J].中国土壤与肥料,2020(05):95-100.
[3]王珏,成贵根,李龙,陆卫平,陆大雷.施肥方式对江苏春玉米产量和物质积累转运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25(05):748-755.
[4]杨岩,谭德水,江丽华,郭建华,孙克刚,徐钰,石璟,王梅,刘兆辉.黄淮海夏玉米一次性施肥技术效应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18,51(20):3909-3919.
[5]周宝元,孙雪芳,丁在松,马玮,赵明.土壤耕作和施肥方式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7,50(11):2129-2140.
[6]杨峰,闫秋艳,鲁晋秀,李峰,王苗,董飞.等氮条件下施肥方式对夏玉米产量及土壤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6,24(06):136-143.
[7]张冬梅,姜春霞,黄学芳,刘恩科,闫六英,刘化涛,陈琼,张伟,韩彦龙.早熟区不同熟期玉米品种产量对播期和施肥方式的响应[J].中国农学通
报,2015,31(24):59-66.
[8]孙亚玲,王克如,李健,柳枫贺,王喜梅,张国强,李静,李少昆.播期对新疆高产(≥15000 kg/hm-2)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4(04):80-83.
[9]赵四申,王秀,高清海,马大敏,王惠新.不同机械施肥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效应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1999(03):123-127.
[10]战秀梅,李亭亭,韩晓日,邹殿博,左仁辉,叶冰.不同施肥方式对春玉米产量、效益及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1,17(04):861-868.
[11]王春虎,杨文平.不同施肥方式对夏玉米植株及产量性状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09):305-308.
[12]王宏庭,王斌,赵萍萍,郭红梅.种植方式、密度、施肥量对玉米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9,17(05):104-107.
[13]刘明,陶洪斌,王璞,张雅杰.播期对春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9,17(02):108-111.
[14]王俊忠,张超男,赵会杰,李付立,杨亚军,马培芳.不同施肥方式对超高产夏玉米叶绿素荧光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8(03):479-483.
[15] Hou Z, Li P, Li B, et al. Effects of fertigation scheme on N uptake and N use efficiency in cotton[J]. Plant and Soil, 2007, 290(1-2): 115-126.
[16] Sanchez C A, Roth R L, Gardner B R. Irrigation and nitrogen management for sprinkler-irrigated cabbage on sand[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Horticultural Science, 1994,119(3): 427-433.
[17]买自珍,程炳文,王勇,罗世武.不同栽培方式与施肥对玉米产量效应及土壤水分动态规律研究[J].玉米科学,2006(02):124-126+136.
[18]赵允格,邵明安.不同整地方式下施肥对夏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4(04):40-44.
[19]宋日,吴春胜,赵立华,吴桂淑.施肥方式对玉米根系分布及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 2001(04):75-7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