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全国新高考名校联考试卷(二十四)语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全国新高考名校联考试卷(二十四)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3、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4、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5、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7、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语段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中国菜的绝技,一是蒸。

蒸菜、蒸馒头、蒸饭、蒸包子等,无所不蒸。

蒸菜好像很简单,但其他地方的人不会。

比如你到欧洲,在湖边钓了一条鱼,欧洲人一定把鱼头鱼尾剁掉后拿来烤,而不会蒸;我国少数民族也一样。

再比如《红楼梦》中有牛奶蒸羊羔,少数民族也不会这一套,只会烤鱼或煮鱼;羊肉就是水煮羊肉、烤羊肉,没有蒸的技术。

蒸的技术在中国有六千年以上的历史,但现在包括韩国、日本,蒸的菜都极少,其烹调手段一是生吃,二是烧烤,三是水煮。

另一绝技是炒菜。

炒菜更难,就像古代的医书,唐代以前基本上皆是单方,如人参是什么药性,枸杞是什么药性,羊肉又是什么药性等。

补益之药,皆是单品。

宋以后医书中就很少有单方的药了,多是复方,如现在所说的鸡尾酒疗法,要好几种药配起来,讲究君、臣、
佐、使,即什么做药引,什么做主药,什么做烘托。

有些药可能有毒,吃了会死,但是在某些时候是可以吃的,如冬天那么冷,渔夫要潜水取珠,需吃点儿砒霜才可以御寒,但也不是直接吃,而是配起来吃。

炒菜也一样。

不同的菜,怎么样搭配起来,它的温、热、凉、寒大有讲究。

例如白菜性寒,我们会在里面配姜丝、配虾米,做成开阳白菜,调节它的寒热。

去吃涮羊肉,里面的配菜,如豆腐、粉丝、鸭血、茼蒿、大白菜等,都是寒性的。

因为羊肉温热,火锅烧起来更热,所以加的菜都是凉的,使之平衡。

炒菜也一样,要会搭配,我们流传下来的做菜之法,都是千锤百炼而成。

我们的菜谱、食谱,在唐朝以前都是单品,宋代以后才有多品的菜。

这是做菜方法的变迁,菜的风格也有变化。

早期饮食纪录,多是《齐民要术》式的,主要是农家言,是针对老百姓的,老百姓的食材,老百姓的吃法。

到了唐代,奢侈了,所以有烧尾宴,流传有王公贵族的食谱。

但宋代以后,像《东京梦华录》《西湖老人繁胜录》所记载的就只是市井的吃食了。

好比今天若有人记录北京的吃食,告诉你稻香村卖什么,六必居卖什么,这是民众的吃食。

这种庶民吃食能反映风俗,但品味不高。

品味慢慢改造以后,才出现了文人针对饮食这件事如何求其清雅的做法。

食谱慢慢变成文人写作的一种方式,如大家熟知的袁枚《随园食单》之类。

食谱,在中国独领风骚的即是这种,庶民风味和王公贵族气派的食谱后来都绝迹了。

这是文人所讲究的,这种品味不同于皇公贵族的豪奢,豪奢是吃钱吃排场,不知味。

文人食谱当然还包括喝茶,这些都是文人生活所讲究的。

(摘编自龚鹏程《有文化的文学课》中华书局)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蒸菜、蒸馒头、蒸包子等,中国人无所不蒸,蒸好像很简单,但欧洲人只会烤。

B. 炒菜比蒸菜更难,因为炒菜需要搭配,不同的菜,温、热、凉、寒大有讲究。

C. 菜品中,姜丝、虾米、鸭血是热性的,豆腐、粉丝、茼蒿、大白菜都是寒性的。

D. 稻香村卖的和《东京梦华录》记载的是民众的吃食,虽能反映风俗,但品味不高。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两个方面论述中国饮食的变迁,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第一个方面的两个绝技。

B. 对于中国菜风格的变化,主要是通过饮食记录来论述的,突出了文人在变迁中的作用。

C. 文章在论证过程中主要以大量实例举证,阐释了中国菜绝技和风格在唐宋是的发展变化。

D. 对于中国菜,文章先与周边地区做比较,接着以医书类推,最后确定了文人化的风格。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蒸这种技术,连我们周边地区都不太会,更不要讲欧洲、非洲这些地方了。

B. 韩国、日本,其烹饪手段一是生吃,二是烧烤,三十水煮;基本上不用蒸。

C. 唐朝以前我们的菜谱、食谱都是单品,到宋代以后才有炒菜,逐渐奢侈了。

D. 王公贵族是吃钱吃排场,不知味;文人针对饮食这件事讲究的是求其清雅。

【答案】1. D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A项,结合文本内容“蒸菜好像很简单,但其他地方的人不会。

比如你到欧洲,在湖边钓了一条鱼,欧洲人一定把鱼头鱼尾剁掉后拿来烤,而不会蒸”分析可知,“但欧洲人只会烤”错误,说法绝对。

B项,“因为炒菜需要搭配”错误,原文没有明确蒸菜就不需要搭配。

C项,“姜丝、虾米、鸭血是热性的”错误,鸭血是寒性的。

故选D。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

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

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

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C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主要以大量实例举证”错误,文章大量的不是实例,而是文学作品和书籍记载。

