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为何没有资格参加科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为何没有资格参加科举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一大创举,甚至对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法国大革
命前夕,那些启蒙思想家对中国的科举推崇备至,因为它打破了贵族对政府的垄断,使所
有人都获得了参加政治活动的权利。

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科举制也是现代文官制度的基础。

科举制起自于隋,大行于唐,尤其是武则天和唐玄宗时期,参加科举已经日渐成为知
识分子重要的仕途门径,全天下的知识分子无不以考上进士为荣耀。

唐代进士科科举考试
主要是考经学和杂文。

杂文即文学作品,李白文采甚高,这对于他来说应该是优势。

而且
唐代科举不实行糊名,也就是说考卷上考生名字是不用遮掩的,考官对考生的信息一目了然。

也正因为如此,考生在科举前有没有社会名望是很重要的。

所以当时的很多考生考试
前常常去考官家呈送自己得意的文章,期待留个好印象,这也就是所谓的“行卷”。

李白
诗名远扬,社会名望大,朝中很多人都知道他,这对于李白来说也是个优势,那么为什么
李白不参加科举呢?
这不是李白不愿意,而是他没资格。

关于李白的家世,目前历史学界还没有定论。


白家族的身份,其家族为何流落到西域碎叶,李白是不是出生在碎叶,甚至他是不是有外
族血统,都是众说纷纭的。

这些问题我们暂且不去追究,单说李白家以何为业这一点。


李白小时候甚或是出生前,李白家就已经从西域碎叶迁居到了四川江油。

西域农业不发达,最发达的是商业。

而且古时重农抑商,商人往往被视为游手好闲者,被士大夫们瞧不起,
加之李白对自己的家世讳莫如深,只说父亲督促其读书云云,因此学者们认为李家是以商
为业。

另外,李白很有钱,那时有钱人要么是官,要么是商人,李家肯定不是官,那么是
商人的可能性就极大了。

李白终生不参加科举,估计就是受到这个家世的拖累。

《唐六典》规定:“凡官人身及同居大功已上亲,自执工商,家专其业,皆不得入仕。

”《旧唐书》卷四三《职官志》也说:“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

”意思是商人家的
孩子和商人近亲,皆不得入仕。

这样李白便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了。

他最后当了翰林待诏,还是皇帝特批的。

历史上李白的故事:泪别汪伦
李白非常喜欢游览名山大川,他多次漫游长江南北,黄河上下。

我们伟大祖国的版图上,几乎印满了李白的足迹。

那些烂漫的山花发出一阵阵芳香,那些快乐的小鸟“啾啾”
的叫着,大自然在李白的眼中充满了诗情画意,是一个千姿百态的世界。

所以,他常常到
各地去游玩。

一天,他收到一个叫汪伦的人写给他的一封信。

信上写着:“先生喜欢游玩吗?我们
这里有十里桃花。

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

请您来我们皖南泾县玩吧。


李白这封邀请信十分高兴,马上收拾行李就向泾县出发。

可是到了泾县以后,李白朝四周张望了半天也没见到什么十里桃花,更别提万家酒店了。

正在纳闷,一个村民打扮的人走上前来说:“李白先生,见到你真是太荣幸了。

我就是汪伦。

”汪伦接着便解释说:“我信里所说的十里桃花,是指十里之外有个桃花潭,而万家酒店呢,是说有一家姓万的人开的酒店。

”李白听了,哈哈大笑。

两个人就这样交上了好朋友。

汪伦邀请李白在他家住一段时间,叫妻子做了好多乡喷喷的饭菜,还拿出了酿造多年的好酒热情地招待李白。

他们边吃边聊,真是愉快极了。

后来李白又到附近的几个朋友家住了几天。

可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等着李白去办呢。

所以待了几天后,李白决定要离开了。

但为了不给汪伦添麻烦,李白并没有专门向汪伦告别,他准备悄悄地坐船回家了。

谁知就在李白已经上了船而船正要开动的时候,汪伦赶到了。

要知道如果再慢一步,就来不及了。

李白听到汪伦和村里的乡亲们手拉着手一边唱着为他送行的歌,一边用脚踏出节奏。

李白又惊又喜,他没想到汪伦会和这么多村民一起来河边送他,这些老百姓对他实在太好了。

他只觉得心头一热,眼泪差点掉了下来。

就这样,李白作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诗名叫《赠汪伦》。

诗的后两句写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意思是:“桃花潭的水就算有千尺那么深,也比不上汪伦来送我的情谊深呀。


这首送给汪伦的诗为什么会这么美好动人,为什么会流传这么广呢?因为它抒写了一位伟大的诗人与普通人之间纯真质朴的友情。

这也是为什么千百年来李白能得到老百姓特殊喜爱的很重要的原因哦。

历史上李白的故事:力士脱靴
李白过人的才华,使他成为一位名满天下的大诗人。

所以就连当时的皇帝唐玄宗也想看一看李白到底是个怎样厉害的人物。

于是唐玄宗下诏书请李白到皇宫来相见,一起商谈国家大事。

听到皇帝召见,李白迈着大步,仰天长笑着走进皇宫,没有一丝拘束紧张的样子。

唐玄宗看见李白仪表非凡,气宇轩昂,双目炯炯有神,就像一片朝阳升起在东方。

通过与李白亲切的交谈,皇帝发现这个李白可真是不简单,他的知识如此渊博,无论问他什么问题,都能对答如流,并能提出很多自己独到的见解呢。

唐玄宗皇帝得到这样一个值得夸耀的文人在身边,高兴得合不拢嘴,立即邀请李白留下来和他一起吃饭。

当时,谁如果能和皇帝一起吃饭,那可是一件非常非常荣耀的事。

更何况,皇帝还用满桌的好菜亲自招待李白呢。

于是,有很多人羡慕李白,但也有很多小心眼的人嫉妒他。

可李白才不怕别人嫉妒他呢,他还是像以前一样潇洒狂放。

李白喜欢喝酒,与他同一个时代的另一位大诗人杜甫有一首诗曾经这样写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这首诗的意思是:“李白喝一斗酒就能作上百篇的诗,他倒在长安的酒店里就
可以忽忽大睡。