故选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C项,“到宋代以后才有了炒菜,逐渐
奢侈了”错误,文中有“到了唐代,奢侈了,所以有烧尾宴”。

故选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收获
苏雪林
⑴一九二四年,我由法国朋友介绍到里昂附近乡村避暑,借住在一个女子小学。

因在假期,学生都没有来,校中只有一位六十岁上下的校长苟理夫人和女教员玛丽女士。

⑵我我所在的学校开课本来就迟,我在这里住了一夏,又住了半个秋天;每天享受新鲜的美食,我的体重竟增加了。

⑶到了葡萄收获的时期,村里处处贴了,大家都到田里相帮采摘葡萄。

⑷记得一天傍晚,我和苟理夫人同坐院中菩提树下谈天,一个脚蹬木屐、腰围犊鼻裙的男子到门口问道:“我所邀请的采葡萄工还不够,明天你们几位肯来帮忙么,苟理夫人?”
⑸我认得这位威尼先生,他在村里颇有田产,算是一位小地主。

他平日白领高冠,举止温文尔雅,俨然是位体面的绅士,在农忙的时候,却又变成一个满身垢腻的工人了。

⑹苟理夫人答应他愿意帮忙,又问我愿否加入。

她说,相帮采摘葡萄并不是劳苦的工作,一天还可以得六法郎的工资,并有点心晚餐,她自己是年年都去的。

⑺我并不贪那酬劳,不过她们都去了,独自一个在家很闷,不如去散散心,便答应明天一同去。

⑻第二天,太阳的第一缕光线由菩提树叶透到窗前,我们就收拾完毕了。

苟理夫人和玛丽女士穿上围裙,吃了早点,大家一齐动身。

路上遇见许多人,男妇老幼都有,都是到田里采摘葡萄去的。

这里是产葡萄的区域,几十里内,尽是人家的葡萄园,到了收获时候,阖村差不多人人出场,所以很热闹。

⑼威尼先生的葡萄园,在女子小学的背后,由学校后门出去,五分钟便到了。

威尼先生和他的四个孩子,已经先到园里。

他依然是昨晚的装束,孩子们也穿着极粗的工装和笨重的破牛皮鞋。

另有四五个男女,想是邀来帮忙的工人。

⑽那时候,麦陇全黄,而且都已空荡荡的,只有三五头白色的牛,静悄悄地在那里吃草。

无数参差不齐却株距相等的白杨,似一支支朝天绿烛,插在淡青朝雾中;白杨外隐约看见一道细细的河流和连绵的群山,不过烟霭尚浓,辨不清楚,只见一线银光,界住空蒙的翠色。

天上紫铜色的云像厚被一样,将太阳包裹起来;太阳却不甘蛰伏,挣扎着要探出头来,时时从云阵缝隙处漏出奇光,似放射了一天银箭。

这银箭落在大地上,立刻传明散采,金碧灿烂,
渲染出一幅奇丽的图画。

等到我们都在葡萄地里时,太阳早冲过云阵,高高升起了。

红霞也渐渐散尽了,天色蓝莹莹的似一片清的海水,近处黄的栗树红的枫,高高低低的苍松翠柏,并在一处,化为斑斓的古锦;秋,供给我们的色彩真丰富呀!
⑾威尼先生田里葡萄种类极多,每一球不下百余颗,颗颗匀圆饱满。

采下时放在大箩里,用小车载到他家榨酒坊。

我们一面采,一面拣最大的葡萄吃;威尼先生还送来装在瓶中榨好的葡萄汁和切好的面包片充作点心;但谁都吃不下,因为每人工作时,至少吞下两三斤葡萄了。

⑿天黑时,我们到威尼先生家用晚餐。

那天帮忙的人,同围一张长桌,都是脚蹬木屐、腰围围裙的朋友,无拘无束地喝酒谈天。

玛丽女士讲了个笑话;有两个意大利的农人合唱了一阕意大利的歌;大家还请我唱了一支中国歌。

我的唱歌,在中学时常常是不及格的,而那晚居然博得许多掌声。

⒀这一桌农家饭,我们吃得比巴黎大餐馆的盛宴还痛快。

⒁我爱我的祖国。

然而我在祖国只尝到连续不断的破灭的痛苦,却得不到一点收获的愉快。

过去的异国之梦,重谈起来,是何等的教我亲恋啊!
(选自苏雪林散文集《绿天》,北新书局 1928 年版)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篇出色的把绘景与抒情结合到一起的散文,开篇几段,近乎平直的叙说,简练明晓,作者闲适的心情却可感。

B. 一大段描绘早晨景色的文字,既似一幅立体的油画,又似一幅幅跳动的画页,写尽了绮丽动人、瞬间变化的晨辉景象。

C. 作品描写到“我”与当地人的交往情形,感受到他们的真挚情谊及勤朴性格和自己在与他们一起生活时的愉快心情。

D. 文章最后突然一转,记忆中欢快的情形被时下“破灭”感的“痛苦”所替代,重点突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比分明,有力深沉。

5. 结合全文,请分析题目“收获”的含意。

6. 作品中有一大段早晨的景物描写,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4. D 5. ①指具体的秋收,是收获葡萄的季节;②指收获的欢乐和友谊,把欢乐推上一层,是文章透过现象深入义理之中。

6. ①营造了温煦的外在环境,给人以温暖;②烘托了收获季节人们愉悦的心情,显现既写实又象征的主题;③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作者把早晨变化描绘得层次分明,有声有色,
静中有动,动中有变,树似绿烛,光似银箭,比喻贴切,形色俱佳,给人以美的享受。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D项,“重点突出了对现实的不满”错误,应为“使人更觉记忆的美好和现实的悲哀”。

故选D。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

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

(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

(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

(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

(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章标题的含义。

标题的含义注意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表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情节进行分析,深层含义结合文章的人物性格特征、时代背景和文章的主旨分析。

“收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表层含义为秋收,收获葡萄;深层含义,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我的唱歌,在中学时常常是不及格的,而那晚居然博得许多掌声。

这一桌农家饭,我们吃得比巴黎大餐馆的盛宴还痛快”“然而我在祖国只尝到连续不断的破灭的痛苦,却得不到一点收获的愉快”等分析可知,指收获的欢乐和友谊,使文章透过现象深入义理之中。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概括的题目,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

结合文本第(10)节内容分析可知,营造了温煦的外在环境。

结合内容“这银箭落在大地上,立刻传明散采,金碧灿烂,渲染出一幅奇丽的图画。

等到我们都在葡萄地里时,太阳早冲过云阵,高高升起了”分析,烘托了收获季节人们愉悦的心情。

写出了“收获”的喜悦。

“无数参差不齐却株距相等的白杨,似一支支朝天绿烛……近处黄的栗树红的枫,高高低低的苍
松翠柏,并在一处,化为斑斓的古锦”,用比喻修辞,写景富有变化,层次分明,动静结合,色彩鲜明等,是文章富有诗意,增强感染力。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光明网):
中国拥有 3000 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 400 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

但令人尴尬的是,这 400 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

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

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

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

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0.3-0.4 毫米。

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

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

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

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

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阵地。

材料二(央视新闻客户端):
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

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

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

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 45 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我一看这个本子她大半本记
掉了,这样一本东西要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说明他们的员工工作的那种专注仔细。

现在中国企业的员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你就很难培养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

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神,心无旁骛、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

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


材料三(新浪网):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太原主持会议时指出,“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

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

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事实上,圆珠笔头问题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

有专家分析认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结构性问题中最为典型的表现。

一方面是技术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的低端产品生产过剩,另一方面是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

这也正是当下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

而要进行这样的改革,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从理念入手,从人入手。

许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

良好素质的技术工人,不应仅仅是掌握制造技术,而且还应该是有责任心的匠人,是能够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的匠人。

但是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我们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对技术工人重视不够,导致这部分人才严重缺失。

显然,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从制造业重塑人力基因入手。

企业首先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起一种超越世俗商业利益的成就动机。

同时,整个社会要注重人才培养,特别是技术工人的技能培养,畅通其职业发展通道、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善其工作环境。

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报道了中国 3000 多家制笔企业曾经面临的尴尬局面,同时指出这局面已改变,这些企业已能够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

B. 材料二用日本制笔企业一个女工做记录的事例和中国员工的现状作对比,旨在表明中国企业的员工在工匠精神方面尚有欠缺。

C. 材料三引用总理的话,说明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特殊类高质量钢材仍需进口的问题,突出了中国制造业调整结构的必要性。

D. 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正在快速发展,但我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还需解决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践行工匠精神。

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 在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看来,我国现阶段制笔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不在技术上,而是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

B. 材料说我国制笔企业三千余家,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又用“小小”修饰笔尖,两相对比,突出了我国制笔业高度依赖进口球座体的尴尬。

C. 笔头分为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圆珠笔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对笔尖的加工精度和材料性能要求极高,而此前中国制造达不到这些要求。

D. 我国圆珠笔制造业的新突破启示我们,只要科研人员能够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努力贯彻“工匠精神”,就一定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E. 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如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做到极致;专注仔细,耐心踏实,心无旁鹜;责任心强,而且能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

9. 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并谈一谈发展对策。

【答案】7. A 8. BE
9. 问题:①技术上有差距。

②缺乏工匠精神:心态、思维模式、文化和环境上有差距,整个制造业比较浮躁。

③深层结构不合理:创新力不足。

④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

对策:搞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①从人入手,重塑人力基因,注重人才培养;②从理念入手,企业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超越世俗的成就动机;③大力倡导“工匠精神”。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

A项,“这些企业”的说法不准确,文中说“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所以并不是“中国3000多家制笔企业”都具备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的能力。

故选A。

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8题详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