在李白喝酒的时候,即使是天子的召唤,他也不理,而自称自己是酒中仙。


有一天,皇帝又召见李白,请他起草一份很重要的诏书。

恰巧李白刚刚喝完酒,东倒
西歪地走到大殿上。

他眯着眼往四周看,看见站在皇帝身边的一个太监正在很不友好地盯
着他。

这个太监叫高力士,当时得到皇帝无比的宠爱,就连皇帝的儿子们也称呼他“阿哥”,王公大臣们也要称呼他“老爹”呢。

高力士心里总想着:“我可是皇帝眼前的红人,谁敢得罪我!”所以他整天在皇宫里横行霸道,老欺负那些被他排挤的小官员。

他发现皇帝喜欢李白,心里就很不舒服,还想着要找个机会整整李白呢。

李白呢,其实早就看不惯这个欺软怕硬的太监了。

于是趁着这天的酒性对皇帝说:
“皇上,我有个小小的请求,不知您准不准?”皇上因为急着要李白写诏书,便着急地说:“你有什么要求,尽管讲。

”李白说:“我刚喝了点酒,因此无法像平常那样很恭敬地写
文章。

请皇上准许我穿戴随便一点,这样我才能把这篇诏书写得符合您的要求。

”皇上想
了想,摸着胡子说:“既然这样,我就准许你随便一点吧。


于是,李白伸了个懒腰说:“我穿的鞋太紧了,要换一双松一点的便鞋。

”皇帝便立
即叫人给他取双便鞋来换。

李白趁机向站在一旁的高力士把脚一伸:“给我把鞋脱了!”
高力士平时作威作福搞惯了,没想到李白会来个突然袭击。

在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高力士当惯奴才的膝盖便自然而然地跪了下去,竟给李白把靴子脱了。

这一次,李白可给那些受高力士欺负的人出了口气,就连千百年后的人们听到这个故
事也觉得痛快呢。

历史上李白的故事:磨杵成针
李白从小就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

还在他5岁的时候,小小李白就坐在窗前开始摇
头晃脑地大声背诵前人有名的文章了。

只消两三遍,他就可以毫不费力地把书上的内容背
锝滚瓜烂熟。

由于李白总是把功课作得很好,所以老师非常喜欢李白,经常在小朋友们面前夸奖他。

可是,李白当时也是一个贪玩的小孩子,也和其他小朋友一样,身上难免有一些缺点。

有一天,老师还在讲课呢,他却听着听着就走神了,一双大眼睛盯着窗外,脑子里竟
然想起了昨天晚上妈妈给他讲的金色鲤鱼的故事。

李白想:“那些小鱼穿着金色的鳞片衣服,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真是太好。

可是,它们的美丽会不会引来坏人呢?要是被
人抓住了,就不能自由自在地游泳了呀,多可怜。

”瞧,李白开始陷入他自己编织的幻想
的世界里。

老师看见李白愣愣的模样,知道他没有认真听课,就停下课来,很生气的说:“李白,你站起来重复一遍我刚才讲的话。

”李白一下子清醒了,慌忙站起来,却一句话
也说不出。

“同学们都在笑话我吧!”李白的脸刷的红了,他感到难为情极了。

放学回家的路上,李白还在生自己的气呢。

忽然,他发现一条清澈的小溪边,一位白
发苍苍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很粗的铁棒。

老婆婆磨得很认真很卖力,大滴大滴的汗珠从老
婆婆的额头上滚下,可是老婆婆只是抬起手用衣袖擦了擦汗,又接着继续磨那根大铁棒了。

李白看见老婆婆这么辛苦地磨铁棒,觉得非常好奇。

于是他跑上前去,来到老婆婆的身旁,一边轻轻地拉着老婆婆的衣角,一边很有礼貌
地说:“婆婆,您好。

请问您磨这根大铁棒干什么呢?”老婆婆继续专心地磨着她的铁棒,头也不回地说:“我呀,我要把它磨成一支细细的绣花针哩。

”李白瞪大了眼睛,嘟着嘴说:“这么粗的铁棒能磨成针吗?”老婆婆转头看李白,见他一脸不相信的样子,这才停
下手中的活,蹲下身来,慈祥地对李白说:“好孩子,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绣花针
哩!”李白像是突然明白了一个深奥的道理,使劲地点了点头。

这件事给李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对他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后来凡是读书碰到困难,他就自然而然地想起“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的教导,
便抖擞精神,鼓起勇气,坚持不懈地奋力拼搏。

有一段时间,他为了专心读书,甚至搬到
一所道观中去安心苦读。

正是凭着这种精神,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为他以后取得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功打下了
牢实的基础。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